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讲课,《痿论》的最后一段,关于治疗的问题。也就是继续前面所说治痿独取阳明。既然又独取阳明,那么下面到底怎么治呢?各种痿证?所以问了“治之奈何”。歧伯回答说:“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这个“荥”有时候读成“行”,井荥输经合,各补其荥穴,而通其腧穴,“通”就是通畅。换句话说,不是单独的只取阳明。要只取阳明就谈不上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了,用不上“各”字了。什么意思呢?独取阳明是说各种痿证,都应该取阳明经的穴位。那么用药物治疗的话,都应该照顾到阳明脾胃,同时还要根据痿证,到底属于哪一脏,属于哪一经,而取该经穴位针刺治疗,或者是用入该脏之药进行治疗。也就是说有两种,一种是要治脾胃,针刺阳明经穴,要用针法的话,同时要针刺与痿证相关的这种经脉的穴位,所以叫各补其荥穴而通其俞穴。就是五腧穴,我们提过几遍的,各条经脉都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那么这个治疗的时候就要治了。比如,举例来说,筋痿属于哪一脏呢?属于哪一经呢?属于肝,属于足厥阴肝经。假若说筋痿我们采用针刺治疗的话,按照原文,应该取什么穴位呢?应该取阳明的荥穴和俞穴,这阳明主要是讲的足阳明。足阳明的经穴是什么呢?是内庭。历兑、内庭嘛,第一个井穴是历兑,第二个穴是内庭,要刺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俞穴是陷谷,那是阳明,这是取这个。
但是如果是刚才我说的是筋痿,筋痿应该取足厥阴肝经的穴,足厥阴肝经的荥穴和俞穴是什么呢?第一是大敦。大敦、行间、太冲,足厥阴肝经荥穴是行间,俞穴是太冲。也就是说,筋痿应该取足厥阴肝经的穴位,其荥穴是行间,其俞穴是太冲。“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冲曲泉属于肝”,这还是上学的时候背的,井荥输经合嘛。其它的一样,其它各经之痿都应该是这样取穴,取阳明经的荥穴和俞穴,取所主之经的,相应之经的荥穴和俞穴,这样治疗。但是在临床上看,针灸的时候倒不见得只针足阳明。那么如果上肢的肌肉痿呢?上肢的痿呢?当然也可以针足阳明,其实也可以针手阳明。针手阳明合谷、曲池。合谷是俞穴,曲池是合穴,手阳明经也可以取。同时,要“调其虚实”,这里头还有补泄的问题。补其荥、通其俞本来是有补泻了,其作用机理呢?总之是要调其虚实。痿证是虚啊?是实啊?虚当然是有的,五脏之热导致的虚,但是也有实导致郁滞不通,郁滞在里头。比如气郁,那你还得要通,还得要泻,“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和其逆顺”就是要使其顺了,使它调和而顺,经气、气血运行调顺。
“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前面不是讲了吗?筋痿、肉痿、脉痿、骨痿,当然还有皮毛痿。“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与它相应的时间有关系。取穴的时间,针刺的时间,要按着这个时间来进行治疗。比如说筋痿,筋痿属于肝,肝属于木。如果针刺日子,选日期的话,那应该选什么日呢?选甲乙日。甲乙属木吗?我们在前面讲痹论的时候也讲过了。所以针刺筋痿之病的话呢?应该在甲乙日针刺,因为甲乙就属于木,经属于肝,肝在五行也属木。同样道理,那么如果针刺脉痿的病的话,我们选用日期,应该选用丙丁日,十干日中的丙丁日,丙丁属火,所以“各以其时受月”,要按它相应的时间去针刺。这个“受月”是什么意思?是说受气之月,受气“月”是时,受气之时。你说季节也可以,你说月份也可以,你说日期也可以,甚至于昼夜十二时辰也可以。所以这个“月”字,不要理解为十九天半,或者三十天,那是一个月。“月”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这个“受月”就是受气之月,也就是受气之时。肝受气于什么?受气于甲乙,木日。按四季来说,肝之气受气于什么?春季。这叫“各以其时受月”的“受月”二字,也就是人体内脏和自然界相通应的时间,“各以其时受月”。这样的话,“则病已”,这样的话,病就容易治疗,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治愈了,《痿论》这一篇,我们就串讲完了。
