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杂的人机关系,未来你可能与机器人过节日|有料

 圆角望 2017-02-14

『 文学 照亮生活 』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言


今天是个谈论人类情爱话题的节日,然而小编希望更进一步,与读者分享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复杂情感。


近年来,人机关系似乎被更多定义成对抗关系,从之前备受瞩目的AlphaGo挑战人类顶尖围棋高手,到最近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几位选手纷纷被机器人“小度”打败,这种对抗关系加剧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焦虑和担忧。


其实,对抗只是人机关系中未来的可能性之一,许多科幻文学、科幻电影为我们讲述了更多的关系:


比如日本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讲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人机爱情故事;



比如好莱坞影片《变形金刚》讲述未来机器智能与人类一起守卫地球;



比如也可能人机关系分离了,机器人自己谈恋爱了;



于是英剧《黑镜》里人类也复制了自己并将对方“机器化”使用;



人机关系究竟是科幻作品给我们制造的幻觉还是紧迫的现实问题?这场复杂关系值得我们期待还是担忧?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文章,便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人机关系思考。而你,又认为未来人机关系会有哪些情形会真实实现呢?



人机关系:科幻入侵的现实与未来

文|肖汉


2017年一月份的网络热词除了大家善意调侃与自嘲的“我可能X了一个假X”外,“人机对战”也跻身于热搜榜前列。这是因为在江苏卫视的综艺节目《最强大脑》第四季上创新推出的“人机大战”环节中,机器人小度在图像、声音识别等方面大破真人选手并挺进脑王角逐阶段,“人机关系”这一话题也因此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是科幻还是现实?


当人类发明机器将劳动力与思维解放出来时,我们一边享受着便利,一边又担心着自身地位的稳固性,我们害怕机器将自己榨干甚至毁灭,要不卓别林和他的《摩登时代》也不会如此深入人心。工业革命后,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在文化方面的表达促成了科幻小说的萌芽,而这一新兴文类的生发反过来也让科幻成为了探讨人机关系最适合的土壤。

卓别林《摩登时代》


当弗兰肯斯坦博士实验室中的怪人因为闪电而坐起时,人类就已经通过文字将自己放在了造物主的位置,自豪与喜悦的冲击力要远远大过随之而来的哲思与伦理悲情。当玛利亚从画着倒五芒星下的座椅中站起时,机器便化身成人类的形态出现在荧幕上,并成为了一种精神引导的符码。随着生产力的精进与类似的文学、影视作品增多,人与机器的关系需要一个提炼出来的规范,于是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不过应该看到的是“三定律”还是站在人类本位提出的,作品中的人机关系可以受限于或者突破出定律,但现实中的人机关系可能比定律及其边界更加变化多样。

新版《弗兰肯斯坦》电影。《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在工业革命后的两百多年中,科幻小说与科幻影视作品成为讨论人机关系的主要阵地,而书页或荧幕上存在的机器形象也随着我们技术的发展由普通机械进化到了能力卓群的AI。时至今日,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机器的冲击力,甚至因此开始产生对未来的隐忧,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可怖场景似乎不久就将发生,而我们当下的生活似乎也充斥着“人不如机”的论调。


在《最强大脑》中,小度通过面部识别、声线识别等尖端技术接连战胜王峰、王昱珩等人,而这些选手则是现实生活中在对应方面有着顶尖能力的人,但机器战胜了他们。因为电视受众的广泛性,机器人小度很快就成为了热点话题,并且人们还重新提及了2016年3月份面世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截至2017年初AlphaGo已经连破中日韩多位围棋大师,并通过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能力积攒了更多的“套路”。而在AlphaGo首战李世石时,其制造者深思公司台前贴着英国国旗,英国是科幻小说的发源地,而多年以后,人工智能程序在此战胜人类选手,这是科幻对现实的入侵,似巧合,更是隐喻。

《最强大脑》中人工智能的出现让选手陷入能力危机


如果有人说这些公司的高端机器人离真实生活还是太远,那么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人机对抗已经不是科幻,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现实。当你每天“正在前往努巴尼”或者“来到召唤师峡谷”,困难级别电脑和末日人机将你虐得体无完肤时,“打盘人机”不再是一种休闲而是一种挑战。而你的父母也可能会在电脑上与扑克牌和麻将程序斗智斗勇。甚至,一副调校不好的VR眼镜都可能让你晕头转向。


曾有言说科幻只是尚未发生的现实,而如今,从顶尖大脑到普通百姓在面对机器与程序时都有些力不从心,现实,正在发生。

 

是好未来还是坏未来?


