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大戴礼记
2017-02-15 | 阅:  转:  |  分享 
  
《大戴礼记》,亦名《大戴礼》、《大戴记》。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多谓其书成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现代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推翻传统之说,论定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中期。它很可能是当时大戴后学为传习《士礼》(即今《仪礼》前身)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



简介

该书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尽管如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朝事》、《公符》等篇,记录诸侯礼制,可补《仪礼》之阙。《五帝德》、《帝系》两篇载上古帝王世系,司马迁据以撰成《五帝本纪》,是探索史前史奥秘的珍贵文献。更有《夏小正》一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篇中被学者称作“经”的文字,据说传自夏代,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一年十二个月天文星宿、气象物候的认识,在天文史、气象史、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戴礼记》当初和《小戴礼记》(即《礼记》)并行而传。但《小戴礼记》因得着郑玄作注而在唐代列为“经书”;《大戴礼记》却从此长期被冷落,多赖北周学者卢辩的注释得以流传。至清代,《大戴礼记》方日益受到重视,陆续有学者进行整理研究。成绩卓著者,当推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和王聘珍的《大戴礼记解诂》。



成书年代

《大戴礼记》由戴德(公元前一世纪)而得名,戴德是后仓(公元前70年在世)的四位弟子之一、后仓在公元前一世纪创立了立于学官的《仪礼》传授学派(参见《礼记》)。可是,看上去《大戴礼记》与戴德的关系似乎只不过是为它找到了一个令人起敬的出处。和某些传统记载相矛盾的是,没有任何同时代的证据能够表明西汉的礼学家与它的编纂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大戴礼记》是《礼记》的一个更早的校订本。再者,《大戴礼记》也未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因此,二世纪以前它是否已单独成书这的确令人怀疑。



资料来源

《大戴礼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汉书·艺文志》(第1709页)所著录的时代较早的杂集《记》131篇。然而,《大戴礼记》中有些篇章的撰写可能在《礼记》已经编纂成书之后,例如,《大戴礼记》第46篇篇首有一《礼记》第30篇的摘要;第41篇录自《礼记》第27篇;第52篇也包含《礼记》第24篇的部分文字。《大戴礼记》的多数篇章都是种种汉代以前和前汉文献中一些段落的仿制拼贴,比如,第71篇(《诰志》)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见于《逸周书》第58篇;《荀子》为《大戴礼记》第42、64、65、66篇提供了材料,此上诸篇也包含来自《淮南子》的零散段落;《大戴礼记》第46、48篇主要依据了贾谊(公元前201椙—169年)的作品;《淮南子》卷三和卷四的部分内容也为《大戴礼记》的第58、81篇所借用。最后,还应指出重要的一点,《大戴礼记》第77篇,以及在较轻程度上第63篇都有赖于《周礼》。既然在《仪礼》和(周礼》的观点相左时,《礼记》总是赞同《仪礼》有甚于《周礼》,因此,我们对这些篇章是否和《礼记》源于同样材料就极为怀疑。

第49—58篇或者在篇题中出现孔子门徒曾子的姓名;或者在篇中记述他的教导和对话,因此,有人坚持认为,这些篇章源于现已失传的《汉书·艺文志》(第1724页)“儒家”类下所著录的《曾子》18篇。在清代辑录的《曾子》佚文中也包括这些篇。但是,这些材料实际上不太可能是在《曾子》亡佚之前被借引的。《大戴礼记》中许多与曾子有关的篇章可以证明是采自其他文献资料。其余的可能是汉代伪造的,目的在于利用曾子的名声来取得显赫声望和正统地位,以便有利于他们所拥护的教义。



文献源流

《隋书·经籍志》(第921页)记载,《大戴礼记》13卷。此条记载重见于唐代的书目和宋朝的官方书目(见《旧唐书·经籍志》,1973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430页;《宋史·艺文志》,第5048页),而且和现存版本的卷数相符。《崇文总目)提及一个10卷本,它一定是由于脱漏而有亡佚,然而,现存版本不足以说明这一特例。

刘熙大约在200年为《大戴礼记》作过注。据《隋书·经籍志》921页的注解可知,刘熙注已经失传,现存的注据说是仕于魏和北周的卢辩(519—557年在世)所作。由于此注未著录于隋唐的书目.由此推知,直至宋朝,它的正统性才被正式承认。

长期以来,人们假定此经最严重的毁损是在汉末和隋之间的某个时代。据郑玄(127—200)《六艺论》记载,《大戴礼记》原有85篇,而现在的版本不超过39篇。据推测《隋书》著录的文本就已是如此。通行本卷1的第1篇被认定为第39篇;第2卷始于第46篇,而不是始于第43篇;第7卷始于第62篇,而非第61篇,全书结束于第81篇。可能总共有46篇较早编定的文本已经亡佚。

《隋书·经籍志》编撰之前,此经的某些部分就很可能已经失传,但是,《大戴礼记》是否就像现在版本的篇数显示的那样已遗失46篇,却让人怀疑。在隋朝,人们相信,《大戴礼记》85篇是《礼记》46篇的一个时代更早的本子。人们进一步假设,二者共有的46篇已从《大戴礼记》脱落(见前文《礼记》中所翻译的《隋书》引文)。然而,在汉代书目中并没有任何可以证实二者之间有这种关系的证据。不仅如此,现存的《大戴礼记》有几篇的部分内容相重,却依然保留而未删除,因此,《大戴礼记》的篇数可能受到了关于它与《礼记》有上述并无根据的联系的影响,由此才力图确定郑玄所说戴德传授的《记》八十五篇就是《大戴礼记》。



研究状况

(一)关于它的现代汉语译文,参看高明的《大戴礼记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

(二)《大戴礼记逐字索引》,刘殿爵和陈方正编,《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书》,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目录

卷篇篇名

139主言

40哀公问五义

41哀公问于孔子

42礼三本

246礼察

47夏小正

348保傅

449曾子立事

50曾子本孝

51曾子立孝

52曾子大孝

53曾子事父母

554曾子制言(上)

55曾子制言(中)

56曾子制言(下)

57曾子疾病

58曾子天圆

659武王践阼

60卫将军文子

762五帝徳

63禘繋

64劝学

865子张问入官

66盛德

67明堂

968千乘

69四代

70虞戴德

71诰志

1072文王官人

73诸侯迁庙

73诸侯衅庙

1174小弁

75用兵

76少间

1277朝事

78投壶

1379公符

80本命

81易本命

大戴礼记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

言者甚希矣。于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惧,肃然抠衣下席曰:“弟子知

其不孙也,得夫子之间也难,是以敢问也。”

孔子不应,曾子惧,退负序而立。孔子曰:“参!女可语明主之道与?”曾子曰:“不

敢以为足也,得夫子之间也难,是以敢问。”

孔子曰:“吾语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

明。虽有国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

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

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冲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还

师。是故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

曾子曰:“敢问:不费、不劳,可以为明乎?”孔子愀然扬麋曰:“参!女以明主为劳

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

行,职事者之罪也。明主奚为其劳也?昔者明主关讥而不征,市■而不税,税十取一,使民

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时,有禁而无征,此六者取财之路也。明主舍其四者而节其二

者,明主焉取其费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

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

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

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憧、

妇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是故圣人等之以礼,

立之以义,行之以顺,而民弃恶也如灌。”

曾子曰:“弟子则不足,道则至矣。”孔子曰:“参!姑止!又有焉。昔者明主之治民

有法,必别地以州之,分属而治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

岁诱贤焉,则贤者亲,不肖者惧;使之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贤举能。此七

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上下之

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因民既迩者说,远者来怀。然后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

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里

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为畜积衣裘焉,使处者恤行者有兴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

言语不合,莫不来至,朝觐于王。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违。毕弋田猎之得,不

以盈宫室也:征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慢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故曰:多信而寡

貌。其礼可守,其信可复,其迹可履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

食,如渴而饮,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热冻寒,远若迩;非道迩也,及其明德也。是以兵革不

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主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

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

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昔者明主以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

知其数;既知其数,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

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天下之士说,则

天下之明誉兴。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

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

故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拱

而俟,然后可以征。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彼废道而不行,然后诛其君,致其征,

吊其民,而不夺其财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犹时雨也,至则民说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

弥众,此之谓‘衽席之上乎还师’。”



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为政,何如者取之?”孔子对曰:“生乎

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哀公曰:“然则今

夫章甫、句屦、绅带而搢笏者,此皆贤乎?”孔子曰:“否,不必然。今夫端衣、玄裳、冕

而乘路者,志不在于食荤;斩衰、简屦、杖而歠粥者,志不在于饮食。故生乎今之世,志古

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虽有,不亦鲜乎?”

哀公曰:“善!何如则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

不邑邑;不能选贤人善士而托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于物,

不知所贵;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若此,则可谓庸人矣。”

哀公曰:“善!何如则可谓士矣?”孔子对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所由

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是故知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

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顺之,若夫性命肌肤之不可易

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若此,则可谓士矣。”

哀公曰:“善!何如则可谓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

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

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贤人矣?”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

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

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

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

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

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

哀公曰:“善!”孔子出,哀公送之。



哀公问于孔子第四十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

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闻之也: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

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

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

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则安其居处,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

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色无厌,淫德不倦,荒怠

傲慢,固民是尽,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古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

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及此言

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

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

从?”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

民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而闻乎?”孔子对曰: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也,大昏为

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

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

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社稷、宗庙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

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

昏,万世之嗣也,君何以谓已重焉?”

孔子遂有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

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者,政之本与!”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

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

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

身以及身,子以及子,配以及配,君子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则国家

顺矣。”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

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

矣。”

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

‘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

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身。”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

曰:“不过乎物?”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

西东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也,是天道也;无为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

是天道也。”公曰:“寡人蠢愚冥烦,子识之心也!”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

物,孝子不过乎物,是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闻是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

也!”



礼三本第四十二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

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

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贵始,德之本也。

郊止天子,社止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别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

小者小也。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

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者流泽光、积薄者流泽卑也。

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饮食之本也。

大飨尚玄尊而用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大羹而饱乎庶羞,贵本而亲用。贵本之谓

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夫是谓大隆。

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

利爵之不啐也,成事之俎不尝也,三侑之不食也,一也。

大昏之未发齐也,庙之未纳尸也,始卒之未小敛也,一也。

大路车之素幭也,郊之麻冕也,丧服之先散带也,一也。

三年之哭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县一罄而尚拊搏、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凡礼始于脱,成于文,终于隆。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佚兴;其下,复情以归

太一。

天地以合,四海以洽,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倡,好恶以节,喜怒以

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贷之则丧。



礼察第四十六



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犹防与?夫礼之塞,乱之所从生也;犹防之塞,水之所从来也。

故以旧防为无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

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

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

众矣。

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

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正,坚如金石,行此之信,顺如四时;处此

之功,无私如天地尔,岂顾不用哉?然如曰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信于微眇,使民

日从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之谓也。

为人主计者,莫如安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应于外。安者,非一日而

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

以灭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

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或导之以德教,或欧

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欧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哀乐之感,

祸福之应也。

我以为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则如汤武能广大其德,久长其后,行五

百岁而不失;秦王亦欲至是,而不能持天下十余年,即大败之。此无佗故也,汤武之定取舍

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之千里。”取舍之谓也。然

则为人主师傅者,不可不日夜明此。

问:“为天下如何?”曰:“天下,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

危;而天下之情,与器无以异,在天子所置尔。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

广育,被蛮貊四夷,累子孙十余世,历年久五六百岁,此天下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

令刑罚,德泽无一有,而怨毒盈世,民憎恶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

也。夫用仁义礼乐为天下者,行五六百岁犹存;用法令为天下者,十余年即亡;是非明■大

验乎?人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妄言。’今子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

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承殷周秦事以观之乎?”