下面看看这个[理论阐释],203页。[理论阐释]的第一个问题,痿病的概念及其与痹的关系。痿病的概念问题,是指肌肉痿缩,四肢不能随意运动的病,这就叫做痿。当然,又说《内经》称之为“痿躄”,因为“痿”泛指四会。“躄”,我说了,是指足不能行,一般统称为痿躄,也就是痿。《内经》又叫做“痿躄”,又叫做“痿疾”,又叫做“痿易”。“痿易”的“易”字,就是严重的也叫做“易”,特别的严重,痿软得特别严重。当然,“易”字本义,还可以有改变的意思,改变也叫易,交换也叫易。当然这个“痿易”就是说痿得很严重。就症状特点而言,《内经》所载的痿病,有弛缓不收性质的,叫做胫纵而足不任地,这我们讲了那个脉痿,有挛缩不能伸的性质的。比如筋急而挛,这样两类,都叫痿。屈而不伸的,挛急的,那也是痿证。因此这痿有软的,痿软不能用的,痿软是痿,松弛,不能运动。也有拘挛的,拘而不伸的,也把它叫做痿,这是从本段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症状。第二个问题,就是痿的概念及其与痹证的关系,就是痿与痹的区别与联系的问题。痿与痹本来这两个字从字上来讲,是一个意思。你看咱们引了《说文》,《说文》是很重要的字书,说“痿,痹也”,痿就是痹。所以从字义,痿和痹是差不多,相同。就如同我们讲《营卫生会篇》营卫似的,“营”、“卫”二字,如果按字面意义上讲,它俩是相同的。但是用到我们医学里面来,就赋予了它一个特定的概念了,它就不相同了。当然,痿、痹的这个混称的问题,教材谈到了,《内经》上也有,比如《气交变大论》说,“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你看,它就叫痿痹,“足不任身”看来是痿证,但是它也把它叫做痿痹。《阴阳二十五人》篇讲过,说“善痿厥足痹”,痿厥足痹它作为一个情况出现,作为病机,是一种,所以有这种痹、痿混称的现象。我们还作了一个归纳,是有几种原因。一、痿证、痹证多和外邪有关。这是《内经》混称的一个原因,这种病的发病多和外邪有关。第二,痿也好,痹也好,症状多表现在肢体运动方面的障碍,这是混称的第二个原因。第三,痿证、痹证多有不仁、不用这样的特点,还是症状的问题。第四,痹和痿这两个病有时候可以转,就是区别开来,比如痹久有时候可以成为痿证,痹症久可以成为痿证。你看,咱们教材引证了,说“发为肌痹,传为脉痿”。首先是肌痹,当然我们说那可以说是脉痹,但是“传为脉痿”,它从痹就传为痿,所以它可以传变。所以基于这样四个理由,所以痿痹在《内经》时候,通常是经常混在一起说。
咱们教材上[理论阐释]也谈到,痿和痹毕竟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疾病,两者不同点又有些区别。不同点在什么呢?第一点,是病因不一样,痹病纯属于外感风寒湿邪所得,或者说主要是外感风寒湿邪所得的。因为痹证我们也刚讲完,也谈到了,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那不也是痹证吗?但是毕竟风寒湿三气是主要的病因。而痿证有外感伤于热,“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这不大热吗?“有伤于湿,以水为事”,那不也是外界的潮湿吗?或者居处相湿,这是外界的因素。但是呢?痿证也有内伤。七情所伤的痿证,刚才我们讲那个五种痿,倒有三种是说的情志因素引起的,而在痹证的问题上,它就没谈到情志因素内伤这种情况。所以从病因上痿和痹有区别,从病的性质上也有区别,痹病以阴寒性质为多见,虽然有热痹,主要是由于体内的,人体的阳热体质使得邪气转化而来。而本篇所论的痿证,却多是以阳热为主,“五痿皆由肺热生”,或者“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所以说,痿就其病因来说,是以热为主。第三,疾病的传变,从病性性质来说,疾病的传变也不一样。痹证首先是犯于形体,体痹病久才传于五脏,成为五脏之痹。所谓“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成为肝痹,它是五体痹病久不愈才传舍到内脏。