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五代 | 看那些武夫当政的局面

 汉青的马甲 2017-02-14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 www.xhistory.net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976204208



乱五代--武夫当政



  当中华大地上最强盛的帝国——大唐帝国消逝后,谁也没料到代替它的居然是乱得一塌糊涂的五代,这一乱就乱了五十三年(907—960)。五代分别为梁、唐、晋、汉、周,起于朱温代唐,终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世修史者又把“五代”称为“五季”,从春秋笔法来看,是指很不好的时代。其时,国家动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原无异于地狱。


  所谓“五代”只是指控制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的五个王朝,而中国南方则一直处在“十国”的控制之下。


  五代是个绝对不讨人喜欢的时代。人民不喜欢,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大都生不如死;后世帝王不喜欢,因为他们都不希望自己的朝代如五代一样昙花一现。


  五代多武夫,从皇帝到节度使都出身行伍,他们杀戮成性,惹得天怒人怨;五代多俗臣,朱温一怒,将唐末三十余位清流士大夫投于滚滚黄河,贵族阶层从此终结,寒微之士灰头土脸地登场,所以,五代无名臣;五代又多坏人,他们抹杀仁义道德、败坏三纲五常,使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将不将、兵不兵。


  于是,五代在成为乱世的同时又是一俗世。翻开《五代史》,简直就是一部“混账史”。到处可见杀戮,满页皆是辛酸。你根本无法理解中国人在那个时代怎么会变成那种无耻模样。


  是五代的人涂抹成了那段“混账”的历史,还是那段历史创造了一群“混账”?这是一个很让人思考并且应该慎重看待的问题。


  一方面,大唐帝国晚期的礼崩乐坏让束缚太久的人突然卸去了脚下的羁绊,他们终于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凭自己的心情随意地无恶不作。另一方面,这些获得了最大限度自由的人又反过来把礼义纲常踩在脚下。两方面的合力造就了五代乱世,乱得让今天的我们读起那段历史时依然痛不欲生。


  我们今天读那段历史,读到的只是每个人在做着他们当时认为对的事情。但今天的我们知道,他们做的一切都让人厌恶乃至憎恨。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义无反顾、铤而走险。从五代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失去了外在的约束,一个人将会变得十分的可怕。五代的人几乎暴露出了人类最赤裸的无耻、最直接的残忍、最干脆、最丑陋的一面。


  但是,不得不承认,五代时期也有那么几个好人。他们处在乱世却仍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节操,当整个中原都已经变成地狱一般的混乱时,他们游走在“地狱”的边缘,尽自己最大之努力想要挽回人性之善、人性之真、人性之美。可惜,他们失败了。


  武夫当政下的王朝,注定不可能长久;俗臣主持下的朝廷,注定没有血色——这是一段地狱般的历史。所谓的文人在这样的时代只能发出长叹。我们不否认在这种以杀戮为主色调的时代社会依然有了些许进步,可惜的是,这段“混账”的历史,早已经把那微小的进步遮盖得严严实实。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五代那些人的精彩与血腥、无耻与粗俗的表演吧。


  始作俑者:朱温


  朱温本是反唐农民军团黄巢的部下,因屡立战功,在黄巢攻陷长安称帝后被封为同州防御使。当时的同州实在是一处战略要地:向西,它可以防备朝廷纠集的藩镇军队;向东,它是黄巢东向进军的必经之地。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当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屯兵数万,纠合各路藩镇兵,以图兴复大唐。而想要兴复大唐的第一步就是把黄巢赶出长安去,那么,同州就是必经之地了。王重荣本来就是一个靠打仗发迹的藩镇主,当时朱温的兵马远远不及他的一半,所以,总是吃败仗。


  朱温向黄巢借兵,但信件都被黄巢手下的左军使孟楷扣住了。朱温得知这一事情后真想放弃同州回长安杀了那厮。就在这时,他的一名手下叫谢瞳的跟他说,黄巢是个草莽,之所以能撑到现在这个场面,只不过是趁大唐衰落的空隙,捡个便宜。难道你还指望他以后能有所作为?你看现在,唐皇帝在四川一招呼,诸藩镇之兵就集结起来了,这说明唐朝气数还未尽呢。况且,我们在外面征战,而孟楷还鼓捣手脚。前有章邯背秦而归楚之鉴,大王您今天就学学历史吧。


  朱温突然灵光大开,杀了黄巢安在他营里的监军,向王重荣投降。时逃亡在成都的唐僖宗听后大喜,遥封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又赐名为“全忠”。后人在这件事上认为他看清了时势而叛变黄巢,是个彻底的叛徒。可他是冤枉的,如果他真想投降,何必要和王重荣打十几个来回呢?!


  但有一件事却是不容怀疑的,朱温的投降,使得早已经陷入困境的黄巢兵团雪上加霜。不出两年,黄巢被追兵所杀。朱温也因为战功卓著,被赶回长安的唐僖宗封为宣武节度使。黄巢的死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由于在镇压黄巢军团的过程中,各藩镇主迅速强大,唐王朝更难以驾驭这些本就不容易驾驭的武夫了。


  朱温无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当唐昭宗登基时,他已经成为河南最强大的藩镇主了。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宫里太监刘季述等人囚禁了唐昭宗,企图扶植新帝登基。朱温在朝廷宰相崔胤的帮助下派人进宫一举歼灭了刘季述集团,因此被唐昭宗封为梁王。


  过了不久,同样是一个太监——神策军头领太监韩全诲联合了一个叫李茂贞的藩镇主将唐昭宗劫持到了陕西凤翔。崔胤急忙给朱温去信,朱温亲自率兵直奔凤翔。


  903年正月,李茂贞出城投降。朱温建议唐昭宗把这些总挑事的宦官全部诛杀,唐昭宗以为然。于是,宫里的太监自然免不了一死,出使在外监军的宦官也没有逃脱厄运,昭宗令各地藩镇主将其全部诛杀,只留职位低而幼弱者二十几人以备洒扫。


  后人评价朱温这一举措时,说他彻底铲除了唐朝存在多年的宦官干预朝政的祸害,实在是大功一件。但这又冤枉了朱温,他的本意完全是为了树立在唐昭宗心中的地位,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按常理,朱温先后救了唐昭宗两次,唐昭宗本该对他感恩戴德。可事实却是,唐昭宗在凤翔时却想杀了朱温。


