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币危机历史回顾一:日本:1973-1977

 昵称39908001 2017-02-15

当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利率如何反应?特别是在当前人民币暗含着贬值危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国内利率市场的影响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文我当时写作的时间为2015年底,原文较长,为了适合大家阅读,我将其精简之,并以连载的形式描述一个个曾经发生过货币危机的国家。

本文为第一部分,研究日本在1973-1977年发生货币危机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大家熟知的日本房地产崩盘的时段,那一时间段为1991-1995年,我会在今后的文章中描述。

本文把研究的案例和数据发生时间选取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之所以要做这个时间节点的区分,因为从1900年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金融危机主要以黄金挤兑的银行危机形式出现。其中20世界30年代全球大萧条时期发生的银行危机国家和地区的比例无疑是最高的(图一)。

在此之前,发生了两次范围稍小的明显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次是1907年左右的纽约金融恐慌,另一次是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金融危机。但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固定汇率制度分崩瓦解,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在全世界扎根,金融危机开始以新的形势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商品价格崩盘和美国高波动的利率,导致了大量采用类似固定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新一轮的银行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并且最终都以货币危机的形式出现。

货币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家在随后的汇率贬值过程中,国内利率水平的走势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以下进入今天的连载一:

日本:1973-1977

背景:1971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到了尽头,固定汇率时代也即将走向终结。在此之前日本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时发生了如下一些事件:

  •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铺垫。这一事件直到公布前的最后一刻才通知日本政府,日本人深感被美国所抛弃。这次事件导致佐藤内阁后来在外交上进退失据,被迫辞职。日本政坛和外交政策因此受到了了巨大冲击。

  •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放弃金本位;二是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三是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尼克松冲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导火索。

  • 1971年12月18日,美国与日本等国家在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研究所达成一致:美元对黄金贬值7.89%,大多数其他货币对美元升值,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16.88%。

  • 为了抵销日元升值带来的影响,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日本政府决定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终M2的增长率达到20%,为1973年后的滞涨埋下了隐患。

  • 1973年2月13日,美国财长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同时在此形势下,日元开始向浮动汇率制过渡。

  • 1973 年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成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开端,1973-74 年,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上涨了4倍。油价的不断彪升使得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严重恶化,实际GDP出现负增长。

政府目的和采取手段:政府迅速出台了强硬的抑制政策,1973 年3 月,日本央行首次将法定贴现率提高了75 个点,此后直到1975 年3 月,央行先后四次提息,央行再贴现率从4.5%一直调高至9.0%。从1973 年4 月至1974 年3 月,政府两次推迟公共事业计划的实施时间。

汇率: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后,汇率却不升反跌,贬值13%。为了应对资本流出,采取措施包括从沙特等国家借款、自由日元存款账户的储备金率降低,暂时取消日元兑换限制,取消居民借入国外贷款限制、限制非居民发行证券、,限制出境旅游携带外汇数量。

利率:虽然经济增速跌幅很大,但是高通胀和货币政策紧缩却导致这一阶段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170bp左右。

主要经济结果:70年代初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危机冲击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1 年CPI 上涨6.3%,1973 年CPI 高达11.7%,1974 年更是达到了23.2%的水平。1973年货币政策紧缩后,股市到1974年11月跌去35%。

经验总结

  • 73年-74年日本利率上升主要是因为高通胀促使央行在经济高涨时主动收紧货币政策;

  • 恶性通货膨胀和国内资产价格高涨使得名义汇率高估。

  • 资产价格高估时,提升利率,进一步凸显资产价格高估。汇率贬值就顺理成章了。

在下一期的连载中介绍:芬兰和瑞典:1991-19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