分享

美国、加拿大边界走向及由来

 宛平2008 2017-02-12
加拿大和美国的边界由两段构成,其中:加拿大与美国本土的边界东起自大西洋,西终于太平洋,全长6416公里,是世界上单条边界中第二长的;加拿大与美国阿拉斯加的边界线西起自太平洋,北终于北冰洋,全长2477公里。两段边界相加,总长度为8893公里,是全世界两个国家之间最长的边界线。美加边界主要以经纬度所构成的天文线划定,部分地段沿河流、湖泊和海峡划定。

美国、加拿大边界走向及由来



自东北端起,美加边界穿过帕萨马阔迪湾(Passamaquoddy Bay)至圣克洛伊河(the Saint Croix River)河口中心,此段边界线长40.5公里。自此,边界线逆流而上208.2公里至该河源头希珀特内蒂库克湖(Chiputneticook)群,形成美国和加拿大一段分界线。自此边界线以直线西行1078.5公里至圣劳伦斯河,将加拿大的新布什茨维克省、魁北克省同美国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纽约州分开。自帕萨马阔迪湾至圣劳仑斯河,此段边界穿过东北部高地生态保护地区,山陵绵延,林木茂密,人烟稀少。在伯灵顿和佛蒙特北面,边界线将北部阿巴拉契亚高原和高地地区切为两半。.

自圣劳伦斯河起,美加边界溯流而行,直至其在安大略湖的源头,接着穿过大湖区(包括安大略湖、伊利湖、休伦湖和苏必利尔湖),此段边界线长2073.8公里,穿越不规则的平原。然后,边界线自苏必利尔湖的皮金里弗河口,沿水路偏西迂回约684.8公里,穿过北部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之间的湖面和森林,抵达伍兹湖,并形成一个西北角跨过该湖。自此,边界南行约42.8公里至北纬49度线。在雷尼湖和伍兹湖地区,边界线穿过被称为北明尼苏达湿地的自然保护区。

自此,边界线沿北纬49度线而行2058公里,直至乔治亚湾。接着,边界线东行229.5公里,穿过乔治亚湾,在胡安·德富卡海峡的佛拉特里角抵达太平洋。此段边界经过红河谷,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爱默生镇和美国北达荷达省的彭比纳镇之间穿过。

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边界起点是南端迪克森海峡的穆宗角。自此,边界线东行,直至汤加斯通道南端。然后,边界线再溯皮尔斯和波特兰运河而上,直至北纬56度线。

自此,边界线大致与海岸平行而行,跨过当地峡湾中一个又一个山头。在林恩运河头上,边界线经过怀特山口和奇尔库特山口,然后朝西南方向曲折而行,直至费尔韦瑟山(海拔4663米)。

自此,边界沿亚库塔特湾沿岸山脉的最高峰而行,直至圣伊利厄斯山和北冰洋的西经141度线。

美加边界的历史: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战争期间利用欧洲国家与英国的矛盾,同法国西班牙荷兰结成联盟并争取俄国武装中立。英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败,遭受国内反对派的攻击。在约克镇惨败后英国与美国谈判。英国托利党内阁下台,辉格党执政,促成巴黎和谈。

1783年9月3日正式签署《巴黎和约》。根据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但只承认美国占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划定了美国与英、西在北美属地的边界;美国保有原来享有的在北美领海内捕鱼的权利。《巴黎和约》并没有确切规定英属北美与美国的具体边界。(巴黎和约内容:根据这一条约:第一,英国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放弃对13个州的“统治、礼节和领土主权的一切要求”(第1条);第二,北美由英国、西班牙和美国3个国家分占:英国占有加拿大,西班牙拥有密西西比河以西与北纬31度以南大部分地区,其余为美国领土;第三,美国领土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北到大湖区与圣劳伦斯河,南到北纬31度线,与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交界(第2条)。 据此,美国领土由原来独立前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此外,这一条约还确认了美国公民在英属北美纽芬兰和其他领土海岸外领海的捕鱼权。)