  昭宗可能被劫持怕了,在大殿上总希望有人可以保护他。当时,朱温是最合适的人选。有一次,昭宗坐在椅子上躬腰为自己的鞋子解结。可能是不舒服,他就叫朱温来帮忙。朱温上前跪下而解之。昭宗示意左右卫兵上前杀他,可左右无一人出手。等朱温解好结,已是汗流浃背了。从那以后,唐昭宗再叫他,他常称病不去。他的确害怕,害怕唐昭宗身边的勇士,一刀把自己宰了。


  904年,唐昭宗还没有消除在凤翔的恐惧心理,朱温又让他走。朱温先把昭宗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洛阳,过了不久,又派人把昭宗杀掉,接着又把杀昭宗的人杀掉。最后立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为皇帝,这就是唐哀帝。


  三年后,也就是907年,朱温让哀帝举行了绝迹多年的“禅位”大礼。他接受禅位,称帝,改国号为梁,建都开封。这就是历史上的后梁。


  907年六月一日是被后世史学家视为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朱温结束了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为后来想要称帝的人开辟了一条“你一定能成功”的光明大道。他是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和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成功实践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


  其实朱温并不是唐末称帝第一人,早在黄巢起义失败、唐僖宗由四川返回长安不久,河南的秦宗权就自称皇帝,并与朱温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后被朱温杀于长安。


  如果从唐末历史来看,自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兴起就已经埋下了唐灭的种子。后来唐朝的几位皇帝常常被别人赶出京城,四处避难,于是各地称王的现象此起彼伏。当一个国家还可以用武力让人民臣服时它其实并没有亡,但当它已经没有武力可以使用、而又不能以礼仪来教化天下时,它的灭亡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唐朝末期,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孔子云,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一个朝廷如何用礼仪去教化人们和藩镇主?另外,朝廷本身掌握的军队虽保家有余而护国不足,那它就只能依靠武夫出身的藩镇主了。藩镇主们高兴还可,一不高兴就自己当皇帝去了。道德廉耻之于武人不过是红烧肉里的香菜——衬托,可有可无。


  朱温之所以被后人诟骂,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既想当婊子,还想立牌坊。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必要搞什么禅让,也没有必要杀已经不成事的唐昭宗。当时天下能和他抗衡的藩镇主已经所剩无几,他杀唐昭宗反而给人留下了话柄。第二,他戎马一生,总以计谋取胜。这在君子那里是智慧,而到他这里就成了阴谋诡计。第三,他在位的后期,荒淫无道的作风让老百姓以为自己所在之地就是地狱。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他反唐又降唐最后又叛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复小人。


  用子贡的话讲,纣似乎没有那么恶毒,所以,君子一定不要做坏事,一旦发现你做了一件坏事,所有的坏事就都算到你头上了。无疑,朱温也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他杀了唐朝皇帝,只这一件事便足以让天下大恶都归入他的名下。


  朱温所以能成为后梁的开创皇帝,实为时势使然。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的发迹史:


  877年参加黄巢起义,在“大齐”政权中任同州防御使。


  882年降唐,任河中行营招讨副使。


  883年,为宣武节度使,进驻汴州,即以此为根据地,逐渐兼并邻近势力,扩大统治地区,迫使河北藩镇归附,成为中原最大的军阀。


  901年被封为梁王,与李克用父子进行长期战争。


  903年,挥师攻凤翔,打败李茂贞,尽除宦官,控制朝政,还都长安。


  904年,杀宰相崔胤,逼昭宗迁都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洛阳。


  904年八月,杀昭宗,立十三岁的李柷为帝。


  905年,杀宰相裴枢。


  907年六月废李柷,自立为帝。


  从上可以看出,朱温一生最重要的转折期是在宣武节度使任上时。从后来他登基看,这一时期是他登基的资本。但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将老母接到汴州,跟老母有了如下的对话。


  朱温:我父亲读了半辈子书,连一小芝麻官都没有捞到。如果他泉下有知,肯定会为我现在的地位感到自豪的。


  朱母:朱三,你虽然发迹了,可你哥哥的孩子们还在受苦呢。


  朱温立即派人把早已在战争中死掉的哥哥的孩子们接到了汴州。从朱温那句得意扬扬的话来看,他当时并不想做天下罪人,宣武节度使一职已经让他很满足了。他真正想要篡位,是在救唐昭宗于凤翔、昭宗想杀他的时候。史书上记载:“全忠始定夺位之计。”


  大唐帝国是否有如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强盛,我们没有考察论证的必要。但任何人都能看到的一点是,唐朝末期的农民反叛和藩镇割据让这个王朝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境地。这是两股让人咬牙切齿的势力,他们都是武人,没有多少文化。在他们纵横天地时,破坏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经济与政治,还有更重要的国家礼仪与社会纲常。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礼仪与纲常,它其实已不算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同样如此。朱温虽然也是破坏者,但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不同的是,他敢于把早已消失殆尽的纲常礼仪彻彻底底地踩在脚下。


  说他是始作俑者,也只能说他敢杀皇帝,绝不能说他是乱五代的始作俑者。因为在他之前,早已有无数的人将道德仁义破坏无遗了,秦宗权就是其中一位。


  852年,残破的大唐出生了两个名人。一个是后来的吴越建立者钱镠,另一个就是后梁的建立者朱温。钱镠出生时,据说有一条玉龙横空出世,并骤然变为水龙。后来,他果然恩泽了吴越百姓。据说朱温出生时,家里红光冲天,外人以为朱家着火了。后来,他果然把中原百姓烧得几乎求死不能。


  贼子朱友珪


  912年七月十八日夜晚,患病多年的梁太祖朱温病情突然加重。侍寝的人正不知该如何是好时,寝殿闯进许多人来。为首一人便是朱温的三儿子,当时为郢王的朱友珪。后面还跟着朱友珪的仆人冯廷谔和左龙虎军统军韩勍以及他的牙兵们。所有人都提着刀,抡着剑。


  侍寝的人一见此等阵势,哪里还顾得上皇帝,只好群起而逃。朱温惊起,喝问:“反者是谁?”


  朱友珪接口:“不是别人!”


  父亲大骂:“你这个畜生,我早知你要造反,杀父之罪,天地不容!”