夏小正第四十七





正月:



启蛰。



言始发蛰也。



雁北乡。



先言雁而后言乡者,何也?见雁而后数其乡也。乡者,何也?乡其居也,雁以北方为

居。何以谓之居?生且长焉尔。“九月遰鸿雁”,先言遰而后言鸿雁,何也?见遰而后数

之,则鸿雁也。何不谓南乡也?曰:非其居也,故不谓南乡。记鸿雁之遰也,如不记其乡,

何也?曰:鸿不必当小正之遰者也。



雉震呴。



震也者,鸣也。呴也者,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必闻,惟雉为必闻。何以谓之雷?

则雉震呴,相识以雷。



鱼陟负冰。



陟,升也。负冰云者,言解蛰也。



农纬厥耒。



纬,束也。束其耒云尔者,用是见君之亦有耒也。



初岁祭耒始用。



初岁祭耒,始用也。也者,终岁之用祭也。其曰“初”云尔者,言是月始用之也。

初者,始也。或曰:祭韭也。



囿有见韭。



囿也者,园之燕者也。



时有俊风。



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何大于南风也?曰:合冰必于南风,解冰必于南风;生必

于南风,收必于南风;故大之也。



寒日涤冻涂。



涤也者,变也,变而暖也。冻涂也者,冻下而泽上多也。



田鼠出。



田鼠者,嗛鼠也,记时也。



农率均田。



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农夫急除田也。



獭献鱼。



獭祭鱼,其必与之献,何也?曰:非其类也。祭也者,得多也,善其祭而后食之。“十

月豺祭兽”,谓之“祭”;“獭祭鱼”,谓之“献”;何也?豺祭其类,獭祭非其类,故谓

之“献”,大之也。



鹰则为鸠。



鹰也者,其杀之时也。鸠也者,非其杀之时也。善变而之仁也,故其言之也,曰

“则”,尽其辞也。



农及雪泽。



言雪泽之无高下也。



初服于公田。



古有公田焉者。古者先服公田,而后服其田也。



采芸。



为庙采也。



鞠则见。



鞠者何?星名也。鞠则见者,岁再见尔。



初昏参中。



盖记时也云。



斗柄县在下。



言斗柄者,所以着参之中也。



柳稊。



稊也者,发孚也。



梅、杏、杝桃则华。



杝桃,山桃也。



缇缟。



缟也者,莎随也。缇也者,其实也。先言缇而后言缟,何也?缇先见者也。何以谓之?

小正以著名也。



鸡桴粥。



粥也者,相粥之时也。或曰:桴,妪伏也。粥,养也。



二月:



往耰黍,禅。



禅,单也。



初俊羔助厥母粥。



俊也者,大也。粥也者,养也。言大羔能食草木,而不食其母也。羊盖非其子而后养

之,善养而记之也。或曰:夏有煮祭,祭者用羔。是时也,不足喜乐,善羔之为生也而祭

之,与羔羊腹时也。



绥多女士。



绥,安也。冠子取妇之时也。



丁亥万用入学。



丁亥者,吉日也。万也者,干戚舞也。入学也者,大学也。谓今时大舍采也。



祭鲔。



祭不必鲔,记鲔何也?鲔之至有时,美物也。鲔者,鱼之先至者也,而其至有时,谨记

其时。



荣菫、采蘩。



菫,菜也。蘩,由胡;由胡者,蘩母也;蘩母者,旁勃也。皆豆实也,故记之。



昆小虫抵蚳。



昆者,众也,由魂魂也。由魂魂也者,动也,小虫动也。其先言动而后言虫者。何也?

万物至是,动而后着。抵,犹推也。蚳。蚁卵也,为祭醢也。取之则必推之,推之不必取

之,取必推而不言取。



来降燕。



乃睇燕乙也。降者,下也。言来者何也?莫能见其始出也,故曰‘来降’。言‘乃睇’

何也?睇者,眄也。眄者,视可为室者也。百鸟皆曰巢,●穴取与之室,何也?操泥而就

家,入人内也。



剝■。



以为鼓也。



有鸣仓庚。



仓庚者,商庚也。商庚者,长股也。



荣芸,时有见稊,始收。



有见稊而后始收,是小正序也。小正之序时也,皆若是也。稊者,所为豆实。



三月:



参则伏。



伏者,非亡之辞也。星无时而不见,我有不见之时,故曰伏云。



摄桑。



桑摄而记之,急桑也。



委杨。



杨则苑而后记之。



●羊。



羊有相还之时,其类●●然,记变尔。或曰:●,羝也。



●则鸣。



●,天蝼也。



颁冰。



颁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



采识。



识,草也。



妾、子始蚕。



先妾而后子,何也?曰:事有渐也,言事自卑者始。



执养宫事。



执,操也。养,大也。



祈麦实。



麦实者,五谷之先见者,故急祈而记之也。



越有小旱。



越,于也。记是时恒有小旱。



田鼠化为鴽。



鴽,鹌也。变而之善,故尽其辞也。鴽为鼠,变而之不善,故不鴽尽其辞也。



拂桐芭。



拂也者,拂也。桐芭之时也。或曰:言桐芭始生貌拂拂然也。



鸣鸠。



言始相命也。先鸣而后鸠,何也?鸠者鸣,而后知其鸠也。



四月:



昴则见。



初昏南门正。



南门者,星也。岁再见。壹正,盖大正所取法也。



鸣札。



札者,宁县也。鸣而后知之,故先鸣而后札。



囿有见杏。



囿者,山之燕者也。



鸣蜮。



蜮也者,或曰,屈造之属也。



王萯秀。



取荼。



荼也者,以为君荐蒋也。



秀幽。



越有大旱。



记时尔。



执陟攻驹。



执也者,始执驹也。执驹也者,离之去母也。陟,升也。执而升之君也。攻驹也者,教

之服车,数舍之也。



五月:



参则见。



参也者,伐星也,故尽其辞也。



浮游有殷。



殷,众也。浮游,殷之时也。浮游者,渠略也,朝生而莫死。称“有”,何也?有见

也。



鴃则鸣。



鴃者,百鹩也。鸣者,相命也。其不辜之时也,是善之,故尽其辞也。



时有养日。



养,长也。一则在本,一则在末,故其记曰“时养日”云也。



乃瓜。



乃者,急瓜之辞也。瓜也者,始食瓜也。



良蜩鸣。



良蜩也者,五采具。

匽之兴,五日翕,望乃伏。

其不言“生”而称“兴”,何也?不知其生之时,故曰“兴”。以其兴也,故言之

“兴”。五日翕也。望也者,月之望也。而伏云者,不知其死也,故谓之“伏”。五日也

者,十五日也。翕也者,合也。伏也者,入而不见也。



启灌蓝蓼。



启者,别也,陶而疏之也。灌也者,聚生者也。记时也。

鸠为鹰。



唐蜩鸣。



唐蜩者,匽也。



初昏大火中。



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



煮梅。



为豆实也。



蓄兰。



为沐浴也。



菽糜。



以在经中,又言之时,何也?是食矩关而记之。



颁马。



分夫妇之驹也。



将闲诸则。



或取离驹纳之法则也。



六月:



初昏斗柄正在上。



五月大火中,六月斗柄正在上,用此见斗柄之不正当心也,盖当依依尾也。



煮桃。



桃也者,杝桃也;杝桃也者,山桃也;煮以为豆实也。



鹰始挚。



始挚而言之,何也?讳杀之辞也,故言挚云。



七月:



秀雚苇。



未秀则不为雚苇,秀然后为雚苇,故先言秀。



狸子肇肆。



肇,始也。肆,遂也。言其始遂也。其或曰:肆杀也。



湟潦生苹。



湟,下处也。有湟,然后有潦;有潦,而后有苹草也。



爽死。



爽也者,犹疏也。



荓秀。



荓也者,马帚也。



汉案户。



汉也者,河也。案户也者,直户也,言正南北也。



寒蝉鸣。



寒蝉也者,蝭●也。

初昏织女正东乡。

时有霖雨。



灌荼。



灌,聚也。荼,雚苇之秀,为蒋褚之也。雚未秀为菼,苇未秀为芦。斗柄县在下则旦。



八月:



剥瓜。



畜瓜之时也。



玄校。



玄也者,黑也。校也者,若绿色然,妇人未嫁者衣之。



剥枣。



剥也者,取也。



●零。



零也者,降也。零而后取之,故不言剥也。



丹鸟羞白鸟。



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谓闽蚋也。其谓之鸟,何也?重其养者也。有翼者为鸟。羞

也者,进也,不尽食也。



辰则伏。



辰也者,谓星也。伏也者,入而不见也。



鹿人从。



鹿人从者:从,群也。鹿之养也离,群而善之。离而生,非所知时也,故记从、不记

离。君子之居幽也,不言。或曰:人从也者,大者于外,小者于内率之也。

鴽为鼠。

参中则旦。九月:



内火。



内火也者,大火;大火也者,心也。



遰鸿雁。



遰,往也。



主夫出火。



主以时纵火也。



陟玄鸟蛰。



陟,升也。玄鸟也者,燕也。先言“陟”而后言“蛰”,何也?陟而后蛰也。

熊、罴、貊、貉、鼶、鼬则穴,若蛰而。



荣鞠树麦。



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



王始裘。



王始裘者,何也?衣裘之时也。

辰系于日。



雀入于海为蛤。



盖有矣,非常入也。十月:



豺祭兽。



善其祭而后食之也。



初昏南门见。



南门者,星名也,及此再见矣。



黑鸟浴。



黑鸟者,何也?乌也。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



时有养夜。



养者,长也;若日之长也。



玄雉入于淮,为蜃。



蜃者,蒲卢也。



织女正北乡,则旦。



织女,星名也。



十一月:



王狩。



狩者,言王之时田也,冬猎为狩。



陈筋革。



陈筋革者,省兵甲也。



啬人不从。



不从者,弗行。

于时月也,万物不通。



陨麋角。



陨,坠也。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故麋角陨,记时焉尔。十二

月:



鸣弋。



弋也者,禽也。先言“鸣”而后言“弋”者,何也?鸣而后知其弋也。



元驹贲。



元驹也者,蚁也。贲者,何也?走于地中也。



纳卵蒜。



卵蒜也者,本如卵者也。纳者,何也?纳之君也。



虞人入梁。



虞人,官也。梁者,主设罔罟者也。



陨麋角。



盖阳气旦睹也,故记之也。



保傅第四十八



殷为天子,三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惟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有司参夙兴端冕,见之南郊,见之天也。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时,教固以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

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

顺,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比选天下端

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

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故

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当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性,

习贯之为常。’此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

仁,则亲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如民不诬矣。帝入西

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匮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踰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

道得矣。此五义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学成治就,此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有亏膳之宰。太子有过,史必书之。

史之义,不得不书过,不书过则死。过书,而宰彻去膳。夫膳宰之义,不得不彻膳,不彻膳

则死。于是有进膳之旍,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史诵诗,工诵正谏,士传民语;习与

智长,故切而不攘;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所以长有道也。

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别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

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中鸾和,步中采茨,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于禽兽,见其生不食

