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对初入道门的道众来说,怎么在这么多的经文中选择适合自己,又会由浅入深的理解和修炼,然后如同登山一般,一级台阶一级台阶的去实践。 从经书来说,由积功累善着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属于“有”,有功过,有善恶,赏善而罚恶,积善去恶,可以无灾咎;这些法门适合接引初阶入道者,以培养善念为基,以求诚意、正心。 可以这样说,道教之修持法门,可以始于《太上感应篇》,中于《玉皇心印妙经》,而终于《清静经》。《太上感应篇》以兴善,《玉皇心印妙经》以养形,而《清静经》以养神。 再进一步就是养形与养神的工夫,养神更在养形之上。《太乙金华宗旨》、《玉皇心印妙经》、《悟真篇》、《参同契》等之修炼精、气、神,都属于“养形”之书,仍属于“有”。 道教修持法门的第一层:以《太上感应篇》等劝善书来积功行善,进而诚意正心 善与恶,本来是相对,且是抽象的概念,难以去计数的。而《太上感应篇》,却努力把善恶事情具体化,分别列述善、恶事,方便于区分,也方便于遵循。《太微仙君功过格》则把善恶功过数量化,按照事情的轻重,予以不同的点数;每一件善事依其事情大小加以区分,由半功、一功,至百功;恶事亦依其大小,由半过至百过;然后加以计数。积累年岁,可以自行统计所行善恶点数,并由此而知自己功过各多少,甚便于民众奉行。《太上感应篇》讲善恶感召与天神降赐祸福吉凶,《太微仙君功过格》在计数所行善恶功过之多寡;一属理论阐扬,一则倡勉力行。 道教修持法门的第二层:修性与修命的“养形”法门 在信众建立善心正念后,接着进而以《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悟真篇》等,由修炼精、气、神入手来“养形”。并进而以《清静经》及《老》、《庄》哲学等由清静无为,无所得入手来“养神”。 养形可以以内丹为主,以外丹之养生药物为辅来进行。内丹修炼之书甚多,较合适于近代人好简要求的,约有《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悟真篇》等书。《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相同,都是隐语太多,较隐晦,不适于初学。初学者,可以由《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入手,以此为基。 《太乙金华宗旨》较少用及铅汞、龙虎、坎离等名相,以道教内丹金丹(金华)之修炼为主,而以儒书、佛书相辅做说明,文较易懂。此书以观想双眼及眉心三点为主,将三点之光,凝聚在眉心上,再将其光引入心后、双关前处,以待天心(玄关一窍)之开启,玄关一窍开时,自然引出先天一气,便能逐渐荡除阴滓,返回纯阳,而圣胎可结,金丹可得。书中也说明入静时所呈现的好坏证验及对治法门,简单易行。 至于《玉皇心印妙经》,全文由四字句的韵语五十句组成,共二百字,是道教内丹修炼的心要、精华;其重要性,宛如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学的心要、精华一般。明·陆西星称誉《玉皇心印妙经》为:“是经乃上帝之心印,诸经之鼻祖,玉京之尊典,有志斯道者,当信受而奉行之。” 《玉皇心印妙经》二百字,约可分为三段。此三段,分别叙述了精气神的重要与修炼成效、呼吸吐纳之方式及修炼次第、精气神三者之关系及灵丹妙用。文字虽短小,却已涵盖了内丹的全部要旨。笔者曾将该书予以注释,收入笔者《玉皇经今注今译》一书中。 既以《太乙金华宗旨》、《玉皇心印妙经》为基入手后,其余如《悟真篇》、《周易参同契》等修炼之书,便较容易弄懂。内丹旨在“养形”,养形须以外丹的养生药饵及养生概念相配合进行,如此较易得到延生的效果。 道门修持的最高境界:由“有”返“无”,弃物入道的“养神”工夫 《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悟真篇》、《周易参同契》等内丹修炼之说,虽也分性功、命功,但毕竟都属于“养形”之书,以金丹为可成,有果可得,有道可证。仍不免落于“有”中,不能合道家所特别强调的“无”。“有”的境界在“无”之下,但不能空谈“无”,须由“有”做根基,才能进而返“无”。“有”为养形,“无”则是养神。养神之书则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等书。 道的世界,以哲理而言,修道之方在于由“有天下、有外物、有身”的凡夫俗子,进而“忘天下、忘物、忘身、忘智”了悟道体,而达到至人之境。(编辑甘棠,图文来源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