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路、外滩的景再嗲,也取代不了它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话说当年阿拉“白相”城隍庙

 cpit58 2017-02-14



城隍庙是许多老上海人孩提时的乐园,庙门口高耸入云的旗杆、九曲桥、豫园大假山,还有小动物园里的鹦鹉学舌让人捧腹大笑,春节的城隍庙真的逛不够,看不厌。


老画报中的“城隍庙灯会”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记忆已渐渐淡去,但传承至今的元宵灯会依然红火,看灯是上海人过年最喜闻乐见的活动,而城隍庙每至元宵则常是笙歌灯彩,一派欢乐景象。难怪有人说:


“南京路、外滩的景再嗲,也取代不了城隍庙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




人山人海真闹猛 


城隍庙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元朝,当时上海正式建县,庙址在如今的永嘉路上,叫淡井庙。明朝嘉靖年间上海开始修筑城墙,将庙址迁到了现在的方浜路。人们为了祈求城隍老爷保佑一方平安,烧香磕头,香火很旺,城隍庙的周围便逐渐形成了庙会集市。


历史上城隍庙曾三次受战乱重创,1922年到1924年间,又三度遭遇大火,整座庙宇几乎化为废墟。抗战爆发后,随着上海的沦陷,城隍庙一带市井萧条,庙会自然无法维系。直到上世纪50年代,庙会才逐渐“香火重燃”,各方生意人和艺人纷纷云集,日益热闹。


清代的城隍庙戏台及洪武碑亭


施海根和林学鹏两位老人都是城隍庙豫园商场的退休职工,往年春节期间城隍庙的游人如织令他们印象十分深刻。林学鹏老人至今难忘城隍庙人山人海的景象:“城隍庙热闹得不得了。当时的公安、消防指挥部就在我们豫园地区最高的楼上,我也在上面值班,从上面看下来正好是九曲桥,黑压压的一片人。” 


春节期间在城隍庙游玩的人群中,很多人都是穿着鞋走进去,赤着脚走出来的。提起这些,施海根老人回忆道:因为人多,一个一个鞋子都掉了,后面跟着捡了,第二天豫园商场里捡了两箩筐的鞋子。”


早年住在上海老饭店旁的谢善同记忆犹新:“平时你下来玩,这天不敢下来,挤不下来,被人家推着走了。”人山人海之中,小孩只能骑在大人肩上,如今已是《新民周刊》主笔的沈嘉禄当年也还是个孩子:“我所看到的就是前面大人的背,所以蛮可怜的,只能从人缝当中看到一些东西。”


九曲桥旧影


那么,大家都挤着去城隍庙凑什么热闹了呢?年过八旬的滑稽戏演员徐笑灵在城隍庙“白相”了几十年,除了会摹仿当年“小热昏”说唱吆喝叫卖梨膏糖,他还把“猴子耍把戏”的场景还原得惟妙惟肖:


“为了糊口奔四方,正巧路过了响叮当。猴子这样转,打开了柜,揭开了箱,你把那李四三娘装一装。那么一个猴子,拿个老太太的头套一套,我来了,我来了。来到后来它不来了,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不来啦?说好了的,要讨钱了,各位老板捧捧场,有钱的钱帮忙,没钱的腿帮忙。耍把戏的叫大家不要走,要付钱了。”为了看“猴子耍把戏”,还有背着孩子的父亲不慎被偷去了英纳格手表。


清代的城隍庙大殿


除了热闹的“猴子耍把戏”,还有卖拳头卖药的人。作家杨忠明回忆童年趣事说:“山东人卖拳头,很冷的天,样子一做,打几套拳。一打许多人围过来,他拿起一块砖头,啪一斩,半块砖头落下来。卖拳头卖药的人,不高兴小孩占据位置,小孩挤啊挤的捣蛋。那时候很多小孩穿开裆裤,山东人说,你们这些小赤佬,穿开裆裤的流鼻涕的走开点。一只拳头挥过来,吓得我们小孩都跑掉了。”




