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示孙思邈之谜

 johnney908 2017-02-14
    研究孙思邈的有关史实,不会影响这位大医学家的历史地位和声望。让这位伟大的医学家走下神坛,走出历代道家对他的溢美和仙化,成为真实的属于老百姓的民间药王,是现代人研究孙思邈的责任。
    孙思邈一生有许多谜,至今仍困扰着学术界,比如身世之谜、年龄之谜、从政之谜、后裔之谜等等,也是铜川人皆关心的。在我的创作计划中曾经有写孙思邈题材的想法,因此比较注意这一方面史籍资料的搜集。2007年我在网上搜得洛阳邙山出土一块碑是孙思邈儿子孙行墓志的信息。孙行是两《唐书》中有记载的孙思邈唯一的儿子。我猜想碑文一定有和孙思邈身世有关史料,当即通过洛阳日报的朋友在洛阳打听、寻找,终于有幸以高价获得拓片一套:墓盖为篆书《大周孙府君墓志铭》,墓志为《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大周是武则天的国号,孙行在武则天时代当官并去世,意外之中而期盼的果然有孙思邈的身世,这是一个填补了空白的有价值的发现。  
    研究孙思邈,揭开孙思邈之谜,主要应依据第一手资料即新发现的这块墓志和唐代的原始史料(包括官修正史两《唐书》),有如下数种(按时间顺序排列、唐人记载孙思邈神话的《酉阳杂俎》、《宣室志》《续仙传》等不属史料系列不录):
    ①《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著 永徽三年(652年) 
    ②《病梨树赋序》 卢照邻著 咸亨四年(673年)
    ③《千斤翼方》 孙思邈著 开耀元年(681年)
    ④《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以下称孙行墓志)徐彦伯著 圣历三年(700年)
    ⑤《(唐)会要》 苏冕著 建中年间(780-805年)
    ⑥《大唐新语·隐遗》 刘肃著 元和元年(806年)
    ⑦《旧唐书》 刘昫著 后晋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940—945年)
    ⑧《新唐书》 欧阳修等 宋嘉祐五年(1060年)
    依据这些史料对有关孙思邈之谜试解如下:
    一、孙思邈身世之谜
    关于孙思邈的出身,最具影响的我国著名的老中医干祖望撰《孙思邈评传》未涉及;《药王孙思邈传》认为是耕读之家;《药王全书》中张作记作《孙思邈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总结出生“一普通农家”,又云“有学者指出孙氏家庭可能有一定的文化家财,缺少史料根据”,予以了否定。“普通农家”被多种研究成果运用。
    孙思邈的身世,确实是史书无载。《药王全书》搜集有关历代孙思邈的原始史料,多达26种,无一涉及。孙思邈的著作,《药王全书》收集了《备急千金要方》、《千斤翼方》以及《原题孙思邈著作十三种》。但是他的著作中对自己的家世、亲人一无所及,只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自己,“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如果孙思邈出身柴门,“屡造医门”、“罄尽家产”就不好解释。况且最早记载孙思邈事迹的《大唐新语》和两《唐书》等皆记载其“七岁就学,日讽千言,及长,善谈庄老百家之所”,如果是普通的农家之子,“七岁就学”已然不易,而普通人家孩子就学是为取得功名,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读的都是儒书。孙思邈读书不同,重视的是庄老百家之说。在他弱冠之年,就已“善谈庄老和百家之说”了。孙思邈的成长轨迹和他的身世应该有密切关系,他的家庭应该是有一定身份和家资,且有大量藏书,有儒家典籍、医书、老庄和百家的书可供孙思邈幼年的阅读,这些书籍在民间私塾都不可能有,普通的农家就更不可能有。《北齐书?儒林?孙灵晖传》载灵晖“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因为他族中“曾王父”是北“魏大儒、秘书监惠”(孙惠蔚在《魏书》有传)。“惠蔚一子早卒,其家书籍多在也”,所以孙灵晖可以在家“日诵数千言”。
    新发现的孙行墓志,为我们揭开这一谜团。孙思邈的家世,碑文中是这样记载的:
