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老子》与《周易》中的修身之道
2017-02-13 | 阅:  转:  |  分享 
  
怀宝而修身守静而不争

——《老子》与《周易》中的修身之道

摘要:儒家与道家常被看作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其实,儒道二者在修身思想上有许多一致之处。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与道家经典《老子》修身之道作一比较,可看出儒道两家在修身思想上的一致性。

关键词:老子;周易;天人合一;三宝;修身之道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闻一多先生在其《关于中国的儒·道·匪》中引用的这段话,带有儒道不容的味道。然而,儒道并非完全对立,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尤其是二者的修身之道有很多一致性。本文就《老子》与《周易》进行比较,分析儒道修身思想的一致性。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顺天守正”,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天道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包括人)。”(《老子》下同42章)老子进一步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1章)可见老子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进一步提出违反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周易》《坤卦·彖辞》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宁。”意思是:只有顺承天,顺乎自然,才能达到品物咸宁的美好境地。《坤卦·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都具有顺天(顺应自然、自然规律)的思想,顺应自然规律就“吉”。《坎卦·象》日:“习坎人坎,失道凶也”,老子也认为“知常,妄作凶。”(16章)违背自然规律的就会受之以“凶”。然而,二者并不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做事。老子总的哲学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老子也注重静与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33章)“老子用无为无不为的方法来教示人们要以‘无为’克服欲望,以‘无不为’完成自己。”眩J《周易》《泰卦》卦象“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指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二)《老子》的矛盾调和思想与《周易》的阴阳平衡观

《老子》一书提出许多矛盾范畴,如:有无、动静、虚实、生死、祸福、难易等,并认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立双方还会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易传》将这种对立统一法则概括为“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承认矛盾的对立、斗争、转化,但更为倡导矛盾双方的调和与统一,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周易》《咸卦·彖》日:“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认为只有阴阳二气平衡相感才“吉”。《需卦·象》日:“云上于天,需”。云上升到天空,只有等待阴阳调和,自然就成为雨。这给我们以很多哲理的启示。

二、《老子》的修身思想内核“三宝”与《周易》中对应的卦象

老子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7章)老子的三宝是其修身思想的内核,在《周易》中亦有相应的卦象及深刻的阐述。(一)“慈”与《周易》的《坤卦》慈,本指父母的爱,引申为凡怜爱之称。《左传·隐公二年》有:“父慈子孝”,又《左传·文公十八年》有:“宣慈惠和”,孑L颖达疏:“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可见“慈”即为爱、恩、善的别称。老子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8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19章)老子是非常强调人的善良与怜爱之心的,并以厚德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周易·坤卦》:“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象》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地势是顺着天的,君子应该效法地,用深厚的德泽来容人纳物。《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子》与《周易》都阐释“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中华美德的源远流长。(二)“俭”与《周易》的《节卦》“俭”,老子对此有解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指出对物欲的原则——为腹不为目。老子强调对物欲及心志都要“俭”。《节卦·彖》日:“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是说应加以节度,中正得以通顺。因为天地有节度四季才确定。节度用来制定各种法度,才能不浪费财物,不害民。但是如果苦于遵守节度或过度节俭就会导致“凶”。《颐卦·象》也日:“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慎语所以养德,节饮食所以养身。《未济卦》上九爻象也日:“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没有节制的饮酒必将濡首。同理,没有节制的奢侈和过度行为将给我们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人们必须节制自己违背自然的贪婪放纵行为。

(三)“不敢为天下先”与《周易》的《谦卦》

“不敢为天下先”不是说缩头缩脑,而是不争名利,不先天下之乐而乐。《周易·谦卦》:“亨。君子有终。”《彖》日:“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天道对下面成就万物而光明,地道位置卑下而地气上升。天道损害满的而增加虚的,人道毁坏满的而增加虚的,鬼神损害满的而加福于虚的,人道憎恶满的而爱好虚的,对位尊者谦则光荣,对位卑者谦则不可逾越。教人以谦下不张扬。三、具体的修身之道

(一)清心寡欲——清净为天下正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19章)老子反对生活的奸巧与奢侈,但老子并不是愚民,而是欲使民风淳朴。“不欲以静,天下将白正。”(37章)老子并非反对物质生}舌,他希望人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0章)愿从精神上回归自然,消除为追逐名利、物欲而引发的纷争,而不希望达到“奢”的程度。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周易》也多次提到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唯如此才能保“吉”。《周易·既济·上六》日:“濡其首,厉。”《象》日:“濡其首厉,何可久也。”上六居卦之终极,既有既济之乐而不知节制,乐极生悲,反成不济,也就是说如果欲望过高不知节制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二)处下不争——柔弱胜刚强

“无为无不为”“处下不争”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在文中多次论述。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教给我们要宽容大度,守柔处下。又正反论述柔弱之意义:“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老子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柔弱之大用,能保身,能恒久。“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所以我们要学会不争而胜,勿急功近利,勿张牙舞爪,气定神闲,终有所成就。而《周易》64卦中凡上卦是阴卦者,多为吉卦,凡上卦是阳卦者,多为凶卦。这表现了柔弱处上,刚强处下的思想。《周易·谦卦》是《周易》中唯一卦爻辞皆吉的卦,都说明“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三)和尘同光——挫锋解锐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56章)我们要消解光辉,混同尘垢,韬光养晦,不出风头,不计得失。“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谚语说的好:“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就是这个道理。《周易》也告诉我们要向大地学习,大地无语,可它能承载万物。做人要谦虚,不张扬。

(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章)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一开始就要慎重决定。因为积微成著,积少成多,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老子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易辞下》日:“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我积而不可扔,罪大而不可解。”这里明确提出小人的做法正好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背道而驰,终会导致无法解救的罪大恶极。所以我们在做事之前要先考虑好,然后“慎”行事。

(五)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月盈则亏,物盛则衰,故“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老子告诉我们不要居功自傲,要学会进退。《周易》中有《遁卦》,说文日:遁,逃也。《序卦》日:“物不可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兴废盛衰,物之常态,消息盈虚,世之恒情。世物皆不能恒久而不迁。君子为明哲保身,以守正道,只好遁而避之。《遁卦·彖》日:“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君子观察时势,及时隐退。隐遁的太迟,也会有危险。《象》日:“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厌恶小人不显得过分,要以礼律身,可见当退则退,凛然而不可犯。进退自如,方为潇洒人生。《老子》与《周易》有许多共同的修身之道,对后世文人有深远影响,同样值得我们深入借鉴,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学会修身,如何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二者均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