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亦姝母校兰生复旦校长接受专访:教育应给每个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

 云天一鹤757 2017-02-12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赛》让冠军获得者上海16岁的中学生武亦姝一下子火了。


但是少有人知道,她对古诗词的爱好还在初中母校民办兰生复旦初级中学时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她也曾表示,自己是从六年级开始喜欢诗词的。


兰生复旦校长周萍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表示,在她看来,不论是武亦姝还是其他学生,他们的成功都来自个人的努力,学校只是为这些努力而又有天份的学生提供成长的丰富土壤、发展的自由空间。


她说:“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升入心仪的高一层次的学校,更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有丰富的生命体验,从而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种子,学校能做的就是小心保护他们的兴趣


在周萍眼中,武亦姝夺冠最终是凭借实力,胜在心态。“这和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从小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如果有说学校为她的成长做过些什么的话,那就是为她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周萍说,武亦姝成于教养和永不满足的谦虚


在每次比赛时武亦姝的表情,都可以看出,她的每一次的高分都令她自己感到惊讶,而且每次出境时她都淡定地表达着同样的意思:她就是喜欢诗歌,享受诗歌。“正是喜欢,使得她能够坚持,也使得她有2000首的诗词储备的量,仍然会在答不出题时,坦然地回答:答不出,就发现自己的盲点,学习补缺。”



这是我们看着这个孩子一步步走来,在兴趣的驱使下所表现出的永不满足的追求。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他不可能在学习中获得提升。”


周萍说,喜欢——这才是孩子学习的最佳状态喜欢某件事,从做某件事情中找到了乐趣,才会享受其中的快乐和辛苦,才会不觉得是负担,不会厌烦而学校就是提供条件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得以发展的土壤。


据她介绍,学校里每年都会举行辩论大赛、汉服设计大赛等文化艺术比赛,武亦姝自己就是汉服设计大赛时的主力队员。


而2015年时,学校参加上海市的汉字听写大会选拔大赛,不少学生都报名参加,最终有5名学生被选拔参赛,武亦姝则是陪练,她每天都去帮她的同学备战乐此不疲。


“正是学生们有着对诗词等活动的爱好,学校又创设了一系列能够使学生不同的爱好得以发挥的平台,这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享受到很多的乐趣。”周萍告诉记者,学校不仅有武亦姝、还有


去年获得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的梅灵捷、


曾在上海诗词大赛获奖的学生席逸群、


在上海市汉字听写大赛获奖的学生孙昕、


去年市长奖中仅有的两名中学生胡叶琛和张宇也是毕业于此……



大文科和大理科融合教学,让学生习得科学的思考方法,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学校如何给学生更好的影响,在周萍看来,成功的探索来自于学校的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课程融合。这一改革始于4年前,经历了4年的探索才终于慢慢成型。


说起民办学校,很多人认为,学校通过让孩子提前学习,逼孩子天天刷题,才最终造就出了高分的学生。但,这是外界的误解。”周萍说:“学校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才找到了一条能够让学生寻找到自己发展兴趣之所在的特色之路。”


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在周萍看来,这一问题厘清,学校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之路。


而她认为兰生复旦的目标就是为高一级的学校提供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当我们高一级的学校渴望创新性人才时,我们更应该以此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她说。因此学校从4年前开始通过大学科的课程支撑,以问题探究为基础,鼓励学生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并提升自己。


学校除了教学大纲原本规定的课程以外,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有的文科课程重新规划设置成大文科的融合课程,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也重新规划成大理科的融合课程。


她举了个例子,语文课堂上,六年级有一个关于诗歌的课程上,比如老师讲到24节气的诗歌时,会谈到那些相关的风俗习惯,与气候、节气的起源、当时的社会背景、节气习俗的变迁、食品等相关,不单单是诗歌,历史风俗习惯都纳入其中。



这样的授课不仅是教的诗歌,教的更是文化。高年级的融合课程则会更深入。比如侠义文化的探究,从历史文化的层面来探索侠义文化的起源,再从整个侠义的分类来探索侠义文化的发展线索。甚至会融合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人物,从经典作品中寻求到历史文化的脉络。现在这些课程都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至于大理科课程,就是让学生把所学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从而能够掌握这些学习的知识,比如在学校的大理科课程中,学生上了物理课后,掌握了音高、音频、音量的原理后,可以在融合课程中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乐器并演奏,体验其发声原理。


去年在复旦附中的自主招生共有500多个考生参加。首次实施的资料包考试,超过30分的学生不足50个。兰生复旦的占了其中的30个。其中兰生的学生赵吟泓得了唯一的49分。他回校时,告诉老师,大学科的学习给了他科学的思想方法,使得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思考方法、知识的运用方法,以及各种体验。


周萍解释称,大理科课程就是让学生在学科融和之中,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通过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从而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自己创设性的想法融和在一起。


而大文科课程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得所有的知识融合成文化课程,并且学校鼓励老师带着学生们走出校园,给学生行走的体验。每年暑假有100多名学生参加行走体验,去徽杭古道体验文化风情、去贵州山区小学交流等。每周五则将最后两节课安排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场馆、周边的文化景点进行教学。“学校应该让学生有更多样的生命体验,这样才可能使得他们将自己所学所感融为一体。”周萍说。



更重要的是,这些融合课程全部纳入学校的课程标准。“如果没有真的写入课程标准,那这些设想是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的,否则也只是学校和老师们兴之所致才会做的事。”周萍说。


为此,学校在刚开始时,设置了80个探究课题,但是发现学生不堪重负,而且一些课题并不那么受学生欢迎,所以最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淘汰,只剩下了30个探究性的课题。“这些30个课题全部写入培养计划,所有的学生在学校期间都必须完成这些课题。并且这些课题还会每年都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更新。”


教育最美好的过程不是老师的单一传授,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激发


“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被激发,而老师也被学生打动的过程。”周萍在接受采访时说,说实话,我们最初在为学生设置这些探究性的课题时,不少老师心里都有一些担忧,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担心这些课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但没想到的是,学生给了老师一个超出想象的呈现。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被学生所深深地打动,他们会对学生有更多的投入,这样师生互相激发并且共同成长提高的过程才是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周萍说。


所以在他们学校,所有老师的办公室门都会为有需要的学生敞开——


梅灵捷会遇到同样喜欢数学的朱斌老师,朱斌老师在课后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他讨论数学,一起研读数学论文;


武亦姝会遇到同样喜欢古诗词的郑静老师,并且他可以随时走进郑静老师的办公室,坐下来和郑静老师切磋个没完,和学校里其他同好的老师一起聊诗词弹钢琴吹长笛……


要问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这在周萍看来,是好的教师团队。


但是,作为民办学校,自然有着升学和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最终自然会传递到老师的身上。“老师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定期为老师做教师访谈,从中听到老师的吐槽和发展中的迷惘。并且为他们解决这些吐槽的问题和迷惘,从而使得他们内心永远能够有温暖,这样才能把温暖带给学生。”周萍说。


当好的老师遇到好的学生,并且有学校提供的自由空间,那他们内心最温暖最光明的火花会被点燃,互相照亮。


(以上内容转自文汇教育公众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