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言 一年一度的艺考已拉开帷幕,各类千奇百怪的考题又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热点。美术院校也不例外。听闻今年国画专业一道“诗意的考题”,让考生哭晕在厕所?作为本校的老资格国画教师,张伟平老师有话要说。 招考弊端,实为教学观念之疾我们当今正处于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绘画理念已在中国画领域“大行其道”。目前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画的“创新”就是要“中西结合”的共识,并且各类实用美术(如设计、影视、动漫等)也处于西方元素占主流和领导地位的现状。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面对、接触到的涉及到美的领域几乎全是处于西方视知觉审美的语境下,东方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被边缘化。因此,大多数国内美术院校在国画专业上的招生出题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诸多弊端,似乎也“合情合理”。 石涛 渊明诗意册页 悠然见南山 如今,纯国画的考生生源少之又少,投机性考生倒是不少。有些考生只学过素描色彩,连毛笔也拿不稳,但是仍然可以考入国画系。对他们而言,文凭是最重要的,学什么专业倒在其次。诚然,招考制度的“漏洞”让他们“有机可乘”。但是大环境如此,想让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独善其身,着实不易。 更多作者观点,请关注weixin:张伟平国画讲堂 诗意考题,不可古今论同针对这一境况,很多国画专业为此不得不进行考试改革。当然,还有部分原因是高等艺术院校中大量的中国画教师的素描、色彩、造型等能力要强于其书法、传统绘画的功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招考模式。 然而,我又关注到,近两年来时风有所“转向”,比如诗词、成语等中国文化大热,书法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大量普及。在传统文化精神不断地深入地影响整个社会之时,我们的国画专业能否感应到这一变化,并从招考上率先反映出来呢?很遗憾的是,大多数都没能感应并作出反馈,个别有感应的也只做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改动。 石涛 渊明诗意册页 带月荷锄归 比如今年最引人关注的“诗意考题”,出题者原意为考察考生的文化修养,恢复“诗中有画”的传统,出发点毋庸置疑,也确实扩大了社会影响,让大家意识到出题者开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了。但是这类改动是否真的能够考察出考生的中国画基础能力和文化素质,还要打一个问号。 很多人联想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桥头竹林锁酒家”这类古代的经典选拔佳话。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佳话出现的背景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宋代,面对的对象是考察“国家级”画家,他们都是“万里挑一”的高手,早已具备深厚的功底。 石涛 渊明诗意册页 东方有一士 反观我们的美院招生,不管从时代背景,还是面对对象来看,都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启动,中国画深深蕴含着这一文化精髓,又是最易唤起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相信其运行轨道在未来一定会得到纠偏。我希望招收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笔墨能力、并且有志于此的学生。考题的设置应该能看出考生是否具有中国画基本功,而不是以新、奇为难考生,实则“华而不实”。 |
|
来自: 书画雅苑 > 《石 涛(清1641-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