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奖励孩子要遵循“扇贝效应”?家长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学原理

 资源868 2017-02-15

来源:人民教育

库小编说


奖励无疑是激励孩子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孩子们更愿意为了取得奖励而完成老师和家长希望他做的事。


用奖励激励孩子的初衷原本是希望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殊不知奖励孩子的方式不对可能会使奖励的效果适得其反。


 兔子的启示

山坡上住着一群兔子。一天,兔王突然发现,外出寻找食物的兔子带回来的食物越来越少。经调查发现,原来是一部分兔子在偷懒。


于是,兔王规定,兔子们采集回来的食物经过验收后,可以按照完成的数量得到胡萝卜作为奖励。一时之间,兔子们的工作效率大增,食物的库存量大有提高。兔王开心至极。


过了一段时间,兔王想:库存这么多了,可以不奖励了吧!于是,就取消了这个奖励制度。马上,兔子们热情尽失,谁也不愿意再去找食物,库藏数量剧减。没办法,兔王只好恢复了奖励制度。 

 

一天,小灰兔甜甜没能完成当天的任务,他的好朋友亚亚主动把自己采集的蘑菇送给他。兔王看见了,非常赞赏亚亚助人为乐的品德,一高兴就给了他双倍的奖励。此例一开,兔子们就和兔王吵闹起来,有的说:“凭什么我干得多,得到的奖励却比亚亚少?”有的说:“我这一次干得多,得到的却比上一次少,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这样一来,如果没有高额的奖励,谁也不愿意去劳动。兔王无奈之下就宣布,凡是愿意为兔群作贡献的志愿者,可以立即领到一大筐胡萝卜。布告一出,报名应征者好不踊跃。兔王得意地想,重赏之下,果然有勇夫。

 

谁料,报名的兔子之中居然没有一个能如期完成任务。兔王气急败坏地责备他们,他们却异口同声地说:“这不能怨我们呀,大王。既然胡萝卜已经到手,谁还有心思去干活呢?”



    扇贝效应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然而,胡萝卜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甚至还能引起风波。兔王的胡萝卜让小兔子们热情激昂过,也让他们牢骚满腹埋怨过。


在心理学上,胡萝卜就是强化物,是对兔子们做出某一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作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

图:强化安排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图(给强化物时以短的对角线表明)


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萝卜”奖励时,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得到“萝卜”后,个体就“没有心思去干活”了,直到下一个“萝卜”的到来。


   没有规律的奖励更有吸引力   


扇贝效应虽然是在用动物做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但在人的身上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赋予人性的兔王的管理足以表达出了管理者的尴尬境地。


下面就是生活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爸妈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


 


这很让爸爸妈妈困惑:用适当的奖赏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了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

 

小凌的问题应该是很多家长或者老师的困惑吧!其实,这就是扇贝效应的表现。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


不!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地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可以变化间隔的时间,使学生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从而避免他专心地等待强化。 

 

读小学三年级的夏夏总是不经过老师的允许就回答问题,这扰乱了老师的教学。老师告诉她,如果她能在经过老师的允许后再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夏夏很高兴,果然进步了不少,经过老师允许后再回答问题的次数迅速增加。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鼓励她说,你做得非常好,为了帮助你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你的行为进行观察,并给你奖励,这次不是每次都奖励了,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总能够经过允许后再回答问题,我就奖励你更喜欢的奖品,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违反了我们的约定,我就不给你奖励。


这位老师给予夏夏奖励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夏夏养成了好习惯,即使没有奖励,她也能在经过老师允许后回答问题了。


    小心孩子“得寸进尺”    


然而,孩子是聪明的,面对家长提供的奖励,他会讨价还价。有的孩子叫嚷道:“我不要再吃麦当劳了!你奖励我一个电动自行车!”自行车这个要求父母还可以接受,于是答应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会叫嚷道:“下次我做得好,你要奖励给我一台电脑,不然我不干!”父母无奈之下,满足了他的要求。直到有一天,他对父母说:“奖励给我一辆宝马汽车,不然我不干!”此时,扇贝效应因为孩子要求的不断提高而重新闪现了。

 

面对孩子不断增长的要求,父母也感到无奈,这也许是他们退缩、让步的结果,最后只能使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直到父母不能承担,而只能埋怨:“这孩子真不听话,不好管!”


表面上看,好像全都是孩子的无礼,仔细想想,父母也是有责任的。哪个孩子不想要最好的东西?这时父母应该分辨清楚哪些要求是可行的,哪些要求是不可行的,不可行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要让孩子知道,虽然是奖励,但决不能满足你的不合理要求。如果孩子知道家长的态度坚决,也就知难而退了。


看这样一个情景:

 

小明和妈妈逛商场,路过玩具店,小明要玩具电动车,妈妈不给买,说:“你的玩具太多了,不能再买了。”小明一听,就抱着妈妈哼唧起来:“妈妈买一个吧,妈妈买一个吧!”妈妈坚决地说:“不买!”这时,小明就大哭起来,坐在地上不肯走。妈妈生气了,说:“你不走我走了!”说完,转身就走了,小明的哭声更大了。


如果你是小明的妈妈或者家人,此时你会怎么做?

 

一位妈妈听到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就忍不住转身回来,抱起小明,心疼地哄他说:“不哭了,不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同时还无奈地埋怨说:“这孩子啊,真拿你没办法!”孩子果真马上不哭了。


从此,他也学会了利用哭闹来“要挟”父母答应自己提出的各种无理要求。

 

另一位妈妈听到孩子哭得更厉害了,但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躲到不远处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观察着他,虽然她的眼睛里也噙着心疼的泪花。孩子偷眼看,妈妈果然不管自己了,也害怕起来,马上停止了哭声,站起来跑着去找自己的妈妈。


这时,他知道,妈妈是不会满足自己的要求的。从此,他明白了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也学会了向妈妈提出合理的要求。

 

现在,无奈的父母们是否知道了孩子“猖獗”的原因?在奖励孩子时,要注意孩子提出的要求的合理性,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只会助长孩子的坏行为,而不会养成好习惯。

 

在学校里同样如此,教师某一次不经意的让步就会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老师,老师最终会答应他们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以间隔强化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向教师恳求的行为。


   发挥“胡萝卜”的最大效用  


用间隔强化原理可以处理孩子看电视过多的行为。家长先和孩子约好允许看电视的时间,如每天半小时,孩子做到了,就可以得到他喜欢的奖品。对孩子作业拖拉的行为也可采用此法。


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作业时间,再给他一个小闹钟,拨好时间,在闹钟铃响以前完成作业,可以得到他所喜欢的奖品。

 

 


在学校里,一些固定的流程会使学生产生扇贝效应,比如,单元、期中、期末考试,每到此时,学生就会临时抱佛脚,开夜车加倍“努力”学习,充分利用“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原理。这种填塞式的学习非常不利于知识的掌握。


这时,老师就要想办法打破这种扇贝效应,比如,不妨采用临时测验的方法,来一个突然袭击,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有所领悟,然后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我且坐定苦学习,任尔东南西北风。

 

总之,合理利用变化的间隔强化方法,给孩子们喜欢的不同种类的“胡萝卜”,就会产生改造其行为的巨大力量。


即日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