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山读园 ▏寄畅园:一座园林背后的文明轮回(下)

 小熊家228 2017-02-14


静山之境

每周四

携山石之沉静,林泉之生机

静候您来此

享片刻闲雅

乙未年

十一月廿八



寄畅园:一座园林背后的文明轮回(下)

(接中篇)



图1 雪中寄畅园。黄国华摄


雅集成就名园

秦松龄改筑寄畅园还与一个人有关,即上任不久的无锡县令吴兴祚。

吴兴祚是汉军正红旗人,同情汉族士绅,1663年因镇压白莲教不力被降为无锡县令。由于有共同的政治背景,他与秦松龄等罢居无锡的文士关系融洽,相得甚欢。无锡的古迹大多位于惠山,战乱后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吴兴祚决定逐步修复,作为雅集之所。1665年他先重修了云起楼(图2)、惠山寺和二泉亭,就在这年秋,秦松龄去拜访吴伟业求荐造园师。在吴兴祚的修复大业中,寄畅园是最重要的一环(图3)。

图2 吴兴祚修复的云起楼。引自《无锡园林志》


图3 寄畅园现状入口。锡惠公园管理处提供

张鉽对寄畅园的改筑极为成功,吴兴祚随即请他帮忙谋划兴复惠山,侯杲、顾岱等当地士绅也争相聘他造园。秦松龄的母亲侯孺人是侯杲本家,侯杲的园林题名亦园,表示"仿寄畅园为之",可见对张鉽改筑的推崇。

1668年春秦松龄邀请吴兴祚、严绳孙、尤侗等在寄畅园设宴,众人即席赋诗,揭开了园中雅集的序幕。园林的名气很快传扬到无锡之外。这年5月黄与坚在苏州雅园做客,园主顾予咸极力推荐寄畅园,称:"余无以为园,若梁溪秦氏园,非所能及也。"7月黄与坚亲自游览了寄畅园,感慨名不虚传。

这些尚只是序曲,9月吴伟业的光临,将园中雅集推到了高潮。几年前吴伟业刚为吴兴祚撰写了《云起楼记》,这次则是专为祝贺园林落成而来。

他们到达寄畅园已是下午,吴兴祚、秦松龄陪在老诗人两侧,严绳孙、姜宸英、顾湄等年轻人紧随其后。众人从东面入园,先进入一处小庭院,几株巨樟遮天蔽日,古朴之气扑面而来。左偏一处洞门将他们引入游廊,沿廊前行右转,折入一座临水亭榭,景致豁然敞开。吴伟业看匾上题着"秋水阁"三字,便知这是秦燿时的知鱼槛。"秋水"与"知鱼"都出自《庄子》。亭榭向前挑出,视野很好,挂在轩楹下的翠绿湘帘已高高卷起,站在亭中穿过水面向西望去,好一座巍峨雄伟的峰峦!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高不见顶,愈衬出峻拔的气势。在亭中能听见山间泉水涓涓流淌,眼前秋叶飘零,顿觉泉声凄清彻骨,吴伟业拍手称妙,夸赞松龄:"秋水二字,极是贴切。"一行人从亭中出来,穿过宛转桥来到北岸,吴伟业转身向南望去,傍晚的斜阳正打在锡山龙光塔上,霞光璀璨(图4)。这座七层高塔前几年刚刚倾圮,仅剩三、四层,吴伟业指着池中塔影,对吴兴祚即兴咏道:"似有一帆至,何因半塔留。"(吴伟业《山池塔影》)吴兴祚歉然一笑,答道:"此塔乃吾邑文风所聚,我已与乡人商议妥当,下个修复的便是龙光塔。"(图5)正说笑间,忽然飘来一阵细雨,众人退入嘉树堂,仆人已摆好晚宴。秦松龄打开堂前门窗,看池面涟漪,听雨打枯荷,一时间园中雾气氤氲,恍如仙境。

