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刘嘉老师分享会后记

 黑马_御风 2017-02-14

招商破三亿元的现象级网综《奇葩说》第三季首度引入一个极难定义边界的问题:“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正如该期片头中所说的: “AlphaGo(在和李世乭的对战中)不仅没有Go Die,继续进化也许不出十年,人工智能就能化身完美恋人:比siri更会打情骂俏,比大白比你更多拥抱,比机械姬更多妩媚多娇,比钢铁侠更器大活好,比哆啦A梦解除更多烦恼。可一想到自己爱上的不过是一堆别人预设的代码,他对我的甜言蜜语,也不过是冰冷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就不禁毛骨悚然,累觉不爱。所以,爱情该怎么定义?它的边界在哪里?是依赖和迷恋的感觉还是属灵属肉那个世界唯一的存在?”

关于爱情的定义:

反方说:爱情应该是不可控、痛苦并且有责任感的。
反方说:爱情应该是不将就,追求最好的。
正方说:每个人对爱情的期待不一样,满足了期待就成为爱。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到底何为“爱情”呢?人工智能又能在“爱情”中扮演什么角色?

且听刘嘉老师在“人工智能与爱情”的线下分享会上是怎么说。


1
爱情是有规律的
爱情和生活中的大多数东西一般,都是充斥着许多的规律。而人工智能就是用来解决这些规律的,来预测未来的,从预测天气,到预测股票,预测城市,预测经济。

这些领域非常复杂,如同爱情一般,但人工智能可以用来帮助人类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规律1
爱情的第一要素:共性
何谓共性?
 
美国有一个网站叫OKCupid (https://www./),它是由几个数学家构建的美国最大的婚恋网站。这个网站分析了两个人开始聊天的原因。他们发现的第一个规律就是门当户对。
 
网站中的门当户对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阶层地位匹配。哪些因素最容易让大家匹配到一起?排名第二的是音乐。如果两个人拥有同一位喜爱的歌手,那么最终在一起的概率是其他没有这个共性人群的4倍。排名第三的是宗教,第四是收入,第五是地理位置,最后是家庭背景。
 
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颜值。

颜值有多重要?
2013年1月15日,OKCupid做了一个实验。这天被定义为“盲目的爱情日”,网站上每位用户的照片都被删除。他们发现,当天网站的所有指数都下降了,用户一下子就不活跃了。由此可见看脸是常态。
OKCupid 最早的系统给了用户资料两个可以打分的项目——“性格”和“外表”。最后他们发现, “性格”与“外表”就是一回事。外表得分高的,性格得分高的概率很大。通过OKCupid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一名用户得到超过25次评分后,“性格”和“外表”之间的差距不超过0.5分——92%的样本都是这样,而评分越高,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小,所以上述的比例在高分用户中甚至能达到100%。

那么,价值观扮演了什么角色?
OKCupid的用户还需要回答问题,以提高遇见三观一致的人的可能性,用户也可以自己设置。但是,不管用户在网上回答多少有关于自己价值观的问题,他们与其他用户的匹配程度并不能说明是否能与某个人建立长期交往的关系(毕竟,即便问了海量的问题,也无法还原一个人价值观的全貌)。

我们不能去评判价值观的好坏,只能以此来区分——让合适的人在一起。这也是婚恋网站最重要的工作:尽管推荐的人不一定适合你,但不适合你的一定被筛走了。

规律2
爱情的第二要素:合作模式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类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扮演表现出很在意对方需求的协作者;也会释放不同情感倾向的信号,比如模仿抱有好感的对象的说话方式。

人工智能只要能分析出两者发出的好感信号以及扮演的角色,就能预测出聊天的趋势。一段时间之后,所有的这些理论实践和人工智能的分析,在爱情中都只有一个目标,我们期待身边这个人能预测我们的情绪这种期待其实并非来源于我们对沟通方式的理解和判断,而是,我们疲乏了,懒得解释,懒得说,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花费更少的力气沟通更多的信息,而技术能帮我们实现这一点。
 
在人类语言里,能感受到对方情绪的波动被称为情商高,感受到波动并予以回应则是情商很高。人工智能在帮我们感受情绪给予回应,来提高感情幸福度。
比如,在以下这个经典场景:

女朋友跟你说,”我昨天吃药的时候看见一条新闻。”

如果你没心没肺的答一句,“什么新闻?”