但是痿病并不是这么说的,是先有肺热叶焦,先有五脏热,使得精血津液耗失,不能养肢体,才出现肢体的痿,它是先从内而及外。从症状的发生说,也是这样的,这是第三点,疾病传变,痿和痹也不一样。第四点,又说症状的特点问题。症状特点不一,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一般的无疾病、酸楚等。当然痿病也有挛急的,刚才说了,但是毕竟是以手足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是其主要症状,而其病情与季节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但是痹证则不然,痿证的病情与季节变化没有明显关系,但是痹证则不是这样,它的症状是以疼痛、酸楚、麻木不仁这些为主要。至于那个痹证不疼的,那是少数的,反而是个很危险的病,所以痹证是以肢体的疼痛、酸楚、困重、麻木为主要症状,病情变化受季节的影响,受气候的影响明显。所以痿、痹是有区别,有不同的,这是[理论阐释]的第一个问题,关于痿的概念,痿病与痹证的联系与区别。
[理论阐释]的第二个问题,谈的是痿病的病因病机。病因,第一,有情志不遂,五志化火。第二,有形劳过度,耗气劫阴。“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热舍于肾”,等等,那是形劳过度,耗气劫阴。病因之三,有房事过度,耗劫肾阴。“意淫于外,入房太甚”,房劳过度,耗劫肾阴是痿病的原因。第四,痿病的病因是外感热邪。“逢大热而渴”是外感热邪。第五,湿邪侵袭。刚才我说的,“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若有所留”等等这些,这是痿病的发病的原因。发病的机理,咱们这个教材作为五点作了总结。痿病的发病的第一个,是五脏气热发为痿证。因为五脏分别主五体,五脏气热就消耗津液而不能滋养五体,所以五脏气热,是发为痿病的重要的内在根据。所以五脏气热,气热耗津,津不布散,相关的肢体得不到营养而痿。第二,肺热叶焦。肺热叶焦是各种痿证发生的前提。为什么呢?是因为肺的功能有宣散津液的作用。各种痿病条件具备了,得有肺不能宣散津液,或者各种痿病的条件没有,就是一个肺不能宣散津液,也可以引起痿证,所以肺热叶焦致痿是很重要的前提。第三,是脾胃气虚,水谷化源不足。尽管没有其它的病,就是一个水谷化源不足,不能滋养肢体,照样可以出现痿证,所以痿病的出现,脾胃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原文最后谈治法的时候专论一段,“治痿独取阳明何也”,不是讲了吗?不论从经脉上也好,从什么其他方面也好,但是都没有离开阳明是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气血化生之源的这个基本的概念。但是你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只答到气血化生之源,那大概算你对了三分之一。就是说,假如我要问,讨论为什么要治痿独取阳明?你说,因为阳明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滋养全身,如果答了这句,只能算对了三分之一。因为咱们原文上还有几个方面讨论,从经脉、从宗筋与冲脉、带脉、督脉它些关系,所以脾胃气虚致痿是很重要的方面。肝肾阴亏致痿,肾主骨,肝主筋,“入房太甚,意淫于外”那么可以伤肝,可以伤肾,而出现筋痿和骨痿。湿邪侵淫致痿,或者居处环境潮湿,或者工作在水湿当中,那都可以湿邪侵犯,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停留。教材引了我们过去学过,病因在里头学过的,《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那不是感受湿邪,化生为热,阻滞经脉,气血不能运行,而筋失其养,出现拘,或者出现痿,这方面的论述在《内经》里还有很多,这是关于痿病的发病的问题,病因,病机,发病。
