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樂育堂語錄別集
2017-02-12 | 阅:  转:  |  分享 
  
樂育堂語錄別集



樂育堂語錄別集(1)



西江月輯



乾元面目(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初下手時,先要認真自家太極,太極即本來人也。認定此物,以我一點智慧燭之,達摩所謂淨知妙圓,體自空寂是,是於無知無覺時,忽焉有知覺,即淨知也,妙圓也,即本來人也。

又曰:吾人於混沌時,有此一覺,急忙攝提真念,用吾真意,此意雖主發作,然只一心無二,猶是本來之意,去道不遠。以此交姤水火,會合金木,久久烹養,後天心肝脾肺腎所藏之精神魂魄意,打併一團,渾是先天真陰真陽,所謂返於太璞,還於太初,仍是當初未生時一團元氣是也。

又曰:混沌後無知無覺時,忽焉而有知覺,即真神也。我於是主之,不會遊思妄想滲雜其中,只一心無兩心,只一念無兩念,即元神用事,識神退聽也。要之神也氣也皆乾坤陰陽之所與我者也。乾陽也,陽賦吾性。性寄於心,而發為神,神則無所不炤而無物不知也。坤陰也,陰界吾命,命界於身而發為氣,氣則無時不運而無地不充者也。此性命之原亦即神氣之所由立也。然猶非吾人鍊丹之本領,修道之真宰也。夫以此個性命神氣猶是玄關一動,太極開基,判而為陰陽。寄之人身則為性命,為神氣,猶是一而二者也。

又曰:若要真正丹本,必於太極未動之前,鴻鴻濛濛一段太和之氣,非性亦非命,即性亦即命,有非言思擬議所能窮者。

周身關竅(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山根、玄膺二竅,皆是通精氣往來要道。人能存想山根,則真氣自然上下,復歸黃庭舊處,人能觀炤玄膺,則真津自然攝提而上。

又曰:古云:「山根是人初生命蒂。」吾人開督閉任。通氣往來。即是此竅。苟能存神於茲。自可長生不老。卻病延年。

展竅開關(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日夜行功,須要先定一時,滅卻知識之神,泯乎思慮之念,身坐如山,心靜於水,如此澄淨一番,果然身心安泰,氣息和平,於是將雙目微閉,凝其心神,調其氣息,任其自自然然,一往一來,一開一闔,呼而出,不令之粗,吸而入,不使之躁,久久自無出無入,安然自在,住於中宮,此真凡息停也。凡息一停,胎息自見,如此慢慢涵養,自然真氣沖沖,上達心府,此展竅也。蓋以真氣有力,直上沖乎絳宮,庶幾一身毛竅,亦有自開之時,所謂:「一竅相通,竅竅光明是。」又謂:「一根既返本,六根成解脫」是。學者行功到此,始可自虛危穴起,往後而達尾閭,直上泥丸之宮。若但氣機微動,或僅沖心府,不見七竅大開,又不見一身毛眼皆開,此非真展竅時,切不可驟運河車。況無水行火,必燒灼一身。務要有此景況,方得內真外應,外感內靈,吾身之氣與太虛元氣合為一體,所謂真藥者。

又曰:果有真藥發生,流通一身內外,則多年凝滯陰氣,自化為汗,從毛眼而出,一切濁垢之污,消融淨盡,吾身氣質變化,自漸近聖賢矣。





樂育堂語錄別集(2)



西江月輯



性命真詮(卷一)

黃元吉曰:若但離宮修定,不向水府求玄,則離宮陰神,猶是無而不有,虛而不實,縱靜中尋靜,深人杳冥之境,只得一個恍惚陰神樣子,終不能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欲有則有,欲無則無,實實在在有格個真跡也。故曰:「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又曰:只知鍊命者,但固守下田,保養元精,前此未聞盡性之功,後此但求伏氣之術。惟煉離宮陰精,使之化氣,復守腎間動氣,使之不漏,不知移鑪換鼎,向上做煉氣化神工夫,雖胎田氣滿,可為長生不老人仙。然氣未歸神,神未伏氣,有時念慮一起,神行氣動,仍不免動淫生慾,故曰:「達命宗,迷祖性,恰似鑒容無寶鏡。」

