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大明第一博学才子,传奇的人生成就了绝世经典

 阿迪约嘎 2017-02-14

(图)杨慎作品


经典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你知道它好,却说不出来具体好在哪里。比如杨升庵的这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一个字都很平常,可是组合起来后,短短几十个字,道尽了王朝兴衰,说透了人生坎坷,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可谓是恰到好处。


这首词的作者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杨升庵。所谓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不阅尽世间百态,尝遍人情冷暖,如何能够写出这些沧桑中不失淡然的词句?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杨慎的传奇人生:


同普通人相比,世界上总有些人像是开了外挂,幼年的杨慎就是这样的典型。 


首先是在投胎这个人生的第一起跑线上开挂。祖父杨春是省部级干部,外祖父黄明善也是省部级干部,叔叔也是省部级干部,父亲杨廷和最后官至首辅,母亲黄氏又是名震一时的才女。能有多少人的投胎比这更好?


接着是在聪明才智上开挂。七岁能背诵各种经典,十一岁能写诗作文,在十二岁那年,就写出了“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样的传世名句。十三岁的时候,更是名动京城,就连当时的一代大儒、内阁首辅李东阳也“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比开挂更可怕的是,开了外挂还在勤奋的刷怪。杨慎自小就手不释卷,博览群书,上至经史百家,下至稗官野史,无一不读,配上他那几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学识之渊博令人惊叹。据说当时京城的读书人,有需要核对不知出处的典故时就找杨慎查询,简直就是一个人形谷歌。


二十一岁那年,杨慎第一次参加科举,主考官被他的文章打动,准备将其列为卷首。不料出了意外,就在主考官拿着他的文章再三诵读的时候,蜡烛的烛花竟烧坏了考卷,导致杨慎的第一次会试以失败告终。


(图)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图为清代钱杜《杨升庵小像》


二十四岁那年,杨慎再次参加科举,顺利的夺得状元。这时候,杨慎的父亲已经官至内阁次辅、华盖殿大学士。通常来说,出于避嫌考虑,父亲身居高官,儿子再有才学也很难夺得状元。可是,在杨慎这儿,完全不存在避嫌一说,因为他的才华已经折服了世人。


杨慎成为状元之后,很多人上门庆贺,他的父亲杨廷和却说:“凡事过盈则易亏,我和我弟弟都已经身居高官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这样聪慧,得提防盛极而衰啊。”当时的杨慎,刚刚被授为翰林院修撰,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想必很难明白父亲的担忧。


可惜,月有阴晴圆缺,杨廷和的话竟一语成谶。几年之后,由于卷入明朝嘉靖年间那场著名的“大礼议”案,如日中天的杨家迅速家道中落。已经退休的杨廷和被削职为民,杨慎也被一顿廷杖之后发配充军到云南永昌卫,就是现在的保山县一带。


发配路上的杨慎,不仅要忍受着身上的伤痛,还得时刻躲避父亲那些政敌的追杀,吃尽了苦头。早已没有了少年得志时的意气风发,在途经贵州桐梓一带的时候,或许是想起了同样流放夜郎的李白,杨慎感叹的写道:“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潜然。”


在云南的那几十年中,杨慎并没有消沉,而是潜心学问,著书多达400余本。《明史》中就曾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除了读书写作,杨慎还在云南设馆讲学,广收学生,从37岁到72岁的35年间从未间断,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掀起了学习汉文化的热潮,还在云南培养出了以“杨门七子”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其中更有4人高中进士。要知道,在杨慎入云南之前,云南在明朝都没有出过一个进士。现在的云南,在昆明依然有“升庵祠”来纪念杨慎在云南的文治教化之功。


(图)升庵祠坐落在昆明西山山麓、滇池之滨的高峣村。是明万历年间人们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峣精舍”改建为祠,供奉其塑像。


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才能有各种经典的出现。设想一下, 苏轼如果没有被贬,怎么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名句?这样的磨难,对文人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对中华文化来说却又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晚年的杨慎,能写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的名句,正是缘于一种看透人生的淡然。仔细品来,杨慎的这首《临江仙》颇有几分“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觉。


原标题:从少年得志的状元郎到发配充军的犯人,坎坷经历成就传世经典


*作者:许鹏飞,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