恭喜你,可能你被分手还不知道原因。
所以,我们需要人工智能。

当女友说出这句话时,你的手环震动了起来,同时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问他为什么吃药?”好,爱情被拯救了。

规律3
爱情的第三要素:压力测试
真正稳定的婚姻和爱情是能够经历严酷的压力考验的。我们一直都知道这一点,所谓患难见真情。但是,不要去考验人性……
 
人是无法抵御诱惑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被诱惑是本能,拒绝诱惑是选择。所以,千万不要用诱惑去考验人性,抵御诱惑最好的办法只有远离诱惑。而AI要做的是测试你能抵御怎样的诱惑,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你们是不是匹配。
 
而如果压力测试有效,终将应用于爱情,第三个要素也就到位了,我们就能够创造出自己灵魂伴侣的AI了。

所以,AI下的爱情会怎样?
在AI下,未来的爱情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个人资料,静态问题回答可以帮助你预测,谁有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约会对象;社交关系测量器会告诉你某个约会可能进展如何,过去几年的社交数据将表明你的性格,加上对方的数据,将得出你们未来可能的沟通情况。创伤模拟可以预测你们的爱情是否能够经受住生活的严峻的考验。
 
这些分数加起来,就可以预测你们的分歧,并提前解决。你可以知道,如果和某人在一起未来会怎样,科学会帮助你找到一个确实合适你的人。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科学来加固你们的关系。
 
我们从行为中收集数据,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工作内容(企业微信),移动设备(移动电信的数据采集),手环为代表的生理信号,VR为代表的未来现实行为采集,微表情采集,利用这种性格和行为的数据,我们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预测他个人行为的能力,这种数据会比任何调研问卷都更加的鲜活,更具有预测性,因为他是从行为中收集来的,动态的,就像真实的你我一样。

2
可是,什么是爱呢?
问题1
没有肉体,还能是爱吗?
即便爱情有迹可循,关于人类与AI相爱,还有个鸿沟需要翻越——如果AI不具有人类的肉体,这种感情还能称为爱么?我们可以以电影《Her》作为参考。

琼斯导演在处理人与AI的关系这个主题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两者的异同,以及由此给二者感情世界带来的影响。片中的AI似乎是每个人对于另一半的期待,在工作上能够帮助自己,在情绪低落时,能够开导自己,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不需要自己付出太多精力去照顾。这对于人类而言看似很高的要求,对AI来说,不费吹灰之力。人与AI在精神层面的差异,对于二者的关系,看似是起着大部分积极作用的因素。

而双方在肉体层面的差异,则为这段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食色性也,人类对性欲的需求是同吃饭一样与生俱来的本能。但AI是没有肉体可言的,萨曼莎尝试以性爱代理(Sex Surrogate)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西奥多却无法难以接受肉体与精神的分离。对于人类而言,肉体与精神的统一是不言自明的自然规律,要打破这个与生俱来的默认设置,并不容易。但西奥多仍然做到了。