    “公谓行,字元一,太原中都人也。曾祖融,瑚琏之器,降洗马之荣;祖孝冰,寥廓其心,纡割鸡之政;父思邈,囊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孙思邈祖籍是太原中都(中都县在隋开皇十年易名榆次)。孙行的曾祖父即孙思邈的祖父名孙融,为“瑚琏之器”——古人谓人有立朝执政才能为瑚琏之器,栋梁之才,孔子就曾称赞自己的弟子子贡为瑚琏之器,故孙融应是此辈人,在朝廷为官,官职为“洗马”。从孙思邈年龄推算,孙融应为北周朝的“洗马”。北周都城在长安,孙融在朝廷为官时迁家陕西。“洗马”是东宫的官职,负责管理东宫太子事务的。孙融为北周哪位太子的“洗马”,史料亦缺载。但是北周最后两个皇帝即位时间皆短,隋文帝废周静帝篡夺帝位,改国号为隋,身为北周的大臣、本来是辅助太子即新皇帝位的“瑚琏之器”,因为政治原因很可能从此退隐。孙思邈的父亲孙孝冰也因此而“寥廓其心”,一心避世,不再当官。只是孙孝冰“纡割鸡之政”颇让人难解。“纡”有屈抑之意,指“纡尊降贵”,又谓“割鸡焉用牛刀”,意办小事不用大材。“纡割鸡之政”或谓其当过乡官里正一类小官,或隐喻孙思邈父亲孙孝冰隐居乡间以持家育儿小事为职、天伦民事为乐,故孙思邈能“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这和家庭环境是很有关系的。孙思邈祖父既曾在朝中为官,学识、家境亦当不差,藏书亦丰,幼年的孙思邈多病,犹能有家资诊视治疗。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诉我们,孙思邈是华原人,其住址,宋《长安志》谓“孙思邈旧宅,今为僧寺,在(华原)县东五里流惠乡惠政坊磬玉山”,他的祖籍应是山西中都县。
    据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孙思邈的祖父孙融是当过官的,是北周的太子洗马;父亲孙孝冰,隐居华原乡间,即使当官,也只是里正一类乡里小官。但是孙家应该有一定的家底,后因孙思邈“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资”,故家境并非殷实。
    二、孙思邈的年龄之谜
    孙思邈的生年史无记载,他的年龄是由卒年和相关史料推算出来的,所以他的卒年,是解开生年和年龄之谜的钥匙。
    孙思邈的卒年,两《唐书》皆记载永淳元年,在上述原始史料中只有《大唐新语》说孙思邈卒年为“永徽初(650年)”。但是“永徽初”的记载有误。孙思邈《千金要方》自述他有在永徽元年秋为某功臣治箭伤的事;《千金要方》脱稿于永徽三年,之后30年《千金翼方》脱稿,故孙思邈逝世肯定在永徽元年以后。新发现的孙行墓志记载,孙行“调露中应岳牧举,对策甲科,敕授鄜州洛交县尉,嗣丁父忧去职”,说明孙思邈去世是在唐高宗“调露”年(679—680年)后,去永徽元年已经30年了。故《旧唐书》作者未采用《大唐新语》永徽元年说,或依据掌握的其他史料,定“永淳元年卒。”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亦采用“永淳初”之说。永淳年号仅有两年,初即元年。孙思邈卒于永淳元年,在当今学术界皆无异议。
    关于孙思邈的生年和年龄,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
    1、《新唐书·隐逸》:101岁,从永淳元年(682年)往上推算(下同),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年);
    2、《医仙妙应真人传》:167岁,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
    3、《孙思邈生平略考》:141岁,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
    4、《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81岁,生于隋开皇辛酉年(601年)。
    最早记载孙思邈年龄的是《新唐书》。《新唐书》根据“永淳初”为孙思邈的卒年,明确推算出孙思邈的年龄是“年百余岁”,即101岁说,为后世普遍接受。最早的陕西地方通志——明代嘉靖《陕西通志?孙思邈传》等,都记载孙思邈活了101岁。这在明以前并无异议。到了清代,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提要(1782年刊行)、《十七史商榷》等提出他的生卒年质疑,之后有了种种不同年龄的说法,而在孙行墓志发现后,《百家讲坛》又有逝年81岁之说。实际上,最早记载了孙思邈年龄的是师事孙思邈的卢照邻。他在《病梨树赋并序》中说,孙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二矣”,原文为《旧唐书》采用,《新唐书》在此基础上得出“年百余岁”,那么这个记载正确与否?
