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分享】姬螯螨病

 昵称33122864 2017-02-15

来源:美联众合宠物皮肤科刘欣博士新浪博客

编辑:黄淑成

姬螯螨属(Cheyletiella)的螨虫寄生于皮肤表面,引起轻度非化脓性皮炎,被称为姬螯螨病(Cheyletiellosis,旧称为“移动的皮屑”—walking dandruff)。 

病因和病原

姬螯螨病的发病率至今未被了解,原因是其症状非常多样,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跳蚤控制产品,对姬螯螨也具杀灭作用。姬螯螨属主要有三种姬螯螨:牙氏姬螯螨(C. yasguri (dogs))、布氏姬螯螨(.Cheyletiella blakei (cats))和寄食姬螯螨(C. Parasitivorax (rabbits))。虽然上述三种姬螯螨分别在犬、猫和兔身上发现,实际并无严格的宿主特异性。而且三种姬螯螨都能暂时寄生于人。

姬螯螨虫体很大(500μm×350μm),4对腿的末端呈梳子状,最具特征的是钩子样的附属口器(accessory mouthpart)或触须(palpus),称为螯针(stylet chelicerae),这是与其他螨虫鉴别的重要标志。三种姬螯螨的区别在于第一对前腿膝Ⅰ(genu Ⅰ)的感觉器官的形状。笔者曾用显微镜(×400)观察三种姬螯螨的第一对前腿膝Ⅰ,发现通过直接镜检无法鉴别如此微观的器官形状,从而也无法在临床上区分此三类螨虫。尽管直观来自不同动物的三种姬螯螨,轮廓上存在些许不同,但是不能做为鉴别依据(图1)

姬螯螨是皮肤表面寄居的(非打洞的)螨虫,寄生在宿主的表皮角质层,在皮屑形成的假隧道(pseudotunnel)内快速移动,会定期用螯针(stylet chelicerae)刺入表皮,将自己牢牢固定在皮肤上,吸取无色透明的体液。姬螯螨的旧称为“移动的皮屑”,正是因为吸饱液体后的虫体看起来很像能移动的表皮碎屑。姬螯螨的虫卵(图2)与虱子卵的形态接近,二者都是与毛干相连,区别在于姬螯螨虫卵较小,被细纤维束捆绑在宿主的毛干上;而虱子卵较大,被胶粘在毛干上。

姬螯螨不是捕食其他螨虫的肉食螨,而是无法离开宿主的专性寄生虫。最强壮的雌虫离开宿主后存活时间不超过10天。虫卵可以随毛发脱落到环境中成为感染源。姬螯螨是高度接触传染的寄生虫,尤其在幼年动物之间。犬或猫身上的螨虫都能感染人。有调查发现在41个发现姬螯螨病的猫收养所中,其中8个收养所工作的人发生布氏(猫)姬螯螨的感染。人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定(图5),在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后,手臂、躯干和臀部出现多个集中的红色斑点。迅速出现的丘疹会变为水泡,随后是脓疱,最后破溃形成黄色结痂,由于严重瘙痒病变频繁被抓伤。虽然病变是严重的炎症,但是与正常皮肤边界清楚。旧病变中心的坏死灶极具诊断意义。一旦离开感染源,人的病变在3周内消退。Stein在1982年观察到姬螯螨可以藏匿在猫的鼻腔内。

犬猫的姬螯螨病的症状表现差异很大,从完全不痒到严重瘙痒都有可能。任何品种的犬猫都有可能受到感染,有人认为可卡犬更加易感。螨虫在皮肤表面的进食行为会引起的炎症,通常使动物在感染初期表现为背部过多的干性皮屑(图3),不痒或轻度瘙痒。猫有天生梳理毛发的本性,会将皮屑、螨虫和虫卵舔掉,因而有可能在猫的粪便中发现虫体和虫卵。与不会自我梳理的犬相比,猫的早期症状很难被发现,而且发展缓慢。随着病情发展,皮屑会遍布全身,脱毛和瘙痒逐渐加重。有些动物可能对姬螯螨发生超敏反应,通常出现虫体量很低而瘙痒很重的现象。对姬螯螨的超敏反应表现症状是表皮脱落性红斑,以及与疥螨病类似的病变分布和瘙痒程度。有些猫可能出现粟粒性皮炎,或者不伴有其他病变的背部自舔性脱毛。


