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贷收紧或具长期性,驱赶资金“脱虚入实”

 龙岩半主 2017-02-15

以北京为首,上海、广州、杭州等国内一线、二线城市开始上调房贷利率。在广州,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广州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将首套房优惠利率从8.5折上调到了9折及以上。

从近期各地出现的房贷政策来看,2017年房贷整体收紧并提高房贷利率,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这次房贷收紧所透露的信号与去年房贷“高烧”时期完全不同,去年主要是意在为房地产降温,“房贷政策越严”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购房需求越强劲,反而助长了房价上涨的预期,但这次并非表明北上广深房价不稳定仍需要政策“加码”,而是监管层正在努力驱赶资金“脱虚入实”。因而,这次房贷趋紧或具有长效性、战略性,市场不要误判央行的意图与信号。

2016年,房贷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以至于到下半年连央行也难以一时驯服。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7.9%,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高达45%,较2015年底的31%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更是高达4.96万亿元,占新增房地产贷款比重为87%,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为39%,较2015年底的23%提升近17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5%。

这份房贷数据,恐怕连央行也始料未及。一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难以寻找到优质资产,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低,可以说是既“轻松”又“安全”且“美味”。二是实体经济利润大幅下滑,同时股市等居民、企业投资渠道收窄还“包赔不赚”,而房地产十余年来巨大“赚钱效应”吸引了居民、实体经济等各路资金。三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窟窿亟需“土地财政”填补。此外,房地产“去库存”、经济“稳增长”等需要,更是让银行、地方政府找到了释放房贷的“充分”理由。

种种原因,导致房贷犹如无意中释放出来的一群群《长城》中“饕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央行更是对中国经济进行围城。我们完全可以猜想,去年的严重畸形的房贷等金融数据,一定犹如“饕餮”让央行感觉到了惊恐,因而2017年就算有“稳增长”等压力,也必然不会再像2016年那样饮鸩止渴了。市场对这一点要有一个非常清晰、准确的认识的,例如银行切莫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经济或是房地产数据“不好看”时,央行仍靠“房贷救中国”。

当然银行自身也已经意识到房贷的风险,但这次房贷收紧并非银行主动为之,更多是央行的监管发力,如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不同程度地收缩信贷投放规模,贷款项目需提前报备;要求银行原则上第一季度新增住房贷款的总量及增速要低于2016年四季度,信贷增速过快的银行,可能面临基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处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本外流等因素导致全球货币政策或出现收紧的拐点,以及金融高杠杆带来的经济风险,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宽松也必然遭遇瓶颈。央行也将货币政策的重心从“稳健偏宽松”向“稳健中性”转移。房贷收紧无疑是“稳健中性”的一部分。但2017年我国经济总体环境仍不容乐观,似乎还没有“猛踩刹车”的本钱,那么拧紧房贷的“闸门”,努力疏通资金“脱虚入实”,就成为央行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要防范风险,将防风险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杠杆风险和债务风险,更是成为重中之重。收紧房贷的目的当然有“防风险”的重要意图。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从“稳增长”让位于“防风险”。而笔者认为,央行收紧房贷,实际上可以看成是“防风险”与“稳增长”并重的举措。

巨额的信贷流入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绿色产业等出现了较大的“挤占效应”。这些领域实际上有着银行巨大的利润空间,但需要银行提升自身风险识别、控制等自身能力,而不像房贷那样既“安全”又“轻松”且“美味”。央行等从严监管资金流入房贷等虚拟经济,必然倒逼银行到实体经济中寻找“新的奶酪”,从而实现驱赶资金“脱虚入实”的社会合意目的。

当然,收紧房贷只是驱赶或者引导资金“脱虚入实”的一部分,降低其他金融高杠杆以及改善实体经济盈利环境,多方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脱虚入实”的美好意愿,也必将更有助于我国2017年经济的“稳中求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