    查隋代开皇年号内没有辛酉年,只有辛丑年,即开皇元年(581年),辛酉年是仁寿元年(601)。卢照邻写《病梨树赋并序》在唐咸亨四年(673年),那么到这一年按辛酉年计算,孙思邈应该是72岁,而非92。如果是92岁,上推生年应该是公元581年,即开皇元年,是年为辛丑年。从一般常识讲,一个人对于自己出身和生活的朝代是不会记错的,对自己的年龄更不会记错,多说20岁是根本不可能的。容易混淆说错的是农历的天干地支,“开皇辛酉”应该是“开皇辛丑” 之误,而是年92岁当无误。
    从孙行墓志记载孙行的年龄,对照、应征孙思邈的年龄,101岁是真实和符合史实的。该墓志记载,孙行“以(大周)久视元年(700年)十一月七日遘疾,终于(洛阳)道化里之私第,春秋六十”。久视元年(700年)距孙思邈去世的永淳元年(682年),相隔18年。是年孙行60岁,他的出生之年是公元640年,为唐贞观十四年,是年孙思邈59岁。以此推算,孙思邈去世时孙行42岁。如果孙思邈是141岁,减42年,那么他是在99岁时才有了儿子,这无论从生理上和科学上都不太可能;至于167岁之说也即孙思邈125岁才有儿子就更不符合生理科学。很显然,孙思邈大医精诚,一心医学,至59岁方生子传后。该墓志还记录孙行在父亲去世若干年后又为其母守孝,孙思邈夫人或比孙思邈年龄更大,这在古籍中不能没有记载。事实上对孙思邈“执 师 贽 之 礼”的孟诜活了90多岁,在《新唐书》中即有记载,孙母没有。孙思邈的生年“开皇辛酉(丑)”,来源于与孙思邈同时的卢照邻文《病梨树赋序》,是当事人记当时事,且出处是孙思邈“自云”。卢照邻作为弟子,对其师傅年龄以散文笔法作了种种推测,本意是一种溢美之词,不能改变孙思邈的年龄。从目前发现的史料分析,印证于孙行的墓志铭,孙思邈年龄为101岁,当是铁证。
    对于确认孙思邈的年龄为101岁,有两点还应予于补正。一是141岁说有一条所谓“推不倒”的依据是《千金要方》中有孙思邈在开皇六年治疗蛟龙病的记载,“如果孙思邈生在开皇元年,6岁孩童怎会治病?”经查《千金要方?肝脏?坚症积聚》,原文是“治蛟龙病开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有头有尾,从兹有人患此病。令服食寒食饧三斗,大验。”很显然这是孙思邈在书中记载了发现蛟龙病的时间是开皇六年,他的治疗方法是“令服寒食饧”,是两层意思。而同书孙思邈记载自己亲历病例,皆以“余”、“余以”、“令余”等字标出。如“余以大业中数以合和(太乙神丹)”、“余以武德六月中得此疾”、“永徽元年秋,令余诊看(功臣背脂中流矢)”、“贞观初,有人久患羸瘦殆死,余处此一方”、“余以贞观年中,将一病士入山”等等。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斤翼方》,确是研究孙思邈的最为原始的史料。从两书的序和各卷方子中可以看到孙思邈的人生轨迹:“吾幼遭风寒,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资”;“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至于弱冠,颇觉有悟”;“青衿之岁,高尚兹典”;“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文”,且以百岁高龄,完成《千斤翼方》传于后人。这些自述,也是在孙行墓志出土后,有专家提出孙思邈实际年龄为81岁而为我反对的根据。81岁说的直接理由就是墓志提供的孙行的年龄,提出孙思邈39岁生子最为合适,但是孙思邈自己的著作已经给了答案。同时孙思邈的著作中没有他在隋大业年前治病的病例和活动记载,如果按141岁说,孙思邈在北周末已经40岁、大业元年64岁,经过的病例应该有很多却没有一例写入,说明其时他的正确年龄是24岁。按孙思邈自述“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这时他的医学医术尚在学习和钻研阶段。
    《大唐新语》和两《唐书》,有“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隐于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监博士,不就”、“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器大,难为用也”“三大事件”是误导孙思邈研究特别是他的年龄研究的,其中前两大事件见于《大唐新语》,后者为《旧唐书》作者所加。很显然孙思邈出生在开皇元年,这些记载是空穴来风。究其原因,当是稗官小说制造的紊乱。唐宋之际文风,趋向于故事性趣味性,著作都有神仙鬼怪、先知先觉等,很多离奇的故事都加在历史人物身上,是为诡笔,作为正史的《旧唐书》也不例外。诚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后序》中所说,“世俗妄人……以附致为奇”;同时,孙思邈立身于儒,志归于道,业从于医。医在古时归为杂家,“一儒二道三阴阳四法五名六墨七纵横八杂九农”,故明《医学入门》谓“思邈为名进士,因知医见贬为技流,惜哉!”在孙思邈传中加入“三大事件”神异孙思邈,既是当时的文风,也是为孙未列朝班鸣不平的一个反映。
