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4 12:02 | 豆瓣:kiya 走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的古根海姆矿石厅(Guggenheim Hall of Minerals)里,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是在大学学无机化学时来这里,那一堂堂让我昏昏欲睡的课程恐怕会变得鲜明增色不少吧。比如带鲜艳黄色的总是八九不离十是因为含硫,有着夺目蓝色的大概会是氢氧铅铜盐吧,暗暗发出深色紫光的针状结晶应该是二氧化硅,带着水蓝的大晶体则可能是氟化物……事实上,大厅的一面墙的走廊都是按照化学基团的分类来排列这些矿物的——从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硝酸盐,硼酸盐,碘酸盐……说明板左边是矿石的化学名,化学式按基团分组,而右边就是这些组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 ![]() Guggenheim Hall of Minerals 里按化学分类的矿石。 展厅里大概是这样定义矿石和宝石的。矿石是由单一的元素组有序排列而成的石头结构,而宝石则是一些经过打磨后能够闪闪发亮的矿石。特殊的有序——女人们穿戴在身上的贵金属金,银,铂金都是单一原子有序排列而成,而宝石里面的贵重宝石红宝石是三氧化二铝,蓝宝石是氧化铝,祖母绿的绿来自铬,钻石则是碳。钻石在很长时间里都从未被列为贵宝石,直到大家都熟悉的那个成功的广告营销——把爱,求婚,永恒这样的概念和钻石联系在一起。 我第一次踏入Tiffany的店是陪朋友去代购钻戒,在我最初有限的印象中,这家珠宝店最深入人心的应该就是它的六爪钻戒和小蓝盒子了吧,并且当时的我对结婚是不是要有一个钻戒这样的问题从未想象过。买完戒指,朋友问我说,你结婚会想要几克拉的钻戒啊?我微微一愣,作为一个知道钻石无非就是碳,曾经在实验室用过铂电极的女童鞋我来说,自己先入为主的概念是想花大价钱买钻戒的大概都是不怎么懂科学,被广告洗脑的无知女性。我回答说,结婚为什么要钻戒啊?钻戒不过是碳罢了,当年我们本科学院有位著名导师就是研究造金刚石,也就是人造钻石出名的。朋友又问,要是你周围的朋友结婚的时候都买了钻戒怎么办?我又被问题惊到,为什么要在这种事情上和别人比?虽然逛了Tiffany,但是钻戒和这家店其他闪闪发亮的首饰并没有让我从内心生出非有不可的渴望。 ![]() Guggenheim Hall of Minerals 展品随拍。 很多个月后,我和在上海工作的大学好友吃饭,她当时刚从新加坡硕士毕业后回国不久,上班后却已经是开始精心打扮。依然基本穿着衬衫牛仔裤上班的我惊异于她的改变。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刚回上海的时候去大商场逛街,发现没有背好包的她连售货小姐对她都没有好脸色。生气的她于是开始学着全副武装起来,果然有效。我和她吃完饭看完电影,出了商场门打车,滴滴加价,由于人太多等了好长时间都没有一辆车载我们——我突然理解了售货小姐的脸色,要是每天的单子多的顾不过来,把精力花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潜在的最可能的客户身上也是无可厚非的吧。背一个好包,是随便就能买得起或者是愿意花大价钱买奢侈品的客户概率总是要大一些的吧。在嘈杂的信息流中,有时候一些适当的摆设会帮助你吸引你想吸引的人的目光。 后来到我和男友商量准备结婚的时候,我们还是买了钻戒,去了Tiffany。买之前我又想起朋友的问题,要是你周围的朋友结婚的时候都买了钻戒怎么办?突然间我又想起上海和好友的对话,在一定的圈子和场合里,手上有个合适的戒指也算是有用的信息,比如和女同伴们的聊天开场白,比如已婚的身份象征。合适的融入能省掉不少麻烦的解释或者不愉快。再拧巴一点的想,要是男友明明有实力却不愿意为你在一些分明无用却昂贵的东西上花钱,好像确实是不够爱你重视你的意思。虽然在你内心深处和那个特定的熟知各种化学物性质的朋友圈子里,钻石什么的无所谓甚至有点俗气可笑,但是在另外的某些情况下还是很有用处的。 这个时候我又暗暗佩服起关于钻石和爱的广告创意起来,这也是所有好广告的通则吧,你明明知道是个套,却最后主动被动的被套进去。