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曲越剧唱响嵊州小笼包刷屏了朋友圈,它唱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cxag 2017-02-14

如果你要问什么东西最能代表嵊州,那么很多人的回答一定是两个:越剧和小笼包,那么如果两者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且听一曲越剧“小笼包创业经”,听听这一曲唱出了怎样的感情!



一曲嵊州小笼馒头创业经唱出了嵊州最美,唱出了嵊州精神


5万嵊州人在做小笼包


历经20年的发展,嵊州小笼包已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尤其是在早餐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嵊州人涉足小笼包行业。据记者了解,去年嵊州总人口70余万人,其中18~55岁的青壮年40余万人,而目前嵊州市有5万左右的人员外出经营小笼包生意,这意味着在嵊州青壮年中,每8个人就有一个人在做小笼包。

  

当然,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小笼包的售价差别也很大,每笼从4元~10元不等,但一年辛苦下来,大多数人人均经济收入在10万~20万元之间。这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缺少致富门路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个不错的出路。


“小笼村”一年“笼进”千万元

 

徐林江是剡湖街道禹溪村最早外出做小笼包子的村民之一。1986年年初,徐林江夫妻跟着姐夫南下广西做小笼包和馒头等小吃,当时每笼小笼包售价为3角5分,年底一算,赚了近一万元。

  

“20年前,一个‘万元户’比现在的百万家产更让人自豪啊。”徐林江回忆起当初的创业历程,仍对小笼包充满感情。

  

转眼到了1990年,这一年徐林江夫妻俩竟足足赚了10万元。回家后,他们用这笔辛苦钱建造了一幢4层小洋楼,当时在周边村镇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从此,禹溪村外出做小笼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带着一副蒸笼闯天下,藏着满身钞票回到家。“在广西柳州的一条街上,我们禹溪村人开的小笼包店就有10多家呢。”徐林江自豪地说。

  

禹溪村党支部书记屠兴招告诉记者,禹溪村309户村民,60%的人外出做小笼包,“小笼包经济”已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据保守统计,近几年来,每年小笼包为该村带来1000万元以上的净收入。

  

禹溪村的小笼包业只是嵊州小笼包业的一个缩影。在嵊州,很多孩子长到18岁,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一般都会跟着父母、兄嫂或亲戚外出做小笼包,边打工赚钱边学手艺,等三五年技艺成熟后,就自己“另立门户”开出“分号”,这种“父子店”“夫妻店”“兄妹店”等四处开花,分布在不少城市的街头巷尾。


绍报新媒中心出品

来自:网络

编辑:徐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