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完这曲《清平调》,真令人感慨万千!歌曲除了好听以外,它的后面还包含了很多传奇故事:杨贵妃、唐玄宗、诗仙李白、歌后邓丽君、王菲……
传奇一:李白奉旨填词
《太平广记》〈乐二·歌·李龟年〉: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部。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
说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突然心血来潮,想听新歌,命人叫李白写几首清平调,于是李白写下了这三首千古传唱的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想:通“像”。她的衣裳像云一样美丽,容貌像花儿一样娇艳。 群玉山:仙山。瑶台:王母居住的地方。后二句形容杨贵妃是仙女下凡。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枉断肠句: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典故,神女虽然美丽,终究只能在梦里相见,而杨贵妃确是活生生的在君王面前。 可怜飞燕倚新妆:赵飞燕那样的美女也要化妆后才敢和杨妃PK。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解释:懂得消除。春风:春风有君王恩泽之义(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代指唐玄宗。意谓如花美人能为君王消去无限忧愁。
三首词写得实在是好,惹得皇帝和杨妃心花怒放,唐玄宗竟然亲自吹笛助兴。
——“令梨园弟子略抚丝竹以促歌,帝自调玉笛以倚曲。”(唐《礼乐志》)
传奇二:高力士陷害李太白
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清平调词三首据说也成为小人攻击李白的材料:
“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此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太平广记》〈乐二·歌·李龟年〉
汉代赵飞燕的淫乱是出了名的,高力士诬李白“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含沙射影("诗无达诂"害死人哪),李白自然没什么好果子吃。
当然高力士为李白脱靴这个只是传说,李白在京城只待了很短的时候便离开,原因肯定是多样的,首先,“翰林供奉”只是一个闲职,和“翰林学士”不是一回事。另外李白高超的文才容易受人嫉妒,狂放的个性、嗜酒的习惯也容易无形中得罪他人,甚至引起至尊的反感。至于真相如何,已经无法得知了。 传奇三:两代歌后隔空对唱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这首歌是由邓丽君和王菲“合唱”的,其实这是后来通过技术手段合成的。
1983年,邓丽君推出专辑《淡淡幽情》,专辑挑选了十多首著名的中国古诗词,由古月、翁清溪、刘家昌、黄霑等八位作曲人谱曲,是邓丽君历来评价最高的一张专辑。上世纪90年代初,邓丽君邀请当时新生代作曲家兼制作人曹俊鸿谱曲《清平调》,将其视为《淡淡幽情》第二章节最重要的歌曲,只是,邓丽君只进录音室试唱一段小样,便与此曲缘尽。而这段录音封存了超过20年,竟躲过了1996年香港宝丽金公司的大火,奇迹般的留传了下来。在2013年5月19日,北京“邓丽君60追梦纪念演唱会”上曾曝光过。
2015年,王菲录了独唱版MV,空灵的唱腔+漂亮的书法+优雅的水墨动画,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最炫中国风。
欣赏完歌曲,咱们再来聊聊发音的问题:
一、第一首“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拂字,邓丽君和王菲都唱的是“kǎn”,正确读音应该是“jiàn”,栏杆的意思,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就是这个音。
“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裳字,其读音也大有学问,书面语发“cháng”音,如“霓裳羽衣曲”,口语“衣裳”发shang音(轻声),“裳”的中古唐音大致是shiang(这和客家话“衣裳”的音很像)。
还有就是大家都注意到的,“沉香亭北倚阑干”的北字,她们唱的都是“bok”音。“北”在古音中是入声字,发音短促,一发即收,现在不少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字(例如吴语),而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字了。
我个人认为,还是整首采用统一的音比较好,要么全念古音,要么全念今音。单独用古音念一个“北”字,总让人觉得怪怪的。不过,如果全念古音,这首歌恐怕就变方言歌了,因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除了北和裳,应该还有不少。
最后吐槽一点,这首曲子谱得有点低沉了,邓丽君版演绎的甚至有点伤感的味道。要知道,原作是赞美杨贵妃的美貌的,辞藻华丽,感情热烈(不管是不是奉旨而填)。另外有些网友看到“枉断肠”“可怜”“无限恨”这些字眼,就以为是首悲伤情歌,谬矣!
最后,我们一起了解下《清平调》这个名字的来历:
《清平调》属唐大曲,唐教坊曲名。《清调》、《平调》原为汉清乐旧曲,有声而无词,原属“无射宫”,俗称“越调”,后用于词牌名。《碧鸡漫志》言:“《清平调》乃于古乐‘清调’‘平调’中制曲,乃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
“闲话诗词”栏目欢迎原创稿件,邮箱:
tougao52shici@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