所谓最好的广告是贩卖梦想中的生活。 古根海姆矿石厅再往里走就是摩根的宝石展厅。根据这个时代价值连城的宝物一般人都买不到,大部分都在博物馆里的这一原则,来博物馆开眼识货是最好的选择。 ![]() Morgan Memorial Hall of Gems 进门的贵宝石展柜,右中为印度之星。 进门是一个柱状格子柜——注意了,里面各种价值连城。首先的一面是镶嵌钻石的首饰,然后还有是绿的滴水的大块大块的祖母绿,红的发亮而又纯粹的红宝石,然后另一面则是本展厅里的镇馆之宝,著名的563克拉的“印度之星”(The Star of India),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蓝宝石之一,作为全世界最知名的星光蓝宝石, 是J.P. 摩根1901年赠给本馆的。 除了中央这些最珍贵的贵宝石,摩根的收藏还有四周大面墙的各种猫眼石,琥珀,珊瑚,珍珠,石榴石,黄玉,石英,绿柱石,橄榄石,玉,珠宝首饰……其中一种粉色的绿柱石就是以摩根的名字命名的摩根石(Morganite)。讲到这里,Tiffany的名字又要出现了,摩根的不少宝石收藏和这个粉色的摩根石的命名都是由Tiffany家的宝石学家 George F.Kunz操办的。摩根的第一个宝石收藏系列,北美地区的超过一千件宝石,就是在Kunz的帮助下收集并且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大会上名声大振,获了两项金奖。1900年,摩根又让Kunz从全世界尽量收藏最好的宝石,有2176件,形成了第二批的Tiffany-Morgan collection;1901年,在Kunz的帮助下,摩根花了十万美元从Clarence S. Bement手里买了大概12,300件的矿石收藏(那个年代一辆手工造的汽车大概$1000美元,后面要出场的福特把汽车工业化,1908年第一个T系列卖$850美元,1924年一辆福特大概只要$265美元了),这批矿石叫Morgan-Bement collection,然后把这些系列捐给了纽约的美国自然博物馆,这个展厅里的收藏就来自这些系列。 ![]() Morgan Memorial Hall of Gems 其他展柜随拍。年代久远,放宝石的绒布都泛黄了,其实每块都好多钱,就随便放在一起…… Tiffany家的宝石学家Kunz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的美国梦传奇。他小时候,纽约城郊和新泽西州正在大兴土木修铁路公路隧道,小Kunz四处收集购买各种石头。二十岁的时候,他以四百美元的价格把自己收集的4000件标签好的,超过两吨的矿石卖给了明尼苏达大学。二十岁的他又去了纽约的Tiffany & Co的 办公室,想把自己收集的一些绿色的电气石卖给这家当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珠宝商。当时Tiffany的生意仅限于贵宝石,Kunz想办法见到了老板Charles Tiffany,把自己收藏的各种便宜宝石推荐给Tiffany,并且由此和Tiffany开始了一段五十多年的缘分,成为了Tiffany的宝石专家。正是在他的帮助下,Tiffany才开出一条靠便宜宝石和设计的独特道路,比如Tiffany家有一个经典的黄钻系列,黄钻就不属于传统贵重宝石的路子。除了黄钻,六爪钻戒,他家的Tiffany蓝的包装也深入人心。Tiffany的blue book 是美国第一份邮购目录。在大萧条时期,Tiffany家开始推销起价仅仅$850的钻戒,印发了《如何选购钻石》(How To Buy a Diamond )的小册子并且发放了近40,000人,免费电话销售的号码就印在小册子上,方便大家购买。在店里代购钻戒的我和我朋友,也是他们广告效应在二十一世纪影响到传统没有买钻戒习惯中国的成功案例吧。 在美国博物馆经常遇到Tiffany这个名字,通常和美轮美奂的彩绘玻璃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各种宝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Tiffany Glass则能代表人类工匠的巧夺天工。