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谐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

 崔竣豪 2017-02-14

和谐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医学在治疗、养生、治未病方面的核心思想。祖国医学认为,中医的正常生理观,就是人体的各个机能协调和平。中医的四诊就是观外知内,察其不和,在治疗上执和致平,调其不和,调理机体阴阳之平衡。

和谐的思想观念,来源于《易经》,也是中医学分析认识人体病因、病理、治疗,以养生治未病等诸方面的思想基础。和谐思想普遍体现在《易经》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学说中。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文化昌盛的黄金时代,学者辈出,诸子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他们在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上却大都一致,这种思想观念又为历代的学者继承和发展,并用于各个方面。诸如《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国语·郑语》说:“ 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淮南子》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谐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

中医学来自于以《易经》为首的中华文化,和谐的思想观念,自然地会运用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思想观念。“执和致平”以达和谐,是中华文化之灵魂,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灵魂。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健康,依赖于机体内部脏腑、气血、阴阳二气之平衡、统一,机体之各种功能才会协调,生生之机才会盛而不衰,生机旺盛,人体自然健壮。如外感天地之风、寒、湿、暑、燥、火六气太过,或因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或嗜酒肥甘,饥饱失宜,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机体失去平衡和谐,则疾病自现。中医学治病的主要原则,即是通过药物等各种方法,使机体的阴阳二气恢复平衡、协调,生生之机功能正常,则疾病自愈而不复发。故“ 执和致平”、调和机体阴阳二气,是中医防病、治病之纲。

中医学治病,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了很多治法,但总离不开调和阴阳二气,使之和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既说明任何疾病,都是阴阳二气失调而不和平,察其所在而调其和平,也是治病必求其本。如何协调阴阳,而达和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疾病的部位有内外之别,感邪有微甚之不同,性质有寒热之分,临证应谨慎遵循阴阳之道理,选择有利的治疗方法,才能使气血和平,保天命而长寿。需要注意的是,阴阳变化常非单一,而是异常复杂,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寒热交错,湿热蕴结等,常常是一种病涉及几个脏器的功能失调。对复杂重病,在调和阴阳的治法上,除《内经》有原则性的论述外,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和创新。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之健康,就是阴阳二气在人体脏腑、气血及诸肢百骸体现的协调、统一、和谐的结果。人体疾病的产生,是内外多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各个部位,阴阳二气失去平衡和谐而产生,是内外多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不同部位,阴阳二气失去平衡和谐而造成的。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正邪双方的盛衰,往往采用祛邪、扶正、扶正祛邪三种治理方法。经过数千年的反复实践,中医的独特疗效,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赏识、信任和应用。中医学在阴阳二气变化的哲学指导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治法的整体观,个性的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和治法上,以及达到平衡和谐战胜疾病的思想观念上,已为现代科学仪器所证实,成为先进的发展的科学。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老人春秋微信公众号:lrcqz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