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马武寨山的西山坡竟然这么陡险。沿断崖边慢慢往上走,地势依然很陡。不敢太靠前,面向断崖,勉强拍照几张。呵,呵,近年不时有驴友不慎坠崖,只身爬山,大意不得! 
拨开杂乱的枯草,越过直拽裤脚的荆棘。接近山顶时,赫然呈现一片似圆形的乱石堆!说是开山采的石吧?也不合逻辑——都是从山脚采石的,哪有从山顶采的!那一圈野酸枣树围成的石堆,虽大小有别,但均有直线棱边,基本都有两个平面,应该叫石板才更合适。再细看石板有罗叠现像,难道这也是山上的石屋?
一座倒塌的仅剩半截的石屋呈现眼前,经加工的长方形大石板随处可见,证明着在悠悠岁月中,它曾经有过的价值。
十几米的不远处,又见一大片石板堆在一起,我站在石堆上拍照,见石堆有七、八米长,足有一米多高,简直就像一个山顶上的石料场。
到了石板堆的一侧,可看到一米多高的石墙拐角,才说明这不是“料场”。
在“料场”东边的缓坡上,我看到一处近两米高的山岩,其外围绕着一圈约一米多高的石头,似倒塌的墙体。圈内似屋的内场地较平整,足有十多个平方,只是里面居住着密集的荆棘杂草。
站在像墙一样的高石堆上,我向下拍照长满荆棘的石屋“地板”。不由为当年人氏巧妙的利用山岩盖石屋的举动所感叹。周围还散落着几堆倒塌严重的石屋乱石,如果不注意观察,只当是来到了山顶的几处“石料场”。但我知道要探传说中的南山寨还得向南走。
天气晴好,冬阳普照。那种蓝天白云之下信马由缰的漫步感觉,是很惬意的。

果然,当越过两个山头后,就看见南边山头上的南山寨了!一圈石墙缠绕在树木稀少的“馒头”状山头上。墙内相对平坦宽阔的山顶上,稀疏的石屋清晰可见。南、北山寨分居马武寨山的南、北两端,据说相距足有3-4公里远呢!

近了,近了。阳光照耀下的南山寨近了。可以看到大石块垒成的北围墙沿顶坡基本呈东西走向,高约3米。在偏西一处留有一寨门口(圈红处)。除中间有一处坍塌缺口外,其余墙段保存基本完好。

走进用大石块垒成的山寨墙,只见坡地上有大片大片枯黄的荒草,除少量低矮的野酸枣树外,没有见到像样的其他树木,更显的山寨格外空旷。

回望来路,山脉连绵起伏。微风吹拂,四方皆静,唯有冬阳在暖暖照耀着诸峰。

寨内山顶相对平坦宽阔,先民的山寨石房就搭建在巨石裸露的坡顶上。
虽然“馒头”顶上也有几间已倒塌的石屋,但不知为什么,大多数石屋都建在“馒头”顶西的坡地上。有的是单间(上图),有的却是连排或是套间(下图)。
我看到,无论是独立的单间,还是成排的屋房,都不算高。一式的青石垒墙,石板交错罗旋盖顶,上顶覆黄土。不知经历多少载风雨岁月,倒也坚固如初。
这间石屋虽然交错罗旋的石板顶已垮塌,但它的墙是用经过雕刻的规格石垒成的,交错搭建,非常细致,还留有窗户。简直跟现代盖房的没什么两样啊!
但也有许多石屋的屋顶已坍塌,不少石屋已倒塌的只剩下断壁残墙。 
诶!这个地方有些特别:有些石屋建在石岩“高台”上,而有些石屋则巧妙的利用了嵯峨突起的山岩石壁,就地搭建在“低谷”。这便形成了高低错落的“街区”风光。
除了已看过的二、三十间石屋外,山寨里还能看到类似圈养牲畜的栏圈,不过一般的栏圈用木桩圈成,而这里是用大块长石板垒成。毫不奇怪,就地取材嘛!
山寨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的说明,可先民们就是在这里垒屋搭墙、躲避战乱吧?荒草凄凄,岁月悠悠,天地间无从寻到答案。

有些山寨的墙体已倒塌,从一倒塌的低处爬上围墙,看到墙高有三米高。两个边都用大石块、中间是用小石头垒成的围墙竟然有一米五宽!别说山三面都是很陡峭的山岩,就是勉强爬上来,也越不过这样高的围墙呀!

