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A专栏 ▏怎样记忆一座城市? ——纽约三题

 rong_nirvana 2017-02-13
摘要
本文作者来自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之外,以纽约市博物馆(MCNY)、高线花园(High Line)和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MoMA PS1)以及在其中的游历体验为分析对象,试图从人文学的角度对“城市—记忆—建筑”这一主题做一番解读。
关键词
城市?记忆?纽约市博物馆?高线花园?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

(正文节选)


本文全文刊于《城市建筑》2015年第12期(上),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可至微店进行购买

一、纽约市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在晚期写作的《驼背小人》中,瓦尔特·本雅明为他幼年所见的母亲的针线盒专门撰写了一个片段,他记得那里盛放了丝绸、缝衣针、大小剪刀和规格不一的丝线、棉线圈,更深处塞着橡皮筋、钮扣和零碎布头……而许多年后他证实了自己孩童时的猜想:针线盒除了针线活之外另有他用。
纽约市博物馆(以下简称MCNY),正是这所巨型都市的一只“针线盒”。
曼哈顿上东区,第五大道和103街交汇处,这栋有着大理石装饰的红砖楼房位于“博物馆一英里”的最北端。自1932年该楼建成后,MCNY便迁至此,1967年这座建筑本身也入选纽约地标建筑名录。“通过大量手段为你展示纽约城丰富的历史细节:绘画、雕塑、照片、军装、海报、档案、手稿……”,在我进入这所博物馆之前,旅行指南提供了如上描述。
纽约时间2015年8月5日下午,当我搭乘地铁6号线并最终来到这所博物馆之际,底楼一个展览让我惊喜:“Saving Place:50 Years o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这一于2015年4月开始的展览是为了纪念50年前,1965年4月19日,当时的纽约市长Robert F. Wagner, Jr.签署了《城市地标保护法(Landmarks Law)》,并借此建立了纽约市地标建筑保护委员会(The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简称LPC)。纽约市博物馆大楼本身也正是因为此项开创性的城市法规的设立,而在两年后(1967年)被选为纽约地标建筑的。
建筑部件、原始档案、图表、报刊、绘画、图标摄影、模型和文字共同组成了这一名为“Saving Place”(可译作“拯救之地”)的展览。
博物馆还有诸如“Folk City: New York and the Folk Music Revival(民谣城市:纽约与民谣音乐复兴)”这样的文化性主题的展览同时举办。这一展览回顾了20世纪50~60年代民谣在纽约市的繁荣景象,展出了著名音乐人用过的乐器、歌词的手稿、原版唱片、相关视频和电影,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了那个“民谣纽约”。
如何利用资料、档案来营建有关一座城市的记忆,作为现代都市功能化的记忆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纽约市博物馆提供了一重阐释。
二、高线公园(High Line)
如果说,纽约市博物馆因其自身文化、展览功能而天然带有某种记忆机制的话,那么曼哈顿西区的高线公园就不妨被看成是因了城市更新而获得重生、被偶然留存的城市遗产。
和它的遭遇,要归功于纽约大学Tisch 艺术学院的张真教授。她告诉我,到曼哈顿,不去西区的高线公园会是个遗憾。于是,我们在八月初的一个下午,从第十大道与西十四街交汇处开始了高空观景之旅。
纽约的魅力,就在随时随处有意外的风景,正当我们过马路准备去登上高线的阶梯,路边一栋看似毫无装饰的素水泥墙的建筑吸引了我们,它的底楼像是一家新开张的画廊,还有不少观众在内。一进门,发现内中正是一个名为“Life Is Beautiful”的艺术展览,风格相当有趣,大众文化产品里的典型意象在其中占有很大分量,比如,德加舞女题材的画作中添加了卓别林的银幕形象,美国最家喻户晓的插画家Norman Rockwell 的海报、插图作品被添加了如影星施瓦辛格等更晚近的形象,最核心的展品是一个手拿涂料刷的装修工形象,泼洒在一旁的粉红色涂料,也正是用来刷出墙上“Life Is Beautiful”的。这一切意味了什么,是否暗示了对都市大众文化粉饰现实的嘲讽,抑或是更为后现代的泯灭一切艺术价值鸿沟的激进立场?异常耐人寻味。
而引起我们注意与好奇的,还有这间画廊展厅本身,从尚未拆除的房内管线设施、金属梁柱以及极高的屋顶,都可以判断出这栋建筑原本应是厂房,而且一眼望去,这一带沿街此类建筑颇多,更感觉到此地以前一定非住宅社区,而是一个已不复存在的加工工业区,如今大多已开出一家家精品屋、设计店、画廊和展厅。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高线,顿感景象不同寻常。细看这条布置了花草绿植的高空景观带,方悟到它原来是一条架空铁路线,经设计师的巧妙安排收拾,成为了纽约中城西侧的一道绝妙风景。我们沿高线的路径往北,一路熙攘的人流,大家都在享受5点后的斜阳和微风。一路上,每个路段都设计安置了不同的植物,每一处都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它们和架空路两侧的城市景观交叠辉映,不断冲击着行人的感知。当然,一路上你还会遇见艺术家们的表演与展示,甚至叫卖冷饮和零食的小贩……
高线公园及周边地区历史建筑和遗迹的保存,表现了现代城市记忆的另一重面向,也许是更为重要的面向,即居民个人和社会机构如何介入、影响并生产对城市的记忆。在此意义上,城市记忆并非是个单向的经验,而是一个社会实践的空间,它是各种社会力量交汇、周旋和角力的场域。
三、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MoMA PS1)
和每一个初到纽约的人一样,曼哈顿的风景往往遮挡了你的视线,有时会将他处的精彩错漏过去。
对我而言,MoMA PS1就是差点错过的地方。曼哈顿中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对每个喜爱现代艺术的观众来说,都是一份过于丰厚的馈赠,以致于稍远处位于皇后区的联合展馆MoMA PS1,就被我长时间搁置在一边,一直到临回国前方才想起。于是匆匆赶去。
使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展馆与城市的独特关系。1971年,纽约的艺术策展人Alanna Heiss成为“另类空间运动”的领导人,这一运动旨在把纽约城中被废弃的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建筑转变成当代艺术的展示场地。1976年,她建立了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MoMA PS1的前身),位置就在皇后区现址。这栋房子原本是座公立学校,为罗马复兴式风格,20世纪60年代因入学学生减少而停办。被Alanna Heiss选作P.S.1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家工作室和展示场地后,一跃成为纽约最活跃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
走在那些原本是教室的展厅间,你不禁会对Alanna Heiss的理念表示钦佩,她通过艺术场地的重新安排进驻,激活了城市中那些原本已被遗弃的建筑,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记忆”又一次被赋予了现实的力量。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展开的当代中国,新与旧如何共生,如何将城市中每个个体的过往生命经验连接到日新月异的生活场景当中,使之能顺畅地讲诉出城市之于个体的故事,也许是“城市记忆”这一讨论的关键之处,可能也正是来自纽约的这三个小例证带给我们的启发。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