1794年11月19日,美国和英国签订伦敦条约,其中规定,由美国总统和英国国王任命各自边界专员,共同负责勘定圣劳伦斯河的具体位置。

1798年10月25日,两国边界专员一致同意,将当地称之为斯库迪亚克的河流确定为真正的圣劳伦斯河,由此确定了自1764年起即困扰美国马塞诸塞州和英国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边界。

1803年4月30日,法国同美国签订《转让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以1500万美元,即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82.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1811年,美国乘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发生革命之际,美国派军队占领西佛罗里达。

1812年至1814年爆发美英战争。战争期间,美国战胜西班牙,侵占亚拉巴马2/3的土地、东西佛罗里达及其毗邻地区,并将西佛罗里达并入美国密西西比地区。此外,美国还摧毁印第安人的部落联盟,逐渐霸占印第安人在密执安湖一带的土地。

1814年12月24日,美国和英国签订根特条约,解决了1783年条约的未决事项,并对部分地段边界线进行了调整,其中还包括:关于丰迪湾的岛屿归属的规定,关于自圣劳伦斯河源头,经圣劳伦斯河和伍兹湖,至伍兹湖最西北端点的边界线的规定。条约再次任命了边界委员会。第一个边界委员会负责解决帕萨马阔迪湾的部分岛屿归属,包括丰迪湾的大马南岛归属问题,第二个边界委员会负责勘定自圣克鲁瓦河至圣劳伦斯河的边界线,第三个边委员会负责勘定圣劳伦斯河至伍兹湖的边界线。第一、三边界委员会达成了一致,但是第二边界委员会则未能完成其使命,因为无法边界线地图达成一致。

1818年,美英举行西北边界谈判,就位于落基山脉与太平洋之间的俄勒冈,即北纬42度至54度40分之间(包括现今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爱达荷州、蒙大拿州和怀俄明州的一部分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一半)的争议地区归属问题,达成一项折衷协议:从伍兹湖到落基山顶端,以北纬49度线为界,位于落基山脉以西的俄勒冈在10年内由英美共管,对两国公民与臣民自由开放。

美国、加拿大边界走向及由来

1827年,美国和英国达成协议,延长对俄勒冈地区的共管。但是,此后双方争议不断。 至19世纪40年代初,美国要求将这块共管土地全部划归美国,但被英国所拒绝。一时,美英双方剑拔弩张。1846年,由于得克萨斯问题,美国与墨西哥关系紧张,美墨战争迫在眉睫。为避免腹背受敌,美国决定与英国妥协。1846年6月15日,美国和英国签订《俄勒冈条约》,双方同意结束对俄勒冈地区的共管,以北纬49度线将俄勒冈一分为二,此线向西一直延长到普杰特湾,再从那里经胡安·德富卡海峡入海,把温哥华岛保留在边界线的加拿大一侧。 此后,双方对边界线在胡安·德富卡海峡中的准确位置和走向以及圣胡安岛归属问题又发生争议,并于19世纪70年代将这一争议提交仲裁,才得到了最终解决,将圣胡安岛划归于美国。 通过上述协议,美国获得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领土范围扩展至太平洋海岸。

同时,在美国东海岸的新英格兰地区,美国与英国也存在边界争端,特别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北部的缅因地区(今缅因州)与英属新不伦瑞克殖民地(今天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划界争议。1783年美国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虽然标志着独立战争的结束和美国的胜利,但并没有确切规定英属北美与美国的具体边界。马萨诸塞州议会认为边界应当从圣克鲁瓦河(St Croix)河口上溯至其源头,然后沿着纬度线继续向北,直至圣劳伦斯河流域的天然分水岭圣母山(Monts Notre Dame),而英属新斯科舍殖民地则认为边界应当在南边120公里处,从圣克鲁瓦河源头向西,将圣约翰河(St John River)流域整个留给英国。

