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大会

 孟溪ProbeT连山 2017-02-14
2017年的春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民众深藏于心的古典情怀,百位诗词达人,十场擂台赛的激烈角逐,堪称扣人心弦,悬念迭出,嘉宾点评精准独到,解读诗词背后的故事,打开了观众和选手的知识寻访之门,引起了各方热议。

  记者采访了著名诗评家、作家李元洛先生。80岁的他正在校对即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清诗之旅》和另一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关于古典诗歌欣赏的专著。他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他偶尔看一看,觉得出题一般性,内容普通化、大众化,但在某些电视节目从俗化、媚俗化的当下,诗词大会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倡导。他说,中国古典诗词有五重现实意义:中国古典诗词是民族的骄傲,是真正的文学经典,是诗歌美学的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也是现代人休闲的精神家园。

  而三位诗词爱好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感:文婷通过诗词达人背后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诗词的力量》;刘美兰关注的是《草根生活也有诗和远方》;而赵海燕则认为:诗词文化,不只是背诵。 ——编者

  诗词的力量

  文 婷(岳阳)

  十日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古诗词。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一,连续十天,每晚八点,我都准时观看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我也是喜欢诗词的,虽然现在有所荒废,但是书柜里几十本和诗词有关的书籍代表着我曾经也是宠爱过它们的,正因为喜欢,所以才无比享受每一场诗词大会带给我心灵的滋养、震撼和力量。纵观诗词大会的百人团里,有七十多岁的老者,也有年仅八岁的孩童,有公务员、医生、老师、学生、职员等,也有农民、外籍人士,虽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喜好——那就是对诗词的热爱。看到他们一个个满腹诗书,才高八斗,尤其是看到现场解说的几个老师——郦波、蒙曼、康震、王立群,我被他们精彩的解说、渊博的学识折服,同时也很为自己的肤浅感到羞愧。

  这不仅仅是在看一个节目,还有了解这些诗词达人背后的感人故事。辽宁选手王轶隆,为了重病的母亲,提前从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离场,第一时间赶回家。当年,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毅然回到家乡,只为了可以就近照顾生病的母亲(难过的是,他母亲现在已经去世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诗词的力量,教会了他在选择面前,如何取舍和懂得珍惜。来自河北四十岁的白茹云,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六年前不幸罹患淋巴癌,但她坚强乐观地和病魔搏斗,不抱怨,不自卑,用她的话说“活一天就要高兴一天”。身在农村的她过着清贫的生活,尤其在她患病后更是家境拮据。可她的精神却是富有的,她深厚的知识底蕴,淡定从容的豁达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众人。她一直坚持阅读古诗词,从诗词中汲取人生的力量。而她诗词种子的萌芽更是让人动容——当年,八岁的弟弟脑袋里长了瘤子,为了照顾和安抚被病痛折磨不堪的弟弟,茹云给弟弟念古诗词。诗词里蕴含着人性的感动,亦能提升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胸怀,诗词可以疗伤,诗词给人力量,诗词(知识)改变命运,我深信不疑。

  我们读诗词,看诗词,最根本的还是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诗词中感受美好的力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融化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里。

  草根生活也有诗和远方

  刘美兰(娄底)

  长期以来,诗词似乎被无意识地定格在阳春白雪的段位,对于大多数草根阶层来说,离开了校园和课本,诗词就与我们渐行渐远,成为纯真年代的一个背影。因为诗词与面包毕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活动我们经常开展,但早已用“干杯”两个字代替了千言万语。

  但我没想到的是,《中国诗词大会》一开播,10岁的儿子“慷慨”地关掉了《快乐大本营》,70岁的母亲离开了她的看戏机,全家人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儿子跃跃欲试地参与答题,有一道根据沙画猜诗句的题,沙画才勾勒出一个角儿,儿子脱口而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而这道题选手居然答错了,小家伙别提有多得意。更有趣的是,楼下卖麻辣豆腐的两口子为争电视频道吵起来了,妻子要追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孤芳不自赏》,丈夫要看《中国诗词大会》,最后,在家里从不打胜仗的丈夫赢了。

  可见,草根的生活也并非只有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的田野一直扎根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只是需要一个唤醒诗意的媒介,电视作为受众广泛的媒体,如此隆重地推出这个综艺节目,无疑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至于形式是否新颖,命题有无难度,邀请的评委是否达到了某种学识高度,这些细节尚可评议,但无须刻意苛求。

  众望所归,那个姓武却才情出众的16岁小姑娘夺得了本季诗词大会的冠军,她对古诗词广泛的涉猎,精确的解读,以及敏捷的反应确实让人叹为观止。然而随后网络上的神评论铺天盖地,比如:能背2000首诗就是“才女”了吗?背到圆周率后面1000位更酷!比如:古代诗词在某些人的眼里,和暴发户盘在手上的手串有什么区别!

  关于对背诵的鄙夷,是对应试教育的叛逆,属有点小可爱的个人情绪,可以一笑置之。但关于古代诗词和手串作为“装点门面”的工具之间的异同,作为草根的一员,我有个肤浅的分享:如果一个摆麻辣烫的小贩依然对诗词的古典情怀念念不忘,那么我敢保证,他绝对不会在做麻辣烫时使用地沟油。而制作地沟油的人,则完全有可能是盘手串,或者挂佛珠的某位大咖。

  人生自有诗意,期待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有更精彩的下一季。

  诗词背诵大会?也难能可贵

  赵海燕(长沙)

  一档古诗词节目的话题能刷爆朋友圈,作为一名偶尔创作古诗词的票友,我也很高兴看到国人重拾传统文化的审美愉悦。

  但严格地说,这场大会应该叫“诗词背诵大会”。因为全过程考的都是记忆力。诗词圈的很多朋友认为,应该有对对联、现场出题赋诗等项目。确实,中国现在的教育都侧重于知识记忆,对于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比较欠缺。

  最为遗憾的是,节目的评委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先生给出了一首不尴不尬的小诗。我们相信他肯定有过人之处,在节目里,他也有自己的魅力。但他的诗,让人大跌眼镜。一者,该诗不符合基本格律,即出律。二来,诗本身很“老干”,直白干枯,缺乏诗味。

  现在的中文专业教授,普遍不会写古体诗。这个也正常,雕虫小技不能升官达仕也不能经世致用。不过在一个全国性的节目上,教授代表的水准也必须是国家尖端的。

  古体诗的格律知识,不算很高深的知识。在《红楼梦》里,林黛玉都科普过诗的平仄知识。学院派率先抛弃这些知识,会严重影响诗词创作的传承。如果坚持要创作,基本的规则是必须了解的,否则是一个很悲哀的笑话。还不如像蒙曼老师那样,不会写也没关系,背诵古人的佳作分享一下即可。

  文化的传承是需要不断向前递进的。连博导的打油诗都打不标准,诗词就会止步于机械的背诵,永远只有拿千百年的旧篇来反复炒冷饭。当然,对于大众来说,写诗是有一定门槛的。过于阳春白雪,会打击人们对诗词的热情。对于大众化的电视节目,也许做到这个分上已是难能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