西洋镜里花头多


城隍庙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最能吸引孩子们和年轻人的眼球。


资深媒体人张景岳至今还记得“武松打虎”的拉力机:“年轻人么身强力壮比力气大,用力朝上拉,它有个灯泡,武松的帽子上面有一盏灯是最高的,如果你拉拉拉,灯不停亮上去,亮到帽子顶上,大家都拍手叫好啊。” 一般人只能拉到老虎身体上的灯,偶然会有一两个大力士,把最顶上的灯拉亮了,伴随着音乐、喝彩,这对孩子来说吸引力可不小。


孩子们喜爱的还有拉洋片。拉洋片又叫看西洋镜,徐笑灵老人说:“就是有个柜,里面有三到四个洞,他也要唱的,‘往里那个看嘞,我说往里那个瞧,要看那个猪八戒在河边来洗澡。’那么小朋友肯定叫妈妈,我也要看,主要是小孩子在看的。”


拉洋片


说起拉洋片,林学鹏也颇有感慨:“小时候到城隍庙来,一两分钱就可以看拉洋片了。讲林冲夜奔,武松打虎,小时候又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到这里来就当它小电影派用场的。现在的和以前内容差不多,但是高科技了。原来就一张张片子,讲一个小故事。现在片子里面有光电效应,进步很多了,但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了。”


城隍庙的春节不仅是孩子们的狂欢节,也是文化人的休闲节。“白相城隍庙”不能忘了一个好去处,就是豫园。豫园是上海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江南古典园林,其中亭台楼阁,名花珍木,“有山可樵,有泽可渔”。


它是明嘉靖年间的潘允端为孝敬双亲而建,为此,他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和心血,聚石、凿池、构亭,筑成了一个江南名园。漫步其间,隐没的角落都可读出历史的细痕,曲径通幽处尽是浓浓的古典味。春节期间“白相城隍庙”,实际上就在不知不觉中受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正道出了“白相城隍庙”的精髓所在。


清末豫园


张景岳先生还记得当年自己一走进豫园,就为眼前的景色所吸引:“1964年我17岁,跟我侄女一起来的。那天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要爬假山。假山不大,但走得是千回百转,不得不佩服这个假山搭得很奇妙。峰回路转,不停地转转转,总算看到了望江亭。原来造这个亭子的时候,能够一直看到黄浦江的船影。但是我们1964年上来的时候,只能看到外滩的建筑,黄浦江的船已经看不到了。”




“贱骨头”滴溜溜转


对于不少已步入中老年的上海人来说,春节“白相城隍庙”已是儿时印象,而那充满欢乐的童年往往是和玩具挂钩的。


如今在城隍庙摆摊的付伟民先生,对当年城隍庙卖的京剧脸谱津津乐道:“现在叫京剧脸谱,小时候都叫‘野糊脸’, 有京剧里面的张飞、关公,还有曹操,各色各样都有。”这种“野糊脸”不是塑料做的,而是用硬板纸做的,两侧有橡皮筋,堪称城隍庙的一大特色。


清末的湖心亭、九曲桥


1960年的春节是提前三年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后的首个春节,拍摄于当年的一段影像展示了老城隍庙游客川流不息的一片繁荣景象,而九曲桥畔的三个大型玩具摊前格外热闹,售卖孩子们心爱的上百种玩具,龙刀、龙枪应有尽有。


“江南灯王”何克明的孙子何伟福谈起童年往事说:“大人带我到城隍庙,这是最高兴、最开心的事情,城隍庙给我的印象就是热闹非凡,尤其是小孩子的天地。小孩子到了城隍庙都不肯走,一定要叫大人用钞票的。”


徐笑灵老人说:“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不肯买也有的,小鬼造反啦,没钱还硬要买。后来怎么办,等会走回去,电车也不要乘了,节约下来。”


说起买玩具,张景岳历历在目:“记得小时候,我到了玩具摊位面前就不肯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都很好玩。特别男孩子喜欢什么十八般武艺,所以我赖在那边,家里就给我买了一把宝剑。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把宝剑还有剑鞘可以拔出来,高兴得不得了,又有一次买了一把像程咬金一样的那个斧头。”


画作《豫园湖心亭》


那时的城隍庙可谓是玩具的集散地,扯铃、汪汪铃、宝剑、木头刀……繁多的品种让孩子们挑花了眼。孩子们在城隍庙买到心仪的玩具,回家后就和“流鼻涕朋友”玩起了弄堂游戏。如今年过半百的人,当年穿着开裆裤,在弄堂里打弹子、刮香烟牌子、滚铁环,道具很简陋,却玩得很来劲。


