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降临》:在时间的长河里衔住自己的尾巴

 咔吱啐 2017-02-14

看完《降临》,出来跟朋友讨论,他们有几个说没看懂,其实我最开始也有点云山雾绕。

电影前半段乃是非常标准的外星人空降地球的前奏,总有一种感觉这片里的“鹅卵石”眼看的就要如《独立日》那样发激光了。结果后半段超出想象,真的,在没有看过原著或者没有接受任何剧透的情况下,俺在观影过程中,预想了电影后半段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结果无一中标。而且,我相信,估计很少人能猜中电影的结尾竟然是这样,有句时髦话怎么说来着: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所以说这片才是今年脑洞最大的科幻电影,我很喜欢。

观影后经过仔细沉淀,逐渐将本片的内涵捋清,没看懂,不要紧,咱们将电影中涉及的理论以及概念搞掂,而且以尽量通俗的语言来通读电影,从浅显到深...

显示全文

看完《降临》,出来跟朋友讨论,他们有几个说没看懂,其实我最开始也有点云山雾绕。

电影前半段乃是非常标准的外星人空降地球的前奏,总有一种感觉这片里的“鹅卵石”眼看的就要如《独立日》那样发激光了。结果后半段超出想象,真的,在没有看过原著或者没有接受任何剧透的情况下,俺在观影过程中,预想了电影后半段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结果无一中标。而且,我相信,估计很少人能猜中电影的结尾竟然是这样,有句时髦话怎么说来着: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所以说这片才是今年脑洞最大的科幻电影,我很喜欢。

观影后经过仔细沉淀,逐渐将本片的内涵捋清,没看懂,不要紧,咱们将电影中涉及的理论以及概念搞掂,而且以尽量通俗的语言来通读电影,从浅显到深,说来就来。

第一件事:第一次接触,外星人都上门了!

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也就是“第一次接触原则”,指的是地球人与地外生命,两个从未见过面的种族或势力,通过双方偶遇或一方到访等方式相互了解到对方的存在。

PS,“第一次接触”与“第一类接触”

这是两码事,“第一类接触”是UFO术语,指的是“近距离目击不明飞行物”,以此类推,还有“第二类接触”到“第五类接触”(最初应该是“零类接触”,指远距离目击),“第五类接触”指人类可以跟外星人和平交流,《降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第五类接触”。

说到“第一次接触”,想到了两部作品,《星际迷航》与《三体》,二者对第一次接触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星际迷航》中的接触原则,就是在曲速文明之下,与地外生命应首先建立和平的关系,而不是在误会中发生冲突与战争。

虽然《星际迷航》系列伴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外星人一言不合即开战,但其结果就像《七龙珠》中的孙悟空一样:“你打不过我,咱俩可以成朋友,我打不过你,我回去修炼,直到打败你,咱俩还能成朋友。”于是,很多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加入星际联邦,后者也不断壮大。

《三体》中的接触原则,就是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

黑暗森林其实是遵守宇宙质量守恒定律的,文明间的善意和恶意,放在科学领域中是不严谨的。这样的接触与善恶和道德无关。你认为的善举,对方不一定这样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向那里开枪试一试”,所以,技术等级较高的文明倾向于隐藏自己,暴露自己的文明会在接触中被消灭。

两部作品,代表了人类对地外接触的两种倾向,“曲速文明”是超级理想状态,而“黑暗森林”则是最坏的打算。

而《降临》中的接触原则,则是折中处理,因为电影所涉及到的,是很多作品在展现“第一次接触”中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既然碰上了,如何交流?

