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照民书法日课:临汉隶书韩仁铭
2017-02-13 | 阅:  转:  |  分享 
  
照民书法日课:临汉隶书《韩仁铭》



《汉循吏故闻喜长韩仁铭》熹平四年,十一月甲子朔,廿二



日乙酉,司隶(下阙)河南尹。校尉空闇,典统非任,素无绩勋,宣善(下阙)仁前



在闻熹,经国以礼,刑政得中,有子产君子(下阙)尉表上,迁槐里令。除



书未到,?(不)幸短命,丧身为(下阙)。祀则祀之,王制之礼也。书到,郡遗吏



以少牢祠,(下阙)勒异行,勖厉清惠,以旌其美。竖石讫成,表言,如律(下阙)□□十



一月廿二日乙酉,河南尹君丞熹,谓京写(下阙)□□坟道头讫成,表言,会



月卅日,如律令。(岁在丙申年夏临东汉《韩仁铭》华盖斋主人)



简介

《韩仁铭》,碑名全称为《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为东汉后期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前闻熹长韩仁卒后的墓志铭。此碑高185厘米,宽97厘米,碑额阴刻篆书为“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共两行,每5字一行。铭文共154字,为隶书,共8行,行存17至19字不等,字皆完好,唯缺右下一角。该碑现存于河南荥阳市文物管理所院内。

据《金石存》记载:此碑金哀宗正大五年出土以来,迄于明代,如都元敬、赵子凿,清代如顾亭林、顾南原等,“搜辑古碑殆遍,此碑还在京索间,绝无知之者,至刘太乙《续金石录》始载之,近乃遍粥于世矣”。公元1228年(金正大五年),韩仁铭由河南省荥阳县令李天翼(字辅之)发现而得之,清康熙年间又曾一度散失,后又发现。碑文左侧刻有金正大五年赵秉文和正大六年李天翼跋语和李献能题铭,详述该碑出土情况,以及韩仁做官的政绩和不幸短命后,上级官员令地方以少牢祭祀,以示褒扬的情况。

此碑文字体疏朗,结字方整疏阔,行笔斩截劲利,气度雍容典雅,为汉隶成熟期著名的作品之一。碑额篆书结体长短随字结构,行间茂密,和而能变,与碑文隶书同出一人之手,世称双绝。清杨守敬评其“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品格在《百石卒史》(《乙瑛》)之上。”翁方纲谓其碑额篆书“长短随势为之,此与《张迁碑》额皆汉隶之最得势者”(《两汉金石记》)。康有为《广义舟双楫》说“《李孟初》、《韩仁铭》皆以疏秀胜。”实乃秀而不疏,精神从容,淳古超尘,神情怡然,悠扬洒落,是汉隶中的逸品。

《韩仁铭》碑属于标准隶书,赵秉文题记中有“字画宛然,颇类《刘宽碑》书也”。与《刘宽碑》书法风格相接近,更与著名碑刻《熹平石经》同年刊刻。《熹平石经》相传为著名学者、书法家蔡邕所书,虽然有着严整的规矩和方劲峻厚的形,但由于校正经文和规范文字的实用目的,“是对两汉隶书的总结”(范文澜语),故在当时仅起字帖作用,未能在艺术上作更大的追求,它布若算子,缺乏自然的姿致和动人的情性,是规范的样板,是为汉碑中的“馆阁体”。而与之相比的《韩仁铭》则是一幅具有勃勃生机的优秀作品,除具《熹平石经》之长标准、典范外,又融入了书写者的自由和纵逸,因此更接近书法作为艺术的本体特征,无论是点画还是结体章法都富有参差变化之妙,自然而生动。(网摘)

































1

















献花(0)
+1
(本文系照民11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