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永远是生活的高尚元素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7-02-15

 

 

古诗词永远是生活的高尚元素

吴相洲

2017021506:38 来源:文艺报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再次引发人们对古代诗词的浓厚兴趣。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能进入大众生活,虽然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节目成功固然是剧组成员精心设计制作的结果,而根本原因是古诗词引发了观众内心的那份感动。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古诗词仍是今人生活的高尚元素。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形式,以诗歌作为交流话语,一直是国人追求的高雅生活。《论语·阳货》篇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为诗是调理性情的工具,参与社会的素养,增广见闻的途径,交往的有效话语,“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人一直崇尚诗歌,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个辉煌坐标。

诗歌是唐代繁盛的代表,唐人生活是诗化的生活。在唐代,诗是高品质的生活元素,举凡庆典、饮宴、游览、欢会、送别等场合,都要有诗歌活动。如果没有诗歌加入,活动就大为逊色。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就记载了诗人郎士元和钱起的故事:“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二君无诗祖饯,时论鄙之。”当时官员外任,照例要举行宴会,宴会要有人作诗,要有当红诗人参加,如果当红诗人没有到场,活动将会黯然失色。在唐代,诗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举凡言志、抒怀、闻讯、陈情、干谒、请托、公告、谈艺等,都能用诗来表达,诗可以代替各种文体。在唐代,会作诗是士子步入上流社会的有效资质。一个士子仅凭诗艺就能出入上流社会。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向韦左丞陈情,希望推荐自己做官,理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认为,能诗就可以“立登要路”。

诗人的伟大功绩是以其天才的言说力创造了民族话语,后人在遇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情境时,会感到古代诗人已经做了最恰切的表达。文天祥在元人狱中没有自己作诗,而是通过集杜诗来抒发心中悲愤。在抗日战争胜利时刻,不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不约而同地引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表达喜悦心情。今人生活中种种思想情感,都可以用古代诗歌来表达。如表达思乡情感,可以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战乱中思念家人可以用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相思可以用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亲情可以用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形容怀才不遇可以用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无可奈何时可以用罗隐《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形容人情冷暖可以用李山甫《自叹拙》:“世乱僮欺主,年衰鬼弄人。”形容贫富不均可以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代诗词是活着的语言,是今人艺术化言说不可缺少的语料库。

高尚语资源决定了言说的高尚品质。言说需借助语言,语言是交流符码,符码经常组合就会形成程式。后人言说使用这些程式,便会把人带入原有言说语境,使当下言说和过去事物发生关联。事物和情感都有类型化特点,程式使用会给当下言说内容归类定位,赋予当下事物情感以更多意义,其中就包括对事物的美化。庾信在北周与王公交往所写书信就很能说明问题。庾信是南朝最有名的文学家,到北朝很受欢迎,很多王公乐于和他交往。交往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王爷们经常送给庾信一些小东西,如一头小猪、一块头巾、一些干鱼。庾信身为高官,未必就缺这些,王爷们却偏偏要送,说明他们另有所图。所图之物大概就是庾信收到东西以后所作谢启。如《谢滕王赉猪启》云:“奉教,垂赉肥豕一腔。白腹见珍,度辽东之水;赤阑为重,对襄阳之城。忽降全恩,谨充炮烙。孙弘牧于淄水,唯以求钱;卜式养于上林,岂知其味。”现实生活中一头猪很难和文学搭界,而庾信信中用了《后汉书》和《水经注》中的典故,尤其是说汉武帝时名臣公孙弘、卜式都曾养猪,这样凡近生活琐事顿时升华为风流故事。这件事再次印证了文学就是艺术化的言说,用文学话语言说当下事物,当下事物就有了文学意味,生活也因此得以美化。

