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游文书院:言子脚下,读书台旁(上)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7-02-13

这次的常熟之行为了能多拍得一些遗迹,我特意乘早上8点的高铁,到达苏州站时,见到了常熟市图书馆陈虹主任。可能是因为不熟悉的原因,陈主任少言寡语,我为了了解当地的情况,也时不时地问她一些细节,她基本上是问一句答一句,但在各方面的安排上却颇为周到细心。来到了下榻的酒店,我放下行李后,她就带我前往游文书院。陈主任跟我讲,馆长已经在那里找好了人,而所约之人正在等候。

 

虽然常熟来过数回,但本次的第一大印象就是“热”,走在马路上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蒸笼,身上汗止不住地往外冒,好在宾馆只是在博物馆的对面,而图书馆就在博物馆的隔壁。几分钟走到了侧门前,而在此处站着的几位老师也迎了过来,陈虹给我一一介绍。

 

看到了石梅园


首先我认识了常图的专家叶黎侬老师,叶老师的身上有着一种若隐若现的文士风雅,而与之同来的三位女士,一是常熟馆古籍部的付凤娟主任,而付主任则向我介绍了另外两位,原来她们是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沈黎女史,还有一位是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朱琴老师,这两位老师听说我在常熟搞讲座,特意赶到了常熟。冒着酷暑跑这么远的路来听我讲座,我向她们郑重地表示了谢意。

 

原本石梅小学就在昭明太子读书台隔壁


寒暄过后,众人跟着叶老师前往游文书院。其实此书院距图书馆的侧墙,直线距离超不过二百米,就处在虞山的山根之下。古人骄傲地称京城乃是天子脚下,我觉得这个书院更有文气,因为它处在言子墓的侧旁,完全可以誉之为“言子脚下”,而据说游文书院的名称也跟言子有关。因为言子字子游,而他又擅长文学,故而这座书院就起了这么个名称。但也有人说不是这么回事,认为“游文”二字出自《汉书》中的“游文于六经之中”,究竟如何,我也未找到原始的出处。

 
言子墓


前往游文书院的路很窄,从入口处感觉到像走入了一条胡同,转过弯去却豁然开朗起来,眼前所见,一处仿古建筑,门楣上写着“石梅园”。我以为这就是游文书院,因为我从资料上查得,而今的游文书院已经是石梅小学的一部分。叶老师却告诉我,这个石梅园跟游文书院无关,也跟石梅小学无关,而是修复的一处古建,本园的主人原本是明代一位抗倭寇的英雄,但前些年恢复之后,成为了老干部休息处,而今不对外开放。


从石梅园旁走过,前行30米让我突然熟悉起来,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昭明太子读书台,而在三年前,我曾到这里拍照此台,并且把我的寻访行程单丢在了这里,跑了大半天之后,终于回忆起来我的行程单就随手放在了昭明太子读书台的石桌上,于是马上乘出租车返回,飞奔到那个台子上,终于将行程单找了回来。

 

再次来到了读书台内


那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而今我再走到此处的前门,禁不住笑了起来。几位老师见我笑得莫名,于是我简要地向他们叙述了曾经的遭遇。众人笑过之后,我方注意到石梅小学就在昭明太子读书台的隔壁,两个大门相距10米,而前一程的探访我却没有留意这个小学。我的寻访貌似有严密的统筹,其实一趟一趟地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这才叫人算不如天算,但这句俗语用在今天也很恰当。于是我向石梅小学走去,叶老师马上喊住我,他说:我们要从读书台进入。而今的读书台已经是常熟市书画院的所在地,而游文书院也归该院管理。

 

再次登上这座小山,但路线却并不是读书台,而是从此台的右侧小路绕过。上次的寻访我未曾走到这个角落,原来这一带有着长长的回廊,而景色的构建也与入口处不同。叶老师告诉我,这一带原本也是游文书院的地址,只是后来又将其独立了出来。

 

沿着右侧的路,看到一条长廊


绕到读书台的后方,在此处看到了一个不显眼的小门,叶老师在此打了个电话,而后这个门从里面打开并走出了一位中年男士,叶老师说此人是书画院外联部的寇忠理主任。寇主任很热情地把我等让进院内,而眼前所见是一座民国风格的小楼,此楼的外观呈U形,为上下两层,看上去简洁而典雅。门口的回廊上挂着常熟书画院的匾额,叶老师告诉我这座楼就是民国年间由瞿启甲主持建造的常熟图书馆。而后他指给我看楼旁的文保牌,上面果真写着“常熟县立图书馆旧址”。将图书馆建在书院的旧址之上,这倒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但为什么将图书馆的房产划归了书画院?叶老师说这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安排,其实房产还是归图书馆,当年办立此处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也是因为这里潮湿度太大。

 

