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研究参考资料目录收集略

 曹申图书馆 2017-02-15

家谱研究参考资料目录收集略(未整理)

 

参考文献

一、谱碟文献和相关资料

1.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谱

2.上海图书馆.藏谱

3.安徽省图书馆.藏谱

4.黄山学院图书馆.藏谱

5.安徽省图书馆.藏谱

6.安徽省黄山市博物馆.藏谱

7.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国族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8.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家谱总目.上海:

海古籍出版社,2009

9.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中华寻根网

n.山西省社科院、中国谱谍学会:《中国族谱集成》,巴蜀书社1995年版(

一辑)

12.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中国家谱目录.山西:山西人民出

版社,1999

13.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

族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二、相关研究著述

1.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古籍善本

2.王鹤鸣等:中华谱碟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中国谱碟学研究会:谱碟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12)

4.中国谱碟学研究会:谱喋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5.中国谱碟学研究会:谱碟学研究(第三辑).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2(12)

6.中国谱碟学研究会:谱碟学研究(第四辑).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7.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8.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碟研究:全国谱碟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罗香林.中国族谱研究.香港:中国学社,1971

10.多贺秋五郎.宗谱的研究.日本:东洋文库,1960

11.刑永川.中国家族谱纵横谈.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12.杨殿殉.中国家谱通论.图书季刊,1945

13.欧阳宗书.中国家谱.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14.徐建华.中国的家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5.李道生.中华谱碟知识问答.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16.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7.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8.姚健康.家谱编修指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9.王岳红.谱碟学论丛.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0.孙发全.谱碟研究.山东:山东省桓台永信印刷有限公司,2000

21.王铁:中国东南的家宗族与宗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22.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话田义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三、相关研究论文

1.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寻根.2009(1)

2.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寻根.2009(2)

3.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寻根.2009(3)

4.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寻根.2009(4)

5.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寻根.2009(5)

6.陈瑞: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安徽史学.2000(4)

7.邵凤丽:新旧家谱凡例的对比研究.民俗研究.2008(4)

8.牛玉瑛:浅析撰修家谱的目的.沧桑.2008(l)

9.翟屯建:略论家谱内容与体例的演变.中国谱碟研究.1999

10.胡德:明代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体例的特征.中华谱碟研究.

n.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l)

12.林济: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安徽史学》.2008(4)

13.徐彬: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4.徐道彬:论戴震对徽州族谱的看法.黄山学院学报.2006(4)

.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安徽大学学报.2007(l)

16.林济:汪道昆的谱本宗与宗法收族理论.史学月刊.2006(7)

17.赵华富:中国谱碟:始迁之祖、文化认同与民族史料—对胡适《曹氏显

承堂族谱序》中几个问题的看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王鹤鸣:试论徽州谱谍的体与魂.复旦学报.2006(1)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的控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

王鹤鸣:试论徽州谱谍的体与魂.复旦学报.2006(1)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的控制.《中国社会历史评

.2007(2)

徐学林:徽州存世谱碟及其开发利用,江淮论坛,2000.(4)

薛贞芳:徽州谱谍述略,安徽大学学报.2000.(2)

戴圣芳:徽州望族的谱碟文献,寻根.2006.(3)

熊报远:多贺秋五郎的中国宗谱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

王鹤鸣: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安徽史学.2003.(1)

仓修良:家谱概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l)

韩章训.凡例综论.中国地方志.2006(3)

杨冬荃.《家谱定义新说》.中国谱碟研究.1999(10)

吴仁安:五缘文化与家族史、谱碟文献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4.(1)

黄国信,温春来:新安程氏统宗谱重构祖先谱系现象考,史学月刊.2006

蝶编纂的宗旨、原则和方法

30.王振忠:一部徽州族谱的社会文化解读—《绩溪庙子山王氏谱》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2001.(6)

31.袁红军:章学诚对谱谍学理论的创新,四川档案,2006.(2)

32.张海赢:中国大陆家谱收藏与研究概况,山西档案.2004.(2)

33.胡锦贤,胡哲:中国姓氏谱碟源流述略,文献.19%.(4)

34.陈建华:中国族谱地区存量与成因,安徽史学.2009.(l)

35.常建华: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河北学刊.2009.(1)

36.谢仲礼:族谱与宗族边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6)

参考文献

 

6.陈瑞: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安徽史学.2000(4)