性命真詮(卷四)

樂育堂語錄曰:真性真命者何,夫心神之融融洩洩,絕無抑菀者,真性也,氣機之活活潑潑,絕無阻滯者,真命也,總不外神氣二者而已,元神元氣是他,凡神凡氣亦是他,只易其名,不殊其體。

陰陽勝諦(卷一)

惟我之神既虛,則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人之所以參天地,贊化育,變化無窮,神妙莫測者,即此神息之虛,得感清空之虛之氣入來,此虛中所以有實也。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內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景,如此見性,方是真性發見。

又曰:「真一之氣,視無形,聽無聲」,如之何而能凝結以成黍米之珠哉?聖人以法追攝,採取於一時辰內。法即回光返炤,以我去感,彼自相應者是也。

陰陽勝諦(卷二)

黃元吉曰:金丹大道,係清靈之氣結成,而清靈之氣,又不自來歸,必假我身中真陰真陽,然後可以招攝得來。

又曰:一呼一吸,即陰陽也,陰陽原一氣,一氣散而為陰陽,此凡陰凡陽也。學人打坐,必先調外呼吸,以引起真人元息,調外呼吸,必先以意為主。

又曰:調此呼吸,以目了炤於丹田中,以息下入陰蹻,提起陰蹻之氣,上入黃庭,又以息引起絳宮之陰精,下會丹田,此亦凡陰凡陽也。久之陰精與陽氣,兩相交融,凝於丹田土釜之中,自然陰精化為真陽之精,凡氣化為真陰之氣,蓬蓬勃勃,充周一身,此即真陰真陽,與元氣不相遠也。

又曰:此真陰真陽,會合成一,即是陰精。外邊元氣,即是真陽。以此陰精真陽,收羅於後天有形有色之中。

陰陽勝諦(卷五)

樂育堂語錄曰:欲採外來靈氣,務先空其心,絕無翳障,而後天地元氣得以入之,且人之胎息與此元氣合一,胎息究在人身,是有形之氣,非至靈之神,不比先天未兆,氣即神,神即氣也。

鉛汞玄音(卷二)

黃元吉曰:以凡鉛而言,則坎中一陽,離中一陰,皆真鉛。以先天真鉛而論,則坎中一陽,離中一陰,皆屬後天有氣有質之物。

又曰:此箇真鉛真陽,不自坎生,不自離有,原從不內不外、虛無窟裏,由坎離水火二物,鍜鍊而來者也。

龍虎鉛汞(卷四)

樂育堂語錄曰:龍者,靈物也,變化莫測,喻離中空陰之神,以火生於木,木色青,故或云青龍,火色赤,又或云赤龍。

又曰: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陽之氣,此氣純陽,陽則易動,有如虎之難防,此氣最剛,剛則性烈,有如虎之難制,惟龍之下降,可以伏此虎也。

又曰:汞者,水銀也,活潑靈動,無微不入,喻空陰之神。鉛者,黑錫也,其色黑,有似坎中之水,其體重,有似坎中之金,以喻空陽之氣,且鉛非汞不能化,亦猶氣非神不能化,而鉛又可以乾汞,氣又可以化神,故以為喻。





樂育堂語錄別集(3)



西江月輯



玄關一竅(卷一)

黃元吉曰:夫玄關一竅,是吾人鍊道丹頭,勿區區於大定大靜中求。孔子曰:「我欲斯仁,斯仁至矣。」若必待大定大靜,然後才有,孔子又不如是便易指點。可見學人修養之時,忽然靜定,一無所知所覺,突起知覺之心,前無所思,後無所憶,乾乾淨淨,即乾元一氣之本來面目也。

又曰:昔南極仙翁示鶴臞子,真元心體,實自玄關一竅尋來。動靜與俱,隨時皆有,但非感動,無以覺耳。

又曰:玄關者,太極將分,兩儀將判之時也。動不是,靜亦不是。其在靜極而動,動極而靜之間乎?