美国、加拿大边界走向及由来

1824年和1826年,美国和英国进行了两轮边界谈判,未达成协议。此后,双方争议不断,直至19世纪40年代,双方争议土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双方把争议提交荷兰国王仲裁,在荷兰国王作出将争议土地各一半的裁决后,美国国会拒绝予以批准。此后,双方一边谈判,一边冲突不断。

在北缅因的阿鲁斯图克河地区,双方曾一度剑拔弩张。1842年,英国派代表同美国谈判。1842年8月9日,美英国在华盛顿签订《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the Webster-Ashburton Treaty),将争议土地中靠近北部的5000平方英里划归加拿大,靠近南部的7000平方英里划归美国;美英两国公民与臣民均可在圣约翰河自由航行;以北纬45度线为纽约和佛蒙特州的北部边界;美国获得了康涅狄格河源头附近约200平方英里的土地。此外,条约还划定了从苏必利尔湖到伍兹湖之间的边界线,美国获得了约6500平方英里的争议土地。至此,伍兹湖以东的美加边界全部划定。自1843年至1847年,美英两国任命勘界委员会,对自圣克鲁瓦河源头至圣劳伦斯河的边界线进行勘界立标工作,由此,伍兹湖以东的美加边界全部勘定。

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边界:

美国于1867年3月30日同俄国签订《转让阿拉斯加条约》,美国以720万美元从俄国手中购买了位于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全部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1912年8月24日,美国国会通过法令,宣布阿拉斯加为美国领土。1959年1月3日,美国总统发表声明,宣布阿拉斯加为美国的第49个州。

美国、加拿大边界走向及由来

阿拉斯加的边界是由俄国和英国于1825年通过条约划定的。其中,以西经141度线划定的边界线未产生过争议。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发现,加拿大当局对自圣伊利厄斯山东南行的边界线位置有疑问。当地的海岸线非常不规则,弯弯曲曲的海岸之间有许多峡湾,并不存在与海岸平行的连贯山脉,因此难以实施1825年条约关于“边界线沿与海岸平行的山峰而行”的规定。多年来,双方达成了默契是,边界线应大致与海岸保持10里格的距离平行而行。

在加拿大育空河盆地发现金矿后,由于修建道路进入这一地区只能是通过美国领土,加拿大方面就更感觉到需要在海岸上建一个港口。1898年8月,英国代表加拿大向英美联合边界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申请,但美国勘界委员拒绝予以考虑。1903年,在阿拉斯加成立一个由美英双方共6名中立法学家组成的边界法庭审理此案,多数认为,边界线业已勘界立标。加拿大边界委员对此表示愤怒,认为英国人出卖加拿大的利益。迄今,许多加拿大人对美国控制这一部分海岸线一直耿耿于怀。

19世纪80年代,美加两国曾对落基山脉以西北纬49度线的边界线,东部纽约和魁北克之间的边界线以及其他一些地段的勘界立标工作提出过一些疑问。美英两国于1908年签订一项条约,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对8段边界线走向作出叙述。条约还创立了一个边界委员会,负责审查和修复业已树立的界桩。1910年,双方又签订一项条约,明确了经过帕萨马阔迪湾的边界线。1925年,美英达成一项协定,规定由1908年条约创立的边界委员会继续承担维护边界标志的任务。

附:

1.因圣胡安群岛归属问题爆发的肥猪战争

1846年美国与英国签署《俄勒冈条约》,划定两国在北美大陆西部的边界。条约规定美英两国在温哥华岛以南的胡安·德·富卡海峡(Strait of Juan de Fuca)按照“主海峡”划分国界。这个模糊的措辞引起了争议,因为这条海峡自东向西由三条并行的海峡组成,美国要求以最西边的哈罗海峡为“主海峡”,英国要求以最东边的罗萨里奥海峡为“主海峡”,双方都想整个占据位于海峡中的圣胡安群岛。