  儿子再接口道:“老贼本就该碎尸万段!”


  朱温的病忽然就被吓没了,跳起来要逃。朱友珪的仆人冯廷谔大喝一声,抡刀来杀他。朱温绕着柱子跑了三圈,最终因年老体衰,脚步一慢,被冯廷谔追上,在他胸前捅了个窟窿,抽出刀时,把肠子也带了出来。朱友珪命人将父亲的尸体用毡子包起,就埋在了寝宫地下。第二天一早,他便假托朱温圣旨命朱温第四子朱友贞杀掉朱温的二儿子(养子)朱友文。然后又假托圣旨,说朱友文谋反未成,而自己是平乱功臣,如今又最年长,本应继位。在这一切后事成功安顿好后,他发丧朱温,继皇帝位。913年三月二十七日,仅做了八个月皇帝的朱友珪被他的三弟朱友贞逼迫自杀。朱友贞上台后将这个已死的哥哥废为“庶人”。


  从这段史实来看,朱友珪杀朱温显然是子弑父,是大逆不道之举。所以,他身居皇帝之位的八个月内没有臣子服他。他就破罐子破摔,纵情于淫乐,不理朝政。最终在弟弟“诛贼子”的大旗下身亡,可谓死得其所。但细读这段关于儿子杀父亲的历史,就会发现,惨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淫而不父”。


  自皇后张氏死后,朱温便开始纵情声色。特别是其晚年,到了无女不淫的地步。更让人感到荒唐的是,他竟要儿媳陪其过夜,美其名曰:侍寝。当时,他的每个儿子都在外征战,加之朱温确实有病在身,所以,儿媳们当是替丈夫在其床前尽孝道了。


  弑父事件发生前,重病的朱温让最中意的儿媳王氏去东都开封把她丈夫朱友文叫到洛阳来,意欲让其继承皇位。同时又让在洛阳的儿子郢王朱友珪出任莱州刺史。(此时朱温的大儿子朱友裕已病死)


  当朱温将此举说给王氏听的时候,朱友珪的妻子也在旁边。他将此事告诉了丈夫,而同时,命朱友珪去莱州当刺史的圣旨也到了。朱友珪见到圣旨,心头突突乱跳。这道圣旨显然是明升暗降,而晚年的朱温猜忌心特别重,每每怀疑一个人的时候便先将其升职,然后杀之。另外,朱友珪认为既然大哥已死,而且朱友文又不是朱温亲生,按照传统应该立长为太子。父亲现在不遵守传统(其实他父亲何尝遵守过什么传统),他非但没有继承皇位还被流放到外面去,这口气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这也成了朱友珪弑父的原因之一。


  况且,老父亲太缺德。其他兄弟在外,妻子去给父亲侍寝还情有可原,自己就在父亲身边,妻子却还要去侍寝。这是一个男人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他决定除掉父亲!而第一步就是如何带兵混进寝宫。当时负责朱温安全的是左龙虎军和侍卫亲军控鹤士两股军队,他先找到左龙虎军统军韩勍,诉说自己之苦,大骂父亲之无道。韩勍对朱温的喜怒无常、乱杀朝臣很不满,而且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被朱温杀了,便同意造反。有了韩勍的帮助,朱友珪很容易地混进了寝宫,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中国有句古话叫“父亲行窃,子必杀人”。大致意思是说,儿子经常看到父亲偷东西,每次都得手,他便认为这是对的,于是他也去偷。可因为技术不精被人发现要捉他,他情急之下必然要把人杀了。朱温和朱友珪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这一千古俗套,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且不论被朱温认定的朱友文是否是做皇帝的料子,朱温认定这个准皇帝就是有问题的。在侍寝的诸位儿媳中,他最中意的就是王氏,而王氏则是朱友文的妻子。朱友珪的妻子张氏虽然也侍寝,但绝没有王氏那样受宠。所以,可以大胆猜测,朱温立朱友文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氏,而不是因为朱友文的才华。从史料中也的确看不出朱友文有什么治国之才,史家们只是说他“幼美风姿,好学,善谈论,颇能为诗”。单从这几个字来分析,朱友文文韬足矣,武略却不成。这对于外有李克用这样的劲敌而马上得天下才做了六年皇帝的朱温来讲,朱友文显然并不是合适的皇帝人选。


  而如果他的大儿子朱友裕不死,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次兵变了。朱友裕跟随朱温征战多年,并以仁厚而颇得将士之心。又兼武艺超群,很得朱温宠爱。朱温曾经和李克用一起进攻黄巢的弟弟黄邺所守的华州,黄邺的士卒在城上大骂朱温是叛徒、李克用是助纣为虐。李克用大怒,吩咐手下人向城上射箭,但没有一个人可以射中那个说粗口话的士卒。朱温示意朱友裕,朱友裕弯弓搭箭,一箭而中。


  由此可知,朱友裕不似朱温的其他儿子一样只有蛮力,也不似朱友文一样只会空谈。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准太子,在五代时期,这样的人并不多。可惜的是在后来围剿杨崇本、屯兵永寿时病亡。朱温之所以迟迟不立太子,跟朱友裕的死有很大关系。


  从表面上看,朱友珪杀朱温,正应验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亲的嗜杀成性,淫乱不堪,做儿子的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有意思的是,朱友珪虽然做了近一年的皇帝,但史书却不承认他。在《五代史》里,他被称为“庶人友珪”,这是他弟弟朱友贞做的好事,他称帝后便废早已自杀的哥哥为“庶人”。而朱温在后来的史官那里也并不是什么皇帝,甚至根本就没有后梁这个朝代。


  父子二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命运,无非是两个人都开了各自领域内的先河。


  朱温篡位于唐,使得五代称帝者多如牛毛;朱友珪弑父,从他以后,五代人常常把杀父当做儿戏,父子二人都乱了三纲五常。


  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温杀了唐朝皇帝而称帝,朱友珪自然也不例外,杀了后梁皇帝称帝。不同之处在于:朱友珪在背上“不忠”的罪名时还背上了一个“不孝”的骂名。


  朱温临死前说早就知道朱友珪要造反,事实上,晚年的朱温看任何人都像造反的样子。如果不是自己做了那么多丧天理、没人性的事,他至于那么多疑吗?!