图4 寄畅园池景。锡惠公园管理处提供

图5 锡山龙光塔。引自《无锡园林志》


用完餐细雨已停,水雾散去,清爽之气扑人眉睫。空中捧出一轮明月,皎洁可爱。吴伟业站在堂前看右侧的假山,入口石壁镌着"八音涧"三字,涧内泉声借着雨势愈发响亮。秦松龄微笑道:"这里是山泉入池处,乃是出口,梅村先生欲游山,请随我来。"众人随他从左侧小径入山,辗转行至泉源处。只见西墙下一洼小池,泉流喷涌,水花四溅,向东潜入地底。众人循窄路走进山谷,宛若桃源入口,鱼贯行了十余步,豁然开朗;泉水也从脚底突然涌出,冲刷着涧石,琤琮作声。继续前行,溪流在左侧随着谷道由宽变窄,越来越细。道路如不可通,水流几不可见。忽然向左一转,踏过一块汀石,谷道再次放宽,形成一处山间敞地,有石桌石凳可供停歇;泉流则分作左右两支,萦绕着众人,相和鸣响。再向前走,左侧泉流伏入地下,仅余右泉,仿佛变法术一般,瞻之在左,忽焉在右。山谷则再次收窄,泉流也越来越汹涌,奔腾澎湃,终于流到出口,訇然跌入池中。这段谷道不过数十步,却俨然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尤为动人的是,一路上山泉携带着月影,穿岩越蹊,忽隐忽现,时左时右,在最终跌入的一刹,散落满池琼华。吴伟业回味良久,感慨道:"真乃鬼斧神工,巧夺造化。纵使张山人亲自出手,亦无过于此。"(图6


图6 寄畅园八音涧

游罢园区,秦松龄在卧云堂重新开宴,汲取园中泉水烹茶,众人分韵赋诗。吴伟业首作《秦留仙寄畅园三咏》,众人皆有唱和。不过他婉拒了写园记的请求,认为应由年轻人执笔,最终大家推举姜宸英作《惠山秦园记》。

吴伟业的品鉴使寄畅园名声大噪,当年秋便有"娄东十子"的许旭和探花叶方蔼联袂来访。1669年,徐乾学、方文、宋琬、周肇、顾宸、顾彩、龚百药、黄家舒……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值得一提的是,这年王时敏的高徒王翚也来到无锡,为秦松龄绘制了《寄畅园十六景图》(图7)。按照明代造园的传统,园、记、诗、图,四位一体,至此,秦松龄对寄畅园的改筑终于完备。

图7 王翚《寄畅园十六景图》之环翠楼(秦祖永摹本)

园中的昆曲绝唱

另一位老诗人,晚明之际名重江南的才子余怀,也被寄畅园吸引。

吴伟业曾作《满江红》称赞余怀,"绿草郊原,此少俊,风流如画",将他誉为新一代的文坛领袖。明亡后的20多年里,余怀一直忙于联络反清志士,转眼间翩翩少年已经鬓发苍苍。他晚年侨居吴中,将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昆曲上,很快成为鉴赏大家。余怀是在为徐君见的曲谱作序时听说的寄畅园,而引起他兴趣的,并非园中的胜景,而是园主的家班。

徐君见是苏州昆曲名家,当时已60多岁,但歌喉仍像雏莺静女,余怀常听他在山间水畔唱曲,"缥缈迟回,吐纳浏亮,飞鸟遏音,游鱼出听",令人低徊流连,惝恍神伤。为曲谱作序那天,徐君见对他说:"吾老矣,恐不能复作少年狡狯事。得吾之传者乃在梁溪,今太史留仙秦公尊人以新公所蓄歌者六七人是也。君倘游九龙二泉间,不可不见此人,闻此曲。"(余怀《寄畅园闻歌记》)徐生说的"以新公",便是秦松龄的父亲秦德藻。余怀铭记在心,早就期待一睹真容。

1670年秦松龄广邀文士到寄畅园赏曲。余怀连夜从南京启程。他赶到园中时吴兴祚、秦鉽等当地名流已在等候。吴兴祚俨如寄畅园的第二主人,邀请余怀先行游园。当时已是深秋,黄叶满山,金碧灿烂,余怀穿过游廊,望着波平如镜的池水,心情却澎湃不已。他已无心赏景,而是盘算起,何处可坐宾客,何处可置歌伶,何处吹笛,何处弄笙……在他眼中,寄畅园已化为一座天然的戏台。