又曰:玄關一竅,實在神冥氣合,恍恍乎入於無何有之鄉,清虛玄朗之境。此時心空似水,意冷於冰,神靜如岳,氣行如泉,而初不自知也。惟其不知有神,不知有氣,并不知有空,所以與太空之空同。功修至此,動靜同夫造化,呼吸本夫氣機,皆由吾身真陰真陽,合而為一之氣。所以與天地靈陽之氣,一出一入,往來不停,以彼此混合,團成一區,空而不有,實而不著也。

玄關一竅(卷二)

黃元吉曰:玄關一竅,隨時都在,只須一覺心了炤之,主宰之,則玄關常在,而太極常凝矣!特患人不入於杳冥,無患玄關之不發見也。

又曰:要知此箇杳冥,不是空空可得,須從動極而靜,真意一到為之造化,才能入於杳冥,及靜極而動,此時陰陽交媾,將判未判,未判卻判,恍恍惚惚中,忽覺真鉛發生,此即玄關現象,全賴元神為之主持。

玄關一竅(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玄關一竅,隨時隨處都有,只在一點靈機捷發,有如捉霧拏雲,憑空而取,不失其候,即顏子:「知幾其神」之意也。即吾道活子陽生,時至神知之語也。倘先時而知,是未來心:後時而知,是過去心:眼前有一毫思量擬議,即為現在心。著此三心,即為道之障也。

玄關一竅(卷四)

樂育堂語錄曰:夫玄關一竅是先天混元一氣之玄關,了無聲臭可捫,色相可見,此為最上上乘鍊虛一著天機。

又曰:若論玄關不止一端,如鍊精化氣之時,則有精生之玄關,鍊氣化神之時,則有氣動之玄關。

又曰:何謂精生之玄關?如下手打坐,即便凝神調息,到得恍惚之閒,神己凝了,息已調了,斯時一點真精,即藏於陰蹻一穴之處,我從混沌一覺,急忙攝取陰蹻之氣,歸於中黃正位,與離中久積陰精,鍛鍊為一。斯亦有藥嫩藥老之說,何謂嫩,如未混沌,斯為無藥,若己混沌,未能使神氣融和,混化為一,即便去陰蹻採取,斯為藥嫩,不堪入鍊,若混沌一覺,我不能辨認清白,即時提攝,待至一覺之後,又復覺及他事,一動之後,又復動而外馳,斯為藥老,更不可用。

又曰:若氣陽生,藥物之老嫩又在何時。蓋從此精生,攝之而歸,與我離宮靈液,兩相配合,斯時神入氣中,氣周神外,其始神與氣猶有時合時分之狀,不能合為一區,神即離宮之神火,氣即坎中之神水,迨至神與氣融成一片,宛轉於丹田中,悠揚活潑,吾身靈氣,與天地外來之陽氣,不覺合而為一,此即氣陽生,玄牝現象。

玄關一竅(卷五)

樂育堂語錄曰:玄關一竅,並無形色可窺,亦非心腎之氣兩相交會,始有其兆,但心有心之玄關,腎有腎之玄關,不經道破,不成佳諦,始而以性攝情,忽然腎氣沖動,真機自現,此腎之玄關也,繼而以情歸性,忽焉心神快暢,氣機大開,此心之玄關也,即真知靈知之體也。

又曰:要之玄關何定,到得大開之時,一身之內,無處不是玄關,一日之間,無事不是玄關。

樂育堂語錄曰:但玄竅玄關,要凡息停,真息見,方得現象,若到胎息停,六脈俱盡,則玄關竅開,更有不同,非玄關有二也,只是氣質之性,淨與未淨之分耳。

又曰:果能於鴻鴻濛濛,杳無朕兆之時,似有似無,如痴如醉,寂寂無蹤之內,有惺惺不昧之情,此即無極,而太極理氣,渾合為一之際也,此玄關也。至忽焉有知有覺,此玄關開時,即如天地初闢一般。