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食以礼,彻以乐,失度则史书

之,工诵之,三公进而读之,宰夫减其膳,是天子不得为非也。

明堂之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慎,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导

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充;充者,充天子

之志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絜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拂天子之过者

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

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殷周

之前以长久者,其辅翼天子有此具也。

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尚者告得也;固非贵礼义也,所尚者刑罚也;故赵高

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谏者,谓

之诽谤,深为计者谓之訞诬;其视杀人若芟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习导非其治

故也。

鄙语曰:‘不习为吏,如视已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殷周所以长久者,

其已事可知也,然如不能从,是不法圣知也。秦世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辞

者,是前车覆,而后车必覆也。夫存亡之败,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心未疑而先教谕,则化易成也。夫

开于道术,知义理之指则教之功也。若夫服习积贯,则左右已;胡越之人,生而同声,嗜欲

不异,及其长而成俗也,参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虽有死不能相为者,教习然也。故曰选左右

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左右正则天子正矣,天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

庆,万民赖之。’此时务也。

天子不论先圣王之德,不知国君畜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礼,不博古之典

传,不闲于威仪之数,诗书礼乐无经,学业不法,凡是其属,太师之任也。天子无思于父

母,不惠于庶民,无礼于大臣,不中于制狱,无经于百官,不哀于丧;不敬于祭,不信于诸

侯,不诫于戎事,不诚于赏罚,不厚于德,不强于行,赐与侈于近臣,邻爱于疏远卑贱,不

能惩忿窒欲,不从太师之言,凡是之属,太傅之任也。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

序,声音不中律,进退节度无礼,升降揖让无容,周旋俯仰视瞻无仪,安顾咳唾,趋行不

得,色不比顺,隐琴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

天子宴瞻其学,左右之习反其师,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应群臣左右,不知已诺

之正,简闻小诵,不传不习,凡此其属,少师之任也。天子居处出入不以礼,冠带在服不以

制,御器在侧不以度,纵上下杂采不以章,忿怒说喜不以义,赋与集让不以节,凡此其属,

少傅之任也。天子宴私安如易,乐而湛,饮酒而醉,食肉而馂,饱而强,饥而惏,暑而暍,

寒而嗽,寝而莫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后。天子自为开门户,取玩好,自执器皿,亟顾

环面,御器之不举不藏,凡此其属,少保之任也。号呼歌谣,声音不中律。宴乐雅诵,送乐

序;不知日月之时节,不知先王之讳与大国之忌,不知风雨雷电之眚,凡此其属,太史之任

也。

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春秋之元,诗之关

雎,礼之冠婚,易之干●,皆慎始敬终云尔。素诚繁成,谨为子孙,娶妻嫁女,必择孝悌世

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曰:凤凰生而有仁

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名以其母,呜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

下。故曰素成。

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

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

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

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其律。太宰曰:滋味上某。”然后卜名。上无取于

天,下无取于墬,中无取于名山通谷,无拂于乡俗,是故君子名难知而易讳也;此所以养恩

之道。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在衡为鸾,在轼为

和,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声曰和,和则敬,此御之节也。上车以和鸾为节,下车以佩

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行以采茨,趋以肆夏,

步环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轸方以象地,三十辐以象月。故仰则

观天文,俯则察地理,前视则睹鸾和之声,侧听则观四时之运,此巾车之道也。

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成王生,仁者养之,孝者襁之,四贤傍之。成王有知,而选太公为师,周公为傅,此前

有与计,而后有与虑也。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朝诸侯而一天下。犹此观之,王左右不可不

练也。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夫差以见禽于

越。文公以晋国霸,而厉公以见杀于匠黎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简公以弒于檀台。穆

公以显名尊号,二世以刺于望夷之宫。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故成王处襁抱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弒沙丘,任李●也。齐桓公得管

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再为义王;失管仲,任竖刁、狄牙,身死不葬,而为天下笑。一

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得。赵得蔺相如,而秦不敢

出。安陵任周瞻,而国人独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复。齐有田单,襄王得其国。由是观

之,无贤佐俊仕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

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

之。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二垂至,越王不颓旧冢而吴人服,以

其前为慎于人也。

故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何

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雠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桓公,七十言说乃听,遂使桓

公除仇雠之心,而委之国政焉,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北走桓

公,而无自危之心者,同声于鲍也。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

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迷子瑕,是不能正君

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

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迷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

国以治,史■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后,殷幷于

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

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支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如所以能申意至于此者,

由得士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

也。

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

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太公知之,故兴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

于当世存者乎,其不失可知也。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

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闲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争也。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

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

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

惮惮。

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

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终身。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

亦可谓慎矣。

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两问则不行其难者。

君子患难除之,财色远之,流言灭之,祸之所由生自孅孅也,是故君子夙绝之。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过而不补也,饰其美而不

伐也,伐则不益,补则不改矣。

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

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见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于

人也。

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

忠矣。

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

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故曰:与其奢也

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君子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

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远日益云。众信弗主,灵言弗与,人言不信不和。

君子不唱流言,不折辞,不陈人以其所能;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弗与也。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

焉,多言而慎焉。

博学而无行,进给而不让,好直而俓,俭而好●者,君子不与也。

夸而无耻,强而无惮,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与也。

亟达而无守,好名而无体,忿怒而为恶,足恭而口圣,而无常位者,君子弗与也。

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仁矣。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

出入不时,言语不序,安易而乐暴,惧之而不恐,说之而不听,虽有圣人,亦无若何

矣。

临事而不敬,居丧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则吾无由知之矣。

三十、四十之闲而无蓺,即无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

以勉矣。

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

少称不弟焉,耻也;壮称无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

过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耻也;慕善人而不与焉,辱也;弗知而不问焉,固

也;说而不能,穷也;喜怒异虑,惑也;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

而饰其辞,虚也;无益而食厚禄,窃也;好道烦言,乱也;杀人而不戚焉,贼也。

人言不善而不违,近于说其言;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

矣。

人言善而色葸焉,近于不说其言;不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

之矣。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

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

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

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惛也;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近诸色,而观其

不踰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

不营也;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

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也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

不可能也。

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

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愚者从,弱者畏。不愚不弱,执诬以强,亦可谓弃民矣。

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复而不改,殒身覆家,大者倾覆社

稷。是故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亦殆勉于罪矣。

是故君子为小由为大也,居由仕也,备则未为备也,而勿虑存焉?

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

取所予从政者矣;赐与其宫室,亦由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是故为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虽外人亦不能立也。

居上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昔者

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战战唯恐不能●;诸侯日旦失其四封之内,战战唯恐失损之;大夫

士日旦思其官,战战唯恐不能胜;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唯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栗

者,鲜不济矣。

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

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僖僖,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

友以立其所能,而远其所不能,苟无失其所守,亦可与终身矣。”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

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

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

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

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

三德。

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者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

也。”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

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

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

君。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

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

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

味,居处温愉,着心于此,济其志也。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

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

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

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

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民之

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

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

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

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以哀,

祀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

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

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

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故君子

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

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

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

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

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

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由己为无咎,则寍;由己为贤人,

则乱。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

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之道也。”

单居离问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为己望也;兄事之,不遗其

言。兄之行若中道,则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养之内,不养于外,则是越之

也;养之外,不养于内,则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内外养之也。”

单居离问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时也。弟之行若中道,则正以

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则兄事之,诎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后舍之矣。”

曾子曰:“夫礼,大之由也,不与小之自也。饮食以齿,力事不让,辱事不齿,执觞觚

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干逆色,趋翔周旋,俛仰从命,不

见于颜色,未成于弟也。



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

焉,贱者惠焉。此礼也,行之则行也,立之则义也。今之所谓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

而强立之,天下无道,故若天下有道,则有司之所求也。

故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若由富贵兴道者与?贫贱,吾恐其或失也;若

由贫贱兴道者与?富贵,吾恐其赢骄也。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

之。

弟子!无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妇相会于廧阴,可谓密矣,明日则或扬其言矣;故士执仁

与义而明行之,未笃故也,胡为其莫之闻也。杀六畜不当,及亲,吾信之矣;使民不时,失

国,吾信之矣。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是故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

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

流。

君子之为弟也,行则为人负,无席则寝其趾,使之为夫人则否。近世无贾,在田无野,

行无据旅,苟若此,则夫杖可因笃焉。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

子视死若归。父母之雠,不与同生;兄弟之雠,不与聚国,朋友之雠,不与聚乡,族人之

雠,不与聚邻;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盛教如无。”

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

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

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曾子门弟子或将之晋,曰:“吾无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谓之

友;无知焉,谓之主。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

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曾子曰:“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

其能守也。夫唯进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进退,有二观焉。故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

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怀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有

知之,则愿也;莫之知,苟无自知也。

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故君子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直行而取礼,

比说而取友;有说我则愿也;莫我说,苟吾自说也。

故君子无悒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牖,日

孜孜,上仁;知我,吾无欣欣,不知我,吾无悒悒。

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仁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

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则君子弗为也。君子虽言不受,必忠,曰道;虽行不受,必

忠,曰仁;虽谏不受,必忠,曰智。天下无道,循道而行,衡涂而偾,手足不揜,四支不

被,此则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

是故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

贵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则得而有之,人徒之众,则得而使之,舜唯以仁得之

也;是故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昔者,伯夷、叔齐,仁者也,死于沟浍之间,其仁成

名于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济之间,非有土地之厚、货粟之富也,言为文章、行为表缀于天

下。是故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

矣。”



曾子制言下第五十六



曾子曰:“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

其土;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则秉德之士不

矣。

故君子不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

长。奉相仁义,则吾与之聚群;向尔寇盗,则吾与虑。国有道,则突若入焉;国无道,则突

若出焉,如此之谓义。

夫有世,义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愤者不见使,正直者则迩于刑,弗违则殆于

罪;是故君子错在高山之上,深泽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是故昔

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



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微乎!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汝哉!

然而君子之务,尽有之矣;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鹰●以山为卑,而曾

巢其上,鱼、鳖、鼋、■以渊为浅,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饵也;是故君子苟无以

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岁

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

老年耆艾,虽欲弟,谁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与?

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

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

次,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

哉?吾不见好学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见好教如食疾子者矣,吾不见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

吾不见孜孜而与来而改者矣!”



曾子天圆第五十八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离!而闻之,云乎!”