  朱友珪以臣子身份杀了皇帝后,其作乱行为不久就有人效仿了。他的兄弟朱友孜总觉得自己是做皇帝的料子。因为他和项羽一样,也长着双瞳。贞明元年(915年),也就是朱友贞把皇位从他哥哥手上抢过来的第三年,德妃死了,朱友贞正在痛苦中。这时,这个双瞳兄弟觉得时机已到,就派了一个愚蠢的刺客去杀哥哥。想不到,哥哥命不该绝,当时正做着一个有人杀他的梦。忽然惊醒,看到一把大刀正要摘自己的脑袋,慌忙抽剑,习惯性地说了一句:“又要兵变!”


  是啊,朱家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发生得有些频繁了。朱友珪与刺客周旋了半天,刺客见不是对手就想跑,被他从后面赶上,刺伤在地。严刑拷问之下,朱友孜浮出水面。这个双瞳兄弟就这样被哥哥杀掉了。


  他的死又导致了另一个对后梁非常不利的后果。那就是,朱友贞觉得兄弟们太不可信任了,只有经常跟自己在一起的奸臣赵岩、张汉杰可以相信。信任此二人是后梁败亡的一个主要因素。


  如果用连锁反应来解释,那么事实正是:朱温杀唐帝而淫导致了朱友珪杀朱温,朱友珪杀朱温导致了朱友贞杀自己,朱友贞杀朱友珪又导致了朱友孜杀朱友贞,朱友孜杀朱友贞未遂导致了朱友贞信任奸臣赵岩、张汉杰,最后导致了后梁灭亡。


  似乎有些乱,那么,我们用反向推理法来说:后梁为什么会灭亡?因为朱友贞信任奸臣。他为什么要信任奸臣?因为他的双瞳兄弟想杀他,所以他不再信任朱家的任何一个人。他的双瞳兄弟为什么要杀他?因为双瞳兄弟见过有人杀皇帝,还见过朱友贞就杀过自己的兄弟朱友珪。他为什么要杀朱友珪?因为朱友珪杀父亲。朱友珪为什么要杀父亲?因为父亲是个混蛋。


  结果就出来了,朱温是罪魁祸首。从这一点上看,朱友珪背上“贼子”的骂名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冤!但看到后面的一切,就觉得这个骂名给他实在是“实至名归”。


  当初,朱温任宣武节度使,巡至亳州时,与一名营妓产生了感情。一个多月后,朱温要离开亳州,该女人却说:我已有了身孕。朱温想,有就有吧,我家里也是有老婆的人,而且贤淑明理,于是就在亳州给她安排了房子。一年后,该营妓派人来告诉朱温,生下了一子。朱温大喜(男孩长大后可以打仗),便给其起名为“遥喜”,意遥遥欢喜之意。这个叫“遥喜”的小孩就是后来的朱友珪。


  “独眼龙”李克用


  李克用一生下来就有一只眼睛失明,可史书上却没有说是哪一只眼。但从此人箭法奇准,又根据人的拉弓习惯来猜测,失明的应该是左眼。李克用是沙陀人,本姓朱邪。他们一家从唐太宗时起,就世世代代效忠于唐室。十四岁那年,他借了父亲镇压农民叛乱有功的光而被封为云中牙将,又被赐其家族“李”姓。


  二十一岁那年,也就是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李克用杀掉了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原因就是这个汉人克扣军粮。火气十足的沙陀士兵如何能忍受。李克用杀了段文楚后,手下将士便上书唐僖宗,请求任命李克用为云州防御使。唐僖宗大怒,派兵讨伐李克用。但此时,各地农民军纷纷而起,唐朝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先剿杀农民军。至此便默认了李克用大同军节度使的身份。


  待国内稍稍安定,唐僖宗又下令讨伐李克用。乾符六年(879年)春,朝廷命昭义军节度使李钧为北面招讨使,联合幽州等军进攻蔚州。但被李克用所败,李钧中箭而死。第二年,唐廷派元帅李涿率兵数万,再伐李克用。李克用与其父抵挡不住,率人马逃往北边的鞑靼部。


  李克用二十五岁的生日就是在鞑靼部落里过的,因为鞑靼总看这个“独眼龙”不顺眼,所以处处提防他,让他二十五岁的生日过得很不开心。不久,黄巢自江淮北渡,矛头直指长安。唐僖宗在向四川逃跑的路上以皇帝的身份赦免了李克用的罪,令其南下征剿黄巢。


  李克用凭借自身和手下“鸦军儿”的骁勇善战,不久,便将黄巢赶出了长安。唐僖宗大喜,封其为河东节度使,同时受封的还有他后来的死对头——宣武节度使朱温。从此,河东以太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便成了李克用的大本营。彻底剿灭黄巢后,李克用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但此人扩张地盘的方式却是按照沙陀人的习性进行的,那就是抢劫。“鸦军儿”简直就是一群强盗,走到哪儿抢到哪儿。这些沙陀人似乎不善于种粮食,更不善于让百姓种粮食。所以,当年任何人看到李克用和他的手下都吓得关门藏起一切可以藏的东西。


  895年是李克用的幸运年。当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王珂与王珙为节度使一职争得不可开交。李克用希望唐昭宗把节度使之位授给王重盈的大儿子王珂——也是他的女婿,可凤翔的李茂贞、邠宁的王行瑜和华州的韩建认为这是李克用在扩张自己的势力,就叫唐昭宗立王珙。


  此时的唐昭宗仿佛是在两个鸡蛋上跳舞,当时的藩镇主就像是疯狗,稍不如意自己就会被他们咬到。昭宗躲在寝宫里想了两天,才想到一个好主意。先派宰相崔胤为河中节度使,过不久又把崔胤调回,让李克用的女婿王珂继其父职。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大怒,联合起兵奔长安就来了。唐昭宗就求李克用。李克用也起兵,向长安杀来,并向朝廷上书请求讨伐三镇,同时又向三镇节度使发了征讨的檄文。李茂贞三人听说“独眼龙”居然这么狠毒,就原路返回了。


  但李克用却不甘心,他正想把李茂贞三个人一网打尽,收其土地呢。他先攻陷绛州,把支持王珙的弟弟王瑶斩了。又与女婿王珂联合击败了同州王行约,王行约跑到京师,大喊大叫:“十万沙陀来啦!”