又曰:此個玄關不在動靜,而在動靜之間,方是真正玄關,隨時皆有,特患人不細心探討耳。

又曰:昔人云:「玄關竅開,即如夢如迷,如痴如醉,」此時渾諸於穆,還於太空,故有如此之無知無覺者,然非全無知覺也。不過一神為主,入於渾忘之天,其間一盞長明燈,猶昭然而不昧也,及乎一覺而動,不由感附,忽焉從無知而有知,自無覺而有覺,此即無中生有,鴻濛一判,太極開基,從此陰降陽升,而人物之生於此始。

樂育堂語錄別集(4)



西江月輯



上藥三品(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蓋志者,氣之帥也。神者,精之祖也。神聚則氣聚,氣聚則精聚。神清則氣清,氣清則精清。爾學人果能萬緣放下,一空所有,則神清矣。果能凝神於虛,回光元竅,則神聚矣。斯時也,不必求口中津生,香甜味美,然此屬枝葉小效,有之亦不足貴。

元精玄義(卷一)

樂育堂語錄曰:何謂元精?此精自受生之初,陰陽二氣,凝結一團,如露如珠,藏於心中為陰精,即天一生水是也。其未感而動也,只一氣耳。及乎有觸而通,在肝則化為淚,在脾則化為唾,在肺則化為涕,在心則化為脈,在腎則化為精。寒則為涕,熱則為汗,聞香生津,嘗味垂涎,所謂:「涕唾精津氣血液,七般靈物總皆陰是。」惟一念不起,一心內照,則七竅俱閉,元精無滲漏之區,久久凝鍊,則精生有日。

元精玄義(卷四)

樂育堂語錄曰:凡精者何?即口中之甘露也。元精即甘露中一點白泡,如珠如玉,精緻瑩潔者是。

又曰:生等日夜之際,如有津液微生,即是微陽初動,總貴勤勤收斂,採而攝之於玄宮,不久自有氣機大動之時。

又曰:廣成子曰:毋搖爾精,精即汞,汞即心中之靈液,元神之所依託者也。

又曰:於無知無覺時,或忽焉心地清涼,或時而甘津滿口,皆產元精之真驗也,能於此覺之即收,收之即鍊,鼓橐籥之風,一上一下,聽其往來,即鍊精,即前行短,二候採牟尼之法也。

又曰:蓋精者,其靜而寂寂也,則為先天之元氣,及靜養久久,忽焉而有動機,此即鴻濛未判將判之時,元氣已有動機,元氣之動,即靜為元氣,動化元精,此時之時之精,非交感之物事也,亦非有形之精,周身踴躍也,必從混混沌沌中,無知無覺時,忽焉而有知覺,是元精化生也,又謂真知靈知也。

又曰:元精無形,即寓於神氣之中,貫乎耳目百體而無可指。

又曰:所謂元精者,即元神元氣醞釀流行之精華也。





樂育堂語錄別集(5)



西江月輯



性鉛性陽(卷四)附命陽

樂育堂語錄曰:舉凡日月云為,一切喜怒哀樂之生,皆我真機發動,我須收之養之,回光返炤足矣。要之四端發動之初,出於無思無為者為真,有思有為者為偽,爾等一日之內,如此四端萌動,不知凡幾,若能乘得此機採而取之,餌而服之,正所謂遍地黃金,滿堂金玉,無在非鍊丹之所,無時非藥生之候也。〈以上即所謂性鉛也)。