单居离曰:“弟子不察,此以敢问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

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

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

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

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由兴作也。

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

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毛虫毛而后生,羽虫羽而后生,毛羽之虫,阳气之所生也;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

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唯人为■匈而后生也,阴阳之精也。

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虫之精者曰

圣人;龙非风不举,龟非火不兆,此皆阴阳之际也。兹四者,所以圣人役之也;是故,圣人

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

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

上下清浊,谓之律也。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其间不容发。

圣人立五礼以为民望,制五衰以别亲疏;和五声以导民气,合五味之调以察民情;正五

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贵贱。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

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无禄者稷馈,稷馈者无尸,无尸者厌也;宗庙曰刍豢,山

川曰牺牷,割列禳瘗,是有五牲。

此之谓品物之本、礼乐之祖、善恶治乱之所由兴作也。’”



武王践阼第五十九



武王践阼三日,召士大夫而问焉,曰:“恶有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

乎?”诸大夫对曰:“未得闻也!”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

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

王齐三日,端冕,师尚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师尚父

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曰: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

者灭废,敬者万世。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常者,此言之谓也!且臣闻之,以仁得

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

必及其世。”

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于席之四端为铭焉,于机为铭焉,于鉴为铭焉,

于盥盘为铭焉,于楹为铭焉,于杖为铭焉,于带为铭焉,于履屦为铭焉,于觞豆为铭焉,于

户为铭焉,于牖为铭焉,于剑为铭焉,于弓为铭焉,于矛为铭焉。

席前左端之铭曰:“安乐必敬”;前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后左端之铭曰:“一

反一侧,亦不可以忘”;后右端之铭曰:“所监不远,视迩所代”。

机之铭曰:“皇皇惟敬,口生●,口戕口。”鉴之铭曰:“见尔前,虑尔后。”盥盘之

铭曰:“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杖

之铭曰:“恶乎危?于忿疐。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

带之铭曰:“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履屦之铭曰:“慎之劳,劳则富”;觞

豆之铭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则逃。”

户之铭曰:“夫名,难得而易失:无懃弗志,而曰我知之乎?无懃弗及,而曰我杖之

乎?扰阻以泥之,若风将至,必先摇摇,虽有圣人,不能为谋也。”牖之铭曰:“随天之

时,以地之财,敬祀皇天,敬以先时。”

剑之铭曰:“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弓之铭曰:“屈伸之

义,废兴之行,无忘自过。”矛之铭曰:“造矛造矛!少闲弗忍,终身之羞。”“予一人所

闻,以戒后世子孙。”



卫将军文子第六十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

诸体,成之以文德;盖受教者七十有余人。闻之;孰为贤也?”子贡对,辞以不知。

文子曰:“吾子学焉,何谓不知也。”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则难,故君子曰:

‘知莫难于知人’,此以难也。”文子曰:“若夫知贤,人莫不难;吾子亲游焉,是敢问

也。”子贡对曰:“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赐有逮及焉,有未及焉,不得辩知也。”文子

曰:“吾子之所及,请问其行也。”

子贡对曰:“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渊之行也。孔子说之以

诗,诗云:‘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故国一逢有德之君,世受显

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以申之。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探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曰:‘有土

君子,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怒;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诗云:‘靡不有初,鲜克

有终。’以告之。

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曰性,都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夫子未知以文

也,诗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恂蒙。何天之宠,傅奏其勇。’夫强乎武哉,文不胜其

质。

恭老恤孤,不忘宾旅,好学省物而不懃,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

智,恤孤则惠,恭老则近礼,克笃恭以天下,其称之也,宜为国老。’

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其有礼节也,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曰:‘礼仪三

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孔子曰:‘貌以摈礼,礼

以摈辞,是之谓也。’主人闻之以成。孔子之语人也,曰:‘当宾客之事则通矣。’谓门人

曰:‘二三子欲学宾客之事者,于赤也。’

满而不满,实如虚,通之如不及,先生难之;不学其貌,竟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

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

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哉。’以此称之也。

业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无告,是颛孙之行也。孔子言之曰:

‘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者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

仁为大也。

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孔子曰:‘诗云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

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

欲善则讯,欲给则豫,当是如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其闻之诗也,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南宫绦之行也。夫子信其

仁,以为异姓。

自见孔子,入户未尝越屦,往来过人不履影;开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

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高柴执亲之丧则难能也,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

也,恕则仁也;汤恭以恕,是以日跻也。’

此赐之所亲睹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则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

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焉。若吾子之语审茂,则一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问二三子之行于赐也,不一而三,

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尝以告。”孔子曰:“言之。”子贡以其质

告。孔子既闻之,笑曰:“赐,汝伟为知人,赐!”子贡对曰:“赐也焉能知人,此赐之所

亲睹也。”孔子曰:“是女所亲也:吾语女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思之所未至,智之所

未及者乎?”子贡曰:“赐得则愿闻之也。”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晋平公问于祁徯曰:‘羊舌大夫,晋国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徯对,辞曰:‘不

知也。’公曰:‘吾闻女少长乎其所,女其阉知之。’祁徯对曰:‘其幼也恭而逊,耻而不

使其过宿也;其为侯大夫也悉善而谦,其端也;其为公车尉也信而好直,其功也;至于其为

和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也。’公曰:‘向者问女,女何曰弗知也?’祁徯

对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知。’盖羊舌大夫之行也。

畏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乎父而恭于兄,好从善而■往,盖赵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不陈则行而退,盖

随武子之行也。

其为人之渊泉也,多闻而难诞也,不内辞足以没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生;国家无

道,其默足以容,盖桐提伯华之行也。

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栝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亡汲汲,盖蘧伯玉之行也。

孝子慈幼,允德禀义,约货去怨,盖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

顺君,无道横命;晏平仲之行也。

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君下位而不援其上;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苟思其亲,不尽其乐;以

不能学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山子推之行也。”



五帝德第六十二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

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

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

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

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

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

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

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

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

百年。”

宰我请问帝颛顼。孔子曰:“五帝用记,三王用度,女欲一日辨闻古昔之说,躁哉予

也。”宰我曰:“昔者予也闻诸夫子曰:‘小子无有宿问。’”

孔子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

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絜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

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只励。

宰我曰:“请问帝喾。”孔子曰:“元嚣之孙,蟜极之子也,曰高辛。生而神灵,自言

其名;博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

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

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黼黻衣,执中

而获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

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豫;黄黼黻衣,丹车白马。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举

舜、彭祖而任之,四时先民治之。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杀

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其言不贰,其行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

至,莫不说夷。”

宰我曰:“请问帝舜。”孔子曰:“蟜牛之孙,瞽叟之子也,曰重华。好学孝友,闻于

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亲。承受大命,依于倪

皇;叡明通知,为天下工。使禹敷土,主名山川,以利于民;使后稷播种,务勤嘉谷,以作

饮食;羲、和掌历,敬授民时;使益行火,以辟山莱;伯夷主礼,以节天下;夔作乐,以歌

钥舞,和以钟鼓;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经。其言

不惑,其德不慝,举贤而天下平。南抚交址、大、教,鲜支、渠廋、氐、羌,北山戎、发、

息慎,东长鸟夷、羽民。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

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

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巡九州,通九

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

九天,明耳目,治天下。举皋陶与益,以赞其身,举干戈以征不享、不庭、无道之民;四海

之内,舟车所至,莫不宾服。”

孔子曰:“予!大者如说,民说至矣;予也,非其人也。”宰我曰:“予也不足,诚

也,敬承命矣。”他日,宰我以语人,有为道诸夫子之所。孔子曰:“吾欲以颜色取人,于

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宰我闻之,

惧,不敢见。



帝系第六十三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

黄帝产元嚣,元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

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

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

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

帝舜,及产象,敖。

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

降居若水。

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

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

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

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

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季连产什祖氏,什祖氏产内熊,九世至于渠,娄鲧出。

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为无康,为句亶王;其中之名为红,为鄂王;其季之名为

疵,为戚章王。

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

也;季连者,楚氏也。

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

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次妃陬訾氏,产帝挚。

帝尧娶于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氏。

帝舜娶于帝尧之子,谓之女匽氏。

鲧娶于有莘氏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

禹娶于涂山氏之子,谓之女憍氏,产启。



劝学第六十四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则为冰,而寒于水;木直而中绳,

輮而为轮,其曲中规,枯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是故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道,不知学问

之大也。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

是故木从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故知明则行无过。诗云:“嗟尔

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

●咎。

孔子曰:“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跂而望之,不如升高而博见也;升

高而招,非臂之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非声加疾也,而闻者着;假车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海;君子之性非异也,而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名曰●鸠,以羽为巢,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子死卵破,巢非不

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

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兰氏之根,怀氏之苞,渐之滫中,君子不

近,庶人不服,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是故君子靖居恭学,修身致志,处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

物类之从,必有所由;荣辱之来,各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殆教亡身,祸灾乃

作。强自取折,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布薪若一火就燥,平地若一水就湿,草木

畴生,禽兽群居,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正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鸟息焉;醯酸,而蚋聚

焉,故言有召祸,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川,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传,圣心备矣。是故不

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跞,不能千里;驽马无极,功在不

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

夫螾无爪牙之利,筋脉之强,上食晞土,下饮黄泉者,用心一也。蟹二螯八足,非蛇夔

之穴,而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愤愤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

之功;行跂涂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腾蛇无足而腾,

鼫鼠五伎而穷。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若结

兮。”君子其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夫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

行;玉居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为善而不积乎?岂有不至哉?

孔子曰:“野哉!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

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如洿邪,水潦灟焉,莞蒲生

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泉也。

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藏珠玉,诸侯

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不然,则强者能守之,知者能秉之,贱其所贵,而贵其

所贱;不然,矜寡孤独不得焉。

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

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

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

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

以见大川必观焉。”



子张问入官第六十五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也。”子张曰:“安身取誉如何?”孔子

曰:“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搢,已过勿发,失言勿踦,不善辞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

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且夫忿数者狱之所由生也,距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堕怠者时之所

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历者狱之所由生也。君子入官,除

七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城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而

进是利,而除是害,而无求其报焉,而民情可得也。故临之无抗民之志,胜之无犯民之言,

量之无狡民之辞,养之无扰于时,爱之勿宽于刑;言则身安誉至,而民自得也。

故君子南面临官,所见迩,故明不可弊也;所求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

用众而誉至也;法象在内,故不远;源泉不竭,故天下积也;而木不寡短长,人得其量,故

治而不乱。故六者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则身安而誉至,而民自得也。

故君子南面临官;不治则乱至,乱至则争,争之至又反于乱;是故宽裕以容其民,慈爱

以优柔之,而民自得也已。故躬行者政之始也,调悦者情之道也。善政行易则民不怨,言调

悦则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显以佚之也。财利之生征矣,贪以不得;善政必简矣,苟以乱

之;善言必听矣,详以失之;规谏日至,烦以不听矣。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

为。故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民之表也,迩臣便辟者群臣仆之伦也。故仪不正则民失誓,

表弊则百姓乱,迩臣便辟不正廉而群臣服污矣,故不可不慎乎三伦矣。故君子修身返道察

说,而迩道之服存焉;是故夫工女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赍材、贤君良上必自择左右始。

故佚诸取人,劳于治事;劳于取人,佚于治事。故君子欲誉则谨其所便,欲名则谨于左右。

故上者辟如缘木者务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马之离必于四面之衢,民之离道必于上之佚政

也。故上者尊严而绝,百姓者卑贱而神;民而爱之则存,恶之则亡也。

故君子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恭有本能图,修业居久而谭;情迩畅而及乎远,察一而

关于多。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也。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

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

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

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

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

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

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故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者,莫若先虚其内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

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故不先以身,虽行必邻矣;不以道御

之,虽服必强矣。故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矣;外内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者矣。四

者治民之统也。”



盛德第六十六



圣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谷不灾,诸侯无兵而正,小民无刑而治,蛮夷怀

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观治乱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乱也;德盛者得之

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乱得失,可坐庙堂之上而知也。德盛则修

法,德不盛则饰政,法政而德不衰,故曰王也。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者,生于天;天

道不顺,生于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即饰明堂也。

凡民之为奸邪、窃盗、历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量也;无度量,则小

者偷堕,大者侈靡而不知足;故有度量则民足,民足则无为奸邪、窃盗,历法、妄行者。故

有奸邪、窃盗、历法、妄行之狱,则饰度量也。

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

丧祭,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

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祭之礼。

凡弒上生于义不明,义者所以等贵贱、明尊卑;贵贱有序,民尊上敬长矣。民尊上敬

长,而弒者,寡有之也。朝聘之礼,所以明义也。故有弒狱,则饰朝聘之礼也。

凡斗辨生于相侵陵也,相侵陵生于长幼无序,而教以敬让也;故有斗辨之狱,则饰乡饮

酒之礼也。

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妇无义;昏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故有淫乱