他盘算未定,吴兴祚邀众人到秋水阁就座。少顷,一艘画舫凌波而至。站在船头的是秦松龄,微笑着向众人拱手,神采焕发。在他身后有歌伶六七人,穿青色粗麻布袍,着五色丝织屐履,恂恂如书生,绰约若处子,宛如天人下凡。他们或抱琵琶,或携三弦,十番萧鼓,不一而足,错落列坐于秋水阁对岸的鹤步滩上。众人在阁中凝神屏息,听乐声穿林度水而来。只闻檀板轻敲,管弦悠扬,忽然歌喉乍起,有如娇莺啼树,又像玉盘落珠,字正腔圆,声韵宛转。一曲将终,行云不流,万籁俱寂。余怀忍不住击掌狂呼:"徐生徐生,果不欺我!"歌伶依次起身,各道姓名,低眉敛袖,矜持有度,令满座宾客为之倾倒(图8)。


图8 寄畅园中的昆曲绝唱。锡惠公园管理处提供

大家意犹未尽,第二天又在秦鉽家设宴,歌伶到场献技。余怀当场作诗为赠,连连赞叹:"吾今日始知徐生之言不谬,昆曲之道终将盛于无锡。留仙父子风流跌宕,照映九龙二泉之间,与山俱高,与水俱清也。"(余怀《寄畅园闻歌记》)

音乐与园林自古便有着难解的缘分。南梁太子萧统泛舟游园时下属建议"此中宜奏女乐",萧统答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梁书·昭明太子传》)。这时的音乐与园林还处于互相争宠的地位。但慢慢的,这两种深受文人喜爱的艺术结合起来,园林成为最适合欣赏音乐的场所。寄畅园的昆曲便令余怀联想到白居易的洛阳雅乐,"却忆香山池上篇,折腰菱与石湖莲。岛亭合奏霓裳序,赌墅频挥蜀国弦。"(余怀《寄畅园宴集放歌》)受此感发,余怀极口称赞调教家班的秦松龄和营筑园林的张鉽,"淮海风流足千古,河阳移种花千亩",秦松龄延续了先祖秦观的千古风流,张鉽则提供了演奏曲乐的绝佳舞台。诗歌、绘画和音乐是文人最钟爱的三种艺术,它们都被包容进寄畅园中,既成就了寄畅园,也被寄畅园所成就。从而使这座园林成为古代文人世界最完美的呈现。

作为鉴赏大家,余怀对曲乐的评点正如吴梅村对寄畅园的品鉴,是对秦氏家班的最高赞扬。他为此撰写的《寄畅园闻歌记》和《寄畅园宴集放歌》,将秦氏园亭的文雅风流托现在世人面前,直到几百年后,仍是人们了解昆曲最为生动、最富文采和最具激情的文字。

复兴的江南

由于吴梅村和余怀的称扬,寄畅园的名气迅速攀升,几乎成为康熙初期最著名的私家园林。同时这还应归功于吴兴祚在无锡的长期主政。因其亲汉的立场,吴兴祚这个县令一当就是十三年。他个人的不幸却成为无锡和寄畅园的大幸。民间传言:"自吴侯令吾邑,老者得以养,少者得以教。"1672年吴兴祚修复龙光塔,秦松龄作《重修龙光塔记》,至此,锡惠名胜几乎悉复旧观。顺治末年因"奏销案"罢归的文士纷纷投身到他的幕府中,由他主导的惠山雅集,与王士祯在扬州的红桥雅集南北相望,驰名大江两岸。惠山雅集的中心无疑是寄畅园,吴兴祚自豪地夸耀:"南国探幽地,惟余寄畅园",来访的高士名流皆被延请到园中,寄畅园成为无锡的名片和客厅,冠绝江南。

不觉间康熙皇帝登基已有十余年,当日的幼童已长成干练少年。随着鳌拜等保守势力的垮台,汉族士人的处境逐渐改善。1674年秦松龄赴荆襄讲学,投入到平定三藩的大军中。1676年吴兴祚先后升任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抚,在平台战役中立下大功,调升两广总督。蛰伏多年的江南文士纷纷出动,谋求新职。繁华热闹的寄畅园一下子安静下来,成为秦家父老颐养天年、秦氏子弟静心读书的场所。由于盛名在外,仍常有人叩门探访。