山顶一处较高的山岩上,有一处类似棋盘图形的刻痕,是后人刻上去的?还是守寨人无聊时的小游戏?如果是后者,那就为我们的山寨故事增添了一点佐料了。
马武寨山南北伸展七、八个山头,到此嘎然而止。站在山顶俯瞰远观东、南、西方,山下阡陌纵横,犹如墨带,沃野千里,片片村庄好似微模,遍地屋舍尽收眼底。远山连绵起伏,济南绕城公路从山南路过,一带易水绕山而去,一轮红日已西坠,冬阳薄洒天际,倒也有几分壮观。

南山寨为什么选址在这个山上?我注意到,马武寨山南面就是绕城高速公路,路南的石房峪、奎山都高高在上,地势似更是高大险要的多。

而“馒头”状的山体东、南、西三面都是很陡峭的山岩,有些地方简直就是悬崖绝壁。易守难攻,这可历来是兵家常识。我想,这也是成为山寨的关键因素吧!
马武寨山的西面是军事禁区,虽未能进去,但我已看到那是一大片断崖深堑。此山的东面山脚处虽然被前几年开山凿去不少山岩,但从遗存的山坡看,坡崖还是很陡峭的。冷兵器年代,这可是躲避战乱的要件啊!南山寨要选址在这里,很有些道理的。
尽管南山寨规模挺大,但其现状有些令人失望。但我听说北山寨不但规模大,而且保存的也较完整,这也是此次探访的重点。我充满信心的向北山寨进发。
信马由缰的走到这里,看到这片山体近年失过火,不少树木还呈悲惨的干枯状。

望着那黑黝黝的树枝,真叫人心痛。山林防火,警钟长鸣,一定得注意啊!

远远的就可以看到了,那北山寨长长的围墙、那一排排的石房历历在望。

不过,先得翻过这座不高的小山包才行。

哎!这狭窄的山道上怎么还有台阶呀?细看这垫石边缘成圆弧状,这不是台阶呀!似像是圆形房屋的地基,难道守山的碉堡?

没错!又走了几步,果然又发现一似圆形碉堡的废墟,里面堆满了大小不等的石块。我用手搬出几块石头后,清晰显露出似圆形碉堡的墙基来,果真是守山的碉堡!

这条山顶狭窄的小路有二、三十米长,却仅有两、三米宽。东西两侧,则是陡峭深邃的山谷。在嵯峨险要的山石上行走,犹如在颤动的“鱼背”上,可这是进寨的必经之路!我想此处设哨卡,对提前发现敌情,确保山寨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当走下“鱼背”的那一头,不出我之所料,在狭窄的下山小道上,又发现了两座守山的碉堡,西面的那座已倒塌的严重,只剩下碉堡的圆形墙基。但其建在悬崖边上,地处非常险要。

为突出该碉堡险要性,我小心的挪到其下方,站在一块陡峭的巨石上(下面是幽深的山谷),向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小道东面的那座碉堡很高大,全部用大石块垒起。除了没有堡顶外,其余保存得比较完整。

为窥碉堡内祥,我攀着小树,脚踏陡坡碎石,绕到碉堡的另一侧,站在较高处向碉堡里拍照了一张。
走下鱼背般的小山顶,看到的马武寨更清楚了:北山寨位于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包上,山顶是一个相对开阔、北高南低的向阳坡。山顶北侧据驴友说是悬崖,东西两侧可以看出是山石嵯峨、易守难攻的陡峭山壁,只有其南面是一个60多度的大陡坡,形成四周陡峭、上端较平坦的“崮”。此时我明白了:所谓马武寨,其实就是一座建在崮顶上、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堡垒呀!

越走越近,石寨就在对面山头上,山头四围皆为断崖,山顶比较平缓,石墙依断崖而建,石门建在缓坡处。冷兵器时代,石寨确实易守难攻。

顺着山脊一路前行,路上只有林间不时传来几声婉转鸟叫,山下传来建筑工地挖掘机的轰鸣声。看来不久,这里再也不会这么安静。
寨门前那棵顽强的酸枣树映衬着苍白斑驳的石壁断垣,历史与现在,就是这样紧密联在了一起。马武寨的四周建有城墙,还有拱形城门和一处瞭望哨楼,四周悬崖峭壁,残缺的寨墙,城门保存的还算完整,我感觉比想象中的规模要大。

据说,石拱门外侧顶部原有镌刻“马武寨”字样的石匾,如今已无踪无影。
石拱门里高大宽阔,犹如正式城门一般。


(未完,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