    应该肯定的是,两《唐书》还是比较客观地记载了孙思邈史事的。如旧《唐书》有“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观”。《新唐书》作“初,魏征等修齐梁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很显然这说明作为大儒的孙思邈的博学广记,“有如目观”。读孙思邈两《千金》书,也可以看到他的博学、对历史的异常熟悉,引用自如;对儒、佛、道三教非常精通,很自然地贯穿全书。书中所应用前人著作,有《黄帝真经》、《素问》、《甲乙》、《周易》、《庄》、《老》、《史记》等等,列事迹、名言语录有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天老、淮南子、彭祖、高阳负、嵇康、张湛、张天师、仲长统、皇甫隆、张季伯、王良;亦儒亦医之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陈延之、卫讯、徐嗣伯、徐之才、陈廪秋、甑权、张笛;亦医亦道黄帝、岐伯、伯高、雷公、葛洪等等;而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之史前史;黄帝、岐伯、雷公所创医学、后医和、医缓、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继承发扬之医史以及“孔宣系十翼之辞”、“陆绩增玄翼之说”、“项橐颜回”等历史掌故,更是琳琅满目,有的人物今人早已不甚了了,为后人保存下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医药医术史料。魏徵等受诏修饰史中有令狐德棻,他和孙思邈同为华原人。令狐德棻纂《周书》、和魏徵同纂《隋书》,都没有将孙思邈写入,历周、隋朝的令狐德棻之父令狐熙在《北史》、《周书》、《隋书》皆有传。可证《周书》、《隋书》没有写孙思邈不是作者不知道孙思邈,而是孙思邈不是北周时代人,贞观十年(636年)《隋书》帝纪、列传完成时孙思邈为55岁,正当壮年,故亦未写入。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他的年龄。旧《唐书》载令狐德棻逝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时年84岁,则令狐德棻生于公元528年即隋开皇2年,小孙思邈1岁。
    三、孙思邈从政之谜
    孙思邈历来有终生不仕、布衣药王之称、史实是否这样?答案是否。
    “父思邈,曩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孙行墓志中关于孙思邈的这句评语因为用典很难释读,但是有实指,包含丰富。作者告诉后人孙思邈“曩者”(唐初)在“唐运”中维系政治生命;“肃簪梁苑”的典故不难理解,“梁苑”是好宾客的汉代梁孝王所建,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发达前皆曾居住于此;“簪”意是聚集,所谓“簪盍良朋,把酒论文”,这里是借喻唐初孙思邈曾经在“梁苑”这样的地方住过,代指后文的“魏阙”。唐代能被称作“魏阙”的是当时的魏王府——唐太宗第四之魏王李泰的府邸。旧《唐书?李泰传》记载,“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招学士”,时在贞观十年(636年)李泰被封魏王之后。“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李泰“潜有夺嫡之意”,故效仿之。李泰的魏王府中宾客最多,各类人才也最为多,贞观十五年(641年),这些人才帮他编纂成《括地志》进贡唐太宗,为他赢得名声。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泰在和太子李承乾等皇位接班人之争中失败被禁,降东莱郡王,贬郧乡县。孙思邈“身居魏阙之下”应该就是贞观十年后至十七年这段时间内。“志逸沧海之隅”的孙思邈,他的志向、抱负后来是通过医术来实现的,最初入王府或并非没有经济仕途、匡扶天下之意。