  其实他这样叫的目的就是想以躲“独眼龙”为借口把唐昭宗弄到自己的领地邠州去。李茂贞也来凑热闹,叫义子李继鹏想办法把唐昭宗骗到凤翔。一时间,京师大乱。唐昭宗还算聪明,见两个人都不是好东西,便带领着文武官员跑到了离京城不远的石门躲避。同时,这位大唐皇帝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叫李克用救驾。该年八月,李克用进军渭桥,王行约和李继鹏先后逃出长安,唐昭宗这才回了京师。该年十一月,李克用乘胜击破邠州,又希望昭宗降旨击杀李茂贞。唐昭宗觉得玩大了,就派人慰劳李克用,并拜其为“忠正平难功臣”,封为晋王。这样,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一带)以太原(今太原西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便成了李克用的地盘。也就是从被封为晋王起,凭借着“晋王”这块招牌和获得的大片土地,他才开始了和朱温的争斗。


  李克用后半生的时间什么都没干,全放在和朱温打仗上面了。直到朱温已称帝,他还是在和朱温叫板。天下大半人已经开始使用朱温所定的开平年号,他却仍旧把唐昭宗时的老皇历当成自己的纪年法。


  并不过分地讲,李克用把一生都献给了打仗事业。此人似乎从来没有消停过,靠着强大的战斗力,他兼并了许多地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一点治理的能力都没有,致使已经兼并或表示臣服的地区又常常叛离而去。往往是他征服了一个地方,刚一出城,该地的人又反叛他了。


  他手下的那些穿着黑衣服像一群乌鸦似的士兵的无恶不作也让他大为头疼,但他就是找不出可以解决的方法来。有人告诉他,军纪很重要啊,不能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他闭着一只眼说,这些人之所以跟着我是因为每次打了胜仗就会有东西可抢,你不让他们抢了,他们还会跟着我吗?


  又有人给他出主意说,我们可以种粮食,用粮食换钱,再用钱来买好东西。李克用睁开一只眼道,现在天下这么乱,仗还打不过来,哪里有时间种地?


  也正是基于“一只眼看世界”的思路,在898年以后,他屡屡被朱温戏弄,几乎差一点就放弃老窝太原逃跑。


  901年其状况更是惨不忍睹,他被朱温截断了南下的通路。河中节度使女婿王珂向他求救,但他已经自身难保,就咬着牙给女儿去信说,若支撑不住就开城投降。女儿倒是很听话,果然投靠了朱温。河中一失,李克用彻底无力再与朱温继续抗衡,一直到他死,也没有一次反击朱温的战斗。所以,他临死的时候心里觉得窝囊透顶,后人觉得这是他“壮志未酬”。这样一上升高度,他死时留给李存勗的三支箭也便有了象征意义:一支射刘仁恭,因为当时刘仁恭反叛他并占据幽州,想要图朱温,就必须先图刘仁恭之幽州;另一支射契丹,因为朱温刚一称帝,这个和他多年是朋友的契丹就抱着老梅去见朱温;最后一支肯定要给朱温了,这个家伙把自己弄到何等田地!


  如果说李克用是忠君爱国,那么这三支箭就是要后人复兴大唐。但是,这三支箭似乎还有别的一层意思。前两支箭似乎都是为了最后一支箭而射的:灭刘仁恭,因为他阻挡了射朱温的路;灭契丹,因为它是朱温的好伙伴。


  幸好,他的后代很争气,朱温的后代很不争气,这三支箭才有了拿到史书上来谈的意义。不然,只能将他看做是一个临死前被人家逼疯了的老头在拿着三支箭搞巫术。


  李克用打了一辈子仗,手下猛将如虎,士兵如狼,何以会怀着一肚子窝囊气死去?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他只善于开拓,不善于守成。第二,他对手下每个人都持怀疑态度,包括他收的八个义子,最骁勇善战的李存孝就是被他逼造反的。他另一个义子李存信只是因为被他训斥了一顿,就吓得病死了。如此可以看出此人对待下级的作风。第三,滥杀。做他的手下时刻都担心被杀,武将还好一点,有可能死在战场上博得一英雄称号,文官就倒霉了,除了出意外和病死的,大都把脑袋交给他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似乎并不那么透明,因为他是沙陀人,是夷族,所以每每不让朝廷放心。朝廷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削弱藩镇主的势力时,名单里每次都有他。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始终得不到朝廷的承认,可朝廷一旦有事,首当其冲用的肯定是他。


  当朱温将唐昭宗挟持到洛阳时,李克用哭了,跟手下人说,皇帝老儿从此完了。其时,他已经无力救驾了。


  据说,李克用初当晋王时,淮南的杨行密想看一看这个少数民族到底长什么样,就派了几个画师去太原,见到李克用后将其画下来。李克用事先得到消息,把那几个画师捉住了,想要五马分尸,但手下人说,不如就叫他们画一画,画完再杀也不迟。


  李克用想了一想,就跟那几个人说道:“看到我的这只眼了吗?是瞎的。你们来画!”


  第一个画师战栗着画完了,李克用拿过来一看,是他拿着把扇子“半遮面”。这显然触怒了他的武人本性,以污蔑自己附庸风雅之罪拉出去砍了。第二个画师也颤抖着把画好的画交给他,画中的他拉弓搭箭,微闭一目正观箭之曲直。李克用大笑,将这位画家放了。从此,“独眼龙”之名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但他显然忘了一件事,射箭时缺一只眼是好事,可巩固自己的势力也用一只眼去判断,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纵观他一生所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他不但缺了一只肉眼,还缺了一个心眼。


  死于乳浆的李存勗


  926年三月,时任后唐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的李嗣源趁镇压叛乱时造反,不服皇帝李存勗的统治。李存勗亲率部分军队去征讨李嗣源,但在路上,许多士兵都跑进李嗣源的阵营里,同时,李嗣源又占据了大梁,李存勗只好返回洛阳,准备联合他的长子魏王李继岌西征归来会兵一处,再进剿李嗣源。想不到的是,就在四月一日这一天,兵变发生了。


  在此之前,李嗣源的先锋石敬瑭带兵逼近汜水关。李存勗火冒三丈,再加上众大臣的乱哄哄,李存勗决定亲自率军赶去扼守汜水关。四月一日这一天,他所统帅的骑兵和步兵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阳城外等候出发。李存勗一早起来,和武将们吃早餐,忽然听到宫城兴教门外一片喧嚣声。他急忙拿起武器,带贴身的骑兵侍卫前去查看。到中左门,只见他的亲兵领导人郭从谦正领着他的亲兵向他冲来。


  李存勗气得哇哇怪叫,大骂道:“你这个戏子也敢造反?!”