之狱,则饰昏礼享聘也。

故曰:刑罚之所从生有源,不务塞其源而务刑杀之,是为民设陷以贼之也。刑罚之源,

生于嗜欲好恶不节。故明堂,天法也;礼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恶,以慎天法,以

成德法也。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故季冬听狱论刑者,所以正法也,法正论吏公行之。是故古者天子孟春论吏德、行、能

(理)、功:能德法者为有德,能行德法者为有行,能理德法者为有能,能成德法者为有

功。故论吏而法行,事治而成功;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也。

德法者御民之衔也,史者辔也,刑者筴也;天子御者,内史、太史左右手也。古者以法

为衔勒,以官为辔,以刑为筴,以人为手,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懈堕。善御马者,正衔勒,

齐辔筴,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手不摇,筴不用,而马为行也。善御民者:正其德

法、饬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敬听言不出于口,刑不用而民治,是以民德美之。

夫民善其德,必称其人;故今之人称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犹存者,其法诚德,其德诚

厚。夫民思其德,心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皇天,上帝歆焉,故永其世而丰其年。不能

御民者,弃其德法。譬犹御马,弃衔勒,而专以筴御马,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专以刑

法御民,民心走,国必亡。亡德法,民心无所法循,迷惑失道,上必以为乱无道;苟以为乱

无道,刑罚必不克,成其无道,上下俱无道。故今之称恶者,必比之于夏桀殷纣,何也?曰

法诚不德,其德诚薄。夫民恶之,必朝夕祝之,升闻于皇天,上帝不歆焉;故水旱并兴,灾

害生焉。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也。

古之御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

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故六官以为辔,司会均入以为軜,故御四马,

执六辔,御天地与人与事者,亦有六政。是故善御者,正身同辔,均马力,齐马心,惟其所

引而之,以取长道;远行可以之,急疾可以御。天、地与人、事,此四者圣人之所乘也。是

故天子御者,太史、内史左右手也,六官亦六辔也;天子三公合以执六官,均五政,齐五

法,以御四者,故亦惟其所引而之,以之道则国治,以之德则国安,以之仁则国和,以之圣

则国平,以之义则国成,以之礼则国定,此御政之体也。

过,失也。人情莫不有过,过而改之,是不过也。是故官属不理,分职不明,法政不

一,百事失纪,曰“乱”也;乱则饬冢宰。地宜不殖,财物不蕃,万民饥寒;教训失道,风

俗淫僻,百姓流亡,人民散败,曰“危”也;危则饬司徒。父子不亲,长幼无序,君臣上下

相乘,曰“不和”也;不和则饬宗伯。贤能失官爵,功劳失赏禄,爵禄失则士卒疾怨,兵弱

不用,曰“不平”也;不平则饬司马。刑罚不中,暴乱奸邪不胜,曰“不成”也;不成则饬

司寇。百度不审,立事失礼,财务失量曰“贫”也;贫则饬司空。故曰:御者同是车马,或

以取千里,或数百里者,所进退缓急异也;治者同是法,或以治、或以乱者,亦所进退缓急

异也。



明堂第六十七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

上圆下方。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南蛮、东夷、北狄、西戎。明堂月令,赤缀户

也,白缀牖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方。九室十

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

或以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十六日一叶落,终而

复始也。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蒿宫也。此天子之路寝也,不齐不居其屋。待

朝在南宫,揖朝出其南门。



千乘第六十八



公曰:“千乘之国,受命于天子,通其四疆,教其书社,循其灌庙,建其宗主,设其四

佐,列其五官,处其朝市,为仁如何?”子曰:“不仁,国不化。”

公曰:“何如之谓仁?”子曰:“不淫于色。”子曰:“立妃设如太庙然,乃中治;中

治,不相陵;不相陵,斯庶嫔遧;遧,则事上静;静,斯洁信在中。朝大夫必慎以恭;出会

谋事,必敬以慎言;长幼小大,必中度,此国家之所以崇也。

立子设如宗社,宗社先示威,威明显见;辨爵集德,是以母弟官子咸有臣志,莫敢援于

外,大夫中妇私谒不行,此所以使五官治,执事政也。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齐以嘉善,故蛊

佞不生,此之谓良民。国有道则民昌,此国家之所以大遂也。

卿设如大门,大门显美,小大尊卑中度。开明闭幽,内禄出灾,以顺天道,近者闲焉,

远者稽焉。君发禁宰而行之,以时通于地,散布于小。理天之灾祥,地宝丰省,及民共飨其

禄,共任其灾,此国家之所以和也。

国有四辅;辅,卿也。卿设如四体,毋易事,毋假名,毋重食。凡事尚贤进能,使知事

爵不世,能之不愆。凡民戴名以能,食力以时成,以事立,此所以使民让也。民咸孝弟而安

让,此以怨省而乱不作也,此国之所以长也。

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长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

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本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之所以茂

也。

设其四佐而官之;司徒典春,以教民之不则时不若不令,成长幼老疾孤寡以时通于四

疆。有阖而不通,有烦而不治,则民不乐生,不利衣食。

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发国功谋。斋戒必敬,会时必节。日历巫祝,

执伎以守官,俟命以作。祈王年,祷民命,及畜谷蜚征庶虞草。

方春三月,缓施生育,动作百物,于时有事,享于皇祖皇考,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

司马司夏,以教士车甲。凡士执伎论功,修四卫。强股肱,质射御,才武聪慧,治众长

卒,所以为仪缀于国。出可以为率,诱于军旅。四方诸侯之游士,国中贤余秀兴阅焉。

方夏三月,养长秀蕃庶物。于时有事,享于皇祖皇考,爵士之有庆者七人,以成夏事。

司寇司秋,以听狱讼,治民之烦乱,执权变民中。凡民之不刑,崩本以要闲,作起不敬

以欺惑憧愚。

作于财赂六畜五谷曰盗。诱居室家有君子曰义。子女专曰●。■五兵及木石曰贼。以中

情出,小曰闲,大曰讲。利辞以乱属曰谗。以财投长曰贷。

凡犯天子之禁,陈刑制辟,以追国民之不率上教者。夫是故一家三夫道行,三人饮食,

哀乐平,无狱。

方秋三月,收歛以时。于时有事,尝新于皇祖皇考,食农夫九人,以成秋事。司空司

冬,以制度制地事,准揆山林,规表衍沃,畜水行,衰濯浸,以节四时之事。治地远近,以

任民力,以节民食,太古食壮之食,攻老之事。”

公曰:“功事不少,而糇粮不多乎?”子曰:“太古之民,秀长以寿者,食也。在今之

民,羸丑以胔者,事也。

太古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各安其居,乐其宫室,服事信上,上下交信,地移民在。今

之世,上治不平,民治不和,百姓不安其居,不乐其宫;老疾用财,壮狡用力,于兹民游;

薄事贪食,于兹民忧。

古者殷书为成男成女名属升于公门,此以气食得节,作事得时,劝有功;夏服君事不及

暍,冬服君事不及冻;是故年谷不成,天之饥馑,道无殣者。在今之世,男女属散,名不升

于公门,此以气食不节,作事不成;天之饥馑,于时委民,不得以疾死。

是故立民之居,必于中国之休地,因寒暑之和,六畜育焉,五谷宜焉;辨轻重,制刚

柔,和五味,以节食时事。

东辟之民曰夷,精于侥,至于大远,有不火食者矣。南辟之民曰蛮,信以朴,至于大

远,有不火食者矣。西辟之民曰戎,劲以刚,至于大远,有不火食者矣。北辟之民曰狄,肥

以戾,至于大远,有不火食者矣。及中国之民,曰五方之民,有安民和味,咸有实用利器,

知通之,信令之。

及量地度居,邑有城郭,立朝市。地以度邑,以度民,以观安危。距封后利,先虑久

固,依固可守,为奥可久,能节四时之事,霜露时降。

方冬三月,草木落。庶虞藏,五谷必入于仓。于时有事,蒸于皇祖皇考,息国老六人,

以成冬事。

民咸知孤寡之必不末也,咸知有大功之必进等也,咸知用劳力之必以时息也。推而内之

水火,入也弗之顾矣,而况有强适在前,有君长正之者乎?”

公曰:“善。”



四代第六十九



公曰:“四代之政刑,论其明者,可以为法乎?”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

也。”

公曰:“以我行之,其可乎?”子曰:“否,不可。臣愿君之立知而以观闻也,四代之

政刑,君若用之,则缓急将有所不节;不节,君将约之;约之,卒将弃法;弃法,是无以为

国家也。”

公曰:“巧匠辅绳而斲,胡为其弃法也。”子曰:“心未之度,习未之狎,此以数踰而

弃法也。

夫规矩准绳钧衡,此昔者先王之所以为天下也。小以及大,近以知远,今日行之,可以

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

水火金木土谷,此谓六府,废一不可,进一不可,民并用之;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

以察今,其此邪!

昔夏、商之未兴也,伯夷谓此二帝之眇。”

公曰:“长国治民恒干;论政之大体,以教民辨;历大道,以时地性;兴民之阳德以教

民事;上服周德之典,以顺事天子;修政勤礼,以交诸侯;大节无废,小眇后乎?”

子曰:“否,不可后也。诗云:‘东有开明,于时鸡三号,以兴庶虞,庶虞动,蜚征

作。啬民执功,百草咸淳,地倾水流之。’是以天子盛服朝日于东堂,以教敬示威于天下

也。是以祭祀,昭有神明;燕食,昭有慈爱;宗庙之事,昭有义;率礼朝廷,昭有五官;无

废甲胄之戒,昭果毅以听;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昭哀。

哀爱无失节,是以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皆先王之所先施于民也,君而后此则为国家失本

矣。”

公曰:“善哉,子察教我也。”子曰:“乡也,君之言善,执国之节也。君先眇而后

善,中备以君子言,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奂然而兴,民壹始。”

公曰:“是非吾言也,吾一闻于师也。”子吁焉其色曰:“嘻,吾行道矣。”公曰:

“道邪?”子曰:“道也!”

公曰:“吾未能知人,未能取人。”子曰:“君何为不观器视才?”公曰:“视可明

乎?”子曰:“可以表仪。”

公曰:“愿学之。”子曰:“平原大薮,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且草可

财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谷;高山多林,必有怪虎豹蕃孕焉;深渊大川,必有蛟龙

焉;民亦如之,君察之,可以见器见才矣。”

公曰:“吾犹未也。”子曰:“群然,戚然,颐然,睪然、踖然、柱然、抽然、首然、

佥然、湛然、渊渊然、淑淑然、齐齐然、节节然、穆穆然、皇皇然。

见才色修声不视闻,怪物恪命不改志,舌不更气。见之举也,得之取也,有事事也。事

必与食,食必与位,无相越踰。昔虞舜天德嗣尧,取相十有六人如此。”

公曰:“嘻,美哉。子道广矣。”曰:“由德径径。吾恐惛而不能用也。何以哉?”

