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叶、竹茹、竹沥和竹黄(天竺黄)用途区别

 心爱如初 2017-02-13

竹叶、竹茹、竹沥和竹黄(天竺黄)用途区别

四品一物所出。竹,有竹叶、竹茹、竹沥、竹黄(天竺黄)等。它们都是常用的中药,在临床上各有不同的药用价值。

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重于竹叶,虽清心而清胃;竹沥重且为木津,故清心而兼補阴。

竹叶味甘淡而性寒,体轻入肺、心、胃经自上而降。功能清热除烦,治高热烦渴,口舌生疮等症。竹叶清上焦风邪烦热,而疗咳逆上气,凉心缓脾能治心烦惊痫,常配石膏、麦冬、半夏等,治暑热伤津,合石膏除胃热,善解烦渴,仲圣竹叶石膏汤有例。得芍药清肝胆之火,配橘皮治上气发热,佐小麦、石膏疗时行发黄,入导赤散(与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同用,治心经实热,小便不利等症)可清心,移小肠之热。煎浓汁、漱口疗齿龈出血。洗可治脱肛不收。物虽轻贱,功效不菲 常用量1015克。

竹茹,又名竹皮、竹二青。为淡竹刮去绿色外皮后,刨下的中间层卷丝状的“刨花”。味甘微凉,入肺、胃、胆三经。功能凉胎气、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治肺热咳嗽、虚烦不寐、妊娠恶阻等。常配橘皮、甘草、大枣等,治呃逆呕吐。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清心凉血而治上焦烦热;主胃热呃逆殊功,疗噎膈呕哕如神;尤治心烦。故金匮” 治产后乳中虚,烦乱呕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甘能安中也。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淡以清胃也。竹茹乃竹之脉络,善通人之脉络,人脉络不和,则吐逆而为热,充肤热肉,淡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或溢于肌肤,损伤瘀血肿痛,凡此诸病,竹茹皆能治之。竹中空清净,尤如胆府,清凉之性不热不寒,与胆相宜,温胆汤用之为和解寒热,引经之药。因其中空有节,性凉降,故又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其通利小便之能与叶同功而尤胜。又善清肠中之热,而除下痢后重腹痛。常用量510克。

竹沥;乃竹之津液也,又名竹汁、竹油,为将青竹茎用火烤而流出的液汁。味甘入太阴,性大寒入少阴,养阴、补水、降火、消痰。入心、肝、肺三经。功能清热豁痰,镇惊。治中风昏迷、癫痫、痰热咳喘、妊娠子痫等。常配半夏、石菖蒲、胆星、郁金等,治中风不语,痰壅气粗等。本品可单用或与生姜汁同用。此药性滑流利,能遍走经络,可治筋脉拘挛,搜剔痰结,故痰在四肢经络、皮里膜外、因风、热、燥、火者非此不能除,但须姜汁为使,虚者必佐人参。阴虚可合地黄;兼之甘寒益阴而除热,故主胸中烦热,痰壅气道,热极生风。小儿常用;更为中风家要药;《本草衍义》说,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千金;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有竹沥饮子,疗筋急专取润以濡之;治四肢不收兼附子、官桂、羚羊角则取雄以振之,以收缓而一改为开发湿痰寒饮之剂。常用量2060毫升,冲服。

竹黄者:生于大竹,因产于天竺国,故名天竺黄。为多年生竹节孔中分泌的液汁凝结而成的结晶块状物。 天竺黄乃竹之津液气结而成,味甘辛性凉而降,功同竹沥而无寒滑之害。入心、肝、胆经。凉心经去风热、利窍豁痰。功能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疗热病神昏谵语,中风痰壅,癫痫,小儿惊风抽搐等。为小儿惊痫之要药。介宾谓其;善开风痰,尤降热痰。治中风失音,痰滞胸隔,烦闷癫痫。清心火,镇心气,醒脾疏肝。明眼目,安惊悸,其性和缓。常用量510克,或研末吞服,每次0.51克。

乘雅谓;植物之灵,凝结其中,故可入藏以治其结。空达之性,风木自平。故主风木太过所致诸风热炽,惊风天吊,邪薄癫狂。风木不及所致肝窍盲瞽,失音不语,客忤痫庢。竹黄功力,使气适至而阳生,适应而阳生,揆度节制,无过不及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