我们总是用“人机对战”来指称大部分的“人机关系”,并且受几部著名科幻电影的影响,加之现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很多人开始担心机器人某天就会大举进攻人类,纷飞的战火与硝烟弥漫的城市废墟似乎近在眼前。实际上在科幻作品中,机器的形象与定位是多元的,并且人机关系的发展走向也是多样化的,人机共处的未来在设想中不尽然是杀戮和毁灭,也有光明与温馨。


在所有的科幻作品中,机器形象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简单粗暴的分法是通过有无自我意识将机器分为两类。非智能机器在科幻作品中一般是以人类工具的形式出现,并且对主角的行动有助推作用。例如《阿凡达》中连通化身的那台机器,《明日边缘》中帅气的单兵战甲,以及《环太平洋》中那些各具特色、能力卓群的巨型机甲。不过智能机器形象才是科幻作品的精髓,它们能让作品增光添彩甚至脍炙人口。



智能机器在科幻作品中一般有四种形象分类。其一是没有具体形态的智能机器,例如《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与《黑客帝国》中的“母体”等,它们一般拥有强大的能力并且能够与人类抗衡。其二是器物机械外形的智能机器,例如《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马文、《星球大战》系列中的R2D2与新晋萌角BB8等,它们一般是人类角色的助手与伙伴。其三是类人形的智能机器,如《大都会》中的玛利亚、《星球大战》系列中的C-3PO等,它们多是人类的化身或引导体。最后一种是完全人形的智能机器,如《人工智能》中的大卫和《终结者》系列中的T-800,它们多拥有丰富的情感和特殊的能力,一般都是科幻作品的主配甚至主角。



不同种类的机器在科幻作品中的定位也是多样的,它们可以是人类的亲人、爱人、朋友、助手,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侵占者与毁灭者。通常情况下,一部科幻作品中智能机器形象并不单一,并且分属于不同的阵营。《机器人总动员》中瓦力和伊娃带领乘客与向HAL9000致敬的红眼船控系统斗争,《变形金刚》中博派对人类的保护与对狂派的反击,都是人与智能机器在错综情况下的艺术性表达。


根据机器角色的分类和定位不同,人机关系的未来也拥有三种形态,分别是人类掌管机器、人机平等共处与机器叛变人类。前两种形态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好未来,最后一种情况则是大家每天放在心头担忧不已的坏未来。但是两种未来谁先到来,却无一人能够拍板定言。

 

是技术问题还是逻辑问题?


人们担心人机关系的坏未来基于机器能力的大幅提高并且产生智力,从而使人类处于造物主和领导者的地位丧失,被机器超越甚至奴役后的人类不再享有权威性和独一性。我们引以为傲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可以思考,我们拥有情感,但如果机器发展到能够产生自我情感与思维能力时,“会思考的芦苇”应该是无法 和“会思考的铁皮与程序” 抗衡的。


如果单从技术角度展望,智能机器超越人类只是时间问题。从AlphaGo、小度与真人的对抗中可以看出,人脑的储存量再大也不及由0和1构成的数据海洋,何况这些机器还能提取所需并学习进化。再者,真人在对抗中受制于身体状态与心理因素,但是机器不会,它们不受任何内外因素的干扰,只是运算、处理,得到最优解法。被战胜是一个人类的情绪概念,而对于机器来说,它只是达到了运算的终点,输赢对它来说并不具有实质上的意义。因此也有人这样调侃:“防止机器人毁灭世界的办法就是别忘记拔电源。”

《超能陆战队》中大白形象或许是最受欢迎的类型


其实机器与程序一次次战胜人类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它们屡次战胜人类证明它们是按照既定设置去执行了人的命令并到达要求,反过来也折射出人类科技的巨大进步。如果有一天“贝塔狗”或者“大度”在赛场对抗中为了照顾人类的情绪而故意放水输掉,这时候我们才真正应该担心人与机器的未来。


人机关系及其未来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逻辑回环。智能机器由我们创造,如果真有一天机器打败了我们,那也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打败了人类本身。目前人类所造智械还处于呆萌其表、耿直其中的程度,其目的也夹杂着对公司品牌的宣传,要出现当红科幻游戏《守望先锋》中智械危机的情况,可能还需要很多年。也许到那个时候,说不定会有众神之神跳出来说:“其实你们人类才是我们花重金打造的,用来推算生命、宇宙及一切意义的智能机器。”

热门科幻游戏《守望先锋》


因此现阶段我们大可放心安享科技带来的便利成果。毕竟我用电脑敲出了这些文字,待会还要让它散热休息;扫地机器人与擦窗机器人各自忙碌,从劳动中清闲出来的父母正在玩棋牌游戏或观看智能电视;你的好友也可能正叫你打开电脑搓两把《阴阳师》副本。以上种种,谁又能说不是人机和谐共处的现实景况呢?如果非要说机器已经开始控制人类的话,沉迷于手机的“低头族”或许能算作一个例证吧。




 文学照亮生活


 文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