只是现在,那个年代流行于城隍庙的许多玩具大都已经消失。杨忠明对儿时的玩具仍然情有独钟,有的小玩意买不到了,他就会自己动手:“‘贱骨头小时候小孩都喜欢玩的,大部分都是自己削的,家里面有时候一根很长的拖把柄,已经半段了,割开来拿把刀削好之后,去问人家修脚踏车的人讨一粒弹子,钻个洞洞眼,拿铅丝煤炉上面烧一烧,用榔头敲进去,没有榔头,拿块砖头敲进去。削得要匀称。如果削歪掉了这个‘贱骨头’转不成功的。随后这样抽,大冷天抽得浑身是热量。”




八方小吃馋煞人


除了大年夜在湖心亭喝上一碗放檀香橄榄的元宝茶,宁波猪油汤团、八宝饭、开洋葱油面、两面黄、鸡鸭血汤、桂花糖粥等等都是城隍庙味美价廉的特色小吃。


杨忠明记得在庙门口两旁搭着帐篷,里面有馄饨、汤团、排骨年糕,只要是讲得出的东西在这里都吃得到。


徐笑灵老人绘声绘色地说:“那时候小朋友不得了,吃东西,眼睛像豁西(上海话指闪电),筷子像雨点,嘴巴像簸箕,吃起来快,一歇歇辰光没有了。”


张景岳对南翔小笼尤其赞赏:“城隍庙的小吃可以讲是上海滩闻名的。我记得到城隍庙来以后,中饭不吃的,都是这个摊子吃一点那个摊子吃一点,印象最深的呢,倒是那个九曲桥,湖心亭边上的南翔小笼包子。不论我小时候或者现在,每次来都是排队,因为它是上海最有名的特色,皮薄馅子鲜,一咬就是一包肉汤。真叫馋涎欲滴。”


南翔馒头店的小笼是上海有名的特色点心


对于城隍庙的美食,作为媒体人,沈嘉禄先生曾写过:假如没有小吃,城隍庙的欢乐气息将会减少许多,特别是在今天,经过岁月淘洗而沉淀下来的数十种上海小吃已经构成了一种城市记忆。


“城隍庙还有一个鱿鱼大王,把发好的鱿鱼放在油锅里一炸,炸好了以后呢,马上放在盘子里,然后浇上酱汁这样吃,非常嫩,价钱也不贵,现在就没有了。还有呢,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荷花池旁边,过去叫湖滨美食店,它有一个葱油开洋拌面。我工作以后,凡是到城隍庙吃早点,它是我的首选。 三两葱开一碗双档,很简单。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老吃客了。”


城隍庙的小吃是随着城隍庙庙市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大量移民涌入老城厢地区,他们也把各地的风味小吃带进了城隍庙。这其中,就有良乡糖炒栗子


各地风味小吃随着移民涌入城隍庙,良乡栗子便是其一


徐笑灵说:“城隍庙春节,有时候要吃糖炒栗子,糖炒栗子也要唱,‘炒良乡,话良乡,我们这里的良乡是重糖炒的。’这样一唱,人家知道这里卖良乡栗子的。旁边卖白果的朋友抢生意,‘生炒糯米油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粒开花两粒大,两粒开花鹅蛋大。一角铜钿买十颗,买十颗来送一颗。’”


糖粥也是城隍庙的特色,对开的糖粥叫鸳鸯,一半是赤豆的糖粥,一半是白的糖粥。沈嘉禄对之赞不绝口:“他给你拼起来,甚至于给你拼成一个像太极图一样的。你想这么价格低廉的糖粥,他给你做的也是这样赏心悦目,所以过去的手艺人是非常敬业的。”


在老城隍庙,还有一颗名号响当当的豆子,它就是“一粒入口,回味无穷”的五香豆。在许多人看来,“不到老城隍庙尝尝五香豆,就不算到过大上海!”