接着下面看,[理论阐释]的第三个问题,就是205页下面,讨论的是痿病的辩证分类。痿病是很复杂的病,从《内经》相关篇章来看,它有第一个分类是按五脏郁热,按五脏分类,由于五脏郁热导致的,那么因此有痿躄,痿躄的病其实是皮痿的意思,因此它说皮肤干枯不荣是主要特点,那是痿躄。筋痿的临床的表现是肢体的拘挛为主要病证。骨痿,是下肢痿软,不能站立,“足不任身”。脉痿,也是下肢的关节松弛痿软,“枢折挈而足不任地也”,是指下肢痿软,不能站立和行走。肉痿,是指的肌肉麻木,又痿软无力,这样的症状特点,这是关于五脏郁热而痿出现的五体痿,还有个湿热痿。本段讲的呢?就是说《痿论》这一篇讲的呢?那是有伤于湿的那个痿。同时我们刚才又引了《生气通天论》讲的外受湿邪,湿郁化热,“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也是湿热致痿。第三个是讲脾胃虚弱引起的痿,这个倒也是很多见。比如虚弱的痿,我们在讲《太阴阳明论》讲过脾病而四肢不用,也是一种痿病。教材在这里头,还引了《证治汇补》的话。《证治汇补》说:“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弛纵,骨节空虚,由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那么它说气虚不能滋养筋骨,也可以出现痿。第四,是肝肾亏损的痿证,这是关于痿病的辩证分类问题。下面谈到痿病的治疗。第一,是治痿独取阳明。这里我已经在串讲当中已经涉及到了,谈到了这个问题。你看治痿独取阳明这个道理,我们教材已经讲了三点。第一点,是说五脏六腑之海,气血化生之源。第二点,是阳明与宗筋的关系。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第三点,是阴阳总宗筋之会,与带脉和督脉相关的问题。这是治痿独取阳明,治疗一。治疗二,辩证论治。辩证论治就是根据痿所属的经脉和所属的脏腑,而取该经的荥穴,“补其荥而通其俞”的问题。另外,治疗当中还要提到因时治疗,所谓“各以其时受月”,因时治疗,季节问题,日期问题,所谓甲乙属木,丙丁属火,等等,和内脏的相应的关系。所以治疗上我们提出三点,一是治痿独取阳明,二是辩痿所在脏腑和经脉,三是因时制宜,治疗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临证指要]第一点,是谈的痿病的治疗。痿病的治疗,一开始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到清热,因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病,所以更主要是的注意清肺热,起病开始都有发热的症状,而有肺热的表现,皮毛热的表现。所以痿病开始治疗,发热的阶段,应该注意清肺热,宣散肺气,这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这个阶段往往是被忽视,当一般的感冒病来治疗。当然,从中医看,作为一般的感冒,认为它有热,治疗也不是错的,也对。那么在中期,它往往没有热势很明显的时候,那就应该考虑到其它脏腑,用药的话,考虑到各个脏腑的问题,而调脾胃,补脾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不管哪一种痿证,到中期的时候,已经没有热象明显了,那就不要再清热了,调脾胃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最后,痿证的相对来说后期了,那就注意要用滋补的方法,补肝肾的方法。也就是初期以肺为主,清肺热为主,中其以调脾胃为主,后期的病应该以补肝肾为主,治疗痿证。咱们教材上提到的,是按病因来说的,“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如肝阴不足,虚热内炽的筋痿,可以选用伐木汤,肾虚的骨痿可用大补阴丸,湿热致痿可选用二妙散。如果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阴虚者可用琼玉膏。如果肝肾亏损的,精血不足而成痿的,可用虎潜丸,或者六味地黄丸。虎潜丸,现在好象没有成药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查到,自己配也可以。在七十年代以前,有加味虎潜丸,中医研究院生产过,我还用来治过这个痿证,小儿三四岁的,腿软,走路起来看,一腿长一腿短,肌肉消瘦,用这个加味虎潜丸治疗几个月,还不错,有这种病例。但是现在这孩子已经长到三十多岁了,一米八的个子,打蓝球没问题了。找我看的时候他病已经是有一年多了,这种热象什么都没有了,就是看到肌肉痿,一腿长一腿短一样。其实不是一腿长一腿短,它因为无力了,就显得它短了。这是关于痿病的治疗,我这个说法和教材的分析不一样,我说初要用清热,中要用调脾胃为主,晚期要滋补肝肾为主。 痿证的治疗就提到“独取阳明”的临床应用问题,这个因为反复地讲过了,所以具体可以自己作为自学。这一篇《痿论》,我们就讲完了。
