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教授: 七情致病用药心得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 是人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正常精神意识活动。 但当长期的精神刺激,或因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 则影响脏腑功能失调,就是内伤致病的主要因素。 临床所见,情志为病,多由恚怒伤肝,忧思伤脾, 以及五志过极,郁结于内,日积月累,气血经络凝滞而成,如斑秃、银屑病(白疕)、神经性皮炎(摄领疮)等。 在治疗中,一定要遵循“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的原则,处处兼顾心脏施治,方得要领。 然而,从皮肤病的角度而言,比较集中在痰与瘀两大类。 痰浊用药心得 (1)痰浊致病特点: 痰是血气津液不清,熏蒸结聚而成。 剖析成因主要有五: 一是饮食所化,又感六邪,则脾、肺、胃升降失度,致使饮食输化不清而生; 二是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 三是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 四是因郁而气火不舒蒸变而生; 五是肾虚水泛为痰。 痰之为病,颇为广泛,这是因为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 对此,张景岳曾有一句名言:“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而成也”。 在皮肤科领域,偏重于讨论痰在皮里膜外所致的结节、囊肿以及肥厚性疤痕。 在具体治疗中,朱丹溪对此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 “痰在皮里膜外,则遍体游行,肿而色白,滞而不痛,宜导达疏理。痰因火走,则体多小块,色红痛甚,游走无处,宜解毒清火为主。” 朱氏之言虽不可概括全貌,但给我们指明了立法用药的方向,前者肤色濡白,治宜疏导散结;后者肤色锨痛,治宜清火解毒。 结合皮肤科的临床实践,凡见肿块呈泛发倾向,既可见于躯干,又可见于四肢,但以下肢居多,皮肤损害在皮里膜外,可摸到大小不等的结节硬块或囊肿,肤色濡白或锨红,触之肿块或者推之可动,或者推之不动,或硬或软。 鉴于痰之为病众多,在具体应用中、应当掌握某些祛痰药物的特殊功效,综合有关文献,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浙贝母润肺,治虚寒之痰; 川贝母除风火之痰; 杏仁行寒痰; 白附子祛风痰; 瓜蒌仁涤结痰; 阿胶除虚痰; 硝石除痰毒; 半夏除湿痰; 旋覆花推升痰气; 冬花治血痰; 苍术去宿痰成囊; 远志能豁痰开窍; 蛤粉除痰热; 熟地能补肾虚水泛为痰; 大黄下肺胃顽痰; 枳实能散积液; 僵蚕能解逆结之痰; 白芥子能豁肋下寒结之痰; 南星可祛经络中风痰; 常山逐痰结; 狼毒开恶痰; 槟榔除痰癖; 全蝎可退惊风之痰; 白矾能吐透风热痰壅之痰; 青黛能疗膈上之痰。
涤痰药举要 常用中药有: 浙贝母、夏枯草、昆布、 海藻、茯苓、牡蛎、 山慈菇、香附、天龙、 玄参、青皮、陈皮、 姜半夏、黄药子、白药子、 党参、青礞石、胆南星、 炒白芥子,炒莱菔子、 炒苏子、远志、蛤粉等。
【验案举例 】 狼疮性脂膜炎 夏某,女,35岁。1982年5月6日初诊。 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达5年之久, 检查右大腿结块,微红且硬,疮面溃烂,少许稀薄样浓性分泌物渗出等。 辨证脾气虚弱,痰湿互结,阻滞经络而结块不化。 诊断狼疮性脂膜炎。 治宜缺脾化痰,散结通络法。 药用陈皮、僵蚕、连翘各12g ; 浙贝母、制香附、川牛膝、党参、茯苓、黄芪各10g ; 银花15g,蜈蚣1条,橘络6g。 局部用黄连膏贴在溃烂上,四周用紫金锭醋溶调糊外涂,每日2次。 按方治疗2周,疮面肉芽组织新鲜红活,分泌物甚少,结块范围芸小。 予上方酌情清托之品。药用: 沙参、银花各15g; 麦冬、黄芪、干地黄、浙贝母、茯苓各12g,五味子6g,党参、连翘、甘草各10g,蜈蚣1条。 局部疮面改用玉红膏,四周仍用紫金锭外涂,每日2次。 守方加减又治疗1个月,疮面见敛,结块完全消退,残留皮肤萎缩和凹陷。
【方药分析】 本病并不少见,在临床中治疗的要点: 一是气虚,运化失职; 二是痰互结; 因此在治疗之中,应该本着“人之气道,贵乎调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证治汇补》。 本例首诊以二陈汤为基方,除加用香附、浙贝母之类理气化痰外,还取用蜈蚣、僵蚕软坚散结;参、芪托里排毒。 继辨心慌、肢软诸症,说明邪去正虚,法随症转,故改为生脉散为主方。 益气养阴以固其本。 然而治疗过程中仍用理气化痰散结之品,冀在邪去而正复。 在溃烂时,应卧床休息,换药时忌用汞浓度较高的外用药,不要乱用冷冻等疗 法,只宜灭菌与保护好局部干燥,促使疮面早愈。
点评本病又名“深在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红斑狼疮的不常见的临床变形。 1883年Kaposi氏首次报告红斑狼疮中皮下结节,但深在性红斑狼疮一词在1940年由Iqgarg首先使用。 某些学者认为这类皮损是结节病,目前多数认为是红斑狼疮的变形。 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关系比系统性红斑狼疮更大。 该病发病的年龄和性别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十分接近,在国内外也有零星报道,据统计,本病的发生率在2.4%~2.6%之间,说明并非特别少见。