  郭从谦本是一戏子,因为嗓子好,所以被热爱戏曲的李存勗收留。李存勗见此人不但能唱,还能打,就让他做了亲军领导人。郭从谦除了善于唱歌,还善于拉拢势力。他先认了后唐大将郭崇韬为叔父,然后又跟义父睦王李存勗打得火热。当郭崇韬被李存勗的皇后杀掉后,他在部属中为郭崇韬鸣冤叫屈。李存勗知道后,把他叫到面前,训斥道:“你跟老郭的关系我早有耳闻,他活着时你亲近他也就罢了,他现在死了,你居然还这么亲近他,你是不是有什么事?”


  郭从谦冷汗直冒,从这以后,他对李存勗是又怕又恨。李存勗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郭从谦看,总有一天他会杀掉郭从谦。郭从谦只好暗中鼓动亲军,对李存勗极尽挖苦之能事。这一天,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发动了兵变。据说,这位郭艺人发动兵变的初衷是想拥立自己的义父当皇帝,可他不知道早在两个月前,他义父就被李存勗处死在洛阳宫中了。也就是说,这位艺人发动的兵变没有目的,纯粹是瞎胡闹。


  李存勗骂完他,就一马当先,带领侍卫冲杀过去,将郭戏子和他的叛军赶出门外,并迅速关上了大门。郭从谦可不是善类,在门外又重新组织人马,见攻不进去,就开始放火。火势一大,李存勗的守卫全都跑了,郭戏子又杀进门内。李存勗与剩下的几十名侍卫(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宦官和戏子)拼死抵挡,在乱战中,不知是哪位英雄,向李存勗的脑袋射出一箭,李存勗听得风声,慌忙躲闪,可惜,没有闪过,箭正中其面门,痛得他哇哇怪叫。众侍卫赶紧把他从城楼上扶下来,拔出箭来,血柱直冲苍天。


  李存勗流了太多的血,忽然觉得口渴。侍卫急忙跑进宫里跟刘皇后说了这件事。这位刘皇后正在收拾财宝,准备逃跑,听说丈夫中了箭,也不去探望,只端了一碗乳浆,叫侍卫给丈夫喝。


  这位皇后肯定不懂医学,因为人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一旦接触到奶浆,就会加速死亡。果然,李存勗喝完这碗乳浆后,就一命呜呼了。


  几个戏子很怕乱军进来侮辱主人的尸体,就把尸体拖到一平台上,在上面扔了一些李存勗生前摆弄过的乐器,一把火烧了。


  李存勗是后唐的建立者,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前半生,他用热血与勇气打造了一个国家;后半生,他用乐器和吝啬摧毁了一个王朝。


  李存勗是晋王李克用的长子,从小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超人,所以,武夫李克用很是宠爱这个孩子。他十一岁那年跟随父亲出征作战,得胜后随父亲到长安向唐室报功。当时的唐昭宗一见到这个小将,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他,先赐赏他翡翠盘等珍宝,然后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日后必定是国家栋梁之才,到时可千万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啊!”


  过了些时候,唐昭宗看着李存勗,对别人说道:“此子可亚其父!”李克用急忙谢恩,谢皇帝赐儿子大名。从此以后,李存勗又被人称为李亚子。


  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勗于同年同月袭晋王位。丧事办完后,他的叔叔李克宁想要造反,被他设计捕杀,同时率军击败了想要来趁火打劫的后梁军,解了潞州之围。朱温看着自己的军队死伤无数,说道:“生子当如李亚子。他袭位,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他相比,简直猪狗不如!”


  得胜后到太原,李存勗开始施展自己的治内才华。他先任命李存璋为河东马步都虞侯兼军城使,负责整顿军纪。李存璋立即部署,打击扰乱军纪的将士,诛杀了几个首领,几天后,晋军军纪大振,百姓们拍手称快。同时,李存勗又规定,骑兵不见敌人不准上马,违犯军令者一律斩首,从而将散漫的沙陀兵训练成一支精锐严整的劲旅。


  在内政方面,李存勗命令各州县保举贤良之人充任官吏,罢黜地方的贪官污吏。同时减轻人民的租税,抚恤孤儿与老人,为民平反冤狱,并严厉打击盗贼。


  在内政与军事都臻于完善时,李存勗背着他父亲留下的三支仇恨之箭开始了复仇过程。每次出征前,他都派人取来其中一支箭,放在一个精致的丝套里,带着上阵,等打了胜仗,才送回家庙。


  李存勗是五代军事史,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勇猛和自己与生俱来的战争智慧,又有着冒险的性格,所以,每次战斗,他都能打得赢。他经常像个疯子一样,只身冲进敌阵,有很多次陷入重围几乎就被杀掉,幸好他的部将们拼命将他救出。但他没有一点感谢之语,反而痛骂救他的人,认为是这些人耽误了他杀敌。


  在这个时候,其实就能看出,李存勗并不是一个明主,只不过在战争年代,他一心顾着杀人,没有时间发挥他昏庸的那一面罢了。


  913年,李存勗灭掉燕,杀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922年,他驱逐了南下的契丹军队。923年,他灭掉后梁。其父亲留下的三支箭上的仇恨终于得报。同年四月,他在魏州称帝,为了缅怀唐朝,他建国号为唐。不久又迁都洛阳,建年号为“同光”,史称后唐。三年后,他又发兵灭掉了前蜀。至此,他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将势力扩展到长江上游。


  在即位之初,李存勗能有所作为实在让人对其未来抱有希望,可惜,就在灭掉前蜀的这一年,曾经的李存勗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让历史都想哭的“李天下”。


  “李天下”这个名字是李存勗给自己取的艺名。有一次李存勗登台演戏,按照戏文,他应该呼喊“李天下”两声,但呼喊两声后,没有回音。正当他莫名其妙时,只见一个戏子冲了上去就抽了他两嘴巴,其他人吓得面如土色,李存勗捂着脸正要发怒,那戏子却嬉笑着说道:“理(李)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勗回过神来,哈哈一笑,命令厚赏了这个伶人。


