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优秀学生会反复阅读一本书?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文=陆大勇

孩子喜欢一个游戏,总是央着大人和他一起反复玩,即便如老鹰捉小鸡,孩子也可以反复玩很长一段时间,乐此不疲。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孩子在这样反复的玩闹中,其实也在思考和变化,比如她不再甘于扮演稚嫩的小鸡,而逐渐喜欢扮演一只老鹰;

再如,她从最初被动的接受自己的角色,到她主动安排大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看到了吗?这就是反复做一件事产生的神奇效果!

读书也是一样,一本好书我们只是看上一遍,所得到的往往是肤浅的表面。浮现在我们脑海中可能只是某个难忘的情节,作者老道的语言,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全书的结构如何?作者的意见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反复阅读之中去思考。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阅读是思维的体操。”

既然如此,阅读不仅要保持经常,还要反复阅读一本书。这可能也是人脑特有的一种机制,对知识、材料的思维过程,是需要时间进行反复认知,才能逐步加深,逐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我们的祖先其实早已意识到反复阅读的好处,有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说法。你看,当你反复阅读一本书之时,不意味着每一次都在重复,而是你的思维和认识在走向深刻。熟读之,深思之,才能彻底获得真知。

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几乎所有的收获都是在反复阅读中得到的。首先,第二次拿起这本书,一种亲切感便会扑面而来。已经读过一次,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重温的时候,首先没有那种陌生感,你自然可以慢慢翻看,带着欣赏的心理去每一行文字,在字里行间更多地看出作者写作时的辛苦,领略作者的意图。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只是我们仰仗文字这个载体来沟通。它无声无息,并不会像一个人那样开口,却始终如一的出现在你的眼前。

重温是带着获得感去第二次收获、第三次收获,你可能很难想象:我们的祖先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并非信口而来,虽然大部分作品很难做到,但这种精神着实不虚,提供的方法也非常科学。众所周知的毛主席对《资治通鉴》就阅读了17遍之多,《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的高峰,他也一再地攀登过。

熟读精思的结果是令人羡慕的,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羡慕别人这样做,不如自己切实拿出点实干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是现代人常常习惯了生活的安逸,常常难以拿出这种爱书者的阅读精神,用思想和知识武装自己。

恰如毕淑敏所说:“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还好“近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想来丝毫不影响人们阅读的吧!

反复阅读的好处,会在反复阅读中即刻体会到。其实不用我们多说的。

最后,我们分享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读书之道。

贾平凹把读书总结成“三遍阅读法”,他说:“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过后再读,常会有再悟的地方。但有时读书也要讲“有用”,就像车一样,加了油肯定要跑。我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写书,寻求别人书中我写不出的东西,吸收营养。 ”

您看,连贾平凹这样的大作家面对一本好书,尚且需要读上三遍,如果我们只是读上一次,不过是浅尝辄止,真真会错过最好的充实精神的方法!第一遍阅读不过是享受,是一种相对肤浅的认识,倘若我们只是满足这一层次,我们又能在读书中得到多少的益处呢?

责任编辑:颜语(zuowenjingli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