公曰:“请问图德何尚?”子曰:“圣,知之华也;知,仁之实也;仁,信之器也;

信,义之重也;义,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公曰:“嘻,言之至也。道天地以民辅之,圣人何尚?”子曰:“有天德,有地德,有

人德,此谓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阴阳;阳曰德,阴曰刑。”

公曰:“善哉,再闻此矣!阳德何出?”子曰:“阳德出礼,礼出刑,刑出虑,虑则节

事于近,而扬声于远。”

公曰:“善哉!载事何以?”子曰:“德以监位,位以充局,局以观功,功以养民,民

于此乎上。”

公曰:“禄不可后乎?”子曰:“食为味,味为气,气为志,发志为言,发言定名,名

以出信,信载义而行之,禄不可后也。”

公曰:“所谓民与天地相参者,何谓也?”子曰:“天道以视,地道以履,人道以稽。

废一曰失统,恐不长飨国。”

公愀然其色。子曰:“君藏玉惟慎用之,虽慎敬而勿爱,民亦如之。执事无贰,五官有

差,喜无并爱,卑无加尊,浅无测深,小无招大,此谓楣机。楣机宾荐不蒙,昔舜征荐此道

于尧,尧亲用之,不乱上下。”

公曰:“请问民征。”子曰:“无以为也。难行。”

公曰:“愿学之,几必能。”子曰:“贪于味不让,妨于政。愿富不久,妨于政。慕宠

假贵,妨于政。治民恶重,妨于政。为父不慈,妨于政。为子不孝,妨于政。大纵耳目,妨

于政。好色失志,妨于政。好见小利,妨于政。变从无节,桡弱不立,妨于政。刚毅犯神,

妨于政。鬼神过节,妨于政。”

幼勿与众,克勿与比,依勿与谋,放勿与游,徼勿与事。

臣闻之弗庆,非事君也。君闻之弗用,以乱厥德,臣将庆其简者。盖人有可知者焉,貌

色声众有美焉,必有美质在其中者矣。貌色声众有恶焉,必有恶质在其中者矣。此者伯夷之

所后出也。”

子曰:“伯夷建国建政,修国修政。”公曰:“善哉。”



虞戴德第七十



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深虑何及?高举安取?”

子曰:“君以闻之,唯丘无以更也;君之闻如未成也,黄帝慕修之。”曰:“明法于天

明,开施教于民;行此以上明于天化也,物必起,是故民命而弗改也。”

公曰:“善哉!以天教于民,可以班乎?”子曰:“可哉。虽可而弗由,此以上知所以

行斧钺也。父之于子,天也。君之于臣,天也。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君,是非反天而到行

耶?故有子不事父,不顺;有臣不事君,必刃。

顺天作刑,地生庶物,是故圣人之教于民也,率天如祖地,能用民德。是以高举不过

天,深虑不过地,质知而好仁,能用民力,此三常之礼明而名不蹇。

礼失则坏,名失则惛。是故上古不讳,正天名也;天子之宫四通,正地事也;天子御

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正民德也;敛此三者而一举之,戴天履地,以顺民事。

天子告朔于诸侯,率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于天下也。诸侯内贡于天子,率名■地实

也,是以不至必诛。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守会朝于天子。

天子以岁二月为坛于东郊,建五色,设五兵、具五味、陈六律、品奏五声,听明教。置

离,抗大侯规鹄,坚物。

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践位,诸侯各以其属就位。乃升诸侯,诸侯之教士,教

士执弓挟矢,揖让而升,履物以射其地,心端色容正,时以■伎。时有庆以地,不时有让以

地。

天下之有道也,有天子存;国之有道也,君得其正;家之不乱也,有仁父存。是故圣人

之教于民也,以其近而见者,稽其远而明者。

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两以庆。违此三者,谓之愚民。愚民曰奸,奸必诛。是

以天下平而国家治,民亦无贷。

居小不约,居大则治;众则集,寡则缪;祀则得福,以征则服;此唯官民之上德也。”

公曰:“三代之相授,必更制典物,道乎?”子曰:“否。猷德保,保惛乎前,以小继

大,变民示也。”

公曰:“善哉!子之察教我也。”子曰:“丘于君唯无言,言必尽,于他人则否。”

公曰:“教他人则如何?”子曰:“否,丘则不能。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

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扬则抑,抑则扬,缀以德行,不任以言,庶人以言,犹以夏后氏之祔

怀袍褐也,行不越境。”

公曰:“善哉!我则问政,子事教我!”子曰:“君问已参黄帝之制,制之大礼也。”

公曰:“先圣之道,斯为美乎?”子曰:“斯为美。虽有美者必偏。属于斯,昭天之

福,迎之以祥;作地之福,制之以昌;兴民之德,守之以长。”

公曰:“善哉。”



诰志第七十一



公曰:“诰志无荒,以会民义,斋戒必敬,会时必节,牺牲必全,齐盛必洁,上下禋

祀,外内无失节,其可以省怨远灾乎?”子曰:“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

公曰:“然则何以事神?”子曰:“以礼会时。夫民见其礼则上下援,援则乐,乐斯毋

忧,以此省怨而乱不作也。夫礼会其四时,四孟四季,五牲五谷,顺至必时其节也,丘未知

其可以为远灾也。”

公曰:“然则为此何以?”子曰:“知仁合则天地成,天地成则庶物时,庶物时则民财

敬,民财敬以时作;时作则节事,节事以动众,动众则有极;有极以使民则劝,劝则有功,

有功则无怨,无怨则嗣世久,唯圣人!

是故政以胜众,非以陵众;众以胜事,非以伤事;事以靖民,非以征民;故地广而民

众,长之禄也。

丘闻周太史曰:‘政不率天,下不由人,则凡事易坏而难成。’虞史伯夷曰:‘明,孟

也。幽,幼也。明幽,雌雄也。雌雄迭兴而顺至,正之统也。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

东,起明于西。’

虞夏之历,正建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瑞雉无释。物乃岁俱生于东,以顺

四时,卒于冬分。

于时鸡三号,卒明。载于青色,抚十二月节,卒于丑。日月成岁历,再闰以顺天道,此

谓岁虞汁月。

天曰作明。曰与,惟天是戴。地曰作昌,曰与,惟地是事。人曰作乐,曰与,惟民是

嬉。民之动能,不远厥事;民之悲色,不远厥德。此谓表里时合,物之所生,而蕃昌之道如

此。

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用常节曰圣人,主祭于天曰天子。天子崩,步于四川,代

于四山,卒葬曰帝。

天作仁,地作富,人作治。乐治不倦,财富时节,是故圣人嗣则治。

文王治以俟时,汤治以伐乱;禹治以移众,众服,以立天下;尧贵以乐治时,举舜;舜

治以德使力。

在国统民如恕,在家抚官而国,安之勿变,劝之勿沮,民咸废恶如进良,上诱善而行

罚,百姓尽于仁而遂安之,此古之明制之治天下也。

仁者为圣,贵次,力次,美次,射御次,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

圣人有国,则日月不食,星辰不陨,勃海不运,河不满溢,川泽不竭,山不崩解,陵不

施谷,川浴不处,深渊不涸。

于时龙至不闭,凤降忘翼,蛰兽忘攫,爪鸟忘距,蜂虿不螫婴儿,●虻不食夭驹,雒出

服,河出图。

自上世以来,莫不降仁,国家之昌,国家之臧,信仁。是故不赏不罚,如民咸尽力;车

不建戈,远迩咸服,允使来往,地宾毕极;无怨无恶,率惟懿德。

此无空礼,无空名,贤人并忧,残毒以时省;举良良,举善善,恤民使仁,日■仁宾

也。



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王曰:“太师,慎维深思,内观民务,察度情伪,变官民能,历其才艺,女维敬哉。女

何慎乎非伦,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微: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

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

王曰:“于乎,女因方以观之。富贵者观其礼施也,贫穷者观其有德守也,嬖宠者观其

不骄奢也,隐约者观其不慑惧也。

其少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也,其壮观其絜廉务行而胜其私也,其老观其意宪慎强其所不

足而不踰也。父子之闲观其孝慈也,兄弟之闲观其和友也,君臣之闲观其忠惠也,乡党之闲

观其信惮也。

省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友;省其交友,观其任

廉。考之以观其信,挈之以观其知,示之难以观其勇,烦之以观其治,淹之以利以观其不

贪,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寍,喜之以物以观其不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不失也,纵之

以观其常,远使之以观其不贰,迩之以观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观其情,考其阴阳以观其诚,

覆其微言以观其信,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成,此之谓‘观诚’也。

二曰,方与之言,以观其志。志殷如●,其气宽以柔,其色俭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

后人,见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

如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损者也。其貌直而不

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

其貌固呕,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

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喜怒以物而变易知,烦乱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临慑以威而易慑,曰鄙心而假

气者也。

执之以物而遫决,惊之以卒而度料,不学而性辨,曰有虑者也。

难投以物,难说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无辨而自慎,曰愚赣者也。

营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絜廉而果

敢者也。

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锢,已诺无断,曰弱志者也。

顺与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俭貌,曰质静者也。

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让,当如强之,曰始妒诬者也。

征清而能发,度察而能尽,曰治志者也。

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为考志。

三曰诚在其中,此见于外;以其见占其隐,以其细占其大,以其声处其气。初气主物,

物生有声;声有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咸发于声也。

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心气宽柔

者,其声温好。信气中易,义气时舒,智气简备,勇气壮直。

听其声,处其气,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后,以其见占其隐,以

其小占其大。此之谓‘视中’也。

四曰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喜气内畜,虽欲隐之,阳喜必见。怒气内畜,

虽欲隐之,阳怒必见。欲气内畜,虽欲隐之,阳欲必见。惧气内畜,虽欲隐之,阳惧必见。

忧悲之气内畜,虽欲隐之,阳忧必见。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隐也。

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呕然以偷,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累然而静。

诚智必有难尽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慑之色,诚忠必有可亲之色,诚絜

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信之色。

质色皓然固以安,伪色缦然乱以烦;虽欲故之中,色不听也,虽变可知;此之谓观色

也。

五曰生民有●阳,人有多隐其情,饰其伪,以赖于物,以攻其名也。有隐于仁质者,有

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有隐于忠孝者,有隐于交友者。如此者不可不

察也。

小施而好大得,小让而好大事,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面宽而貌慈,假节以示人,

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隐于仁质也。

推前恶,忠府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虑诚不及,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色示有

余;故知以动人,自顺而不让;错辞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隐于知理者也。

素动人以言,涉物而不终;问则不对,详为不穷;色示有余;有道而自顺用之,物穷则

为深。如此者隐于文艺者也。

廉言以为气,骄厉以为勇,内恐外悴,无所不至,敬再其说以诈临人。如此者隐于廉勇

者也。

自事其亲,好以告人,乞言劳醉,而面于敬爱,饰其见物,故得其名,名扬于外不诚于

内,伐名以事其亲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隐于忠孝者也。

阴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誉,明知贤可以征,与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说之而身不

