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器物,講究「物以載道」,李漁在《閒情偶記》雲「登其堂,見物物皆非苟設,事事具有深情」。器物中也體現著人對事對物的態度和格調。无量自在,身心简朴。尊重旧时习俗,四时节气,对天地万物怀有敬畏之心。一席布衣,一卷诗书,一轴丹青,一盏茗茶,几番晋韵唐风宋意,越过千年时光。 這裡我們传递东方美学,融合新与旧,东与西的文化差异。 大概每個人都有一兩件寶貝似的舊物。 他們大多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卻攜帶著時光的味道,陪我們走了一程又一程。 三毛在《我的寶貝》里寫,「我有許多平凡的收藏,他們在價格上不能以金錢來衡量,在數量上也抵不過任何一間普通古董店,之所以如此愛悅著它們,實在是因為,當我與他們結緣的時候,每一樣東西來歷的背後,多多少少躲藏著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故事。」 舊物身上每一處斑駁的痕跡都在講述時光、器物和人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同樣發生在衣服上。 【舊時光】 器物的生命總是在漫長的時光中逐漸形成的。 由帶著疏離的簇新狀態,逐漸被打磨出沈靜的光輝,像人一樣走進暮年,開始不慌不忙地記錄身邊發生的故事。 因為時光的緣故,這些舊物更容易喚起我們的共鳴。 好比一塊經歷了四季生長最終被織成的棉麻布料,往往要比一塊化學速成的布料,來的更具體更熨帖。 【老靈魂】 每一件舊物中,都住著惜物的老靈魂。 若沒有人的參與,那他也不過是一件年代久遠的古董罷了。 寶貝的永遠是舊物背後的人。 它由誰製造,被誰送出,又經過幾個人才輾轉到了自己的手中,一件熨帖的衣裳從設計師的手稿開始,一針一線的背後都有人的存在,然後它到達你的手中,出現第一道皺紋,人生第一點污漬,顏色褪去。 慢慢和你心意相通。 【舊時代】 器物在時光中慢慢變舊。 人和物也因此沉淀出彼此的情感,在摩挲端詳它們斑駁的痕跡、發黃的紋理、粗糲的質感,殘損的表面時,心裡會覺得沉靜和妥帖,如一泓清泉流過。 一個愛舊物的人都有一顆老靈魂,有時不妨做一個落後於時代的人,也許那才是自己的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