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野影像笔记 | 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下)

 rong_nirvana 2017-02-13




三、民俗仪式的影视人类学记录法


田野影像工作者在长期进行参与观察的过程之中,除了向社区成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影像访谈之外,最具有拍摄价值的社会活动与文化事项,当属发生在一年中各个时节的多种社区民俗仪式,无论是传统年节,还是民间赛会,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宗教典礼,这些由社区成员集体组织并实施的仪式活动,既表现了当地的基本文化风貌,也能够从中理解社区的运作规则、信仰体系等深层次的调查主题。如果说人物访谈的拍摄技巧尚不需要进行太复杂的技术训练,那么拍摄参与者众多、时空变换频繁、突发事件不断的民俗仪式,却需要田野影像工作者更缜密的筹备与更丰富的拍摄经验。

1.对于多次重复的民俗仪式,可在参与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其固定流程安排拍摄活动。

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民俗仪式会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发生,如轮流在各个家庭举办的节日盛筵,为除灾治病而举行的萨满降神仪式,定期举行的洗礼、弥撒,或一年多次召集的祭祖活动等。如果田野影像工作者能够预先知晓社区的仪式日程:将会有多个相似性较高的民俗仪式先后举办,便可以在先期活动期间专注于参与观察,暂不进行影像拍摄,亲自体验整个仪式的全部过程,观察仪式参与者的行为举止与核心细节,并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特殊经验等,较为全面地获知此类仪式的规范、程序与仪轨。经过现场认知与事后分析,田野影像工作者即能够在此后举行的类似仪式中,确认重要的文化环节,并且有预案、有重点地进行仪式流程的影像拍摄。

2. 对于无法重复的民俗仪式,应在举行之前,向核心参与者了解仪式的主要流程,对于时间、地点有充裕的预判,不至于遗漏重要内容。由于田野调查有一定的工作期限,因此很多举办周期较长的民俗仪式对于调查者来说,也难以有机会反复观摩,此外,还有很多仪式仅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才会举办,如果错过,便很难预计下一次活动的筹办时日。为了抢拍这些不可重复的民俗仪式,田野影像工作者应在时间、地点与人物三个方面进行更为详尽的预调查:

(1)仪式的开始时间与延续时长,很多仪式对于时间有严格的规定,错过时辰便难以举行,因此,拍摄者需确认仪式的始末时间,如果是在夜晚举办,则应预先设计照明方案,若延续时间较长,则需安排协助工作的助手。

(2)仪式的地点:很多仪式是单点举办的,拍摄者应提前踩点,寻找安全、稳妥、视野开阔又不对仪式进程造成妨碍的一个或几个拍摄位置。如果该仪式有预定的行动路线,则应在沿途确认若干关键的拍摄点,在一点完成拍摄工作之后,迅速赶往下一点,为仪式拍摄预留时间。

(3)仪式的主要参与者:拍摄者须事先了解仪式的主持人、行为人和仪式对象等主要参与者,和他们进行与仪式相关的交流,确认他们在仪式中的角色以及行为方式,并寻求他们对于拍摄的支持与帮助。通过上述的先期筹备工作,田野影像工作者便有可能较为从容地完成仪式拍摄,获得更为丰富、准确的影像素材。



3. 拍摄仪式流程应尽量采用非介入式拍摄方法,不与仪式参与者进行过度的互动。

由于民俗仪式本身的内向性、完整性与神圣性,通常不允许外人参与其中,或随意打断其活动进程,因此,拍摄仪式的田野影像工作者应当严守旁观者的立场,以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方法组织拍摄,不能以拍摄为借口干扰仪式的进展,也不能随意进入仪式场域,扰乱仪式的正常秩序。田野影像工作者应尽量保证整个仪式的完整性,将仪式的原本样貌以影像方式记录下来,作为人类学理论研究和影像民族志编著的基本资料。

4.尊重仪式的信仰体系与文化禁忌,不能要求仪式举办者按照拍摄者的意志行事。

大多数仪式都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在仪式举行的神圣时空之中,世俗的观念与现实的逻辑往往失效,参与者会遵照一种超自然、非科学的思想观念完成仪式的全部活动。一般来说,田野影像工作者并不会全盘接受社区的信仰体系,因而在拍摄仪式的过程之中,应保持中立、客观的记录视角,但对于社区成员所奉行的宗教或巫术信念,拍摄者仍须保持最大限度的理解与尊重,不能将其斥为“迷信”,并以一种贬抑的态度进行拍摄,更不能对仪式主持人与参与者发号施令,要求他们配合拍摄者的主观意志,做出与传统仪式规范相悖的行为。特别是在一些宗教意味浓厚的仪式活动中,田野影像工作者尤其要尊重其中的禁忌,未经许可不应擅自拍摄,以免引发仪式参加者的不满情绪,影响仪式的信仰性功能。

5.深描仪式的文化细节,有条件时可采用多机合作拍摄,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影像素材。

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非常关注仪式活动的各项细节,往往是从一些貌似不起眼的细节之中,能够提炼出深刻的文化洞见。与肉眼对仪式的稍纵即逝式观察相比,影像工具无疑具有更为强大的观察与记录能力,通过摄像机多景别、多机位乃至多速率的拍摄,我们能够录制下远较肉眼看到的景象更为丰富而全面的仪式流程,并可以通过反复回放、审看,体察其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

6. 强调影像资料的分享,探询主持者与参与者对于仪式内容、意义的主位解释。

仪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与文化行为,它的神圣性、表演性、参与性和对社区共同价值的凝聚性,都非一般的行为所能比拟,也正因如此,社区成员大都珍视他们的仪式影像,如图片、视频等,将其视为具有典藏价值的文献资料。田野影像工作者在完成仪式拍摄之后,应将摄录的影像资料拷贝并留存给社区,作为双方合作与分享的文化成果,除此之外,影像工作者还应该针对仪式进程当中的重要问题,对主持者与主要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邀请他们以影像摄录内容为蓝本,详细解释仪式的传统渊源、文化意义、信仰力量与社会价值等,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主位”立场的文化观点。



结    论


所谓“田野影像笔记”,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指与田野调查同期进行的影像拍摄与影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一方面,田野影像笔记不同于以文字形式记录的田野笔记,它利用影像工具的多媒体记录能力,直接录制田野现场的事件经过与文化持有者的口述内容,既能够展示相对客观的现实世界,又能够表达“主位”立场的精神生活,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影像笔记”的素材具有未经记录者矫饰与润色的原初性,它们不会因为田野调查者的文字转述而偏离了事件的原貌或叙述者的本意,而是以一种“机械复制”的动态影像形态呈现出来,可以被任何同代或后代的研究者所观察与检验,从而具有了历史文献的证据价值。

另一方面,田野影像笔记也不同于以民族志纪录片形式出现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后者或是在拍摄之前便已经制定了较为清晰的拍摄计划,或是已经根据人类学的基本学术规范与理论范式,对田野获得的影像素材进行了剪辑和加工,如添加了字幕、画外音、背景音乐和视觉效果等,甚至设置了学术主题、人物与情节线索,浓缩了仪式过程,强化了戏剧性冲突,最终合成为一部时长有限、内容紧凑、具有较强可视性的民族志影像文本。田野影像笔记则不承担这样的文本编写使命,总体而言,它是田野影像工作者在社区调查期间所拍摄的全部影像资料的总和,包含该社区在一定时间之内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宗教、亲属制度、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像内容,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档案价值。

在当代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活动中,人类学者应当越来越注重田野影像的现场拍摄、积累与研究,这不仅是这一学科在数字影像时代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文化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得以记录与保存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