第二件事:交流“以人为本”,外星人很郁闷

“为什么全宇宙都在说英语?”这大概是所有科幻电影中必须要回避的地方。原本这个梗是槽点,但无论是《星球大战》这样的太空歌剧,还是《超时空接触》这样的理论十足的硬科幻作品,都将其选择性的忽略。连《第九区》也是一样,不知怎么的,人类和地外生命就通用文化了,太多了,也就不算槽点了。毕竟科幻电影还是拍给地球人看得。

举个很搞笑的例子,真事。我一个朋友,出国去泰国旅行,在酒吧碰见一外国友人,全程交流的很兴奋,回来他跟我说,自己说得中国话,对方说得外国话,谁也听不懂对方,但谈得很“投机”,很开心,最后还合了影。然后我觉得这俩是神经病。

所以,在如上两类接触原则中,“曲速文明”是建立在可以交流的情况下,而且交流方式和思维模式都是“以人为本”,这是非常非常乌托邦的设定,全宇宙都围着地球转。而“黑暗森林”则是不考虑交流,杜绝了文化和思维模式不同的两个文明之间的种种可能性,直接灭之,简单粗暴。

而《降临》呢?重点则是在描述两个文明在相遇的时候,最基本的任务——交流。这个切入点大概是很多科幻电影都忽略的地方,比如很多描述火星科幻的电影,但很少有电影关注人类如何登陆火星(仅有《火星任务》《红色星球》等片描述了火星登陆)

交流,是两种文明,甚至两个种族见面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降临》中艾米·亚当斯用袋鼠Kangaroo命名的典故来解释,很明显。

这就是“以人文本”的典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哲学上这叫“先验论”,在这部电影里,其实就是从人类所认知的角度出发,首次面对一种未知文明,二话没说,将困扰人类文明的问题一股脑的抛给了外星人: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外加一个“你来这干什么?”

且不论外星人如何回答,这样的设定乃是所有科幻电影最为常见的设定,无论是表现多么久远的未来或多么先进的文明,所呈现的价值观都是立足当下的。

也就是说,都是建立在当下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体验上,比如《回到未来2》中2015年,还是个FC游戏《荒野枪手》流行的世界,全程没有任何手机或者互联网,这就是过去拍未来的典型,受限于当时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也就是世界观。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如今拍未来,地球是什么鸟样子,也是建立在现实世界观之下。

这样一来,当然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不仅仅是语言系统的问题,更是思维和文化的差异。比如片中“Offer Weapon”的误解,在外星人的世界观里,根本没有“武器”的概念,它们来提供的是自己的语言, 目的是“Help Humannity, because they need help from humannity in the future.”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解,是因为用到了一个假说——“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即“语言相对论”。

第三件事:你们原来是这样的外星人

电影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在不超越当下世界观认知的情况下,以人类的角度来描绘一种外星生物,片中翻译为“七爪兽”,外形比较奇葩,除了如八爪鱼一般的肢体,上半身让人想起了《蓝宝石之谜》中亚特兰蒂斯人盔甲,跟个纺锤一样,这样特殊的形态,先留个扣儿,咱随后还有用处。

但《降临》,出发点在于人类,但电影所提供的外星人交流方式确实要超脱于人类目前认知, 恰恰如此,这就是《降临》的出彩之处,也是俺最喜欢的地方。对于七爪兽,电影根据原著中的设定,很大胆的超脱了“人类思维”的模式,创立了一种非线性的思维的生物,它们的非线性思维,体现在了他们的“语言”上。

这就是《降临》中用到“沃尔夫假说”的地方。

“假说”认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PS,终究是“假说”,肯定也有不成立的地方,比如聋哑人怎么办?但电影中既然将这件事作为故事前提来描述,那么就顺着往下说呗。

简单而言,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声音和符号,而在于世界观本身。

举个例子,我们说,“昨天、今天、明天”是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中特定概念,是基于我们对目前世界的认知而产生。但对于来自五维空间的生物来说,就不会存在如上概念,过去、未来对于它们来说,也许只是前面、后面的理解。

七爪兽不一定是五维空间的生物,但确定的是它们是一种“非线性生物”。在它们的世界观里,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目的地。这里的“目的地”,可以任意方向。

看它们的纺锤造型,非常明显,朝哪个方向都可以行走,任何方向都可以是“目的地”,它们的任意六只爪永远对称,多出来的一只爪,用来喷雾。《降临》这样设定这种生物,绝对是有意为之。

七爪兽的语言,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者它们不屑于说话,只是画个圈,还有一系列符号在一个圆上的随意排布。结合“假说”,这是它们在七爪兽所处的世界观体现。