美国、加拿大边界走向及由来

1859年6月15日,即《俄勒冈条约》签订十三周年那天,圣胡安岛上的美国农民莱曼·卡特莱射杀了一只闯进他庄园并啃食马铃薯的大黑猪。这头猪是爱尔兰人查尔斯·格里芬的财产,格里芬 受雇于英国哈得孙湾公司的贝雷沃养羊农场 。卡特莱愿意为这头猪赔偿10美元,但格里芬要求赔偿100美元,于是卡特莱决定一分钱也不赔,双方发生了争执。格里芬向温哥华岛殖民地的英国当局求助,英国行政官威胁要逮捕卡特莱。这惹怒了圣胡安岛上的美国定居者,他们向美国政府请求军事援助。

驻扎在俄勒冈的美国陆军第9步兵团司令威廉·哈尼准将接到求援信后,派遣乔治·皮凯特上尉率64名士兵登上圣胡安岛,阻止英国人上岸。他们于1859年7月27日登岛,驻扎在贝雷沃养羊农场附近的哈得孙湾公司码头附近。

英属温哥华岛总督詹姆斯·道格拉斯得知美军进驻圣胡安岛的消息后,让驻扎在该殖民地的海军分舰队前往胡安·德·富卡海峡向美方示威。这支舰队包括31门炮的护卫舰“护民官”号(HMS Tribune)、21门炮的“卫星”号(HMS Satellite)和10门炮的“丰满”号(HMS Plumper),指挥官是海军上校杰弗里·霍恩比。46名皇家海军陆战队和15名皇家工兵也随舰前往。皮凯特上尉拒绝在英国军舰的炮口威胁下撤离圣胡安岛,并宣布“我们要给英国佬来一次邦克山(战役)”。他写信给哈尼准将请求增援,哈尼迅速派去了援军。

到当年8月,在圣胡安岛上已经有461名美军士兵和14门火炮,与其对峙的是5艘英国军舰、2140人。但是直到这时为止双方还一枪未发。道格拉斯总督希望霍恩比派海军陆战队在圣胡安岛登陆,但是霍恩比设法以“大部分海军陆战队已前往中国”为由,设法对这道命令加以拖延,直至英国太平洋分舰队司令罗伯特·巴恩斯乘坐84门炮的战列舰“恒河”号抵达温哥华岛为止。霍恩比的措施得到了巴恩斯的支持,他对道格拉斯说“两个大国如果因为一头猪而爆发战争,未免太过愚蠢”。

在对峙期间,美国巡航舰“马萨诸塞”号将舰上的8门32磅炮运至岸上阵地,对准了英舰。英国军舰则以“演习”的名义每天对附近露出海面的礁石开炮。这场军事对峙吸引了温哥华岛殖民地首府维多利亚的市民,他们每天乘坐小船来到圣胡安岛附近,观看双方的表演。有趣的是,在这期间,美国军人每个星期天都登上“丰满”号做礼拜,双方军人还在那位倒霉的格里芬家中分享威士忌和雪茄。

圣胡安岛冲突的消息最终传到了华盛顿和伦敦,两国政府都对一头猪竟能挑起这么大的事端感到不安。当时的美国总统詹姆斯·布坎南让美墨战争老将温菲尔德·斯科特出面调停。斯科特从纽约出发,经过六个星期的旅程,穿越巴拿马地峡,在1859年10月抵达圣胡安岛。他让扩大事态的哈尼准将辞职,然后向道格拉斯总督派出信使,表示希望双方撤回在圣胡安岛的兵力,只留下一个连的美军和一艘英国军舰,对这座岛实施共同占领,直至最后解决其归属问题为止。

1860年3月21日,一小队英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圣胡安岛的西北海岸登陆,在今日被称为“英国兵营”的地点扎营。此后十二年间,英美两国对圣胡安岛实施了共同占领,在这期间美国爆发了内战,英属加拿大也出现了政治危机,并最终导致1867年成立加拿大自治领。