  事实上,早在他四处征战时,一回到太原,就会找来自己豢养的戏子们唱戏,但当初因为父仇未报,他没有太多时间跟这些戏子们天天在一起。当父亲大仇已报,他定都洛阳后,便开始迷恋上了戏曲。


  他自己常常粉墨登场与戏子们共同作戏,每次出行必要有戏子陪同。因为这种关系,戏子们随时出入宫廷,有时还敢干预朝政。有的朝官和藩镇主为了求戏子们在皇帝面前说句好话,还争着向他们送礼。李存勗还用戏子作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整个后唐朝廷简直就是一戏子的舞台,任凭他们随意表演。大臣们反而成了观众,只能看,不能评。


  李存勗最宠爱的一个戏子叫景进,只要景进在他面前说谁的不是,谁就会遭殃。所以,群臣见了景进格外害怕。李存勗又封两个戏子去当刺史,许多将士见自己身经百战而做不到大官,心中早已怨愤难忍。


  当然,这还不是李存勗身死的最主要原因,导致其身死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和他掌管国库的老婆都很抠门。当各地叛乱四起时,去平叛的军队得不到军饷。当李嗣源向都城杀来时,李存勗的军队严重缺饷,有大臣建议拿钱出来慰劳士兵。可李存勗的皇后居然使了一个下三滥的招数。她把三个年幼的皇子带出来,气呼呼地对要钱的大臣说:“你们以为做皇帝的真有钱吗?其实早就随军赏光了,现在就剩下这三个小鬼,你们把他们卖了当军饷吧!”


  众大臣见到皇后这副嘴脸,又见皇帝一声不吭,只好无奈地走了。


  许多士兵因为得不到军饷,都纷纷逃到李嗣源的军队里。所以,当郭戏子郭门高反叛攻城时,李存勗身边剩下的军队已经很少了,又加上里面太多的戏子,他的整个守城军队就是一杂牌军。他想不死又怎么可能呢!


  李存勗的死在五代乱世并不算什么,无非是少了个打仗奇才。但历史记住的只是他与戏子们的故事,至于他建立的功勋,似乎没有他与戏子们的故事更让人怀念。由此可知,一个人建立大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守业。李存勗无疑就是守不住大业的人,一代君主死于乳浆大概就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与讽刺吧。


  李嗣源的祷告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李嗣源都是五代,甚至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在他做皇帝的那几年里,每天晚上都要在宫中焚香祷告:我李嗣源本是胡人,因为碰上了乱世被大家推举,不得已才做了皇帝。希望上天早生圣人,成为天下之主。


  类似上述的这段祷告不要说是在五代所有别的君王身上那里没有发生过,恐怕千古以来,能够亲自向天祷告,说出此话的,也找不出多少人来。这真是让人感动的一段话,也是李嗣源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世人看的一句话。


  李嗣源本是一个没有姓的沙陀部民,十三岁那年在李克用帐下效力,由于作战勇敢,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其名为李嗣源。十七岁时跟随李克用到宣武节度使任上,在朱温想要烧死李克用的上源驿战役中,他冒死救出了李克用,更受到李克用信任,遂掌握亲兵,做侍卫队长。


  在五代,只要你有点本事,有胆子,命又大,你一定就能成名。


  896年,李嗣源奉命率兵三千前去援救朱瑾,在任城(今山东济宁)一举击败梁军,解了兖州之围,威名大振。李克用大喜之下把他所率的五百亲兵命名为“横冲都”。


  这支军队四年后在邢州青山大败后梁名将葛从周,李嗣源亲上战场,仅此一战,他就身中四矢,从此“李横冲”的威名传遍四方。


  李嗣源虽然战功卓著,但从不自夸。当许多将领都在夸功争吵不休时,他就慢慢地站起来,嘴角挂着笑,慢腾腾地说:“诸位是用口杀敌,而我,用手。”


  每当这个时候,一些大将都会很惭愧地低下头,这种低头的背后除了惭愧大概还有嫉妒。的确是这样,李嗣源是那个时代武将里的佼佼者。即使有人如他那样英勇,也没有人如他那样战功赫赫。


  在李存勗成为晋王到称帝的近十年时间里,李嗣源一直都冲锋在前,帮助李存勗东征西讨。是他,击败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赶跑了契丹,功不可没;是他,第一个冲进了后梁的都城,后梁灭亡。


  925年,当已经年近六十岁高龄的李嗣源再败契丹,受蕃汉兵马总管的时候,有人偷偷告诉他,您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境界了,快找好退路吧。


  李嗣源看着洛阳方向,在那里,皇帝李存勗正在跟戏子们唱歌跳舞。他大概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所谓的退路。其实,他已经无路可退,大将郭崇韬被杀就是一例子。当今皇上已经不是从前的皇上,朝政败坏,各地民怨沸腾。身为大将的他肯定会重走郭大将的老路,唯一的一条出路——自己当皇帝。


  机会来了。926年,占据魏州的赵在礼发动兵变,李存勗先派出大将元行钦前去镇压,不想被赵在礼所败,他只能也只好派出李嗣源。


  李嗣源抓住了这次机会,带着后唐的主力与叛军一起重新杀回了洛阳。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嗣源根本就不想做皇帝,当大军驻扎在某地时,他叫来所有的将领,跟他们说了一通当今皇帝的不好,然后说,我是坚决不做这个皇帝的。


  将领们就冲出了营帐,临时找来一面小黄旗,插到了老头子李嗣源的背后,意为“黄旗加头”。


  李嗣源死活不干,将士们急了,跟他说,如果您不做,我们就把您杀掉再拥戴一个。这话在五代的军人口里说出来很平常,他们当初杀一个人就像杀只鸡那么简单。


  据说,李嗣源只好承认自己造反,杀进了洛阳,当上了皇帝,是为明宗。这一年,李嗣源已经六十岁,人一老,许多事情就都想开了,不像一些青少年皇帝那样喜欢折腾。在李嗣源看来,自己想要开疆拓土,没有体力;想要找美女陪着,又没有精力,所以,他只能老老实实地搞他的建设。


  在历史上,李嗣源在位的八年时间被称为“小康局面”,仅这四个字就绝对有理由把他划到明君行列中去。因为在“破坏多,建设少”的五代时期,这样的君主太难得了,想要有这份心就已经很难得,更何况他还将此心付诸于实践!