两《唐书》都记载孙思邈有“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生人”的思想。唐初,从李世民开始,凡王府幕僚后皆为朝政大臣,唐太宗凌烟阁上的二十四个功臣,都是秦王府旧人。在王府为士也是当时有识之士的一个风气。不仅魏王,太子府和吴王、晋王,都有王府属僚和宾客,而以魏王为多。孙思邈能延为魏王府士,成为魏王府中“肃簪梁苑”幕僚宾客之一,其一孙思邈是名士,贞观初年被唐太宗“诏诣京师”,李泰要打政治牌,徵聘的名士中不能少了孙思邈;其二,不管政治原因如何,李泰为编《括地志》曾征集天下珍稀典籍,孙思邈入王府可以阅读更多的医书,这是孙思邈入“魏阙”的一个动因。然而“唐运”中选的是晋王李治,李泰被拙,孙思邈从此开始的是他临床、行医、游学、著书的生涯。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泰在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幽闭死,孙思邈在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受李治征召,这是李治对其兄所用人才的一个眷顾,而且还给了孙思邈一个官职“尚药局承务郎”。尚药局是专为宫廷服务的皇家医疗机构,孙思邈因为他的高超医术而被留在朝廷,一直到“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辞疾请归”,长达16年。
    孙思邈应该在此前就已在太医署或尚药局当值。据《千金翼方?杂病》记载,孙思邈在永徽元年秋曾给一功臣治疗箭伤,书中记载的是“令余诊看,余为处之”。能命令孙思邈者当为医衙官员。孙思邈当“尚药局承务郎”是很认真的,一是坚持在尚药局当值承务;二是随时奉诏进宫。咸亨四年,高宗赴甘泉避暑,孙思邈被“征诣行在”随行,且一去三个月余,把来找他治病的卢照邻一人丢在他的住宅;三是赴各地为地方官员或者藩王府贵族行医。在《千斤方》中,孙思邈先后为汉王和地方刺史一级官员治病记载有不少,这都是他当医官的记录。当然孙思邈因此也得以广学博览,广求医方。
    四、孙思邈的后人
    孙思邈的后人,两《旧唐书》提到的有子孙行,官至凤阁侍郎,而孙行墓志载其先后任凤阁、鸾台、夏官侍郎,左台御史大夫、司礼卿、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朝散大夫为从五品官。当以墓志所记为全面。
    《太平广记》卷222记孙思邈另有一子,未传名。文曰:“孙思邈,年百余岁,善医术。谓高仲舒曰,‘君有贵相,当数政刺史。若为齐州刺史,邈有一儿作尉,事使君,虽合得杖,君当以老人言,愿放之。’后果如其言,已剥其衣讫,忽记忆,遂放。(出定命录)。”考孙行曾经作县尉,据墓志记载先后为鄜州(今富县)洛交县尉、后调补洛州(今洛阳)渑池县尉,未至齐州(今济南)任职。在齐州作县尉的或为另一子,惜未传名。又高仲舒旧《唐书》有附传,雍州万年(今西安)人,官“太子右庶子”,未载其任齐州刺史。
    两《唐书》记载孙思邈有孙名孙溥,后任萧县县丞。这显然不是孙思邈后人的全部。孙行墓志谓其“子淑等,共承遗诫”,显然其子嗣颇多,孙淑是孙思邈的长房长孙,孙溥只是其余兄弟中的一个。淑和溥同为三点水旁,符合宗法社会中兄弟行的称呼,可证新旧《唐书》、墓志所记不差。
    孙行在朝为官,武则天迁都洛阳,孙行亦迁家洛阳,至孙行去世,家人皆在洛阳。孙行“以久视元年十一月七日遘疾,终于(洛阳)道化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即以其年腊月十六,迁窆于合宫县之北邙山”。唐代改河南县为合宫县,即今洛阳市。这也可以解释孙思邈故里孙原村为什么没有孙思邈嫡系后人,因为在武则天的大周朝,孙行已经举家迁往洛阳,他死后也葬于洛阳邙山,其家人在洛阳为其办了丧事。
    附:《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墓志长、宽各58厘米,厚10厘米。志文竖排,二十八行,满行二十七字,共717字,其中武则天时期新造字19个,志文楷书兼用行笔,是孙行曾经的同事鸾台给事中徐彦伯撰文。徐彦伯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山东兖州人,少以文章擅名,对策高第,著有《枢机论》,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位终太子宾客。新旧唐书皆有传,《全唐诗》、《全唐文》录其诗三十四首,文二十卷。
    碑文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