7.邵凤丽:新旧家谱凡例的对比研究.民俗研究.2008(4)

8.牛玉瑛:浅析撰修家谱的目的.沧桑.2008(l)

9.翟屯建:略论家谱内容与体例的演变.中国谱碟研究.1999

10.胡德:明代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体例的特征.中华谱碟研究.

n.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l)

12.林济: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安徽史学》.2008(4)

13.徐彬: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4.徐道彬:论戴震对徽州族谱的看法.黄山学院学报.2006(4)

.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安徽大学学报.2007(l)

16.林济:汪道昆的谱本宗与宗法收族理论.史学月刊.2006(7)

17.赵华富:中国谱碟:始迁之祖、文化认同与民族史料—对胡适《曹氏显

承堂族谱序》中几个问题的看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从一︶OJj.1..

论》

20.

王鹤鸣:试论徽州谱谍的体与魂.复旦学报.2006(1)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的控制.《中国社会历史评

.2007(2)

徐学林:徽州存世谱碟及其开发利用,江淮论坛,2000.(4)

薛贞芳:徽州谱谍述略,安徽大学学报.2000.(2)

戴圣芳:徽州望族的谱碟文献,寻根.2006.(3)

熊报远:多贺秋五郎的中国宗谱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

王鹤鸣: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安徽史学.2003.(1)

仓修良:家谱概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l)

韩章训.凡例综论.中国地方志.2006(3)

杨冬荃.《家谱定义新说》.中国谱碟研究.1999(10)

吴仁安:五缘文化与家族史、谱碟文献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4.(1)

黄国信,温春来:新安程氏统宗谱重构祖先谱系现象考,史学月刊.2006.

 

参考文献

一、谱碟文献和相关资料

1.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谱

2.上海图书馆.藏谱

3.安徽省图书馆.藏谱

4.黄山学院图书馆.藏谱

5.安徽省图书馆.藏谱

6.安徽省黄山市博物馆.藏谱

7.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国族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8.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家谱总目.上海:

海古籍出版社,2009

9.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中华寻根网

n.山西省社科院、中国谱谍学会:《中国族谱集成》,巴蜀书社1995年版(

一辑)

12.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中国家谱目录.山西:山西人民出

版社,1999

13.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

族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二、相关研究著述

1.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古籍善本

2.王鹤鸣等:中华谱碟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中国谱碟学研究会:谱碟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12)

4.中国谱碟学研究会:谱喋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56

[2]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3] []宋衷  注,[]秦谟嘉  辑.世本八种[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北魏]郦道元 著,陈桥驿 校证.水经注校证[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曹垣 纂,冯麟溎 修.定陶县志[M].民国五年刊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

1968

[8] []房玄龄.晋书[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74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M].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 []郭璞 注,[]洪颐煊 校.穆天子传[M].嘉庆十一年(1806年)平津馆刻本.第

82页.

[12] []佟企圣.曹州志[M].康熙十年官修本.第43页.

[13]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5] 郭沫若.中国史稿[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6]  安作璋.山东通史(先秦卷)[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M].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8] 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

[19] 郭克煜.鲁国史[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 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M].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

[2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M].第一版.文物出版社,1980

[23] 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4] 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9

[25] 李学勤.西周史与西周文明[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 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第一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7] 谭其骧.长水集[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8] 斯维至.封建考源[J].人文杂志  增刊  先秦史论文集,1982

[29] 田昌五.中国奴隶制的特点和发展阶段问题[J].人文杂志  增刊  先秦史论文集,

1982

[30] 伍士谦.论西周初年的监国制度[J].人文杂志,19842).

[31] 徐向东.菏泽以“曹”名地考[J].菏泽学院学报,2005273).

[32] 刘雨.两周曹国铜器考[J].中原文物,20082).

[33] 朱心持.江西余干县黄金埠出土铜甗[J].考古,19602).

[34] 史念海.论济水和鸿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35] 高西省.扶风巨良海家出土大型爬龙等青铜器[J].文物,19942).

[36] 李步青,李仙庭.山东龙口市出土西周铜鼎[J].文物,19915).

[37]  郭沫若.夨簋铭考释[J].考古学报,19561).

[38] 田昌忠.古曹国王陵—仿山[J].山东人大工作,20102).

[39] 郭沫若.释应监甗[J].考古学报,19601).