第四件事 画个圈圈诅咒你,目的地在哪

由于我们人类是三维空间中的生物,时间流逝代表了过去未来,在此基础上,有了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

而七爪兽,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只有目的,因就是果,现在将自己的“语言”提供给人类,3000年后可以帮助自己,这是它们的目的。但对于这种超脱于时间的生物来说,这种行为就像我们在解一道数学题,做不出结果,发现前面有个小数点忘了点,返回头加上,题目自然解出答案了。

这回要说道女主角亚当斯,她在与外星人建立“交流”时,同时也逐渐掌握了他们的“语言”,根据“语言相对论”,这样以来女主逐渐体验到七爪兽的世界观概念,时间对于女主来说,就是一个前后目的的存在。

所以,《降临》中出现了大量电影中常用的手法“闪回”,但是其实是“闪未来”。片中女主脑海中所有片段,都是未来,包括她的孩子,她的老公鹰眼“离去”,整个一个灰暗的未来,所有的美好,最终都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

电影的叙事,首尾相连,环形叙事。

当然更重要的是,她通过未来制止了中国将军,而是很有意思,是先看到了结果,再有了行动。这并不是预知未来的行为,而是在七爪兽的“非线性世界观”里,提前跑到了终点,了解了起因。

这正是环形思维的特征,可以这样说,因为她向将军说出了关键信息,使得将军最终下令阻止开炮。也可以说,因为将军在未来给她透露了她将要说的话,所以才让女主完成了阻止行为。

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因为此时在女主角的世界观里,没有因果关系,只有目的。她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国开炮。

然而整部电影也是环形叙事,开场那一部分的家庭“记忆”,是女主角未来所要经历的事情,这个设定,在了解电影内涵之后,要挑大指称赞的。

第五件事: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猛

电影中,中国险些将外星友人轰跑,为什么这么设定。由于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是不是这样描述,但可以猜想到有如下趋势。

其一,作为西方电影,鼓吹“威胁论”的自然水到渠成。

其二,还是应用到“语言行为”理论,也属于“语言相对论”的范畴,因为诸如片中那些状况,肯定每个遭遇外星人上门的国家都有语言学家进行研究交流方式。这样就产生了语言根据当地文化所带来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由于汉语没有“虚拟语气”这种语法形式,那么说汉语的人的反事实引推理能力也必定弱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电影里中国的动机大致源于此。

但实际情况呢,经过中国语言学家的测试,说汉语的人运用反事实推理的能力要大大超过说英语的人。

无论怎样,作为一部英语电影,其主要在专注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差异。

第六件事:外星人去哪了

结尾,目的完成之后,外星人如烟一般蒸发了。丫去哪了?自曝了吗?

这里,依然要从七爪兽文字上入手,环形文字,像什么?答案是“衔尾蛇”。

衔尾蛇,是一个自古代流传至今的符号,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或龙)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结果形成出一个圆环。这个符号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当中最为人接受的是“无限大”、“循环”等意义。也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基督教中的“循环定律”。

衔尾蛇的形象,大蛇需要吃掉尾巴才能生存,而它自己的尾巴又为它带来无限的粮食,这是另一种永恒更生的循环模式。代表了宇宙的无穷。

七爪兽的目的完成,它们就像衔尾蛇,帮助了人类,自己才能生存,但同时以自我消亡为代价。“自我摧毁”的同时“转化为循环”,就像凤凰涅槃一样,它在自我焚灭的过程中自我繁衍(或理解为“重生”),正是无限循环概念的一种表现。

最后:时间长河的哀伤?

结尾比较悲凉,因为女主角还要沿着已知的未来继续生活,最终丈夫离去,女儿夭亡。这位的生活无比黯淡。

但真是这样吗?不要忘了,此时电影中,女主已经掌握了环形语言,她的世界观中,没有因果只有目的。当她知道自己未来的结果时,明知结局仍要前行的旅程,但她会不会改变自己的起因呢,回到人生这道数学题的开始,点上那缺失的小数点?电影并没有点透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也超出了电影所要表达主题的范畴。但如结尾那深情的对视,我相信,还是留有一线希望的。

本文版权归 乌鸦火堂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137
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