尽管英美两国各自都有政客主张趁对方发生动荡的时候单方面吞并圣胡安岛,但和平共管的状态被保持了下来,直至1871年由德皇威廉一世做出国际仲裁。1872年10月21日,由德皇指定的仲裁委员会在日内瓦得出结论,以哈罗海峡为国界,将圣胡安岛划给了美国。英军在当年11月25日撤出该岛,美军也在1874年7月撤出。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斗,但由于那头大黑猪的缘故,这场边界冲突还是被后人称为“肥猪战争”(Pig War)。

时至今天,胡安·德·富卡海峡内的部分水域仍然属于美加两国的边界争端领域。尽管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均同意依照等距原则处理边界问题,但是不列颠哥伦比亚行省则坚持胡安·德·富卡海峡的海底最低点才应该是正当的“地貌学和地理学分界线”。

2.因缅因和加拿大边界问题爆发的猪肉炖豆战争

在美国东海岸的新英格兰地区,美国与英国也存在边界争端,特别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北部的缅因地区(今缅因州)与英属新不伦瑞克殖民地(今天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划界争议。1783年美国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虽然标志着独立战争的结束和美国的胜利,但并没有确切规定英属北美与美国的具体边界。马萨诸塞州议会认为边界应当从圣克鲁瓦河(St Croix)河口上溯至其源头,然后沿着纬度线继续向北,直至圣劳伦斯河流域的天然分水岭圣母山(Monts Notre Dame),而英属新斯科舍殖民地则认为边界应当在南边120公里处,从圣克鲁瓦河源头向西,将圣约翰河(St John River)流域整个留给英国。

由于当时缅因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很少有人定居,因此边界争议还没有涉及到直接的利害冲突。但是到1820年缅因地区建州时,美国移民已经向北进入到圣克鲁瓦河源头和圣约翰河流域,因此划定北方边界的具体位置就显得有必要了。当时被称作“阿卡迪亚人”的法国移民后裔居住在圣约翰河和马达瓦斯卡河(Madawaska)谷地,美国移民则居住在南边的阿鲁斯托克河(Aroostook river),一些先行的拓居者则来到了圣约翰河的西岸。到1825年,缅因州的土地管理当局已经开始出售这一地区的土地授权证和伐木证,进行人口普查,登记出生、死亡、婚姻等信息。

1825年一场由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烧毁了新不伦瑞克地区上千英亩的森林,由于伐木及其附属产业一直是该殖民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英属新不伦瑞克政府急需得到西边圣约翰河谷地尚未烧毁的森林资源。边界形势从此开始变得紧张起来,1827年,一位美国木材商因为在圣约翰河谷升起美国国旗而被新不伦瑞克当局罚款25英镑。

1830年英美两国政府请荷兰国王威廉一世仲裁缅因-新不伦瑞克边界,威廉一世的裁决结果非常接近当时实际的移民分区界线。英国接受了威廉的仲裁,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也打算接受,但是缅因州拒绝批准这一仲裁。由于美国宪法禁止联邦当局在没有经过相关州批准授权的情况下处分各州财产及领土,因此1830年仲裁没能生效。

到1838年,争议地区的居民因为争夺森林砍伐权的问题已经发生了多次冲突和斗殴。当年年底,一伙英属新不伦瑞克伐木工进入美国退役老兵威廉·伊顿的地产并砍伐树木。伊顿迅速召集了邻近的美国林业工人和定居者,与对方拔枪对峙。就在这时,三名新不伦瑞克人出其不意地遭到一头企图保护幼崽的母熊袭击,于是开枪将这头熊打死。美国人听到枪响后以为新不伦瑞克人开始袭击,于是也开枪还击,虽然没有造成对方伤亡,但是却导致了一场危机。缅因州州长约翰·法菲尔德下令动员该州民兵用武力驱逐加拿大人,新不伦瑞克方面则抓住了缅因州土地管理局官员鲁弗斯·麦金泰尔、佩诺布斯科特县的执法官和其他三名美国地方官员。

