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贪官的“忏悔录”

 老刘tdrhg 2017-02-13

忏悔一词本为佛家用语,《法苑珠林》中说:“积罪尤多,今既觉悟,尽诚忏悔。”在现实中,人在志得意满时,很难反思自己,只有在铸成大错后,才会检讨之前的所作所为,从而发出忏悔言语。下面列举几例古代贪官的“忏悔录”,对于当前仍有警示教育意义。

李斯是秦朝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年少时,曾看到厕中鼠惊恐,仓中鼠闲适,便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与鼠一样,没有贤德的区别,只有平台的不同。于是,奉行这种“老鼠哲学”的李斯,立志要飞黄腾达,哪怕是不择手段。后来,为了保住个人的富贵荣华,他置社稷存亡于不顾,与赵高合谋篡改了遗诏,立胡亥为秦二世。李斯最后的结局呢?《史记》云:“论腰斩咸阳市。”行刑前,李斯对自己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已然不能了。李斯的悲剧根源,缘于他所声称的“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的扭曲价值观,让他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再也无法回归到平淡生活。

唐朝陈璠出身贫寒,早年做过隶卒,后任宿州太守。他贪婪无度,大肆敛财,搜刮了无数金银珠宝,惹得民怨沸腾。陈璠在此任干了五年,终于东窗事发,被处以极刑。在他被押到刑场,即将开刀问斩时,突然向监斩官提出要一支笔,写下了一首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因为陈璠是一介武夫,后来人们都不相信这“忏悔录”是他写的,以至于“时以为鬼代作”。

巨贪大蠹和珅曾创立议罪银制度,假如官员犯罪,可通过交纳一定的银两来免罪,这一办法加快了清王朝腐败的速度。当他被抄家时,其贪赃白银竟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余年的收入。在被收监后,和珅还心存侥幸,写下了“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等自怜自艾之句,以求博取同情,逃过一死。直至最后时刻,他才彻底绝望,写下了“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的诗句。从和珅的“忏悔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留恋,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与其事后忏悔,不如事前止恶。世界上永远都不买到的就是后悔药。以史为鉴,引以为戒,别让“忏悔录”的哀叹一遍遍上演。(蔡相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