  一个国君想要治理国家是好事,但绝不是易事。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见地,治理国家无异于害国。李嗣源恰好是一位很有见地的皇帝。他的儿子秦王喜欢作诗,经常聚集一些华而不实的浮夸子弟互相吟诗唱和,而且还自认为很高明,很了不起。有一天,李嗣源把这个喜欢作诗的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说:“你老子我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喜欢听那些读书儒生讲五经的道理,实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与思想。”


  作诗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心上顿喜。李嗣源忽然一转,“以前老皇帝(李存勗)在位时,我也看他作过诗,但看不懂。其实,我们都是将门之后的子弟,诗文素来不是专长。你如果偏要认为这是你的专长,定会被人在背后偷偷取笑的。你切不可学这样啊。”


  他儿子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皮球”永远都不会明白父皇的本意。李嗣源其实已经看透了诗文在五代那样的乱世是没有市场的,有时候非但没有市场,很可能还会成为亡国的主要因素。


  当大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李嗣源问枢密使范延光现有的马匹数,范告诉他有三万五千匹。李嗣源就叹息道:“朕从戎有四十年之久,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先皇(指李存勗)在时最多也才一万匹。现在有这么多马,却不能使九州统一,是我养士练将的才能不行啊。我老了,马将奈何!”


  范延光又说:“臣经常考虑养马负担很重,养一匹马的花费相当于步兵五个,这三万五千匹马,就相当于十五万步兵。没有战争需要,却白白损耗国力,臣担心日子长了难以维持。”


  李嗣源点头称是,从这以后,就下诏禁止少数民族再进献马匹给朝廷,在边境一带挑良马来买。也许,这位老皇帝很明白在乱世环境中,他用改革所创造的局面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


  李嗣源能有如此见地实属难得,但他更有一种心地——对百姓的关怀之心,这在五代的帝王中恐怕是个绝种的东西了。


  有一次,他和宰相冯道谈论政事,冯道念了一首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照遍逃亡屋。”


  李嗣源听了后,感动得一塌糊涂,立即命人写下,经常诵念,意在告诫自己,百姓的生死其实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李嗣源在位八年,革除了不少弊政。他一进入洛阳,就把那群戏子赶出了皇宫,还将罪无可恕的戏子郭门高拉出去砍了脑袋。在处置贪污问题上,他绝不手软,孔谦就是被他先拿掉脑袋的第一个大贪官。过不久,他又把喜欢盗墓、引起公愤的温韬处死。对提笼架鸟之徒,他一概以棒子伺候,还缩减了大量的宫廷人员。


  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多大成效,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说的是,这样一位还算英明的君主为什么用八年改革塑造出来的后唐政权在他死后仅三年就消失了呢?


  早在改革初期,他就有了危机感。也许,这个有见地的老皇帝看到了改革虽然取得了成果,但却是极不稳定的。“皇权”在太平时期可能至高无上,但在“兵强马壮为天子”的五代时期,“皇权”却可轻如鸿毛。


  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往往在中央能得到切实贯彻,但一到地方,就没有成果了。另外,李嗣源虽然有冯道那样的人帮助,但其改革内容往往也有不合理之处,这些不合理的改革内容只留在纸面上,并没有得到实施。


  当他对冯道讲出这种担忧,也就是自己死后国家的走向时,冯道淡淡地说道:“听之任之,总会有圣人出现来收拾局面的。”


  他突然释怀了,于是,他每天都焚香祷告,希望上天能降下一位圣人,来统一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与其说李嗣源的改革是被动的,倒不如说是自发的。这种自发是一种无为,为后来的圣人创造统一天下的条件。可是,他创造了这种条件,却没有让后代也延续这种条件。在继嗣问题上,他犯了大错。


  李嗣源刚登皇位时,由于他年事已高,所以有大臣就请他立太子。李嗣源什么事情都可以理解,也可以想明白,但在这件事上,他却想不明白了。他以为大臣们是想逼他退位,一听到有这样的言论,这位老头子就大发雷霆,大有谁再敢言立太子就杀掉谁的意思。从他怒发冲冠那次后,就再也没有人跟他提过立太子的事情。


  那位喜欢写诗的秦王李从荣是他的长子,也是一个混蛋儿子。他不但自以为是,而且还信任奸贼。凡是好人,他都不信任,他只信任坏蛋。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倒,由于年事已高,不久,病情就开始严重。由于许多天来的没有临朝给李从荣一个错觉,他以为老头子已经死了。先是高兴,因为老头子一死,作为长子的他肯定是皇位继承人,可转而又害怕,因为老头子没有立太子,按照这个时候的习惯,谁先抢到了皇位,谁就是皇帝。


  在一些奸贼的怂恿下,这位喜欢写诗的“饭桶”带兵冲进了寝宫,他是想看看老头子是否死了,如果死了就赶紧夺位,如果没有死……


  大概他想,如果没有死,我既然带了这么多兵,干脆就把他杀掉算了。可当他带领一千士兵冲进皇宫的时候,枢密使朱弘照立即派兵围攻,将他击退,李从荣逃回府中被追兵杀掉。老皇帝李嗣源在弥留之时一听说儿子被杀,悲痛得几乎从病床上掉下来,昏迷后又醒过来。然后召另一个儿子李从厚回来侍候,但他肯定是活不久了,即使他真想活着,他的儿子们也不可能让他活着。在半死不活六天后,这位老皇帝死掉,这一年,他六十八岁。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包括像李嗣源这样卓越的人物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必须在历史所提供的宏观背景下展开活动。李嗣源处在混战最激烈、最恶化的五代时期,人民颠沛流离,社会经济凋敝。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他所进行的改革即使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也绝对不会稳固。


  他自己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每天向上天祷告,希望能降下一位圣人来统一天下。李嗣源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他创造了小康局面,而是他能认识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该做什么样的事。这才是我们应该记住李嗣源的地方。




溯古追风的成长,感谢一路有您!

微信号xhistory / www.xhistory.net

(微信、QQ客服)9762042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