1678年三藩初步平定,康熙诏开"博学鸿儒"特试,选出的"五十鸿博"中江南士子占了41位。秦松龄考中一等第八名,黄与坚、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施闰章、汤斌、汪琬、尤侗……这些寄畅园的常客皆榜上有名,寄畅园的名声也随他们传入京城。秦松龄入朝后成为日讲起居注官,陪侍在康熙左右,不久又被选为皇太子胤礽的老师。

饶有意味的是,当秦松龄在宫廷为皇家服务时,皇帝却来到了寄畅园。1684年平定台湾后,30岁的康熙决定南巡,亲自看看他的江山。康熙此行登临泰山、巡视黄河、祭祀孝陵、谒拜孔庙……表现出励精图治的进取姿态,回銮时希望欣赏江南风景,他选中了寄畅园。那天秦松期在园中接驾,康熙问起家世姓名,吃惊地问:"秦松龄莫不就是尔一家么?"这座享誉天下的名园竟然属于自己的近臣,让康熙平添几分亲切。当时王翚已成为宫廷画师,在他后来绘制的《康熙南巡图》中,"秦园"赫然在列。

康熙探访寄畅园还有一重深意。这次南巡回京后他开始在西郊建造畅春园,主持设计的正是张鉽的堂弟,张南垣的四子张然。张然被聘为皇家总造园师,先后设计了南海瀛台、玉泉山静明园等,此后百余年间,康乾盛世的皇家园林皆由"山石张"主持,与负责建筑的"样式雷"并驾齐驱。

秦松龄的仕途并不顺利,在他78年的生命里,"通籍六十年,立朝仅九载。"他晚年住在寄畅园,对个人的浮沉已不介意。每次他拄杖站在嘉树堂前望着园中山水,便不禁想起当年与吴伟业站在江楼上的情景。那段岁月变故迭起,无数名园毁于战火,鸿彦硕儒斯文扫地,"无用"的书生被坚硬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在强权与暴力面前,故土孕育的精致文明是何等脆弱与卑微。然而正是这看似柔弱的文明,虽在历史车轮下屡遭碾压,却从未丧失坚韧的生命力,仅仅几十年后便重又复苏。他曾当过太子的老师,如今长子秦道然也成为皇子的侍读,寄畅园得到皇帝的睿赏,"张氏之山"主宰着皇家园池,甚至昆曲也传入宫廷,成为雅乐。曾不可一世的粗暴与野蛮,再次拜倒在雅致的文明面前。

他也常想起吴伟业讲到晚明与友人造园、游园时的兴奋,那是属于他们那一辈的盛世。而眼前的寄畅园,则让他苍老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意:张鉽改筑的鬼斧神工,园林胜景的倾倒天下,吴侯雅集的人文荟萃,园中赏乐的酣畅淋漓……寄畅园书写着他们这代人的传奇。而文明征服的秘密,便隐藏在一代代持续不已的创造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们在演绎自己传奇的同时,也是在铸就文明的不朽。

此后的岁月里寄畅园还将历经浮沉。秦道然后来成为皇九子的王府总管,在雍正登基后被视为眼中钉,罚银十万两,寄畅园被没收。人们都以为"寄畅园不易二姓"的神话就此破灭,一代名园终将沦废。但乾隆登基后,秦道然的长子考中探花,皇帝将寄畅园发还,并出官费修缮。乾隆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仿寄畅园建造了惠山园(今谐趣园),是他首次写仿一座江南园林。寄畅园受到的尊崇至此可谓登峰造极。然而在太平天国战役中,惠山成为战场,寄畅园再度沦为残山剩水;抗日战争中则遭到日机的疯狂轰炸……

从始建开始,这座园林便烙印着一道道文明的创伤:"大礼仪之争"被视为明代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张居正的去世让明代丧失了挽回颓势的机遇,清初异族势力的入侵残酷打击了江南文明……寄畅园的历史既是一部伤痕累累的沧桑史,也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兴复史。历经近500年的岁月,这座园林依然挺立在今人面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秦松龄无法预知寄畅园的命运,他唯一能坚信的,是文明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屡创屡兴的自愈力。寄畅园的存在,似乎便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图9)。(全文结束)

图9 寄畅园先月榭前的枫树。黄国华摄



静山之境特邀撰稿人:黄晓、刘珊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史和园林史的研究,尤其注重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展开对于建筑和园林的解读。(本文转载《静山之境》公共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