又曰:從玄竅開始,太極一動,陰陽分張,時可進而即進,勢當止而即止,何也?玄竅初開,只見離宮元性,所以謂之性陽生,然此是神之偶動,非氣之真動,只可以神火慢慢溫養,聽其一上一下之氣機,往來內運,蘊藏於中黃正位,此為守中一法。水火濟,坎離交之候,又謂前行短,二候採牟尼是。到得神火下炤,那水見火,自然化為一氣,氤氤氳氳,兀兀騰騰,此方是水底金生,古人云,陽生活子時是,又曰命陽生。果有此氣機之不動,不必蓬蓬勃勃,充塞一身內外,即粗見氣機,果從神火下入水鄉,是為坎離交而產藥,亦是微陽初動,亦要勤勤採取,運動河車棲神泥丸,所謂補腦還精,長生之道在是矣。

性鉛命藥(卷四)

樂育堂語錄曰:何謂性中藥生,即恍惚中物,而不外從無生有,且孔子云,樂在其中,夫人守中,如有一點樂意,即藥苗新嫩,正好採服。

又曰:何謂身命之藥,杳冥中精,此精之動,大有憑據,丹田有絪縕之象,活動之機,或一身上下流通,洋洋充滿,真有無孔不鑽無竅不到,此即是命中陽生。

元氣胎息(卷四)

樂育堂語錄曰:蓋元氣,母氣也,胎息子氣也。元氣與胎息雖二,而實一也,若無先天元氣,則後天之胎息無以生,無後天胎息,則先天之元氣無由寄,欲招先天元氣伏養於身中,必凝其神,調其息,迨至後天息平,先天胎息見,似有似無之內,先天元氣寓焉,久之凡息頓滅,先天胎息自在箇中,一往一來,陰陽造化,充滿於一身內外。

又曰:凡息一停,胎息自動,而生死由我矣。

又曰:胎息之用,有勉強自然之分,為文為武之用,而其要緊者,惟在萬緣皆空,一塵不染,如如自在,朗朗常明,我唯以元神化為真意主宰之,而運用之,毋令一念游移不覺,一息昏怠不明。

小藥大藥(卷四)

樂育堂語錄曰:但其始也,天性之自動,氣機之偶萌,亦覺微微有跡,不大顯相耳,吾教所以名為小藥生,又曰一陽初動。

又曰:及至採取過關,服食溫養之後,雖有丹田

火熱,兩腎湯煎,目有金光,口有異味,耳有鷲鳴,腦有氣生,六種效驗,然亦無形之形,附於後天有形之尸氣而昭著,實非有浩然之氣,至剛至大,在於目前,而充塞於兩大之間者也。此亦虛擬其狀,似有如此之盛,要皆我神覺之,我神知之,非外人所得而窺也,吾教謂之真陽大動,又曰大藥發生,以其實有可擬,故曰真陽,以其氣機之大,不似以前之微動,故曰大藥。







樂育堂語錄別集(6)



西江月輯



先天一氣(卷二)

樂育堂語錄曰:所謂真一之氣,乃鴻濛未判之元氣,混沌初開之始氣,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莫不由之,成仙成佛,亦豈外是。

又曰:其在人身,雖貫乎精氣神之中,而實無跡可尋,非口鼻呼吸之凡氣,非虛靈知覺之靈氣,非坎離心腎之動氣,在先天而不見其先,居後天而不見其後,先天則生乎陰陽,後天則藏於陰陽。

又曰:雖非後天之精氣神,亦非先天之精氣神,實為後天精氣神之根本,先天精氣神之主宰。

又曰:真種者何?即虛無中一點元氣,亦即太和一氣。

內藥外藥(卷二)

樂育堂語錄曰:古云:「外藥發生在造化鑪中,不出半個時辰,立地成就;內藥發生在自己身中,須待十月圓足。」何以半箇時辰即生外藥?蓋言水火相交,玄關竅開,即是外藥生矣!此是最不易得者。但外藥發生,金木相吞,水火相射,分毫不可差忒,差忒則大藥不能成就,此非別有一道也。以此外藥之生,必心純意正,了無外馳,藥才能生,若有一毫念起,即落後天知識,元氣又被打散矣。