中医学依据发病的部位和结节的形态,多数认为素体虚弱,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瘀,致使痰郁互结,阻于经络和肤腠之间。 该病的发生,集中在颜面背部、四肢以及臀部,特别是双下肢的胫前区域,常能发现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皮下肿块与结节。 初期肤色正常,偶有压痛,时间一久,或可见到结节中心部分潢疡或者遗留萎缩性的硬斑。 结节或肿块经过治疗后常可消失,留下略有凹陷性及缩之外观,少数亦可不治而自然消退。 此外,结节或肿块发生的时间很难肯定,既可能是先有结块,又可能是先病而后出现结块,还可能是与红斑狼疮的皮疹同时炭生,更有可能是在治疗结块的过程中,逐渐相继出现红斑狼疮的典型皮疹。
中医对其治疗多数主张按证分型论治如气滞血瘀证: 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散结。 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炙地龙、青皮、川牛膝、酒大黄各6g; 苏木、制香附各6~10g; 当归、赤芍各10g; 泽兰10~15g; 丹参12~15g; 生地10~12g。 气虚痰凝证: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方选健脾温中丸加减: 党参、僵蚕、土贝母、茯苓各12g; 土炒白术、姜半夏、当归身、制附片、橘红各10g ;炮姜6g 。 未溃时,选用冲和膏外敷,每日换1次。还可用丁桂散掺在阳和解凝膏中外贴患处,3日换1次。 已溃时,若见疮面有淡黄如棉絮状分泌物,外掺九一丹或五五丹外盖生肌玉红膏,每日换1次; 若见新肉红活,改用生肌散或冰石散外盖黄连膏直至收功。
结合本案而论,以行气化痰为核心,加用托里排脓与软坚散结而愈。 治痰之法有驱、导、涤、化、涌、理脾、降火、行气八种之多,在临床时必须善于融会贯通和善于组合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瘀血用药心得】 (1)淤血致病特点 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中指出: “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入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此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既久,则其血变作紫血。” 这段文字给我们提示了三个带有概念性的问题, 一是热血的含义; 二是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三是瘀血的临证特征。 瘀血对人体侵犯的范围很广,较多的病症有攻心乘肺,在上焦、在中焦、在腠理、在肌肉、在经络脏腑之间可谓无处不到,然其治则之要,王清任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 “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以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瘀血之证;立血腑逐汤;治胸中血腑血瘀之证;膈下逐赛汤,治肚腹血瘀之证。”(《医林改错》)。 王氏为瘀血临证作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意见,迄今为止多数临床医家均是按此思路诊治。 结合皮肤病而论,这种瘀血证多数隶属于血在外的范围,立法用药除选用化瘀药外,适当酌加理气、益气、通络、散寒、温阳之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祛瘀药举要 常用的药物有: 花蕊石、田三七、郁金、 桃仁、醋炒大黄、牛膝、 丹皮、红花、当归、 赤芍、川芎、五灵脂、 蟅虫、水蛭、乳香、 没药、血竭、丹参、 蒲黄、青皮、苏木、 三棱、莪术、王不留行、 煅自然铜、刘寄奴、土鳖虫、玄胡索等。
【验案举例】 结节性红斑 宋某某,女性,26岁。 1999年7月6日初诊。 一月前,双下肢发现大小不等的结节,压痛明显。 检査:双下肢胫前发现大如樱桃的结节,呈散在分布,色泽鲜红,压痛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证属血分瘀热,阻滞经络。 诊断:结节性红斑。 治宜凉血解毒,散瘀通络。 方选凉血五根汤加减,药用: 生地、炒丹皮、板蓝根、栝楼根各10g, 白茅根、芦根、茜草根各12g; 川牛膝、浙贝母、青皮6g; 路路通、生苡仁、忍冬藤各15g。 二诊:5天后复诊,红肿疼痛明显减轻,但其硬结尚未化尽,上方去芦根、板蓝根加僵蚕10g;地龙6g;另加入三七胶囊(三七研细末,过筛100目,装入5g的胶囊中)一日3次,每次3粒。 三诊:一周后复诊,结节、红斑基本消退,仅留少量硬结尚未消尽。嘱服小金丸。一日2次,一次0.68。直至硬结完全消退。
[方药分析] 本案以赵炳南教授拟定的凉血五根汤为基方,取其凉血、活血、解毒化结。 赵老认为根性下沉,治疗病变在下肢为宜,与此同时酌加理气散结之品,如青皮、浙贝母、僵蚕; 散瘀通络的有忍冬藤、地龙。在取得初步疗效后改用活血祛瘀,化痰通络的名方小金九口服以善其后。
点评:本病在治疗中应当注意湿、热、瘀、寒四个方面的相互转化,若结节、红肿应以清热凉血为主,结节疼痛较重当以化瘀解毒为重,皮损、结节消退较慢,则当化癣散结,适当佐以散寒。 一般而论,在息性发作期,除治疗外还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寒和过劳。 在患病期间,忌食黏滑、油腻以及酒肉鱼虾发散助湿之品;酸涩、过咸食物亦宜少食。 一旦体质下降,招之复感风热外邪则又有可能出现结节、红肿及疼痛等。造成复发。特别是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这段时期更应该小心谨慎为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