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则天,驴头太子的传说在民间几乎无人不知。故事说的是武则天总是在新鲜劲儿过了后,就将面首杀掉。仙人张果老见她杀戮过甚,派座下毛驴下凡,化为潘安般的少年。武则天见猎心喜,与少年共赴巫山,产下驴头太子。 (共赴巫山) 虽然这个民间传说是后人编排她的,但是也可以说是空穴来风:荒诞的民间传说是有根据的。 的确,在我们的印象中,武则天的感情生活无疑是丰富的。走进她世界的既有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这样的父子帝王,也有薛怀义、张易之和张昌宗之类的如花少年。 以我看来,作为一个帝王,她豢养屈指可数的面首,不值得诟病。因为比起其他皇帝动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阵势,她的后宫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武则天和李世民) 及至705年“神龙革命”,面对逼宫的李显等人,她丢车保帅,说:为祸的张昌宗、张易之已经被你们杀了,现在你们可以退下了。 这和李隆基在马嵬坡,面对士兵的哗变,赐死杨玉环何其相似? 我们说相爱的人一定可以去为对方做任何事情。那么武则天对张氏兄弟不是出于爱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女孩子对她最喜欢的洋娃娃之类的喜欢。 那么具体到杨玉环对于李隆基,不过是他最喜欢的充气女朋友。 就像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上的故事,表明他们之间并没有深入到爱情程度。 那么是否武则天就真的只是一个权力怪兽,只知道杀戮和权欲?我觉得她并非如此冷血。 (武则天在感业寺) 至少从下面这首《如意娘》,我们可以看到她那坚硬如斯的外壳下面也曾藏着一颗款款深情的、柔软的心灵。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被安排余生在感业寺礼佛。然而她早已和高宗李治两情相悦。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虽然李治贵为九五之尊,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武则天从感业寺里立刻冒然营救出来。 所以当时就只能苦了武则天。她在周遭看到的是青灯、古佛,她听到的只有蔼蔼梵音。然而这些都不是她所想要的。她想见的人是李治,她想的最多的是当年和李治两个躲避太宗视线后的暗送秋波、怦然心动。 心不动,就不会痛。 对于一个伤心绝望的人来说,感业寺就像一个牢笼。感业寺里面虽然也有红的花、绿的树。但是在牢笼里面的,即便五彩缤纷、春意盎然,却是毫无意义。这些颜色不过是牢笼的一部分,只有冰冷而无温度。 武则天就像牢笼里面的囚鸟,仰望天堂,思如雨下,泪也如雨下…… 她化作洞庭湖边的湘妃竹,罗裙之上滴满斑斑泪痕。 日复一日、度日如年,她在箱子里面找不到哪一件衣服上面未曾被泪水打湿。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向他展示这些爱的证据,以解相思之苦。 李治呢,也算够意思。他尽可能快地将武则天从感业寺迎接回了皇宫。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得到他的支持,武则天从五品的才人,晋升到昭仪,最后成为皇后。出于赏识她的才干,李治准予武则天和他一起办理朝政。在金銮殿上,两人一起接受群臣的朝拜。这可是空前绝后的事情。他甚至同意她将提议废黜她的上官仪斩首、抄家。 毋庸置疑,他是爱她的。然而我要说的是,他爱得不够。 如果爱得足够,他就不会再和她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同床; (李治和韩国夫人武顺) 如果爱得足够,他就不会和她的外甥女魏国夫人贺兰敏月有什么瓜葛。 对应的,武则天在李治活着的时候,却可以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从四德、恪守妇道。虽然你可以说因为她那时不够强大;你也可以说她是为了攀爬,压制了风流的本性。 不管怎么说,事实是:李治拈花惹草的时候,武则天守身如玉。 不存在谁亏欠谁。但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对李治的思念却不值得。当时她的痴心一片,最后却落得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郎心似铁最是无可奈何! 至于李治在683年死后,武则天已经成为了单身贵族。她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是她的权利。 鳏夫可以续弦,寡妇怎么就不能梅开二度呢? (武则天和李治) 她的面首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必然是大周的颜值担当。然而我认为他们不是她的菜;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合拍、共鸣。所以她欣赏狄仁杰。 狄仁杰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同时他和她一样倔、一样执着、一样坚持。他坚持建议她将江山传给儿子而不是侄子。然而这个问题是那么敏感;他是那么奋不顾身。 面对他的勇敢,她是既恼火、又敬佩。 大周的江山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一有棘手的问题,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狄仁杰。狄仁杰也从来没有让她失望过。 (武则天君临天下) 699年,狄仁杰死了。 武曌坐在大殿上,神情有点呆滞。她说:“朝堂空了。” 她知道她对狄仁杰除了欣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但是他们始终没有逾越君臣之礼。 正如后世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狄仁杰是莲;武则天是莲;号为“莲花面”的六郎张易之却不是莲。 猛然间,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柏拉图式的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