仔细想想,在这个人均每天对着屏幕超过10小时的社会中,我们清醒着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着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催生了大量的远距离恋情和虚拟恋情。西奥多本身是个性格内向,注重精神生活的人,平日的肉体需求都可以通过在线虚拟性爱解决,他最终接受了萨曼莎没有肉体层面这一现实,并专注在精神层面的生活,也代表了这个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趋势,即人类本身精神与肉体的分离。
萨曼莎是一个随着时间与数据积累不断自适应并进化的AI,她进化所依赖的,是由人类构建的网络,以及与她类似的无数AI在与人类沟通中所收集到的信息与反馈。而这与现在的人类自我成长所采用的方式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我们的知识增长同样来自于网络,书籍等一切记录人类思想的产品,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效率,但这种效率的区别在经过时间的几何级数放大后,便导致了西奥多与萨曼莎在精神层面的渐渐远离。西奥多永远不可能与她的思维同步,两人精神上的爱情也许仍然存在,却不再是西奥多所理解的人类之间的感情。当精神层面的感情不再与肉体相关后,对感情起决定性作用的,便不再是容貌、体魄,而是精神层面的魅力。

而在精神层面,比西奥多这个普通人更加伟大的灵魂,数不胜数。借助AI的力量,萨曼莎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思想进行沟通,并逐渐超越西奥多的精神世界。对这一点,影片最精准的描绘,就是萨曼莎与西奥多两人在爱情是否应当专一这一点上的分别。当西奥多得知萨曼莎同时和8316个人沟通,并与其中641个人保持着恋爱关系时,他几乎陷入了彻底的崩溃。对于人类而言,动物层面的本能、社会规则方面的限制,都让我们无法理解,更别提认同这种一对多的关系。即使抛却整个社会、媒体、文化产品试图营造的爱情神圣论,能够抛却爱情专一论的人总是少之又少。但萨曼莎的AI本质让她可以拥有相比人类而言容量近乎无限的记忆、感情、以及一切精神层面的认知,西奥多与萨曼莎之间的不同步,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类单一个体与人类整体认知的不同步。

问题2
那么,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PEA决定一见钟情,多巴胺决定爱的上瘾,内啡肽决定天长地久,肾上腺决定出不出手,自尊心决定谁先开口,最后寿命和现实决定谁先离开谁先走。
我们的意志,许多时候很脆弱,只是听任身体激素摆布而已,所以,身体好与坏,影响是看得见的。身体对情绪的影响是被大大低估的。许多时候我们只是激素分泌的奴隶罢了。

问题3
爱不爱,又怎样?
世上的事,分为我们可控与不可控的;尽人事,听天命,是比较好的选择。而跑步(与其他运动),大概是除了阅读之外,最适合“尽人事”的事儿:其他的一切都可能欺骗你,但你跑的步和读的书,总不会亏负你的。

那些得到的又失去的,那些快乐的又苦痛的,哪些希望的又失望的,那些深陷泥沼又柳暗花明的。

那些无法阻挡又无以为继,那些适逢其会,猝不及防,又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爱情。
也许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会慢慢转换我们对爱的定义。我们也许逐渐要适应爱情是我们拥有又可能失去的东西,付出又期待获得的东西。

也许爱是流动的,和我们是谁不重要,与我们做了什么更相关。

爱不只是最初的多巴胺和后面的催产素,爱不只是完美的邂逅和契合的交流。爱也许只是为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因为爱而迸发的创造力,灵感,因为爱而体验到的美好和悲伤,无论是美好还是悲伤,都促进着我们去寻找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也许爱情会变,但追求美好的自己的,我们称之为精神的东西将永远随着人类而存在,而每个促进我们成长的机器孕育的不恰恰是我们追求美好生命的精神嘛?

和我们今天相比,虽然婆罗门教对宇宙虽然对宇宙构成知之甚少,但,或许对人生了解的够多的了。

3
分享会后,听听他们怎么说?
@宇佳:
今天的话题与讲解很棒!在确定的轨迹里寻找不确定的惊喜,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注释确定的真理。

@扣子:
孩子们从小就要做好关于“爱”的教育,
特别是中国环境下的女孩子。

@焰斌:
今天讲座留下一个问题:当人工智能足够强大的时候,你是选择一个人工智能帮你选择的科学伴侣,还是用你的自由意志选择不那么科学的伴侣?

@卫星:
降低预期,珍惜缘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