又曰:人能靜定半時,了炤氣機,自然藥歸鑪鼎,而升降上下,為內藥矣。雖然,名為內藥,其實皆一氣也。

又曰:然以外藥來歸,無非欲化內之精神,皆成先天一氣,故必須十月之久,方才圓足。

內藥外藥(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內藥,吾身之元氣也。外藥,即太虛之元氣也。

又曰:但非內炤內養有功。必不能招回外來之藥。。

內外黃婆(卷二)

樂育堂語錄曰:用意之法有二,一為動時之意,一為靜中之意。

又曰:所謂外黃婆者,通家之和好,故無位而動。若不知動以採藥,先天元氣,如何招攝得回來?此動中之用意也。

又曰:內黃婆者,傳一時之音信,故有位而靜。苟不知靜以煉丹,先天元氣,又如何凝結成胎?此靜中之用意也。



樂育堂語錄別集(7)



西江月輯



真覺真義(卷二)

黃元吉曰:須知覺與意,皆二而一者也。不過以無心無意,偶爾有知,謂之真覺。迨一覺而後,我必加意用心,調停蘊蓄其間,則為真意。然意發而心仍無有物,始為真意,與我先天一點真覺,不甚相遠。所以無心忽覺為真覺,一心內守為真意。

又曰:此箇一覺,在何時尋?務於至陰之中,恍恍惚惚時,了無知覺,忽然有此知覺,不待穿鑿,無事安排,機會相觸,杳冥沖醒,方是清清淨淨,無知無識之真覺也。

又曰: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除,真息不見。故必動極而靜之際,忽來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屬陰,謂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似夢非夢,似醒非醒,於此定靜中,忽覺一縷熱氣,混混續續,兀兀騰騰,此即神融氣暢,兩兩交會於黃房之中。不由感觸,自然發生,此即玄關兆象、太極開基也。惟用一點真心發真意以收攝之,此意屬陽,為戊土。其實一意,不過以動靜之機,分為戊己二土而已。

又曰:如打坐時,先將雙目微閉,是誰閉?了炤於有無內、外丹田,又誰炤?於是採陰蹻之元息,納心中之神氣,會於黃庭宮中,又是誰採誰納?殆後天有意之意,即己土也。至觀炤久久,忽焉混沌片晌,不知不覺,入於恍惚杳冥。從此無知之際,忽焉有知,無覺之時,忽焉而覺,此即先天之真意,戊土是也。

又曰:須知真意之意,猶是後天之意同,不過意之前無意,意之後無意。從此一知,一知之後不復見;從此一覺,一覺之前無有焉,此為真意之意。

天罡斗柄(卷四)

樂育堂語錄曰:夫天罡,即主極也,斗柄即文武卿佐,聽令於帝主者也。

又曰:大凡打坐之初,須先養神,神與太虛,原同一體,但不可死死執著,務先游神於虛,方能養得純純自來歸命。夫既神凝於虛矣,又須慢慢收回虛無窟子中,調之養之,到得神已歸命,然後驗其果一無所思,到虛極靜篤否耶,如能虛極靜篤,一無所有,此即端本澄源之學,而主極立矣。

又曰:主極一立,以神下入水府,即是以神入氣穴,又是以性攝情,以龍嫁虎,種種喻名,不一而足,無非以我一點至靈至聖至清至虛之元神,下與水府之鉛配合,猶之以火入水鄉,少時火蒸水沸,而真陽生矣。

杳冥恍惚(卷三)



樂育堂語錄曰:太上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即此陰氣凝閉之時。萬物焦枯已極,了無聲臭可聞,亦無形色可見。於浩渺無垠。微茫莫辨之中。正是精生之候。知否,既明杳冥無朕之中,真精由此而毓。若起一明覺,則減一分杳冥,而真精不能完全,無以為生育之地矣。又知否,及杳冥已久,正如今日層陰沍結。陽氣於此而胚胎,久久調養,宛若無知無識,同夫蚩蚩之氓,忽焉一覺而動,則恍惚生焉,變化見焉,而後真一元陽,即於此見其端倪矣。此正太上云:「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物即一陽之氣,天地人物發生之祖氣也。所謂天地之心,即此而可見矣。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