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观壁画中,神像面部表情多严肃、凝重,他们身旁的侍者也多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走进绘满壁画的大殿,马上便能感受到那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故城寺壁画与众不同,有的神像与侍者眉来眼去,好多人物面部朝前,而眼神却向后看。不少人物表情看上去挺喜庆,即使那被老虎追赶、即将落入虎口的人,或被火围困即将烧死的人,面部也看不到一丝惊恐,倒是更像在微笑。十分诡异,富有戏剧性,显得挺有趣。 西壁 北阴丰都大帝和侍女 东壁 东海龙王 东壁 东海龙王圣众(局部) 东壁 诃利帝母圣众(局部)
南壁东侧 即将落入虎口的人 故城寺位于蔚县宋家庄镇,其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建筑多已被毁,仅存释迦殿和三间禅房。 据释迦殿题记可知,大殿是明正德二年(1507)建造的,壁画绘制时间和建筑年代可能差不多。这壁画是由大云町、北门子村等200余位功德主供养的。钱铺、缸房、肉房等商号参与,投资绘制完成的。
殿内四壁绘儒、释、道三教神袛壁画,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东、西山墙上的山花象眼壁内,是山水、花草和渔樵耕读等内容的水墨画。该殿本已多年失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作为大队仓库使用,北壁的东、西两侧,因漏雨等原因,壁画已大面积脱落。 壁画构图严谨,高约3.6米,总长约34米,能看清的人物有539位。面对如此众多的人物,画师先将人物分组,再分列。东、西壁及南壁,共112个组,依据壁面形状,东、西壁壁面呈“凸”字形,中部上下分为4列,两侧分为3列,向南壁延伸。画面上天空施蓝色,其余施淡绿色,这些众多的人物形象便排布在这淡绿色的背景之上。大面积的淡绿色衬托了身着红、蓝、绿各色服饰的人物,又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西壁 三天三代除邪天师众 南壁 东侧山林怪石等众 西壁 广目多闻天王 北壁与其它各壁地仗层的制作工艺有所不同。北壁壁画是画在宣纸上的,并且它里面还有一层壁画,仅勾勒了墨线而没有着色。 里外两层壁画所刻画的形象大体一致,但略有调整。如人物的毛发,里面那层线条较疏,也较粗,线型似兰叶描。外面那层线条较密,也较细,线型似游丝描。也有的部位调整幅度很大,如北壁东侧,有的部位下面还有一层壁画,同样也是只勾墨线不施色。 北壁东侧壁画局部 北壁东侧壁画特写 北壁东侧壁画特写 北壁东侧壁画特写 北壁东侧壁画和下层暴露出的线描 北壁东侧壁画和下层暴露出的线描 在西壁北侧壁画的脱落处,发现里面也有一层只勾了墨线没有施色的壁画。并且里外两层壁画中的形象出入较大,内层画的是伸着胳膊,拿着佛尘人物,而外层画的则是抬着胳膊,拿着毛笔的人物。在“金木水火土五德星君”北侧那组,内层画的是云,外层表现的却是人物头部。 西壁 人物面部裸露出云纹 西壁 拿毛笔的人物,可以看出腹部曾绘双手执拂尘 西壁 人物腹部露出一只手 这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从北壁壁画来看,里面的两层非常薄,且都没有着色,感觉好像是勾线后涂了一层薄薄的白垩土,又重新勾勒,最终贴上宣纸绘制完成的。这或许是在壁画绘制过程中,画师根据投资方要求,对画面做的修改和调整吧。 值得注意的是,112幅壁画中63幅上有供养人的姓名,其它49幅仅画了框子,却没有供养人的名字,或许这些壁画没有供养人“赞助”。 故城寺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线条,行笔缓慢,匀细柔韧,笔笔不苟,生动再现了帝王、佛、道等人物飘举摇逸的衣冠服饰和高贵超然的神情意态。 在色彩上红绿相间,色彩浓艳。大红与大绿、大红与石黄的搭配,画面显得热闹喜庆、富丽堂皇。颜色极为考究,多以矿物颜料为主,有朱砂、石青、石绿等,着色多采用传统的重彩勾填法,也有晕染。兼用沥粉贴金的工艺,来表现金属的质地,使画面有强烈的立体感和装饰美感。这些颜料稳定性好,虽然经历了半个世纪,色彩依然鲜明艳丽。 西壁 地藏王菩萨圣众 壁画无论是在人物表情的刻画还是色彩的运用方面,都有民间绘画的特征,属于典型的民间绘画艺术。它在继承唐、宋以来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民间绘画和西画的一些表现方法,颇具典型的时代特色。 这些民间画师们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生活在民间,对社会和生活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和体验,非常善于表现他们熟悉的各人物,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大多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在绘制壁画时融入了自己的全部情感,才创作出如此精美的壁画。 故城寺释迦殿壁画,既描绘宗教世界,又反映世俗生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带着乡土气息,这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也有借鉴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