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鲜于璜碑”全国隶书学术论坛论文评选工作于2015年8月21日在天津评选结束,经过评委会、监委会认真有序的初评、复评、终评,评出入选论文40篇(含优秀论文12篇),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布。如发现入选论文已公开发表,或存在抄袭、剽窃、代笔等情况者,请联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一经查实,立即取消该论文获奖或入选资格,并按相关规定做出处理。
联系电话:010—59759583
联系人:刘照剑
首届“鲜于璜碑”全国隶书学术论坛
入选论文作者名单(40篇)
优秀论文12篇
省 份 | 姓 名 | 论文名称 |
北 京 | 朱玉洁 | 从《分隶偶存》看汉隶对清初隶书的影响 |
天 津 | 郝惠谋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鲜于璜碑》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书学价值 |
重 庆 | 宋 立 | 汉隶“挑剔”论——以《鲜于璜碑》与《夏承碑》为例 |
辽 宁 | 海玉豪 | 从秦印角度看秦文字的隶变 |
山 东 | 王晓光 | 汉简写手与碑隶写手之关系研究 ——兼谈汉代手书体、碑铭体之错位与对应 |
江 苏 | 靳慧慧 黄 辉 | 北朝墓志隶书浅论 |
李泊潭 | 宋代隶书若干问题考述 |
浙 江 | 徐 煜 | 《鲜于璜碑》文体、书体性质探究 |
山 西 | 赵维红 | 从《鲜于璜碑》字例管窥隶变新旧体之纠缠 |
贵 州 | 祝 童 | 清初隶书理论的话语建设 |
四 川 | 吴维羲 | 图像渊源与风格生成:《鲜于璜碑》析论 |
于 洁 陈学利 | 书势自定时代——清代碑学影响下的隶书 |
入选论文40篇(包括优秀论文12篇)
省 份 | 姓 名 | 论文名称 |
北 京 | 葛复昌 | 近五年来隶书创作生态考察 ——围绕全国第四、五届书法兰亭奖展开 |
朱玉洁 | 从《分隶偶存》看汉隶对清初隶书的影响 |
许道敏 | 汉隶形变规律与《鲜于璜碑》的重大意义 |
天 津 | 郝惠谋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鲜于璜碑》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书学价值 |
于长水 | 《鲜于璜碑》与《张迁碑》之比较研究 |
重 庆 | 宋 立 | 汉隶“挑剔”论——以《鲜于璜碑》与《夏承碑》为例 |
杨 庆 | 概念史视角与书法史中的“观念”问题 ——以清代隶书“笔意杂沓”观念考论为例 |
河 南 | 王梦笔 | 谫论东汉《鲜于璜碑》书法艺术风格的成因 |
李兴涛 | 从《鲜于璜碑》看东汉刻石的时代风貌与成因 |
辽 宁 | 海玉豪 | 从秦印角度看秦文字的隶变 |
湖 南 | 郑付忠 袁品良 |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由“中侧之辩”看隶书经典化境遇及当代化进程 |
山 东 | 陈 硕 | 经典、传说与典故 ——论《夏承碑》接受史中的若干问题 |
王晓光 | 汉简写手与碑隶写手之关系研究 ——兼谈汉代手书体、碑铭体之错位与对应 |
许洪国 | 读《鲜于璜碑》札记 |
杨加深 | 汉隶背景下的《鲜于璜碑》文字与书法考察 |
江 苏 | 程 渤 | 元隶风格特点及元代的隶书家 |
靳慧慧 黄 辉 | 北朝墓志隶书浅论 |
李泊潭 | 宋代隶书若干问题考述 |
周珩帮 | 东汉中后期碑表书刻的讹误现象 ——以《汉故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为例 |
欧阳摩壹 | 东汉美术隶书现象考析 |
浙 江 | 成海明 | 何绍基隶书笔法渊源考 |
钮震江 | 论汉《鲜于璜碑》方笔作隶的美学特征 |
徐 煜 | 《鲜于璜碑》文体、书体性质探究 |
杨 刚 | 《鲜于璜碑》用字现象考论 |
甘 肃 | 郭克俭 | 《鲜于璜碑》铭用字“圭”“浣”“慄”考释 |
山 西 | 赵维红 | 从《鲜于璜碑》字例管窥隶变新旧体之纠缠 |
杨天才 | 朴学视阈下清代文人书家汉碑观念及隶书创作考察 |
李庶民 | 从文字论中分蘖:隶变为催生书论之关捩 |
陕 西 | 白林坡 | 道与隶和——唐隶名家卢元卿钩稽 |
杨晓萍 刘 琰 | 清人对汉代碑版隶书的取法路径研究 |
吉 林 | 李 也 | 武荣碑补遗小考 |
宋淑湘 | 清人汉隶批评以“古”为中心的词群研究 |
王文超 | 《夏承碑》考辩 |
贵 州 | 祝 童 | 清初隶书理论的话语建设 |
四 川 | 薛垲睿 | 唐代隶书的得与失 |
余智鸣 | 从宋、清金石学视角下的汉碑品评看隶书审美流变 |
吴维羲 | 图像渊源与风格生成:《鲜于璜碑》析论 |
于 洁 陈学利 | 书势自定时代——清代碑学影响下的隶书 |
海 南 | 王 雨 | 秦“书同文”与秦代隶书的推广 |
香 港 | 夏小双 | 东汉《鲜于璜碑》研究三题 |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