图书馆的文保牌


寇主任接着叶老师的话说,直到今天,这些房间里还是特别潮,尤其这两天天气大热,潮湿的程度更为严重,但图书馆的李烨馆长因为提前给他打了招呼,所以他提前将接待室通了空气。而后他将我等让进了室内。

 

从里面的情形看,此楼的格局未做变动,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装修,虽然开着冷气,但我还是感到里面有浓浓的湿气。因为走了这一段路,众人已是大汗满头,而寇主任却让工作人员给我等每人倒了一杯滚烫的热茶,他说只有这个热茶才能解暑。而这房间里的窗棂却吸引了我,这窗棂乃是用金属制成,看上去虽然简单,但在构图上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融入了中国元素。付凤娟说,这就是民国的防盗。把防盗窗做成这个模样,确实要比那种难看的铁笼子要耐看许多,看来实用之外,坚固美观也属于一种审美情趣。

 

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


我还是惦记着看游文书院,于是寇主任带我等下楼,走到了院落的另一侧,而后他用钥匙打开了一扇门,进入这个房间,这里正是我所寻找的游文书院。从里面看,此房约有30多平方米,按照资料记载,这本是游文书院的建筑之一,名称是“四照堂”。书院的匾额出自当地的书法家杨沂孙之手,落款儿为“光绪四年九月”。但按照历史资料,该匾的书写人乃是清康熙五十七年的状元汪应铨,看来这个匾额是后来替换者。

 

别致的防盗窗


关于汪应铨给游文书院书匾之事,在王振羽所撰的《瓶庐遗恨:常熟翁氏传奇》一书中有载:“游文书院始建于雍正年间,位于虞山北麓的石梅。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风景十分优美。书院分为三进,随山势步步升高。前院为‘桂花厅’。满院桂花掩映,八月间,桂花盛开,香飘数里,半山氤氲芬芳。大厅上方悬挂着‘游文书院’黑底金字的匾额,出自常熟书法名家汪应铨的手笔。”

 

匾额出自杨沂孙之手


王振羽的这段话首先描写了游文书院的位置,同时他说这里悬挂的匾额是黑底金字,而我所见的这一块却是白底黑字。王振羽既然点出了汪应铨所书匾额的颜色,看来这种说法一定有历史出处。但王振羽却将汪应铨的头衔称之为“常熟书法名家”,但从历史记录来说,后世更多称道者,则是他中状元后纳妾的糗事,袁枚所撰的《随园诗话》卷三中对该事有如下描述:“汪度龄先生中状元时,年已四十余。面麻身长,腰腹十围。买妾京师,有小家女陆氏,粗通文墨,观弹词曲本.以为状元皆美少年,欣然愿嫁。结婚之夕,于烛下见先生年貌,大失所望。业已郁郁矣。是夕,诸同年嬲饮巨杯,先生量宏兴豪,沉醉上床,不顾新人,和衣酣寝;已而呕吐,将新制枕衾尽污腥秽。陆女恚甚,未五更,雉经而亡。或嘲之曰:‘国色太娇难作婿,状元虽好却非郎。’”

 

这段记载倒是很有意思。汪应铨中状元时已近50岁,这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不小的年龄,但这个人身上却没什么文气,他长得五大三粗,并且还满脸的麻子。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把状元描绘成风度翩翩的高颜值少年,而在那个时代,人们也会有这种固有的认识。

 

从这一侧开了门


有一位姓陆的小姐,想要做汪应铨的妾,因为在她的想象中,这位汪状元也一定是美如潘安。等到真正结婚时,陆小姐才第一次看到夫君的长相。这副模样让她大感郁闷,当天晚上汪状元又跟一帮狐朋狗友们在一起狂饮,等到上床时,又吐得到处都是污物。这样的场面让陆小姐彻底失望,于是当晚就上吊了。

 

汪应铨在朝中倒是被提拔的很快,可能是因为太过得意,他得罪了不少人,而后受到排挤,于是他辞职离京。他原本是安徽人,不知何故却居住在了常熟。在常熟期间,他经常到游文书院与朋友们谈诗论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给游文书院写了块匾额,可惜当我辈登临此处时,这位有趣状元的手迹我却看不到了。

 

终于走进了游文书院


而今我看到的游文书院,已然成为了堆放杂物的仓库。厅的正中位置摆放着一张乒乓球台,看来这是书画家们强健身体的场所。而此间屋的各个角落都堆放着各式各样的物品,唯一右墙的侧方立着一块横式的石碑,此碑正是《重修石梅游文书院碑记》。此碑记称游文书院创建于康熙庚子,这一年乃是康熙五十九年,然我从他处查得的资料则称,该书院创建于清雍正三年,乃是由当地的督粮道杨本植捐钱所创办者,而王振羽的《瓶庐遗恨》一书中,也是称游文书院始建于雍正年间,不知何故有这个差异。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