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以楚将项羽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巨鹿一战大败秦国,迫使20万秦国军队投降。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何其壮哉!而项羽占领咸阳后,成为起义军首领时什么没能顺势统一全国,建立一个新朝代呢?大家基本上说是项羽没能顺应历史潮流,才有如此结局;刘邦统一全国后也是大封诸侯,为什么他就能够建立汉朝,而项羽分封诸侯难道就错了吗?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多的,有主观、有客观,下面小编就一一说来。 一、时代造就思维局限。在反秦过程中,是群雄并起,项羽只是其中一支。在那个时间,大家都是为了推翻秦朝建立自己的国家,虽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但维持时间很短,人心思旧,这个时候统一的政治体制并没有真正的形成,也没有被人们所接受。如当年陈胜揭竿而起时,派人攻打魏地的狄城,当时的齐国后代田氏是积极响应,并趁机杀死县令,高举反秦大旗。不过他却一边把陈胜的部队赶出狄城,一边自立齐国。这也不难看出,当时大家反秦都是不假,但其背后真正目的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刘邦称帝后,也把国土一半的面积分封给了诸侯。 项羽占领咸阳后,顺应了当时国情,封赏十八路诸侯,但却因为封赏不公,造成田荣第一个起兵反对项羽,造成天下大乱, 使得刘邦才有机可趁,而各个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是心怀鬼胎。 二、自身势力。秦国灭亡,各起义军推举项羽为首领,项羽顺势而为。这些人与项羽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也没有什么交集,思想都是主张裂土封侯。所以如果当时项羽直接称帝,反他的估计就不止田荣一人。项羽巨鹿一战后,号称四十万大军,这四十万只是联军,并不是自己的嫡系部队,虽后来增加了不少人马,但其实力是不足以与整个联军抗衡,虽说项羽是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但是如果灭秦之后速度调转枪头对着自己的盟友,其一实力是不足以消灭这些人,其二他自己也立马会成为众矢之的。这与后来的刘邦情况是大不一样,刘邦是见一个诸侯国是灭一个诸侯国,等统一天下,天下已经没有什么诸侯国,自己一家独大,所以才有称帝的条件。 三、性格使然。项羽性格中存在严重的缺陷:第一尚武而轻智谋,在其征战过程中,不畏强敌,以少胜多,使得过分的相信武力,结果一败而亡;第二刚愎自用,而其主要表现在任人唯亲、生性多疑,最初项羽帐下是人才济济,如韩信、彭越、黔布、陈平、钟离昧、周殷、范增等。由于项羽的任人唯亲,又生性多疑(范增因为刘邦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开是怀疑他、疏远他),导致他们一个个离他而去,结果其身边只剩下宗亲故旧。这些人大多却成就了刘邦的大业。第三急躁易怒,生性残忍,气量褊狭,在《史记》经常可以看到“项羽闻之、大怒、杀之、烹之”等。在秦军二十万投降时,不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因为一些小事一夜坑杀,实为残忍又褊狭,容不得别人,也造成其他诸侯国惧怕项羽,从而使得他们不能和项羽一心。第四优柔寡断,谋士范增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而项羽是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第五坦诚豪爽,缺乏城府,可以说是优点,不过作为雄霸一方诸侯,这就算一个缺点了。 四、缺乏阅历。项羽出生贵族,后秦灭六国,虽颠簸流离,却一直受到叔叔项梁的庇护。在项梁起兵时,此时的项羽才20刚出头,对于一个没有怎么在外面经过风雨的人,一举进入权利中心,必定没有刘邦、范增等人处理事情老练。 总而言之,项羽的失败并不是一句没顺应潮流那么简单,相反当时他是顺应潮流的,也是形势与自身的性格造就了他的霸业,而他的性格也造成了他的失败。如果当时大封诸侯之后,能知人善用,必定能够成就帝业,或失败之后能痛定思痛,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