使用古代诗词留下的高品质话语言说自然会提高生活品质。同样表达爱情,唐人会说:“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宋人会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今人会说:“白天不知夜的黑。”“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哪种话语能把人带到高雅情景当中,哪种话语是高尚生活元素,就不用多说了。近日看到微信上传的小文章生动地说出了高品质话语对提升生活品位的重要性。文章说:“近日对《中国诗词大会》上瘾,于是思考为什么要读书?又如何用好词语来描述心情和感受呢?”文章举了13个例子以示读书和不读书之别,后3个是:“11.看见大漠戈壁的时候,你可以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只会说:‘唉呀妈呀,这全都是砂子。’12.看到夕阳余晖的时候,你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卧槽,这夕阳!卧槽,还有鸟!卧槽,真好看!’13.父子二人饮茶,儿问:‘为什么我要读书?’父答:‘我这么跟你说吧!读了书,喝这茶时就会说:此茶汤色澄红透亮,气味幽香如兰,口感饱满纯正,圆润如诗,回味甘醇,齿颊留芳,顿觉如梦似幻,仿佛天上人间,真乃茶中极品!而如果你没有读书,你就会说:卧槽,茶不赖啊!’”以什么话语言说标志着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文化素养。用古诗词言说当下事物,能把凡近生活带到优雅情景当中,使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如今国人语文能力日渐低下,言说习惯日渐低俗情况令人担忧。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我看很有针对性。中国是文明古国,号称礼仪之邦,从诵读经典开始,从文明言说开始,自觉抵御低俗言说,可以提升国人形象,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益,对民族文化复兴有益。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家长已经把诵读古诗词当作教育子女的重要选项。相信国人生活中文学生活所占比例会不断提高,生活会变得越来越高雅。

 

 

以古典诗词滋养生命之树

2017021506:35 来源:文艺报

 

本报讯 不久前,《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央视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不小的古典诗词热。现在,这一场诗词嘉年华暂告一段落了,但人们对传统诗词文化的关注仍不断延续,由此引发的诸多话题也得到了人们的持续讨论。比如,古典诗词如何普及化、大众化?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怎样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之美在今天该以何种形式生根发芽?

 

传统诗词在当下依然有活力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古典诗词之美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的意义在于可以传达出一种生命力,让人拥有高贵、美好的心灵。学者叶嘉莹曾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她之所以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不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脉从未中断。诗词遗产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继承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认为,鼓励孩子从小学古诗词,是因为诗词能涵养一个人的精神。不可能让人人都写诗,但可以要求每个人都接受诗的教育,从诗中汲取营养。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考察的诗词作品从《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为了能让更多观众有“参与感”、能进入节目的情境之中,节目组在诗词选择和题目设置上颇费苦心。据主创团队介绍,他们选择的作品大部分是大家熟悉的,但又尽量把熟悉的诗词转化成新颖的、耐人寻味的考题。这让许多观众在看到这些“熟悉的陌生题”时,一下子产生共鸣。

在媒介专家靳智伟看来,《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

 

在诗词中与古人接通,获取精神的力量

 

中国古典诗词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集合,而诗词大会让我们看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之美、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诗词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着古代人的意志、情感和趣味。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一些古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境,并基于此而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社会与生活。

阅读、背诵、理解、欣赏,这是我们进入古典诗词的方式。背诵的“量”固然是越多越好,但关键是“质”。学者傅庚生曾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读五十首唐诗,不如把一首唐诗读五十遍。”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小龙认为,对于从小就会背诵的很多名诗,很多人连诗歌的文意都有误解,对诗意就更难理解。于是,那些背诵最后只能成为炫耀的资本,并逐渐在记忆的沙漠中蒸发;而理解与欣赏却是内化的营养,滋润着生命之树。因此,我们不仅要能够背诵作品,更要对文本有准确的理解,真正体悟到诗词之美。

在诗词大会上,我们也能看到古典诗词给很多选手带来的影响。诗意就在选手们心中,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些身处困境的选手,从优秀诗词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强乐观、笑对人生。在这一点上,这些选手与古代诗人们接通了,他们分享到了诗词作品中关乎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的秘密。

 

学习、继承优秀传统诗词文化

 

文学只有与当下、与社会、与生命相联系才能更具活力。诗词大会中设置的“飞花令”环节,现在依然受到网友们的持续关注。在紧张的氛围中,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脱口说出的,往往都是已经化入潜意识的诗句。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典诗句的凝练和深入人心。有网友认为,在追求凝练这一点上,新诗创作应该不断向古典诗词学习。现在的一些新诗作品为了追求所谓口语、叙事而降低了对诗意的追求。当然,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在的新诗,“有佳句而无佳篇”并不是好事,“有佳篇又有佳句”岂不是更好?实际上,在新诗的发展史上,篇佳句亦佳的例子并不少。重温古典诗歌,面对新诗创作,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诗意、提炼诗句?

一场诗词大会是短暂的,但一段诗词之旅永远不会结束,传统诗词文化的热潮也将会延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会“俘获”越来越多的读者,家长们也会更加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孩子去读古诗词。这当然是好事。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优秀传统诗词的传承自然是题中之义。诗教诗教,重在言传身教,希望家长们不仅要做孩子阅读古诗词的“监督者”,更要做他们的“示范者”。通过学习古诗词,体悟诗中的美,并由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此就能变成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只有这样,古典诗词热才能真正转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有效载体。(欣 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