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相亲更容易成功 | 36个问题走进陌生人内心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02-13


小友说:你参加过相亲活动吗?是不是活动结束后两个人依旧如刚见面那样尴尬?除了对对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奇葩癖好)有一定了解以外,很难有心动的感觉?那么一个能更进一步走入对方内心的相亲方式,你要来试试了。


过去半年朋友圈小范围流行一种叫做“一周恋爱”的交友活动。在平台的组织下,有交友需求的异性(据说也接受同性)被两两随机配对,每天要完成不同的有趣的“交往任务”(比如拍一张相似景物的照片),历时 7 天。我司也有同事好奇去报了个名,可惜没有被选上。



这不失为一种新奇的“相亲”方式,比起传统那些——约出来吃个饭,互相询问“你做什么工作”“有几套房几辆车”之类的老套问题——真实有趣多了。但是连续7天的交流要求对我们这种深陷“工作狂”魔咒的单身青年来说却是蛮大的压力,毕竟我们经常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有没有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培养好感,而且又新奇有趣的“交友”方法呢?其实心理学家早就找到,就看你敢不敢试了。


1997 年,心理学家阿瑟·亚伦(Arthur Aron)等人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上的研究就提出,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只需通过互相询问对方 36 个带有“自我揭露”属性的问题,就可以快速拉近,而这个过程只需 45 分钟。


这个实验是这样做的。陌生的两人见面并坐下之后,拿到研究者提供的信封,里面包含任务的指引,以及 36 个问题。他们知道实验任务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变亲近,并且被要求严格按照问题顺序轮流向对方询问,自己也要给予对方答案。


这些问题被分为三组,全都经过精心筛选,每后一道题的“自我揭露”(可以理解为“私密性”)程度都比前一道题更强,每组之间也呈递增趋势。就是要给你一种“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的感觉。

36道问题列举如下:


第一组


1. 如果可以在世界上所有人中任意选择,你想邀请谁共进晚餐?

2. 你想成名吗?想以什么方式成名?

3. 打电话之前你会先排练一下要说什么吗,为什么?

4. 对你来说,“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5. 你上次自己唱起歌来是在什么时候,给别人唱呢?

6. 如果你能活到 90 岁,同时可以一直保持 30 岁时的心智或身体,你会选择保持哪一种呢,心智还是身体?

7. 你是否曾经秘密地预感到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死去?

8. 说出三件你和对方看上去相同的特征。

9. 人生中的什么东西最令你感激?

10. 如果你能改变被抚养成人过程中的一件事,会是哪一件。

11. 花 4 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告诉对方你的人生经历。

12. 如果你明天一觉醒来就能拥有某种才能或能力,你希望那会是什么能力呢?



第二组


13. 如果有一个水晶球可以告诉你关于自己、人生,未来乃至任何事情的真相,你会想知道吗?

14. 有没有什么事是你一直梦想去做而没有去做的,为什么没有做?

15. 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16. 在一段友谊之中你最珍视的是什么?

17. 你最宝贵的记忆是什么?

18. 你最糟糕的记忆是什么?

19. 假如你知道自己在一年内就会突然死去,你会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吗?为什么?

20. 友谊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21. 爱与喜欢在你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22. 轮流说出心目中对方的一个好品质,每人说五条。

23. 你的家人之间关系是否亲密而温暖,你觉得自己的童年比其他人更快乐吗?

24. 你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组


25. 每人用“我们”造三个句子,并含有实际情况,比如“我们俩在屋子里,感觉……”

26. 补完这个句子:“我希望和某人在一起,分享……”

27. 如果你想和对方成为亲近的朋友,请告诉对方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是他或她需要知道的。

28. 告诉对方你喜欢他或她身上的什么东西,要非常诚实,说些你不会对萍水之交说的东西。

29. 和对方分享生命中那些尴尬的时刻。

30. 你上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哭呢?

31. 告诉对方,你已经喜欢上了他或她身上的什么品质。

32. 你觉得什么东西是严肃到不能开玩笑的,假如有的话。

33. 如果你今晚就将死去,而且没有机会同任何人联络,你会因为之前没有对别人说什么话而感到遗憾,你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对他们说这些话呢?

34. 假设你拥有的全部东西都在你的房子里,现在房子着了火,救出家人和宠物之后,你还有机会安全地冲进去最后一次,取出最后一件东西,你会拿什么,为什么?

35. 你的家人中,谁去世了会令你最难过,为什么?

36. 说出一件你的个人问题,问对方如果遇到此事要如何解决。另外,也要让对方如实告诉你,在他或她眼中,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是怎样的。


亚伦等人的研究结果表示,回答“亲密渐进式”问题的参加者感知到的关系亲密程度显著比对照组的高。对照组所完成的是“普通分享式”问题,比如“你去年生日收到了什么礼物?”,跟平常我们和陌生人交谈时谈论的问题差不多,无需太多的自我暴露。


所以,仅仅是因为讨论的问题不同,就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而且无论配对的参加者属于何种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是同性搭配还是异性搭配(Cross-sex or All-women),关键价值观上是否有冲突(Attitude Disagreement),对互相“来电”是否抱着明显的期待(Expected Mutual Liking),他们在关系亲密度的感知上都没有显著差别。(稍微有点影响的是参加者的“内外向程度”,这里不展开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查参考文献)


亚伦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培养人际亲密的范式。而真正尝试将这套方法用于“日常相亲”中的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曼迪·莱·卡特隆,她曾经邀请一位生活中认识但不算特别熟的异性到一个酒吧中,完成了这个“人际亲密产生试验”。和亚伦研究中的每组问题的交流时间被限定在 15 分钟(即便该组的问题没聊完,都会被强行停止,跳到下一组)不同的是,卡特隆在自己的试验中和她的“对象”花了 3 倍的时间(135 分钟)完整聊完了 36 个问题,最后还进行了“深情对望 4 分钟”。


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成功相爱了。



卡特隆将她的这段经历撰写成文,于 2015 年 1 月发表在《纽约时报》的“现代爱情”专栏上,当即引起了轰动。这使得亚伦等人的研究在发表了近 18 年之后,意外收获大众的关注。而文章发表的 8 个月后,卡特隆也受邀登上了 TED 的讲坛,亲口分享她的经历。(点开下方视频可以听听她怎么说)



卡特隆不是唯一的试验者。博主悉尼·麦金尼斯也曾经分享她用这个方法“撮合”两个好友的经过。她这样描述她观察到的过程:“第一组问题是在安静和紧张的氛围中开始的。他们很少有眼神接触,脊背紧紧地贴在墙上。但是到了第二部分,他们的肢体语言完全不一样了。随着互相了解的过程继续,他们将身体转向对方,交谈也越来越流畅。到了第三部分,也是最私密的部分,我看到我的朋友们在个人内心冲突矛盾的问题上完全向对方敞开心扉,并且表现出真诚的关爱和同理心。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也开始迫不及待地想试试看呢?正如卡特隆在她的文中说道:“你不能选择让谁来爱上你,尽管多年来我一直希望可以这样选择;你也不能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创造出浪漫气氛。科学告诉我们,生物学起到了作用,我们的信息素与激素在恋爱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尽管如此,我开始认为,恋爱其实比我们所想的更加灵活。阿瑟·艾伦的研究让我懂得,创造信任与亲密的感觉是有可能的,甚至还很简单,而爱情正需要信任与亲密的滋养。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