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入殓师》,是在2008年5月2日。 那时我的女儿糖小姐刚满两个月,我需要一个人带着她乘坐飞机回沈阳,我们提前一天出发到上海,头一天晚上住在朋友家。 晚上八点多,糖小姐的爸爸和朋友出去吃夜宵,我一个在房间里陪女儿睡觉,朋友临走时向我推荐了《入殓师》。 上海五月初的夜晚很凉快,房间里很安静,只开了一盏昏柔的小台灯。尽管《入殓师》这个名字看起来不那么美好,但我还是没有一点忧惧地点开了它。 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后,带着妻子回到了乡下老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大悟误打误撞地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助理,当然,对于这份工作,不仅大悟的妻子是不能接受的,连开始时的他自己也是排斥的。但是在他逐渐深入地接触这个职业后,终于成长为一位带着尊重与敬意对待逝者遗体的入殓师,并且在最后,他亲手为年轻时抛弃妈妈和自己的爸爸装殓,以原谅和释怀送了爸爸最后一程。 我这个人看电影与看书的泪点是有些奇怪的,众人都觉得感动流泪的,我也只是感动而已,而触动我泪点的细节,总是莫名其妙地突如其来。 那么这部影片,让我落泪的有两处。一是圣诞节前夜,小林大悟与社长和社长的秘书在办公室里叫了炸鸡的外卖,小林大悟说,好吃得令人感到难为情。之后他拉起了大提琴,年迈的社长在沙发上昏昏欲睡,窗外下着雪。 另一处是,一位老者去世后,所有女眷都围着他,她们擦着浓重的口红,每人轮流亲老者的脸一下,亲下来后,老者脸上留下许多红唇印,女人们看着他滑稽的样子都哈哈大笑,继而落泪哭泣。 当然,电影中类似场景还有不少,情节叙述平淡,甚至还有些喜剧效果,但传递出来的却是日本文化中的禅意。死亡一直是被中国人所忌讳的,总是带有不吉利的色彩,这样在国人看来颇为沉重的话题,在这部电影中却彰显出感人的人文情怀。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否看过这部电影,但她毫无疑问也是同样具有这样的人文情怀的。 她在《俱乐总》里表达了人应该有自主选择在生命垂危之际痛苦地插管活下去还是轻松离开的权利;在《菊花》里表达了人在成为植物人的状态下应该为其保留依然为“人”的尊严;在《雪白的布》里表达了人即使成为了一具尸体,也应该由一块白色的布来保持最后的尊严。 这让我想起了特蕾莎修女,她在印度加尔各答对垂死者的救助,甚至创办了“临终者关怀中心”,在加尔各答这个犹如世界末日般的城市,人们对随处可见的垂死者和临终者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冷漠,但特蕾莎修女认为,再贫穷的人,临终也应该有人归宿,这是人作为人的,最后的尊严。 生命卑微,生存艰难,而死时与死去后,应该由带着悲悯之心的人来对待,让逝者入世懵懂,离世体面。这是《入殓师》、龙应台及特蕾莎所共同具有的人文主义关怀,和人道主义价值观。 很多读友说,《目送》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沉重。生命本是有尽头的一场行走,既然已经了然,那么过程精彩与否,将由你自己决定,这就是龙应台通过你所谓的这些“沉重”想告诉你的。 当然,那个安静凉爽的春夜,电脑屏幕上交代的是一个又一个由于各种原因而离去的人的最后一程,他们受到小林大悟和社长尊重,轻手轻脚,被温柔以待。而我的怀里,是熟睡的小小婴儿。 生命的开端及结束,在那个夜里,都被我拥入怀。 回想起来那些陆续离去的亲人,因为死亡而被中国殡葬服务行业从中牟取暴利,我们从来不曾目见他们被殡葬师装殓的过程,也无法得知冰冷的身体最后得到的,是不是冰冷的对待。中国需要的学习的,究竟还有多少? 以喜悦迎接新生命,以纯净与真诚对待已逝人,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这条路上。 苏小旗(领读人) 苏小旗,自媒体人,东北女子客居江南,凭心生活,听心写字,喜欢一切需要花费时间打磨的东西,是为情意。笃信“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愿喜欢。公众号ID:huanyan-su 领读人苏小旗说:幸福则是每时每刻,在身边闪现的光亮。和书友们分享一个让你感到幸福的瞬间吧。 小编先来一个:我很爱吃柚子,每次回家,我妈都会提前买好几个柚子放在家里。到家看到果篮里的柚子那一刻,我就感到很幸福。
正如“入殓师”的主题:死亡只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个世界。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家人们只能对他们说一声:一路走好,来生再见。 很多人认为我们拥有灵魂。由于灵魂的存在,我们死后仍可能继续活着。但进入另一个世界之后,记忆会不会保留? 而在东方哲学里,人的生命讲求“因果”,人的因果循环交替。《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前一世是神瑛侍者和绛珠草,林黛玉在这一世中用一生的眼泪来还上辈子受到的甘露之恩。你在这一世的经历全由上一世决定,人生的轨迹早已规划好。 你畏惧死亡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个沉重的话题的? 慈怀读书会联合怀师书屋推出 南怀瑾经典共读 有《论语》共读和《道德经》共读两个系列 扫描以下二维码,免费报名参加! ▼▼ |
|
来自: 宁静18ers59kme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