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统一靠“奋六世之余烈”,真的只有六世?分别有何贡献?

 伟天英 2017-02-13

在历史上,秦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除了外部因素外,就是内部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部因素就在于,秦国自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到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的160年内没有出现一个昏君,这是很罕见的,也是秦国长期维持强盛的根本保障。

文豪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了六个字形成秦国这个特殊现象——奋六世之余烈。那么,这所谓的“六世”具体是指哪六世呢?贾谊的“六世”说又是否正确呢?

秦统一靠“奋六世之余烈”,真的只有六世?分别有何贡献?

一、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名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在位期间重用商鞅实行变法,迁都咸阳,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阡陌,促进农业生产。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开始了复兴,从此不再是龟缩于关中的弱小民族,秦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秦统一靠“奋六世之余烈”,真的只有六世?分别有何贡献?

二、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名驷,秦孝公之子。

刚即位时,就诛杀商鞅,维持了上层稳定。前325年宣布称“王”,从而成了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任用张仪“连横”之策,深化了商鞅变法,同时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复河西,南下商於,为秦国真正打开了局面,使得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

三、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名荡,秦惠文王之子。

秦武王自幼在军中生活,勇武果断,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占领宜阳更是打通了秦军东出的通道,虽然早了点。后来因在周都洛阳举鼎身亡,他也成了战国中后期秦国唯一一个死于非命的君主。

秦统一靠“奋六世之余烈”,真的只有六世?分别有何贡献?

四、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名嬴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

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通过击败对手才即位。亲昭襄在其母宣太后以及舅舅魏冉的辅助下,彻底完成了独霸天下,行将统一的格局。

前293年,名将白起在伊阙击败韩魏联军24万,韩魏从此失去了单独抗秦的实力;前284年,秦参与燕将乐毅组织的五国联军,将秦国最大的对手齐国打垮,从此秦国一家独大;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楚,破楚都鄢郢,楚失半壁江山,从此只能苟延残喘;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击败赵将赵括,杀赵军40万,赵国元气大伤,再也不能抵制秦国的统一步伐。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正是从他开始,秦国有了一统天下的思想,也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

五、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名柱,秦昭襄王之子。

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但还是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也不失为一个明君。

秦统一靠“奋六世之余烈”,真的只有六世?分别有何贡献?

六、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名异人,秦孝文王之子。

秦庄襄王曾在赵国作人质,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即位后封吕不韦为丞相、文信侯。在位期间攻灭东周,至此,周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同时,继续派兵蚕食三晋,攻占大片土地,六国也被进一步削弱。

可以说,正是每一位国君都在奋斗,才有了秦国后来的统一,不过说秦只是奋“六世”其实是不对的,真正的应该是“七世”,还有一个秦献公,秦献公是秦孝公之父,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虽然秦献公的改革不彻底,但却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