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思想程朱理学的主要特点第六章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0年),字晦庵,祖籍徽州(今属江西婺源 ),生于福建。他的学派后人称为“闽学”。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形成一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哲 学思想体系。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朱子语类》(140卷),《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注》、《楚辞集注》等,诗文集上百卷。 朱熹墓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朱熹手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flv一、理一元论二、认识论三、人性论 四、修养论一、理一元论朱熹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图式:“自下推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 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个理”。就是说:上推下来:理— 气—物;下推上去:物—气—理。和二程一样,朱熹也认为理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总称。 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理则为仁、义、礼、智”。理 一分殊理一:即理是一个,是本源分殊:每一物之理彼此殊异,即各有特殊的质。月印万川“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 一源,但所成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二、认识论:格物致知第一、格物致知“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 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 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认识的主体——人心的知认识的对象——事物的理认识的方法——格物 认识的目的——穷理知行论1、知行相互依赖。“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2、知先行后。“先 知得,方行得”3、知轻行重。“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尚知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三、人性论 1、人性分为“天命之性”(道心)和“气质之性”(人心)。天命之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性。气质之性指人秉气所形成的性,由于气有 清浊的不同,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恶之分,但可以通过教育改变。“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 是天理,所以精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实际上指“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他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所谓“人欲”,就是受物欲迷惑而产生的私欲。他说:“只为嗜欲所迷,利 害所逐,一齐昏了”。他认为人欲本是恶的,和人的正常欲望不同。欲望人人都有,饥而思食,寒而思衣的欲望是圣凡共有的。他说:“饥食者,天 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又说:“夏葛冬裘,渴饮饥食,此理所当然。才是葛必欲精细,食必求饱美,这便是欲。”因此欲有善恶,并非全都不 好。朱熹对“欲”和“私欲”的区别,是对二程理欲观的修正。他主张保证人民的基本需求,让其生活下去,只有那些过高的欲望,才应该坚决克制 。因此,朱熹反对“过欲”、“纵欲”,也具有一定合理性。2、心统性情朱熹发挥了张载“心统性情”的思想,使 之成为理学人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说:“横渠云‘心统性情’,此说极好”,他解释说:“统,犹兼也。心统性情,性情皆因心而后见,心是 体,发于外谓之用。”“性者,理也。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认为心有体有用,心之体是性,心之用是情,性情皆由心中 发出。他比喻说,心如水,性如水之静,情如水之流。朱熹强调“心统性情”,其主要意义在于表明,进行精神修养既须认识本性,又须培养情操、 调节情感。四、修养论:主敬1、对“主静”说的批判。周敦颐“主静”。二程认为:“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作敬。”而且以“静”为 本,不能同佛老的虚无之说划清界限。“静”是消极的;“敬”是积极的。2、二程受标主敬论。“主一谓之敬”。主敬在内要做到“主一无适 外”,在外要做到视听言动、容貌声色端肃、整齐、庄重。3、朱熹对主敬论的发展。(1)“心常惺惺”,就是心不昏昧,时时处于警觉、省 察状态;(2)以“畏”释“敬”,一种敬畏的精神状态。人只有以敬的态度加强个人修养,才能明善去欲,居敬持志,进而才能通过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等种种工夫,达到“克人欲、存天理”的目的。绝世儒学宗师一代孔孟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