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诗词大会》真是火得不要不要的,武亦姝更是带动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追捧,不少人认为古典诗词遇到了复兴的好机会,也有人认为这种一窝蜂的现象并不是真正的热爱传统文化,说到底还是一场网络狂欢。 然而无论这种现象究竟是往好了发展,还是会跑偏,小编觉得我们倒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古典诗词本身。 古典诗词给人最刻板的印象莫过于格律,什么平平仄仄、对仗押韵,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会更有趣,下面小编就从押韵这一部分简单“卖弄”点干货。 《登幽州台歌》为啥不押韵?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更是脍炙人口,如此苍劲奔放的诗句,跨越时间空间的意象,难怪能流传千年而不朽,但问题也就来了,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格律,诸如《登幽州台歌》这样的古风作品为啥读起来是不押韵的?作者陈子昂作为唐代的大诗人不可能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啊? 原来该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都是押韵的,只不过按照我们现代普通话的发音确实不押韵,但考虑到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语音上和我们有很大不同,这里的“者”字应念为“煮”,“下”应念为“虎”。遵从古音就押韵了,只不过我们现在念起来会有些别扭。 “远上寒山石径斜”为啥要改变读音? 杜牧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比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牧的这首《山行》流传更广,然而在语文课本里,“远上寒山石径斜”就让不少人犯懵,“斜”字在普通话里就念xié,可是在这首诗里我们却要念成xiá,其实用专业术语这叫叶(xié)韵,早在南北朝时,人们诵读《诗经》发现很多韵脚如果按照当时人们的念法会很不协调,于是就会为了押韵而改变韵字的念法,这种风气在宋朝更为兴盛,以至于很多韵文也开始叶韵,这其实都是古今音韵流转造成的,不过据学者考证,其实“斜”字的古音应念为sia(二声)更为准确,在今天南方一带一些方言还有所保留。 你过《平水韵》四级了吗? 如果现代人想写古典诗词,那么一定离不开一本叫《平水韵》的书,凡是创作格律诗,其韵脚一定要按照《平水韵》上记载的发音。 所谓“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 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精彩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