近之,身近之而实不至,而欢忠不尽,欢忠尽见于众而貌克。如此者隐于交友者也。

此之谓‘观隐’也。

六曰言行不类,终始相悖,阴阳克易,外内不合,虽有隐节见行,曰非诚质者也。

其言甚忠,其行甚平,其志无私,施不在多,静而寡类,庄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

事变而能治,物善而能说,浚穷而能达,错身立方而能遂,曰广知者也。

少言如行,恭俭以让,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曰慎谦良者也。

微忽之言久而可复,幽闲之行独而不克,行其亡如其存。曰顺信者也。

贵富虽尊,恭俭而能施;众强严威,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

隐约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勤劳之不变,喜怒之如度晰,曰守也。

置方而不毁,廉絜而不戾,立强而无私,曰经正者也。

正静以待命,不召不至,不问不言,言不过行,行不过道,曰沈静者也。

忠爱以事其亲,欢欣以敬之,尽力而不面敬以安人,以故名不生焉,曰忠孝者也。

合志如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行忠信而不相疑,迷隐远而不相舍。曰至友者也。

心色辞气,其入人甚俞,进退工,故其与人甚巧,其就甚速,其叛人甚易。曰位志者

也。

饮食以亲,货贿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誉征利,而依隐于物,曰贪鄙者也。

质不断,辞不至;少其所不足,谋而不已,曰伪诈者也。

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曰无诚志者也。

小知而不大决,小能而不大成,顾小物而不知大论,亟变而多私,曰华诞者也。

规谏而不类,道行而不平。曰巧名者也。

故事阻者不夷,畸鬼者不仁,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

言者寡信。此之谓‘揆德’。”

王曰:“太师!女推其往言,以揆其来行;听其来言,以省往行;观其阳,以考其阴;

察其内,以揆其外。是隐节者可知,伪饰无情者可辨,质诚居善者可得,忠惠守义者可见

也。”

王曰:“于乎敬哉!女何慎乎非心?何慎乎非人?人有六征,六征既成,以观九用,九

用既立。一曰取平仁而有虑者,二曰取慈惠而有理者,三曰取直愍而忠正者,四曰取顺直而

察听者,五曰取临事而絜正者,六曰取慎察而絜廉者,七曰取好谋而知务者,八曰取接给而

广中者,九曰取猛毅而独断者,此之谓九用也。

平仁而有虑者,使是治国家而长百姓;慈惠而有理者,使是长乡邑而治父子;直愍而忠

正者,使是莅百官而察善否;慎直而察听者,使是长民之狱讼,出纳辞令;临事而絜正者,

使是守内藏而治出入;慎察而絜廉者,使是分财临货主赏赐;好谋而知务者,使是治壤地而

长百工;接给而广中者,使是治诸侯而待宾客;猛毅而独断者,使是治军事为边境。因方而

用之,此之谓官能也。

九用有征,乃任七属:一曰国则任贵,二曰乡则任贞,三曰官则任长,四曰学则任师,

五曰族则任宗,六曰家则任主,七曰先则任贤。”

正月王亲命七属之人曰:“于乎!慎维深,内观民务,本慎在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

证,论辨九用,以交一人,予亦不私。女废朕命,乱我法,罪致不赦。”三戒然后及论,王

亲受而考之,然后论成。诸侯迁庙第七十三

成庙将迁之新庙,君前徙三日齐,祝、宗人及从者皆齐;徙之日,君玄服,从者皆玄

服。

从至于庙,群臣如朝位,君入立于阼阶下,西向,有司如朝位。

宗人摈举手曰:“有司其请升。”君升,祝奉币从在左,北面再拜兴。祝声三曰:“孝

嗣侯某,敢以嘉币告于皇考某侯。成庙将徙,敢告。”君及祝再拜兴。

祝曰:“请导君降立于阶下。”奉衣服者,皆奉以从祝;奉衣服者降堂,君及在位者皆

辟也;奉衣服者至碑,君从,有司皆以次从,出庙门;奉衣服者升车乃步,君升车,从者皆

就车也。凡出入门及大沟渠,祝下摈。

至于新庙,筵于户牖间,樽于西序下,脯醢陈于房中,设洗当东荣,南北以堂深。

有司皆先入,如朝位;祝导奉衣服者乃入,君从奉衣服者入门左,在位者皆辟也;奉衣

服者升堂皆反位,君从升,奠衣服于席上,祝奠币于凡东;君北向,祝在左;赞者盥升,适

房荐脯醢,君盥酌奠于荐西,反位,君及祝再拜兴;祝声三曰:“孝嗣侯某,敢用嘉币,告

于皇考某侯。今月吉日可以徙于新庙;敢告。”再拜。

君就东厢西面,祝就西厢东面,在位者皆反走辟,如食闲。

摈者举手曰:“诸反位。”君反位,祝从在左,卿大夫及众有司,诸在位者皆反位。祝

声三曰:“孝嗣侯某,絜为而明荐之享。”君及祝再拜;君反位,祝彻,反位。

摈者曰:“迁庙事毕,请就燕。”君出庙门,卿大夫,有司、执事者皆出庙门。告事

毕,乃曰:“择日而祭焉。”



诸侯衅庙第七十三



成庙衅之以羊,君玄服立于寝门内,南向。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玄服。

宗人曰:“请令以衅某庙。”君曰:“诺。”遂入。雍人拭羊,乃行入庙门,碑南,北

面东上。雍人举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羊,血流于前,乃降。

门以鸡,有司当门北面,雍人割鸡屋下当门,郏室,割鸡于室中,有司亦北面也。

既事,宗人告事毕,皆退。反命于君,君寝门中南向。宗人曰:“衅某庙事毕。”君

曰:“诺。”宗人请就燕,君揖之,乃退。



小辨第七十四



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社稷之主爱日,日

不可得,学不可以辨。是故昔者先王学齐大道,以观于政。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诸

侯学礼辨官政以行事,以尊天子;大夫学德别义,矜行以事君;士学顺,辨言以遂志;庶人

听长辨禁,农以力行。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

公曰:“不辨则何以为政?”子曰:“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

道小不通,信道必简。是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传

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夫道不简则不行,不行则不乐。夫弈十稘之变,由九不可既

也,而况天下之言乎?”曰:“微子之言,吾壹乐辨言。”子曰:“辨言之乐,不若治政之

乐;辨言之乐不下席;治政之乐皇于四海。夫政善则民说,民说则归之如流水,亲之如父

母;诸侯初入而后臣之,安用辨言?”

公曰:“然则吾何学而可?”子曰:“行礼乐而力忠信,君其习可乎?”公曰:“多与

我言忠信而不可以入患。”子曰:“毋乃既不明忠信之备,而口倦其君则不可,而有明忠信

之备,而又能行之,则可立待也。君朝而行忠信,百官承事,忠满于中而发于外,刑于民而

放于四海,天下其孰能患之?”公曰:“请学忠信之备。”子曰:“唯社稷之主实知忠信。

若丘也,缀学之徒,安知忠信?”公曰:“非吾子问之而焉也?”子三辞,将对。公曰:

“强避!”子曰:“强侍。丘闻:大道不隐。丘言之君,发之于朝,行之于国,一国之人莫

不知,何一之强辟?丘闻之: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

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若动而无备,患

而弗知,死亡而弗知,安与知忠信?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

外内参意曰知德,德以柔政曰知政,正义辨方曰知官,官治物则曰知事,事戒不虞曰知备,

毋患曰乐,乐义曰终。”



用兵第七十五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子曰:“胡为其不祥也?圣人之用兵也,以禁残止暴于天下也;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

以刈百姓,危国家也。”

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子曰:“伤害之生久矣,与民皆生。”

公曰:“蚩尤作兵与?”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

厥身。蚩尤惛欲而无厌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虿挟螫而生见害而校以卫厥身者也。人生有喜

怒,故兵之作,与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弭之乱,人与之丧厥身。

诗云:‘鱼在在藻,厥志在饵。鲜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久矣。校德不塞,嗣武孙子。’

圣人爱百姓而忧海内,及后世之人,思其德,必称其人,故今之道尧舜禹汤文武者犹依

然,至今若存。夫民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皇天,上神歆焉,故永其世而丰其

年也。

夏桀商纣羸暴于天下,暴极不辜,杀戮无罪,不祥于天,粒食之民,布散厥亲,疏远国

老,幼色是与,而暴慢是亲,谗贷处谷,法言法行处辟。殀替天道,逆乱四时,礼乐不行,

而幼风是御。历失制,摄提失方,邹大无纪。不告朔于诸侯,玉瑞不行、诸侯力政,不朝于

天子,六蛮四夷交伐于中国。

于是降之灾;水旱臻焉,霜雪大满,甘露不降,百草●黄,五谷不升,民多夭疾,六畜

●胔,此太上之不论不议也。殀伤厥身,失坠天下,夫天下之报殃于无德者也,必与其

民。”

公惧焉,曰:“在民上者,可以无惧乎哉?”



少闲第七十六



公曰:“今日少闲,我请言情于子。”子愀焉变色,迁席而辞曰:“君不可以言情于

臣,臣请言情于君,君则不可。”

公曰:“师之而不言情焉?其私不同。”子曰:“否,臣事君而不言情于君则不臣,君

而不言情于臣则不君。有臣而不臣犹可,有君而不君,民无所错手足。”

公曰:“君度其上下咸通之,权其轻重居之;准民之色,目既见之;鼓民之声,耳既闻

之;动民之德,心既和之;通民之欲,兼而壹之;爱民亲贤而教不能,民庶说乎?”

子曰:“说则说矣,可以为家,不可以为国。”公曰:“可以为家,胡为不可以为国?

国之民、家之民也。”

子曰:“国之民诚家之民也;然其名异,不可同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唯不同等,民以

知极。故天子昭有神于天地之间,以示威于天下也;诸侯修礼于封内,以事天子;大夫修官

守职,以事其君;士修四卫,执技论力,以听乎大夫;庶人仰视天文,俯视地理,力时使,

以听乎父母。此唯不同等,民以可治也。”

公曰:“善哉!上与下不同乎?”子曰:“将以时同、时不同;上谓之闲,下谓之多

疾。君时同于民,布政也;民时同于君,服听也;上下相报,而终于施。大犹已成,发其小

者;远犹已成,发其近者;将行重器,先其轻者。先清而后浊者,天地也。天政曰正,地政

曰生,人政曰辨。苟本正则华英必得其节以秀孚矣,此官民之道也。”

公曰:“善哉!请少复进焉。”子曰:“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

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公曰:“嘻!善之不同也。”子曰:“何谓其不同也?”公曰:“同乎?”子曰:

“同。”公曰:“人状可知乎?”子曰:“不可知也。”

公曰:“五王取人,各有以举之,胡为人之不可知也?”子曰:“五王取人,比而视,

相而望。五王取人各以己焉,是以同状。”

公曰:“以子相人何如?”子曰:“否,丘则不能五王取人。丘也传闻之以委于君,丘

则否能,亦又不能。”

公曰:“我闻子之言始蒙矣。”子曰:“由君居之,成于纯,胡为其蒙也?虽古之治天

下者,岂生于异州哉?”