下面我们看新的内容,第八节,《灵枢》的《水胀》篇,教材207页的最下面。这一篇为什么叫《水胀》篇呢?这一篇是论水胀诸病。不只是一个水胀病,几种病。从其内容来看,是论水胀诸病,病因、病机、症状、治法,以及鉴别诊断。本篇论水胀诸病,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鉴别诊断,这几种胀病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开头是先讨论的水胀,由于文章提出的病,是提出的水胀,所以篇名叫做“水胀”。那是《内经》篇名也是一个问题,有人发表过论文,专门研究《内经》这些篇名的命名方式,这个开头说水胀,所以篇名叫《水胀》,《内经》有几篇是以这个形式起的名。就如同我们以前学过的《百病始生》式的,第一句话就讨论的“夫百病之始生也”,所以这个篇名就叫《百病始生》。这个开始讨论的是水胀,所以篇名就叫《水胀》,所以这是《内经》的篇名命名的一种形式。咱们教材把这篇分作了这样两段。第一段,208页,这一段是讨论什么呢?是论水胀、肤胀、鼓胀。第一段是论水胀、肤胀、鼓胀,论这三个病。当然也是论这三个病的症状、病机、鉴别,篇名当中我们谈到了。我先把这一段读一遍:“黄帝问于歧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音:迅)、石瘕、石水,何以别之?歧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胀,如新卧起之状,其劲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这段是讲的水胀。下面“帝曰:腹胀何以候之?歧伯曰: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空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音:遥)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歧伯曰:鼓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一开始,列出几个病名,“水”,教材有注释,这个“水”其实就是指的水胀。因为本篇第一点是讨论的水胀,是水胀病,与腹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这几个病怎么区别的问题。谈到了鉴别诊断,特别是鉴别诊断,症状有什么不同,当然也涉及到病因的问题。可是提到的是六种病,但是在全文论述当中没有石水。所以咱们教材注释当中说,可能是怀疑这原文有脱漏,也就是说脱漏了石水病的症状是什么。当然,石水病在以后的文献,张仲景的文献当中就有这个病了,《内经》别的篇也提到了石水的问题,但是这篇提出来了,可是具体没讨论。所以开始提的是六种病,下面具体讨论的是五种病,所以怀疑有脱漏,脱漏石水这个问题。歧伯回答说:“水始起也”,水胀病的开始,“目窠上微胀”,那就是眼窝水胀,水肿的样子好象“新卧起之状”,刚睡醒觉的时候眼泡有点肿。其实,这个水肿开始,病机上存在着阳不化水的问题,阳气不足,不能化水,因而出出水肿,眼泡肿,首先是见到眼泡肿,好象刚睡起来的那个样子。还有,“其劲脉动”。“劲脉”,劲两侧的动脉,人迎脉,现在所说的劲动脉,不用摸就看到它搏动,这是阳明之气被水邪所扰的问题,“劲脉动”,或者是水邪涌动,水气涌动,导致了劲脉的搏动。还有呢?“咳”。咳嗽也是水气上迫肺,所以出现咳嗽。“阴股间寒”,大腿内侧寒冷,这是由于水湿所伤。伤了什么?伤了阳气。刚才我说了,这个水肿病一开始,本身就存在着阳不化水的问题,所以“阴股间寒”也是水湿、水寒的现象,水湿之邪进一步的阻遏了阳气,那么使它就更凉,水湿进一步阻遏了阳气,所以更使得“阴股间寒”。