过去装五香豆的袋子上还印着“老城隍庙奶油冰糖五香豆”,徐笑灵老人也还记得五香豆的吆喝:“冰糖、奶油、五香豆,五分钱卖一包,我们奶油五香豆,就是味道好。” 别看五香豆不起眼,却被作为馈赠亲友的特产。沈嘉禄有四个在外地的哥哥,过年到上海来,临走的时候都会带一些五香豆回去。当时买五香豆还要排很长的队。他回忆说:“排队要排两个多小时,还限购,每人只能买两包,这个情景蛮惨的,排两个小时买两包给这个哥哥带回去。过几天,那个哥哥又要回去了,再来买两包,很费劲的。”


早年的五香豆包装纸及商标


逛逛城隍庙,吃吃小点心,成了上海人昔日春节里的一种世俗乐趣,城隍庙飘逸着香气的浓浓年味也就此渗透进了人们的心里。




元宵灯会最火爆


上海从清朝末年开始就有到豫园开灯会的习俗,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每到元宵时节,很多摊贩和商铺都会挂出兔子灯销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家灯彩店生意特别红火,他的主人就是后来被称为“江南灯王”的灯彩艺术家何克明。何克明以制作仙鹤灯、凤凰灯、孔雀灯闻名,独创立体动物灯彩,形成了独特的江南灯彩流派。其作品曾作为国礼,赠予多国领导人。


“江南灯王”的孙子何伟福回忆自己的祖父时说:“人家大热天乘凉,扇扇子啊,聊天吹牛啊,我祖父都躲在阁楼里面就是做这个彩灯,很闷很热,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电风扇。都是做半成品,比如说做鸡做鸭做鱼,他把骨架做好,鸟的翅膀、鸟的尾巴做好,鸟的身体也裱糊好,但是他不把它们组合起来,因为组合起来装比较占地方。


“江南灯王”何克明


“他让我一箱一箱把它堆积起来,临近春节,我就到城隍庙去租一个门面,然后在上面拉好铁丝,拉好电线,把这个彩灯一个一个挂上去,气氛就马上出来了,就漂亮了。人家一看,你这个灯做得这么精致,而且琳琅满目,品种丰富,所以那个时候我的祖父在城隍庙里面就出了名,他生意最好,因为我祖父家里是南京人,所以他小时候人家叫他小南京,后来大一点了人家就叫他灯彩何。”


尽管灯彩的品种丰富多样,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元宵最传统的还是拉兔子灯,俗称溜兔子。元宵时节,天黑之后,家家户户都把兔子灯拖出来,一不小心拖翻了,整个兔子灯就烧掉了。在张景岳眼中,元宵灯会还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当年兔子灯也好,走马灯也好,都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那么城隍庙的话呢,品种特别多,来了以后眼睛都看花了,而且价钱也不贵很便宜的。小孩子最喜欢看的就是走马灯,好玩啊,什么三雄战吕布啊等等这些很有意思的。像这些东西的话呢,现在讲起来是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所以到春节的时候,大家都来看元宵灯会,实际上是重温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一个很好的纪念日。”


上世纪50年代,一位父亲抱着孩子在购买兔子灯


斗转星移,时至今日,“白相城隍庙”这句话上海人已经不大说起了,但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城隍庙去看灯”正在成为一项颇具时尚感的新民俗。古色古香的城隍庙和元宵灯彩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主题生肖灯流光溢彩,普洒在这方圆5.3公顷的建筑群落之中,更映衬出城隍庙古朴浓郁的风情。


最近这些年来,城隍庙的豫园灯会越办越精彩,越办越红火。传统的民间彩灯艺术,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把春节的城隍庙辉映点缀得如梦幻仙境,似天上人间。


1995年上海城隍庙新春元宵灯会



 
城隍庙大事记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城隍庙开始兴建。

1559年,四川布政司潘允端开始修建豫园。

清乾隆十九年(1784),布业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人集资在凫佚亭旧址上改建成湖心亭。

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

清咸丰五年(1885)起开设茶楼,为上海最早的茶楼。

197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参观豫园,并在绿波廊品尝船点,大加赞赏。

1979年,豫园恢复举办元宵灯会。

1986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踏访城隍庙,先在湖心亭品茗听曲,后沿九曲桥步入豫园游览。

1998年6月3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参观游览豫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