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谓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入夜为“宵”,故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谓之“元宵节”。汉字文化圈中,满月即“望”,是为团圆美满。
正月十五元宵节, 北方“筛”元宵, 南方“包”汤圆。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宋 周必大 《元宵煮浮圆子诗》 这是最早描绘元宵的诗。从《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记载均可知元宵作为应时食品宋时已有之。始称“浮元(圆)子”,商人谓之“元宝”,后称“汤团”或“汤圆”,取其“团圆”之意,象征阖家团圆,幸福和睦。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元宵赏灯自隋唐以来历朝盛行。 月色灯光满帝都, 香车宝辇隘通衢。 ——唐 李商隐 《正月十五夜》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宋 辛弃疾 《青玉案 · 元夕》 元宵张灯初为驱逐对黑夜的恐惧感,后衍生祈许光明之意。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隋炀帝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根据灯期不同,上元灯期有“试灯”、“正灯”、“阑灯“等名谓。 上祈天意,下护苍生, 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是东方哲学的自然体现。 元宵节最大的特点即“走出家门”“普天同乐”。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宋 元好问 《京都元夕》 ![]() 古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可以精心打扮、结伴出游,借着元宵赏灯走桥的机会物色心仪的对象。故元宵可谓之“古时情人节”。 ![]()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宋 辛弃疾 《青玉案 · 元夕》 时至今时,无论元宵、花灯、习俗如何变化出新,元宵节延续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始终是华夏儿女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 天道始,地道生,人道成。 天人合一,万物共生。 ![]() 诸类终始循环, 无有不化于道者, 故曰圆满。 ——《皇经集注》 天道圆润,地道方正。 人在其中,微如芥子。 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 人生如何能圆满? ![]() 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诸葛亮 方正做人 圆润处世 是以生生不息 ▲宋 李嵩 《观灯图》 阖家欢 一起品茶长谈 不苛求风雅 杯茗间 因有你的“团圆” 此生如远帆 这一生遇见的每一个人 嵌入生命每一刻 从而圆满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遇见你 是缘 「 入山 」 北京·西城区马连道路6号 鼎观大厦601-602室 T: 010 63342208 入山 心生物外 在此相遇,就是为了遇见初心 以初心感知生活本源 |
|
来自: dxdfm53数据库 > 《诗词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