“阴股”也是足太阴的经脉所过的问题,水湿重也影响到太阴经。当然,足三阴经都走于腿内侧,所以涉及到太阴的问题了。“足胫瘇”,这个“瘇”字也就是这个“肿”字,小腿足踠上以肿,这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看一看这人有没有轻度浮肿,那首先看看足踠子按下去有坑没有,足踠子这个地方最容易出现。“腹乃大”,这个水可不单是足肿了,腹水都出现了,腹乃大,肚子里都有水了。“其水已成矣”,这个时候可真的成了水胀病了,已成,就说明病重了。“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这是一种诊断的方式,这种腹水拿手按下去以后,水就起来了,好象“裹水之状”,那好象皮囊里头装的水似的,那么一按就起来。它不像腿上的水一样,一按下去是坑,它是在腹部嘛,要有腹水,一按就起来。就是说那水是在腹内,而不是在皮下。所以按之“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这是水肿病的症候表现。
下面说“腹胀何以候之”,怎么样诊断腹胀这个病啊?它有什么症候、临床表现啊?“肤胀何以候之”。歧伯说:“肤胀者”,从病因来说,病机来说,它是“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寒气在表,留于皮肤之间,影响了卫气的正常的运行,停留在皮肤之间,所以出现“空空然不坚”,敲得起来,敲得皮肤下嗵嗵响。但是,并不是实浊的浊音,而是清音,空空然不是实音,不是浊音。“腹大,身尽肿”,这样的病人他也腹部胀大,全身都浮肿。但是这种浮肿它是以气为主,是气、水聚于皮下,有气有水,不单是水,气与水聚于皮下,所以敲起来“空空然不坚”,所以它有皮厚。这皮厚它就不是完全是水,要是水胀到皮下,那是亮亮的,就显得特别薄,胀得皮都很薄了。但是这个胀呢?它皮厚,这也是一种区别。水肿的话,不肿得皮肤都发亮了吗?那就当然就显得薄了,这是水与气聚于皮下,或者是滞于皮下。同时,“按其腹窅而不起”,就是凹陷下来,它不起来,那是区别它这个肚子里头,和上面所说那个水肿的水是不一样的,而“腹色不变”,皮肤颜色没有什么改变。皮肤颜色没改变,是又和下面那个病相鉴别,所谓是两两鉴别,从鉴别诊断是两两鉴别。腹胀既和上面的水胀相鉴别,是按其腹起而不起来的区别,肤色不变又和下面的鼓胀相鉴别。但是应该看到,这个水肿按起和不起的问题,《内经》这篇是这样的记载,那么在临床上还要具体分析,那就是说气肿按而不起,水肿按而就起,在临床上还要具体来看。
下面看鼓胀,鼓胀这个病实际上是水湿内停,和刚才第一个是阳不化水,第二个是寒邪客于皮肤不一样,鼓胀是水湿内停。“鼓胀何如”,是“腹胀身皆大”。腹部胀大,全身都胀大,“大与肤胀等”,这个腹部胀大,大的情况就和那个肤胀相似,和水胀不一样,水胀的皮肤都薄了,腹胀跟鼓胀皮厚,这不“大于腹胀等”吗?但是跟那个肤胀有什么不同呢?说“色苍黄,腹筋起”。跟肤胀不一样,肤胀说“腹色不变”嘛。而这个病,肚子很胀大,全身都肿起来了,胀大了,但是色苍黄,其色青苍而发黄。水肿病不会苍黄,肤胀病是腹色不变,而鼓胀病的特点,就是色苍黄,颜色是不同的,同时还有“腹筋起”,腹部的筋脉鼓胀起来了,就是现在所说的静脉怒胀了,腹壁的静脉怒张了。“此其候也”,这是它的特点。因此鼓胀的病,倒和我们现在常说的肝硬变腹水有点相似,静脉怒张所以导致腹筋起,而色苍黄。好多肝硬变的人皮肤颜色也是又青又黄的颜色,跟那个水肿病的颜色不一样,所以这个水肿、肤胀、鼓胀,它们虽然都有胀,胀大,但是具体情况有区别,症状表现可以鉴别,这就是第一段。[理论阐释]谈到的是几种具体的病,特别是水胀病,因为现在临床上不叫水胀病。水胀病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病?或者《内经》的关于水胀病都有些什么论述?关于腹胀病是些什么病?《内经》对这个病的全面的论述怎么样?以及鼓胀病的问题,从理论上阐释一下,把《内经》有关的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进行一个综合的介绍,这个下一节课再具体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