[40] 刘雨.师 钟和姬寏母豆[J].古文字研究(第26辑)[M].第一版.北京:中华

书局,2006

[41]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J].北京大学学报,19782).

[42] 郭沫若.释应监甗[J].考古学报,19601).

[43] 陈邦怀.曹伯狄簋考释[J].文物,19805).

[44] 何光岳.曹姓诸国的来源与迁徙[J].东岳论丛,19851).

[45] 徐中舒.西周史论述(上)[J].四川大学学报,19793).

[46] 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 ”和“八 ”及其屯田制[J].考古,19643).

 

 

参考文献

一、古籍

1[]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2[]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萧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5[萧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欧阳询撰,汪绍播校:《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8[]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9[]李百药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10[]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11[]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12[]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3[]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4[]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5[]刘知幾撰,[]浦起龙注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6[]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7[]林宝撰,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18[后晋]刘狗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9[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0[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肩,1976年。

21[南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3[]孙治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二、出土文献

1、《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

大大学历史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2、赵超辑:《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三、近人论著

1、杨綺如著:《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

2、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3、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4、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7、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8、王伊同著:《五朝门第》,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

9、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常建华著:《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常建华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4年。

12、罗新、叶讳:《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3、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1、潘光旦:《中国家谱学略史》,原载于《东方杂志》1929年第26,现收入《潘光

旦文集》第8,潘乃穆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马雍:《略谈有关高昌史的几件新出土文书》,《考古》1972年第4期。

3、杨廷福:《中国谱牒学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2期。

4、刘光禄:《谱牒述略》,《文献》1981年第4期。

5、黎子耀:《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旁支——地记与谱学》,《杭州大学学报》19821

期。

6、盛清沂:《试就<世说新语>管窥魏晋南北朝之谱学》,《第四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

会会议记录》,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联合编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年。

7、杨冬垄:《历代皇族谱牒述略》,《历史档案》,1988年第1期。

8、李全祥:《谱牒档案史略初探》,《辽宁档案》,1988年第4期。

9、冯尔康:《宗族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兼论宗族制与谱牒学之关系》,《谱牒

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10、何启民:《魏晋南北朝时代之谱牒与谱学》,《第五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

录》,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联合编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

11、王云度:《谱牒学概述》,《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1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

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3、李裕民:《北朝家谱研究》,《谱牒学研究》第三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年。

14、王素:《吐鲁番出土<某氏族谱>新探》,《敦煌研究》19931期。

15、瞿林东:《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史学特点》,《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

16、张泽咸:《谱牒与门阀士族》,《中国史论集——纪念杨志欢教授八十寿辰》,

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17、郭锋:《晋唐时期的谱牒修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8、杨冬签:《六朝时期家谱研究》,《谱牒学研究》第四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年。

19、李传印:《南朝的谱学与政治》,《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20、李传印:《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21、李传印:《魏晋南北朝谱学的时代特点》,《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年第2期。

38

2、赵超辑:《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三、近人论著

1、杨綺如著:《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

2、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3、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4、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7、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8、王伊同著:《五朝门第》,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

9、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常建华著:《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常建华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4年。

12、罗新、叶讳:《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3、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四、学术论文

1、潘光旦:《中国家谱学略史》,原载于《东方杂志》1929年第26,现收入《潘光

旦文集》第8,潘乃穆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马雍:《略谈有关高昌史的几件新出土文书》,《考古》1972年第4期。

3、杨廷福:《中国谱牒学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2期。

4、刘光禄:《谱牒述略》,《文献》1981年第4期。

5、黎子耀:《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旁支——地记与谱学》,《杭州大学学报》19821

期。

6、盛清沂:《试就<世说新语>管窥魏晋南北朝之谱学》,《第四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

会会议记录》,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联合编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年。

7、杨冬垄:《历代皇族谱牒述略》,《历史档案》,1988年第1期。

8、李全祥:《谱牒档案史略初探》,《辽宁档案》,1988年第4期。

37

参考文献

、古籍

1[]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2[]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萧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5[萧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欧阳询撰,汪绍播校:《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8[]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9[]李百药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10[]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11[]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12[]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3[]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4[]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5[]刘知幾撰,[]浦起龙注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6[]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7[]林宝撰,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18[后晋]刘狗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9[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0[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肩,1976年。

21[南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3[]孙治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二、出土文献

1、《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

大大学历史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