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旅欧散记47
2017-02-15 | 阅:  转:  |  分享 
  
旅欧散记(47)

古罗马大角斗场古罗马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之一。欧洲人有谚语:“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古希腊之美是通过磨光大理石的优雅来展示的,而罗马建筑起关键作用的是券拱结构和混泥土新材料,两者的结合使古罗马建筑能适应各种复杂的要求,创造了发达的内部空间,并且发展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艺术,也完善了柱式和拱券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古罗马时期,大型的公共建筑比较多,主要的原因也在于混泥土和拱券结构建筑技术的成熟应用。



古罗马大角斗场遗址(colossen)建于公元72-80年,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



奥古斯都时期,火山岩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混泥土中。火山岩制成的混泥土既防火又防水,因此使罗马的纪念碑式建筑得以保存下来。今天,凡去罗马旅游观光的,没有不到老城中心东南侧的古罗马大角斗场去凭吊一番的。这座椭圆形的斗兽场建于公元72-80年间,无论从功能上、规模上和技术上,他都无愧为西方古代城市公共建筑的不朽代表作。古罗马大角斗场,又称“科罗塞奥竞技场”,是维斯巴西安皇帝当政时,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强迫数万犹太俘虏修建的。



古罗马大角斗场,观众席及角斗场。



大角斗场外观立面高48.5m,分为四层,内部为混泥土结构层,外贴大理石两层。它的下面三层立面作绕场一周的连续拱券柱廊,每层有券洞80个。底层廊柱采用雄健的陶立克柱式,第二层采用秀美的爱奥尼柱式,第三层采用华丽的科林斯柱式,顶层为实墙,饰有柯林斯壁柱。整个立面连绵无尽、周而复始、浑然一体。这种处理,强化了建筑物的尺度感和韵律感,使它看起来既坚实又有节奏,达到了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斗兽场可以容纳5-8万人,设有主要入口,观众的聚散安排得很妥贴。外圈环廊供后排观众交通和休息之用,内圈环廊供前排观众使用。楼梯在放射形的墙垣之间,分别通达观众席各层各区,人流不相混杂。出入口和楼梯都有编号,观众按座位号找到相关的入口和楼梯,便很容易找到座位区和座位。两千年后体育场基本上还是这种制度的沿用。大角斗场是古罗马人的骄傲,是帝国奴隶制度永恒的象征。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大角斗场倒塌之时,便是罗马灭亡之日”。而今,辉煌强盛的帝国早已过往云烟,而记载着罗马人智慧和创造力的角斗场依然不屈的屹立,成为西方建筑史,也是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瞻仰大角斗场,在为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惊人的创造力惊叹不已的同时,还让我想起对古罗马建筑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人物——尼禄。



大角斗场的柱廊



在整个罗马建筑史中,继公共浴场之后,巴西利卡是用途最广而又最具特色的罗马公共建筑,而巴西利卡的外观始终像库房那样简单。罗马自公元前390年被高卢人焚毁后,巴西利卡建筑几乎一统罗马,到尼禄就任罗马皇帝时期,一场建筑变革已在酝酿之中。公元64年7月18日,建筑变革的巨大诱因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一场大火烧毁了罗马,时为尼禄统治的第十年。有人说这是一场天火,有人说这是人为的,甚至有人说这是尼禄皇帝授意所为。



大角斗场始终是游客如织



尼禄在审美方面的好大喜功对西方建筑有着微妙而又深远的影响。这场大火促使建筑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大体量、平行线和直角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进入曲线、拱券和穹隆建筑的时代。尼禄颁布的新建筑法规强调,为了防火,今后的建筑不再有木结构和木梁,从而预示着混泥土建筑及其错综复杂的室内空间的流行。巨大的室内空间不再由平顶覆盖,而是用新型的人造石斜筑成的圆拱覆盖。因此,公元64年这场大火,为“城市建筑的新形式”开辟了道路。也许是因为宿命,尼禄用来修饰皇宫景观的人工湖,也是由于一场大火后,在其废址上建起了大角斗场;尼禄的“金屋”在公元104年也是一场大火成为废墟,图拉真皇帝在其废墟上建造了一座大型公共浴场;哈德良时期的万神殿(公元120-124年)等,成为尼禄公元64年大火以后的第一批“新型式”建筑。



献花(0)
+1
(本文系过眼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