1839年2月15日,缅因州议会批准艾萨克·霍德森少将率领1000名志愿民兵进入阿鲁斯托克河谷。2月19日,缅因州民兵实施总动员。与此同时英属不伦瑞克总督约翰·哈维爵士也下令正规军部队向阿鲁斯托克河谷进发,一场边境战争眼看就要爆发。

有关边境冲突的报告送至华盛顿后,美国总统马丁·范布伦命令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前往冲突地区。斯科特到达缅因后做出了军事部署,当年夏天美国陆军开始在缅因州北部修建兵营,与此同时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法案,授权总统在与英国开战时动员5万人并拨款1000万美元。英国则从魁北克调去了第11步兵团的4个连,也在阿鲁斯托克河谷开始修建兵营。双方虎视眈眈,剑拔弩张。

到1840年,英美对峙的局面有所缓和,双方都同意成立一个委员会,通过谈判来解决缅因边界问题。美国国务卿丹尼尔·韦伯斯特和英国金融家亚历山大·巴林(阿什伯顿男爵)在1842年签订了《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明确划定了缅因、新罕布什尔、密歇根和明尼苏达州与英属加拿大的边界。双方瓜分了有争议的地区,其中18170平方公里归美国,12980平方公里归英国。美国政府向缅因和马萨诸塞州各支付15万美元,作为接受条约的代价。

与此同时,韦伯斯特还从国务院的旧外交档案里找出一张绝密的地图,将其展示给两州的代表。这张由医生和植物学家约翰·米切尔在1755年绘制的地图是1783年巴黎和约的附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当时用一条红线在这张细致但不准确的大地图上标出了美国主张的边界。发生争议的缅因北部地区很明显地位于英国一侧。这张地图最终迫使缅因和马萨诸塞州同意接受《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

在这次边境争端中,英美双方的士兵在开拔时都携带了大量的桶装咸猪肉和豆子作为补给,在双方的兵营中经常弥漫着猪肉炖豆子的味道,因此这场军事对峙被称为“猪肉炖豆战争”(The Pork and Beans War)。猪肉炖豆子是一道经典的传统美国菜,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使用白菜豆(navy bean)和咸猪肉为主要原料,通常是一夸脱豆子配一磅咸猪肉,再加上少许胡椒,从十九世纪初起还加入番茄汁和糖(一般是蔗糖,有时也加入枫糖、糖蜜或玉米糖浆)以改善口味。

由于原料容易储存,加上烹调简便,猪肉炖豆子一直是英国和美国海军、商船及军队中的主要菜肴。在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也是移民和牛仔经常食用的菜肴。在美国内战时期开始出现军用的猪肉炖豆子罐头,战后食品制造商开始向民用市场推广这种罐头,其中以亨氏公司1895年开发的猪肉豆子罐头最为成功,每罐里面都有一大块肉。

由于猪肉炖豆子中要加入大量番茄汁和糖,因此形成了酸、甜、咸的口味,并因其近于“国菜”的地位而为大多数美国人所习惯和接受,甚至使得中餐在传入美国之后也不得不大量加入番茄汁和糖,以突出酸甜味道。事实上在二战以后生产的猪肉炖豆子罐头里面已经很少能见到猪肉,1996年美国国家猪肉生产商理事会曾通过一项决议,呼吁标有“猪肉炖豆子”的产品中必须含有能看见的瘦猪肉。但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则发表声明说,消费者多年来已经普遍认定“猪肉炖豆”这一名称指的是一系列含有很少猪肉的商品,因此商家可以继续使用这一名称,而不会被指控名不符实。

时至今天,美国缅因州和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之间关于玛基亚斯海豹岛和北岩岛的争议尚未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