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祁县王氏

 daimatsu 2017-02-13
武平王氏宗亲

 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居于祁县者,世代以高贵乡吉千里为发源地,地点相当于今天山西祁县东南祁城一带。

   祁县王氏有史可考的祖先是东汉末年担任司徒一职的王允。《唐书·宰相世系表》谓王允乃王霸之后,霸长子殷任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遂为县人。殷四世孙实,有三子:允、隗、懋。

   王允,《后汉书》有传,称太原祁人,献帝初年任司徒,守尚书令。因为董卓有造反之心,乃勾结卓将吕布,刺杀董卓,不久又被卓将李傕所杀,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被诛害,唯兄子晨、陵,脱归乡里。及朝廷平定李傕之乱,为他昭雪平反,又封其孙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祁县王氏在王允之后,允兄子凌(陵)贵显于三国曹魏之时。王凌既免于叔父之难,以才能为魏武帝曹操知遇,入魏后官至太尉,时人说他“文武倶赡,当今无双”。司马懿有不臣之心,诛除异己,他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举兵讨伐,兵败被杀,当时人无不认为他是“固忠于魏之社稷者”。有子四人,其中长子广有志尚学行,与弟飞枭、金虎并才武过人,人称“广等志力,有美于父耳”;少子明山最知名,善书法,多技艺,书法被时人视为楷模。后与三位兄长皆为司马懿所杀。

   祁县王氏遭汉末、魏末两次家难后,元气大伤。此后司马氏代魏,王家因是罪臣之家,在两晋之时备受压抑,以致无人显贵于世。直到南北朝时期,才相继有几支祁县王姓人为官为宦,但实际上已与王允、王凌等人无关。如南朝宋车骑将军王玄谟,自称是王允从子(雁门太守)王宏六世孙,说“六世祖宏,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司徒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雁门太守”。但考诸史传,三国时吴国人谢承所著《后汉书》说王宏乃王允兄。与玄谟同时的范晔所著《后汉书》只说王宏与王允同郡。两书又都说王宏被允用为右扶风太守,与王允同为李傕所杀,不言宏北居新兴云云。谢承离后汉较近,范晔与玄谟同时。后者不采用玄谟的说法,显然是认为玄谟所言并非事实。加以《宋书》、《南史》叙玄谟家世时,无不特别注明“其自叙云耳”,也可以证明两书的作者同样不相信玄谟的话。

   但王玄谟毕竟出于祁县王氏,并且还是王凌以后祁县王氏第一位最有影响的人。他也许是王允、王凌的近宗,祖先在两次家难时有幸获全,才留下王玄谟这支祁县人。

王玄谟在晋宋之际遇宋武帝于青徐地区,被任命为从事史,以后因军功不断升迁,至孝武末年官至顾命大臣。其后家世相传,显于南朝。子宽,光禄大夫。从弟玄载,兖州刺史。玄载弟玄邈,雍州刺史。曾孙茂,仕梁朝为开国元勋,官至太尉。

与玄谟同时,宋镇北大将军王懿也“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二千石”,懿与兄睿皆在晋末自前秦出奔江南,为宋武帝代晋功臣,兄弟双双封侯。睿孙文和,仕齐官至盖州刺史。

在上述两支祁县王氏稍后,又有自称出于祁县的梁右卫将军王神念、宰相王僧辩父子等人,即《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乌丸王氏”。这支王姓人实出乌桓族,其说详前,此处不赘。

   北朝时,祁县王氏贵显者有三支,但几乎全属假冒。其一是西魏大将军、太原郡公王思政所在支系,史称“太原祁人,汉司徒允之后也。自魏太尉凌诛后,冠冕遂绝。父佑,州主簿”。其实,这段记载纯属假冒,王思政实际是高丽人,出自蓰王国,姓拓王氏。北魏孝文帝改少数民族姓氏为汉姓,他的祖先始以王为姓。至西魏时恢复各族旧姓,他的儿子王康被赐姓拓王,实际上是恢复了原有的姓氏。

王思政在魏末大乱时以军功起家,后幸遇尚未继位的孝武帝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被视为心腹,其后便大富大贵。后又得幸于西魏宰相(即北周文帝),拥军镇守颍川(今河南长葛东北),自武关(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以南,方圆一千五百里之地,都是他的统筹范围。后不幸为东魏所俘,西魏仍厚抚其家,封其子康为太原郡公、揆中都县公、邗西安县侯、恭忠诚县伯,幼显亲县伯,一女也封齐郡君。长子元逊子景留于西魏,亦得封晋阳县侯。思政入东魏后备受优礼,北齐代魏后任都官尚书、兖州刺史。而王康等人显于西魏、北周,至隋朝初年,仍有官至州刺史者。

另一支显于北朝的祁县王氏即北周徐州总管王轨所在支系。王轨,史称“太原祁人也,小名沙门,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累叶仕魏”。这段资料与王思政的情况一样靠不住,《北史·王轨传》说“赐姓乌丸氏”,可见他原出于乌丸族,后才改姓王氏的,郡望、先祖同属假冒。他的父亲王兴,也起于军功,见知于宇文泰,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平原县公。他则得幸于周武帝,委以心腹之任,军国大政,皆得参预,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后任柱国、徐州总管,为周宣帝忌杀。

北朝时的最后一支祁县王氏是历仕西魏、北周、隋朝的王庆及其父子。庆父因,魏灵州刺史、怀德县公;庆,隋上柱国,平昌郡公;子淹,父死后袭爵。三人所属不明。

隋唐时期,祁县王氏又有几支贵显。除前述出于乌丸族的唐太宗宰相王珪,特进王仁皎、太子少保王守一、宪、文二宗相王涯等人外,又有隋末大儒王通、唐高宗王皇后及其父司空王仁佑、诗人王勃(迁居绎州龙门,即今山西河津东南)、兵部尚书王忠嗣(家于郑县,今陕西华县)、户部侍郎王鉷、左散骑常侍王质、左散骑常侍王仲舒、太原郡公王方翼、检校太尉王重用、太傅王重盈、河中节度使王珂、尚书右丞王维、代宗宰相王缙(维弟,父汾州司马处廉迁居河东蒲县,即今山西永济)等人,宗支繁多,不可一一详考。 

作者: 王大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