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

西王母来献其白管。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舜崩,有禹代兴,禹卒受命,乃迁邑姚姓于陈。作物配天,修使来力。民明教,通于四

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酒,淫泆于乐,德昏

政乱,作宫室高台污池,土察,以民为虐,粒食之民惛焉几亡。

乃有商履代兴。商履循礼法,以观天子,天子不说,则嫌于死。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

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发厥明德,顺民

天心啬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咸合诸侯,作八政,命于总章。服禹功以修舜绪,为副于

天。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成汤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开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为君臣

上下之节,殷民更服,近者说,远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视。

武丁卒崩,殷德大破,九世,乃有末孙纣即位。纣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

耽于酒,淫泆于乐,德昏政乱,作宫室高台污池,土察,以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几亡。

乃有周昌霸,诸侯佐之。纣不说诸侯之听于周昌,乃退伐崇许魏,以客事天子。文王卒

受天命,作物配天,制无用,行三明,亲亲尚贤。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

渠搜、氐、羌来服。

君其志焉,或徯将至也。”

公曰:“大哉,子之教我政也;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

子曰:“君无誉臣,臣之言未尽,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曰:“于此有功匠焉、有

利器焉、有措扶焉,以时令其藏必周密。发如用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亲,可以

事君;可用于生,又用之死。吉凶并兴,祸福相生,卒反生福,大德配天。”

公愀然其色曰:“难立哉!”子曰:“臣愿君之立知如以观闻也;时天之气,用地之

财,以生杀于民,民之死不可以教。”

公曰:“我行之,其可乎?”子曰:“唯此在君。君曰足,臣恐其不足;君曰不足,臣

则曰足。举其前必举其后,举其左必举其右。君既教矣,安能无善。”

公吁焉其色曰:“大哉,子之教我制也。政之丰也,如木之成也。”

子曰:“君知未成,言未尽也。凡草木根鞁伤则枝叶必偏枯,偏枯是为不实。谷亦如

之,上失政、大及小人畜谷。”

公曰:“所谓失政者,若夏商之谓乎?”子曰:“否,若夏商者,天夺之魄,不生德

焉。”

公曰:“然则何以谓失政?”子曰:“所谓失政者:疆蒌未亏,人民未变,鬼神未亡,

水土未絪;糟者犹糟,实者犹实,玉者犹玉,血者犹血,酒者犹酒。优以继愖,政出自家

门,此之谓失政也。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无言情于臣,君无假人器,君无假人

名。”公曰:“善哉!”



朝事第七十七



古者圣王昭义以别贵贱,以序尊卑,以体上下,然后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顺之行备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诸侯之仪。大行人,掌诸侯之仪,以等其爵。故贵贱有

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典命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

有序,上下有差也。

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诸侯诸伯七命,

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

礼仪、皆以五为节。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旌、

衣服、礼仪亦如之。

凡诸侯之适子省于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皮帛继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宫室、车旌、衣

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

不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礼:大行人以九仪别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域国之礼而待其宾客。

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缫借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旒,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

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饕礼九献,食礼九举。

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借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

人,礼七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飨礼七献,食礼七举。诸伯执躬圭,其它皆如诸侯之

礼。

诸子执谷璧五寸,缫借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

五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飨礼五献,食礼五举。

诸男执蒲璧,其它皆如诸子之礼。

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诸侯之卿、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大夫、士皆

如之。

天子之所以明章着此义者,以朝聘之礼也。是故千里之内,岁一见;千里之外、千五百

里之内,二岁一见;千五百里之外、二千里之内,三岁一见;二千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

内,四岁一见;二千五百里之外、三千里之内,五岁一见;三千里之外,三千五百里之内,

六岁一见。

各执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辂,建其旌旗,施其樊缨,从其贰车,委积之以其牢礼之

数,所以明别义也。

然后天子冕而执镇圭尺有二寸,藻借尺有二寸,搢大圭,乘大辂,建大常,十有二旒,

樊缨十有再就,贰车十有二乘。率诸侯而朝日于东郊,所以教尊尊也。

退而朝诸侯,为坛三成,宫旁一门。天子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

姓,所以别亲疏外内也。

公侯伯子男各以其旗就其位:诸公之国,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国,东阶之东,

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

西,北面东上。

及其将币也,公于上等,所以别贵贱,序尊卑也。

奠圭,降、拜、升、成拜,明臣礼也。

奉国地所出重物而献之,明臣职也。

内袒入门而右,以听事也。

明臣礼、臣职、臣事,所以教臣也。

率而祀天于南郊,配以先祖,所以教民报德,不忘本也。率而享祀于太庙,所以教孝

也。

与之大射,以考其习礼乐而观其德行;与之图事,以观其能;傧而礼之,三飨三食三

宴,以与之习立礼乐。

是故一朝而近者三年,远者六年。有德焉,礼乐为之益习,德行为之益修,天子之命为

之益行。然后使诸侯世相朝,交岁相问,殷相聘,以习礼、考义、正刑、一德,以崇天子。

故曰:朝聘之礼者,所以正君臣之义也。

诸侯相朝之礼,各执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辂,建其旌旗,施其樊缨,从其贰车,委积

之以其牢礼之数,所以别义也。

介绍而相见,君子于其所尊,不敢质,敬之至也。

君使大夫迎于境,卿劳于道,君亲郊劳致馆。

及将币,拜迎于大门外而庙受。北面拜贶,所以致敬也。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也。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

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君亲致飨既还圭,飨食,致赠,郊送,所以相与习礼乐也。

诸侯相与习礼乐,则德行修而不流也。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

不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

尊让也。

君使士迎于境,大夫郊劳,君亲拜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拜君命之辱,所以致

敬让也。致敬让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致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欺陵也。

卿为上摈,大夫为丞摈。君亲醴宾,宾私面私觌。致饔饩,既还圭璋贿赠,飨食燕,所

以明宾主君臣之义也。

故天子之制诸侯,交岁相问,殷相聘,相厉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不亲飨食;所以耻

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此天子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

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

让矣。主国待客,出入三积。既客于舍,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

禾,皆陈于外;乘禽日五双,群介皆饩牢。壹食再飨,宴与时赐无数。所以重礼也。古之用

财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

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古者,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义,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

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谋,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

政,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眺以成邦国之贰,闲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教诸侯之福,贺庆

以赞诸侯之喜,致会以补诸侯之灾。

天子之所以抚诸侯者:岁遍在,三岁遍眺,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喻言语,协辞令,九

岁属瞽史谕书名,听音声,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

岁,天子巡狩殷国。

是故诸侯上不敢侵陵,下不敢暴小民。然后诸侯之国札丧,则令赙补之;凶荒,则令赒

委之;师役,则令槁禬之;有福事,则令庆贺之;有祸灾,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

事故。

及其万民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

欲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凡此五物者,

无国别异之,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是故诸侯附于德,服于义,则天下太平。

古者天子为诸侯不行礼义、不修法度、不附于德、不服于义,故使射人以射礼选其德

行;职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国,选其能功。诸侯之得失治乱定,然后明九命之赏以劝之,明

九伐之法以震威之。尚犹有不附于德,不服于义者,则使掌交说之。故诸侯莫不附于德,服

于义者。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法也。



投壶第七十八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殽,又重以乐,敢辞。”

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曰:“某赐旨酒嘉殽,又重以乐,敢固

辞。”

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

从?”

宾再拜受,主人般还,曰:“避。”主人阼阶上拜送,宾般还曰:“避”。

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闲,退、反位,揖宾就筵。

司射进度壶,反位,设中,执八算。

请于宾曰:“奏投壶之令,曰:‘顺投为入,比投不释算,胜饮不胜。正爵既行,请为

胜者立马,三马既立,庆多马。’”请主人亦如之。

命弦者曰:“请奏狸首,闲若一。”太师曰:“诺”。

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卒投,司射执余算曰:“左右卒投,请数。”二算为纯,一纯以取,一算为奇。有胜,

则司射以其算告曰:“某党贤于某党,贤若干纯。”──奇则曰奇,钧者曰钧。

举手曰:“请胜者之弟子为不胜者酌。”酌者曰:“诺。”已酌、皆请举酒,当饮,皆

跪奉抵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

司正曰:“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马各直其算上。一马从二马,以庆。庆礼,

曰:“三马既立,请庆多马。”宾、主人皆曰:“诺。”正爵既行,请彻马。

周则复始,既算。算多少,视其坐。

矢八分;堂上七扶,室中五扶,庭中九扶,算长尺二寸。

堂下司正、司射、庭长及冠士立者皆属宾党;乐人及童子使者皆属主党。降揖其阼阶及

乐事、皆与射同节。

壶中置小豆,为其矢跃而去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无去其皮,大七分。

曾孙侯氏,今日泰射,于一张侯参之曰今日泰射,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

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质参既设,执旌既载,大侯既亢,中获既置。

壶脰修七寸,口径二寸半,壶高尺二寸,容斗五升,壶腹修五寸。

弓既平张,四侯且良,决拾有常,既顺乃让,乃揖乃让,乃隮其堂,乃节其行,既志乃

张,射夫命射,射者之声,获者之旌,既获卒莫。

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鸣、狸首、鹊巢、采蘩、采苹、伐檀、白驹、驺

虞,八篇废不可歌;七篇商齐,可歌也;三篇闲歌。史辟、史义、史见、史童、史●、史

宾、拾声、叡挟。

鲁命弟子辞曰:“无荒、无傲、无倨立、无踰言。若是者,有常爵。“嗟尔不寍侯,为

尔不朝于王所,故亢而射女,强食食,诒尔曾孙侯氏百福。”



公符第七十九



公冠: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

既醴,降自阼。

其余自为主者,其降也自西阶,以异,其余皆与公同也。

公玄端与皮弁,皆■,朝服素■。

公冠,四加玄冕。

飨之以三献之礼,无介,无乐,皆玄端。

其酬币朱锦采,四马,其庆也同。

天子儗焉。

太子与庶子,其冠皆自为主,其礼与士同,其飨宾也皆同。

成王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啬于

时,惠于财,亲贤使能。”



本命第八十



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

死。故命者,性之终也。则必有终矣。

人生而不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三月而彻盷,然后能有

见;八月生齿,然后食;期而生膑,然后能行;三年●合,然后能言;十有六情通,然后能

化’

阴穷反阳,阳穷反阴。辰故阴以阳化;阳以阴变。故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一阴

一阳然后成道;二八十六,然后情通,然后其施行,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二七十四然后

化成。合于三也,小节也。中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合于五也,中节也。太古男五十

而室,女三十而嫁,备于三五,合于八十也。八者维纲也,天地以发明,故圣人以合阴阳之

数也。

礼义者,恩之主也。冠、昏、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机其文之变也。其文变也。礼之象,五行也;其义,四时也。故以四

举;有恩、有义、有节、有权。

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

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服斩衰三年,以义制者

也。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

不坯,同于邱陵。除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父在为母齐衰

期,见无二尊也。

百官备,百制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事行

者,面垢而已。凡此,以权制者也。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号,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也。

男者,任也;子者,孳也;男子者,言任天地之道,如长万物之义也。故谓之“丈

夫”。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万物也。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可言者,知不可

言者;知可行者,知不可行者。是故,审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正夫德者。

女者,如也,子者,孳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

人,伏于人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

自遂也。教令不出闺门,事在馈食之闲而正矣,是故女及日乎闺门之内,不百里而奔丧,事

无独为,行无独成之道。参之而后动,可验而后言,宵行以烛,宫事必量,六畜蕃于宫中,

谓之信也,所以正妇德也。

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

取。逆家子者,为其逆德也;乱家子者,为其乱人伦也;世有刑人者,为其弃于人也;世有

恶疾者,为其弃于天也;丧妇长子者,为其无所受命也。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

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

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大罪有五: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诬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诬鬼神

者,罪及二世;杀人者,罪止其身。故大罪有五,杀人为下。



易本命第八十一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

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日化也。

其余各以其类。

鸟鱼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故鸟鱼皆卵;鱼游于水,鸟飞于云。故冬燕雀入于海,化而为

蚧。

万物之性各异类:故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介鳞夏食冬蛰。龁吞者

八窍而卵生;咀嚾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膏而无前齿,有角

者脂而无后齿。昼生者类父,夜生者类母。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邱陵发牡,

溪谷为牝。

蚌蛤龟珠,与月盛虚。

是故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

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

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惠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故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皇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

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

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故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夭,则麒麟

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

故王者动必以道,静必以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则自夭而不寿,訞孽数起,神灵不

见,风雨不时,暴风水旱并兴,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