图1从左至右是来自犬、猫和兔的姬螯螨。注意每种姬螯螨都具有的特征性的钩子样的附属口器(箭头)。



 图2 低倍镜下姬螯螨虫卵。右图为虫卵空壳。注意将虫卵缠绕在毛干上的细纤维束。



图3 犬背部的皮屑和结痂。



图4 低倍镜下姬螯螨幼虫。



图5 受到姬螯螨感染的人腹部的小红丘疹

诊断

临床检查中发现姬螯螨成虫、幼虫(图4)或虫卵即能确诊。但是这些证据的采集有些困难,尤其对于猫。采样方法包括:放大镜直接观察;浅刮毛发和皮屑;醋酸胶带粘取;密齿跳蚤梳收集大量毛发和皮屑;粪便漂浮法收集姬螯螨和虫卵。在粪便中的姬螯螨虫卵类似钩虫卵,但是比钩虫卵大三、四倍。上述样本收集技术的成功率取决于动物毛发的长短、收集面积的大小,最重要的是螨虫存在的数量。

相对可靠的技术是密齿梳梳理毛发和皮屑而获得的样本,但是在犬仍有15%的假阴性结果,猫有58%的假阴性结果。梳下来的大量毛发和皮屑的检查方法有两种,一是与石蜡油混合放入培养皿,用立体显微镜检查。二是与10%氢氧化钾混合,温水孵育30分钟,然后加入粪便漂浮液,1500rpm离心10分钟,取表层液体低倍镜寻找虫体和虫卵。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且没有人比较过哪种更有优势。如果检查结果阴性,又非常怀疑,必须进行治疗性诊断排除或确诊此病。

鉴别诊断取决于临床症状。如果犬身上有大量皮屑,鉴别诊断包括:原发皮脂溢、肠道寄生虫、营养不良、蠕形螨病、耳螨病、虱病和跳蚤感染。如果犬非常瘙痒,鉴别诊断包括疥螨病、跳蚤叮咬过敏和食物过敏。猫如果出现大量皮屑,必须要考虑糖尿病和肝病;如果瘙痒,鉴别诊断包括猫疥螨病和粟粒性皮炎包含的各种可能性。

治疗

控制姬螯螨相对容易,然而即使临床症状消失、显微镜复查没有虫体,治疗还要再延续几周。应该同时治疗发病及其生活在其周围的动物,还需环境杀虫和虫卵。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动物的年龄和品种是否适合。

外部治疗

很多外用杀虫药都对姬螯螨有效,例如石硫合剂、除虫菊酯类药、双甲脒等。但是给猫使用除虫菊酯和双甲脒时要格外小心,因为猫对这些药物非常敏感。替代的药物可以使用0.25%的费泼罗尼(Fipronil,氟虫腈)喷剂,每月一次,或者硫化硒香波每周一次。石硫合剂浸泡和各种杀跳蚤的药物连续3-4周的治疗都同样有效。

全身治疗

伊维菌素(ivernectin):不能用于柯利、牧羊犬及其杂交品种。建议剂量:0.2-0.3mg/kg,如果口服,每周一次;如果注射,每2周一次,治疗时间6-8周。即使能够耐受此药的犬种,注射部位有可能出现脱毛斑这类局部副反应。幼猫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毒性反应,注射1-2小时后有可能出现嗜睡、角弓反张、昏迷甚至死亡,对于成年猫,此类现象罕见。

赛拉菌素(selamectin):是相当安全的全身性除虫药。每月一次,连续三次。

环境杀虫

患病动物的床垫和美容工具都需高温消毒(>55℃)。除虫菊酯类药物消毒环境,杀虫时人和动物要撤离,待彻底通风后再回到生活环境。同时治疗共同生活的其他未发病动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