见多了这个名字,后来一查,才知道这里的Tiffany说的是前面提到的Charles的儿子,Tiffany家的二代掌门人,首席设计师Louis Comfort Tiffany和他领导下的Tiffany Studio。 ![]() 大都会博物馆里的Tiffany Studio的彩绘玻璃(Stained Glass)风景作品。 比如去芝加哥的时候,在逛有名的海军码头时,我们特别绕进的一个小展览Smith Museum of Stained Glass Windows,收藏的全是Tiffany家的彩绘玻璃。又比如在纽约皇后区的博物馆Queens Museum的镇馆之宝系列之一就是他们的Neustadt Collection of Tiffany Glass,Tiffany Studio的各种美轮美奂的台灯和玻璃装饰。 ![]() Queen Museum 里拍的Tiffany家的台灯系列。 到了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毫不夸张的说在American Wing,超过三分之一的工艺收藏都是Tiffany 家的作品。从彩绘玻璃,马赛克,到大件的容器,珠宝,勋章,甚至有一个展厅专门是关于Louis Comfort Tiffany的,从他的设计手绘稿,到首饰珠宝,家具灯具……Tiffany家的产品和美国几乎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为白宫造过国宴瓷器,为美国海军造过荣誉勋章,为NFL和NBA造了冠军奖杯。提到MET,再回到 J.P. Morgan一下,MET的埃及部门完全是在当时作为博物馆President的Morgan的大力支持推动下才建立起来的,而MET的 伊斯兰藏品的很大一部分,也是J.P Morgan去世后他的儿子捐赠的。 ![]() 大都会博物馆里Tiffany Studio的花园马赛克装饰,Louis Comfort Tiffany的手绘的彩绘玻璃手稿,彩绘玻璃作品。 ![]() 美国大都会Tiffany生产的各种工艺品——银器,首饰。 相比于位于中央公园东边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西边的自然博物馆宝石玻璃藏品的精美绝伦和华贵巨大,波士顿哈佛大学的自然博物馆的小小盒子柜子里陈列的各种矿石和镇馆之宝玻璃花系列(Flower Glass)则透露出精细文静的学究气质,我个人更喜欢这里的展品陈列。哈佛大学的植物学教授George Lincoln Goodale想定制一批逼真植物模型用于教学,那个年代只有纸和玻璃这两种材料可以选择,德国的玻璃世家Blaschka's studio接了这个活,从1887年到1936年,Leopold和Rudolf父子俩精心雕琢,造了847件高度逼真的教具艺术品。 ![]() 哈佛大学自然博物馆里拍的漂亮的矿石收藏。 ![]() 哈佛大学自然博物馆里的玻璃花(Flower Glass)展览,在《多走一步的惊奇,剑桥》里也提到过这个有名的展览厅。 絮絮叨叨扯了这么多,从一个点跳到另外一个点,总是要到结尾段落的时候。我在想给这篇取什么题目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拙劣的比喻——要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比喻为宝石,那些宝石里真正出类拔萃的珍品应该就是在我们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追求热爱的价值吧。就像无机化学和矿物学里一代又一代致力于发现新物质和弄清楚它们的性质结构本质的科学家们;就像把大笔钱花在收藏然后都捐给博物馆的Morgan说“No price is too high for an object of unquestioned beauty and known authenticity";就像那个在新泽西和纽约到处收集石头的Kunz把一生献给了发掘和提高不同美丽矿石上;就像Tiffany选择了玻璃为载体,各种变化和实验,造出美轮美奂的装饰艺术;就像同样选择了玻璃为载体的 Leopold 和 Rudolf Blaschka 致力于复原大自然创造的美丽……神奇的宝石在哪里,在我们的内心而已。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