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笔下的元宵之夜 在京城又度过了一个元宵之夜,仰望着天空璀璨绚丽的焰火,听着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使我沉浸在古代那些著名的诗词大家所描绘的元宵之夜的场景之中。在古人吟咏元宵节的诗词作品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宋代的辛弃疾所写的那首《青玉案》的词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魂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之夜,一街灿丽的灯火,如春风吹开银花千树,又好似满天闪烁的繁星吹落如雨。香尘轻飏的街巷,华丽的车马攘攘熙熙,已是月斜光转一夜,鱼灯龙盏狂舞在凤箫声声里。丽人三五成群,头山颤袅着雪柳金缕,笑语伴随幽香盈盈,从眼前飘然而去。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千百遍苦苦地寻觅,蓦然回头一瞥,却发现自己思念的那个人伫立在灯火稀疏之处…… 辛弃疾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也是南宋最坚定的抗金将领。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他毅然聚众两千多人投归耿京的抗金起义军。在耿京被害之后,他收拢其残部将近万人,渡江归于南宋朝廷,从此便开始他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的悲壮人生。在南归后的二十多年里,他累陈光复方略,创建雄镇一方的抗金队伍,在任期间除弊兴利,抑强惩恶,赈灾济民,,卓有政绩,然其刚正不阿的品行,颇遭党政者猜忌。淳熙八年,终遭弹劾而被免职,闲居上饶带湖达十年之久光宗绍熙三年,由于力主抗金,再度遭到弹劾而落职,退隐飘泉又达八年之久。至宁宗嘉泰三年,又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因支持韩侂胄北伐反遭谗害降职。开禧三年,诏命试兵部侍郎,辛弃疾一气之下决然立辞,归居船山,不久病重,在郁闷和绝望中离开了人世。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具有出将入相的文才武略,而他却一声没有得到重用,未能施展其雄才大略,实现抗金复国的伟大理想,所以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他的这首词作《清玉案》便是在遭谗落职退居上饶期间所作。词写元夕观灯,寻觅意中之人。元夕之夜凤箫声动,鱼龙灯舞,满城灿若星雨的灯火笼罩在明月的清辉里,倩妆丽饰的佳人,映在灿烂的灯火里,可是众里寻遍却不见伊人,,猛然间回过头来,她却在灯火稀落的僻静之处。那“蓦然回首”的一瞬间,顿然转出了一个妙悟境界,让人恍然而又情韵悠长。前面极力描绘的火树银花,雕车宝马,笙歌喧天,笑语盈盈,一路铺垫渲染,原来只是为了衬托出结拍伊人的幽独。“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不慕繁华,不同俗流,自甘寂寞,自处幽独,应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形象,恰似作者本人遭受投闲弃置的冷落而不趋众媚世的人格和炽热的报国情怀的生动形象的写照,梁启超就认为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对这首词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高度概括人生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所必须要经历的境界时,便把这首词最后收尾的几句话作为三种境界之一而使其成为警示后世之人的名言佳句。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第三种境界,便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之所以一直深爱着辛弃疾的这首词,也不仅仅是他在词中所描绘的元宵之夜的繁华盛景,而是在这盛景的的衬托之下所深悟到的深刻哲理和独幽自处的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